论童话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_幼儿心理论文

论童话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_幼儿心理论文

论童话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幼儿论文,童话论文,作用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于大多数成年人来说,幼年时期留在记忆中的内容不多,也不连贯。因为幼儿时期的个体还不能运用记忆策略对头脑中保留的信息进行主动的加工和储存,所以记忆保留的时间和容量都是很有限的。然而就是在这些有限的记忆内容里,我们记得最多也最长久的可能要属童话了。童话中那些个性鲜明的主人公形象、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仍然保留在我们的脑海里,久久不能忘怀。对于幼儿阶段的孩子来说,童话对于他们有着特殊的意义。幼儿最喜欢听的就是童话故事,最爱看的是童话书,在他们喜欢的表演性游戏中还有根据童话改编和创作的童话剧。当小孩子有了不愉快的时候,大人们会讲上一段美丽的童话故事,孩子们不悦的心情很快便烟消云散。即便是晚上睡觉前,孩子们也要听上一段童话方能入眠。可以说,在整个幼儿时期,他们最主要和最喜爱的活动除了游戏之外,当数欣赏童话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幼年的时光是伴随着美丽的童话度过的。

关于童话对儿童的影响作用,文学家从儿童文学创作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强调童话要适应社会发展和儿童发展的需要,要挖掘童话潜在的社会价值和对儿童的教育价值。在《辞海》中是这样对童话进行界定的: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一般故事情节神奇曲折,生动浅显,对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能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在《童话学》中,童话被定义为“一种以幻想、夸张、拟人为表现特征的儿童文学样式”,而幼儿童话是指以幼儿为欣赏者对象的童话,它用独特的艺术形式来传达与幼儿的心理、生理相适应的知识,其丰富的幻想有助于开发他们的思想能力,同时,积极向上的思想内容又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从上述定义中可以看出,童话是儿童所特有的,对儿童具有特殊的意义。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童话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应首推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观点。例如,弗洛伊德从无意识的理论出发,认为童话犹如梦一样,它帮助儿童宣泄不安、恐惧、仇恨等情感,能缓解儿童的焦虑。荣格从集体无意识的理论出发,把童话和神话放在一起,分析了它们产生的心理原因,认为童话是活生生地存在于人心之中的,是主观的神话。精神分析理论还认为童话故事不仅可以宣泄负面的情感,而且还可以让儿童在无意识的层面上深刻地习得人类智慧、社会习俗和种种美德。他们指出,虽然儿童不能有意识地理解象征的意义,但这些象征对铸造孩子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铸造他们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决心有着重要的作用。埃里克·弗洛姆称,民间故事和童话故事是“被成人遗忘的(童年时的)语言”,但仅仅是被意识遗忘,因为童话所包含的民间智慧已深深根植于儿童的无意识之中,即使儿童后来长大成人,这些无意识的内容依然会存在于心理深处[1] (P301)。

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观点历来是人们争论的焦点,我们可以暂且抛开这些理论的争端。如果从现实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我们会发现,儿童尤其是幼儿,是十分喜欢童话的。无论是经典的还是现代的童话,也无论是本国的还是国外的童话,凡是他们能理解的、能在他们脑海中唤起生动形象的童话,他们都百听不厌,百看不烦。好的童话成为教育儿童强有力工具,儿童通过童话感受真善美,陶冶幼小的心灵,他们在童话世界里感悟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学习做人的道理。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童话故事是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挖掘儿童童话故事的深刻思想内涵,不断创作优秀的童话故事的意义十分重大。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儿童接受的信息很多,其中不乏有害的东西。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还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受不良信息的影响。用优秀的文学作品占领儿童教育的阵地,这对于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塑造儿童良好的个性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什么说童话在幼儿心理发展过程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应从童话本身的特点和幼儿心理的发展特点进行分析。

一、童话具有社会性,是想象和现实的一种独特结合,是幼儿认识社会的初级方式和途径

首先,童话具有社会性。童话虽然具有幻想和夸张的特点,有些童话的内容甚至超越了现实,但是从童话产生的渊源来看是源于现实生活的。童话中的人、动物、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无一不是孩子们熟悉的,都可以在现实找到他们的原型。

其次,童话是想象和现实的一种独特结合。童话源于实现,但又不是现实的复写和翻版,它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将原型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的形象。童话将想像与现实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对读者具有强烈吸引力。尤其对于幼儿来说,越是生动有趣、越是能引起他们无限遐想的童话,他们越是喜欢。

第三,童话是儿童认识社会的初级方式和途径之一。幼儿认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也决定他们不可能从其他题材的文学作品,如成人的小说、散文、诗歌等获得对社会的认识。幼儿的许多知识是从童话中获得的。例如,他们从童话中认识了自然界的特点,知道了森林中的各种动物及他们的生活习性;知道了水中的鱼儿如何呼吸和游动;知道了季节的交替和风云的变换。他们也从童话中认识了社会生活中最简单的人际关系,能够初步地分辨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在许多童话中都以象征和隐喻的方式把人类生活中某些宝贵的价值以及可能出现的欺骗、践踏、侵犯行为告诉儿童,并教给儿童对付某种邪恶行为的办法。例如,根据我国家喻户晓的古典小说改编的童话《孙悟空传》是幼儿最喜欢的童话之一,我国的儿童很少有不知道孙悟空的。这部童话描绘出一系列表现齐天大圣降妖除怪,扶正济弱的神奇故事,塑造了孙悟空这个大智大勇的生动形象。这部故事不仅仅内容和情节受到幼儿的喜爱,而且儿童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也会在无意识的层面上获得教益。这些教育会深深埋在幼儿的心灵深处,而这些无意识层面的教益还可能是在意识层面上产生自觉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认识的重要前提。孩子们从孙悟空的故事中学到了智慧和勇敢的精神,学会如何分辨真假和善恶,这些即便是在他们长大成人之后也大受其益。

二、童话适应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是最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的文学作品形式之一

童话的种类很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类。从作品的形成分,有民间童话、文学童话;从内容的因素和表现手法分,有拟人体童话、超人体童话、常人体童话、科学童话;从体裁形式分,又有童话诗、童话剧、童话片等。无论是何种类别的童话,都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首先,童话具有幻想性。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点,是童话的核心,也是童话反映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幻想是对生活的象征反映,幼儿童话是一门幻想艺术,它借助幻想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反映生活。也就是说,它塑造的形象都是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但这些形象揭示了一定的现实意义,具有一定的象征性。童话主要描绘虚拟的事物和憧憬,出现于其中的人物,是假想的形象,所讲的故事,也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童话中的种种幻想,都是根植于现实,是生活的一种折射。童话创作一般运用夸张和拟人化手段,并遵循一定的事理逻辑去展开离奇的情节,造成浓烈的幻想氛围以及超越时空制约,亦虚亦实,似幻犹真的境界。

其次,童话中的幻想受生活逻辑和思维特点制约。幼儿的幻想既然来自生活,就必然受生活逻辑的制约。也就是说,童话中的一切形象都必须是儿童熟悉的,能在现实中找到他们的原形。此外,幻想也受孩子思维特点的制约。童话的幻想,只是孩子们的幻想,必须符合他们的思维规律,不能超出幼儿的限度。

第三,童话中的幻想以夸张为表现形式。拟人是幻想的产物,一切艺术都有不同程度的夸张,但童话的夸张全面而强烈。夸张使童话中出现的人和物变得异乎寻常。其次,童话故事情节、人物性格、行动、遭遇等,无不可以夸张到极点。幻想是幼儿童话的核心和生命。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童话就是以其强烈奇妙的幻想赢得小读者的。童话中的幻想是积极的、向上的、健康的,同时也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幼儿由于其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特别喜欢有故事、有情节、有人物、富于幻想的童话这种文学形式。童话的拟人化手法和幻想的艺术手段,特别符合幼儿好奇、好幻想的心理特征,他们总是把一些非生命的事物或有生命的动植物想像成会说话的、有感情、有知觉的人。如严文井的《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中的丁丁,要潜入蚁穴,必须变小,但他心甘情愿,因为儿童的探究心理是十分强烈的。蚁穴的奥秘在吸引着他,自己暂时变小了也在所不惜,反正还能变回来,于是他戴上蚂蚁的小帽子,进入蚂蚁的王国,锻炼了胆量。夸张是为了表现幻想,同时,它又是幻想的产物。运用夸张可以突出童话形象的特征,给小读者以鲜明而深刻的印象,还能增强作品的幽默感和趣味性,使小读者获得美的享受。

童话一方面要反映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同时也受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童话的上述特点正反映了幼儿心理的发展特点,适应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因此,童话易于为幼儿所接受和理解,成为他们能够欣赏的也是最为喜爱最主要的文学作品形式之一。处于幼儿阶段之前的婴儿阶段(0-3岁)的个体来说,他们是以感知运动的方式认识周围的客观环境,由于语言的发展水平的限制和直觉行动思维的特点,婴儿对外界的认识主要是依靠感知和行动进行的。即他们的思维还没有内化,不能在头脑内部进行,受当前直接感知和直接操作物体的影响,不能在头脑中形成表象。这也决定了婴儿时期的个体还不能完全通过以语言叙述和图画象征的童话作为认识外界的方式和途径。因此,婴儿的认识范围是十分狭窄的。到了幼儿时期,在他们反复接触外界事物的基础上,在头脑中积累了大量关于事物的形象,认识过程开始内化为表象的加工形式,对事物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有了一定的发展。我们把这一时期个体的思维称之为具体形象思维,其特点是儿童的思维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即凭借具体形象的联想来进行的。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借助于表象而超越了眼前的局限,从而扩大了主体对环境适应的时间和空间范畴。当心理映象产生时,可以把它与内部每次出现的图画相比较,这就大大地加深了对事物的认识,同时对事物的认识也具有了概括的特点。又由于思维和语言的发展,他们对周围事物有强烈的兴趣,渴望了解、参与成人的社会活动。但是幼儿年龄小,受知识、经验、能力等的限制,不能真正同成人一样参加社会活动。这样,幼儿的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之间便发生了矛盾。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途径是游戏。因为只有在游戏活动中,才可以用虚构的操作去代替实际的操作,用假象的物品代替现实的物品,而且内容不变。在一定意义上,童话也具有游戏的特点,在童话欣赏中,幼儿能在假想的情境里自由地幻想着自己向往的各种活动,不受真实生活中许多条件的限制,从而使其主观愿望与实际行动统一起来,是解决幼儿心理矛盾的途径之一。

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特点还派生出思维的经验性、表面性、拟人化的特点。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在他们的经验范围内进行的,他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面特征,还不能对事物的本质进行认识,同时还具有幻想和夸张的特点。因此,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仍然是具有局限性的,按照当代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说法,幼儿阶段的儿童主要表现为普遍存在的泛灵论和自我中心主义。这一阶段的儿童给一切物质都赋予了生命的色彩。例如,采摘植物时认为它们正在受着伤害,“风和它的朋友树正在谈话”,“太阳活着,因为它跟着我们走,还会发光”。儿童认为宇宙是专门为他们安排和创造的,他们是宇宙的中心,他们幻想着自己能有神奇的力量征服自然中的一切,存在着超人的力量。也正是幼儿心理发展的这一特点,决定了童话是他们最喜欢的文学形式。童话中主人公不管是人还是物,都是有生命的,幼儿绝不怀疑它的真实性,童话中的情节无论多么夸张和离奇,幼儿都认为是合理的。童话中生动的故事情节感染着他们,他们为之动情,为之陶醉。一个美丽的童话会使他们久久不能忘怀,一遍一遍反复地听着、看着,乐此不疲。而当儿童进入童年阶段以后,逐渐脱离了思维的自我中心特点,有了可逆行性思维,逻辑思维逐步发展起来,他们开始用现实的眼光来看待童话中的情节,即便是童话中仍然具有幻想的成分,但是也与幼儿时期有了很大的区别。例如,“一个13岁的女孩不再读这篇童话了(《小红帽》),但她懂得遇到狼时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故事的结局是是怎样的?事情发生在老祖母的房子里,狼躺在床上催促小红帽走得更近些。无可否认,这是所有文学作品中最聪明地掩饰起来的诱骗场景。当然,在这紧要的关头年轻的护林人来了,从引诱者的魔爪下救出了小红帽。通常情况下,护林人是一个合适的年轻人,不仅从恶棍手里营救出女主人公,而且还会请求她同自己结婚。”[1] (P301)同时,那种具有神话特点、超脱现实的童话内容就不再成为他们热衷的对象,他们认识的触角和兴趣逐渐指向了更加广泛的文学作品。科幻故事、小说、散文等体裁的文学作品逐渐为幼儿期以后的儿童所青睐。

三、幼儿欣赏童话的过程是多种心理成分组成的综合性的活动,具有虚构性、兴趣性、愉悦性和具体性

幼儿在欣赏童话时,主要的心理成分有想象、直接的兴趣和愉快的情绪、言语和动作。这些心理成分的参与,使童话欣赏活动呈现出虚构性、兴趣性和具体性的特征。

首先,想象是幼儿欣赏童话时最主要的心理成分。因为童话虽然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却不是真实生活本身,是在假想的情景下反映真实生活的活动,是借助想象来进行的。例如,童话中的主人公可能是人,也可能是动物,还可能是花草树木、日月星辰。在幼儿的心目中这些主人公像现实世界中的真人一样会说话、有思维、懂感情。幼儿在欣赏童话的过程中,凭借着自己的想象在理解着主人公的思想和情感。与此同时,幼儿也经常陶醉在美丽的童话中,幻想着自己就是童话中的某一个角色,实现着自己的梦想。这在幼儿表演的童话剧中表现得尤为充分。在表演中,儿童要扮演剧中的角色,这是离不开想象的,因为角色的言行既不是扮演者本人真实言行的直接表露,也不是对被扮演者的机械模仿,而需要扮演者通过想象来变换自己的身份,按角色的行为来行动。例如,在表演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剧目中,不可能有真正的情境,幼儿也没有能力充当真正的公主和矮人。他们只能凭借想象把自己装扮成“公主”、“矮人”和狠毒的“王后”,剧中的道具也是靠想象来设计的。在其他的童话剧目中,幼儿可能会进行新的想象,把自己扮演成“小红帽”、“外婆”、“大灰狼”、“猎人”等等。在这里,一切都是想象的,都是虚构的。如果不能唤起幼儿的想象,童话就不会成为幼儿喜欢的东西。在想象中,儿童获得了心理的满足,实现着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精神分析理论认为童话是儿童宣泄情感、缓解焦虑、满足个人本能需要的手段和途径。

其次,是直接的兴趣和愉快的情绪。直接的兴趣是幼儿欣赏童话的动力,幼儿在直接兴趣引起的童话欣赏中往往伴随着愉快的情绪体验。童话中美丽的景色,善良勇敢的人物形象,幽默有趣的故事情节,无一不引起幼儿愉快的体验。即便是童话中存有反面的人物形象,充满着惊险,但故事的结局总是圆满的:正义战胜了邪恶,一种超人的力量力挽狂澜、化险为夷。每每到这个时刻,孩子们紧锁的眉头就会打开,脸上会露出胜利的笑容。幼儿对欣赏童话的兴趣是直接兴趣,即为了听而听,为了看而看,往往被童话的内容所吸引,而不追求欣赏童话以外的其他目的。由于幼儿对欣赏童话有着强烈的直接兴趣,沉湎于欣赏过程而不追求什么明确的目的,没有心理压力和负担,所消耗的精力也较少,因此幼儿在欣赏童话的过程中总带有愉快的情绪体验。这又使得童话欣赏具有明显的愉悦性。

第三,是言语和动作。言语和动作是欣赏童话和表演童话的基本手段。婴儿的言语发展水平还很低,对童话的理解能力也较差,因此,他们也不可能用肢体语言表演童话内容。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思维水平和言语理解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在听童话时,要理解其中的语言和词汇,在自己复述童话故事时,要用心组织自己的语言,这一切都需要言语的参加。幼儿的言语发展水平如何,直接影响着他对童话的理解。为了使童话更有趣,幼儿不仅仅是听,还要说,还要作动作,尤其在童话表演中,幼儿要模仿其中角色的动作,角色的动作越复杂、越有趣,幼儿越喜欢。因此,童话欣赏过程不可能是无声无息的。由于童话欣赏和表演充满动作和言语,使其具有具体性的特征。通过言语、动作与童话内容的结合,在幼儿头脑中不断出现具体的形象,即表象。可见,童话欣赏的具体性不是单纯引起感知的具体性,而是引起表象活动的具体性。

四、童话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水平,为幼儿心理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自古以来,人们利用童话故事生动而广泛地向儿童揭示自然和社会的面貌,帮助他们开拓视野,启迪心智。对此,周作人曾经说到童话对于儿童发展有三个方面的益处:“(一)童话者。原人之文学,亦即儿童之文学,以个体发生与系统发生同序,故二者,感情趣味略有相同。今以童话语儿童,即足以餍其喜闻故事之要求,且得顺应自然,助长发达,使各期之儿童得保其自然之本相,按程而进,正蒙养之最要义也。(二)凡童话适用,以幼儿期为最。计自三岁至十岁止,其时小儿最富空想,童话内容正与相合,用以养其想象使即以繁富,感受之力亦渐敏疾,为后日问学之基。(三)童话叙述社会生活,大致略具,而悉化为单纯,儿童闻之,能了解人事大概,为将来入世之资。又所言事物及鸟兽草木,皆所习见,多识名物,亦有裨诵习也。以上三端,皆其显著,若寄寓训诫,犹为其次。”[2] (P7-8)周作人在这里明确指出童话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并且为以后的智慧和学问打下基础,也因为童话中包含自然、社会中的一些基本知识和道理,对儿童长大之后的生活也有帮助。具体来说,童话对幼儿心理的发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促进作用。

(一)童话能够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

幼儿的认识过程带有具体形象性和情绪性,即他们对一些具体的、感兴趣和喜爱的事物,在自然的或自发的、不需要有目的的控制情况下,比较容易认识。童话内容丰富多彩,形象具体而又引人入胜。童话欣赏中,幼儿通过自身积极、主动的探索,知识和经验不断扩大,认知能力也不断得到提高。

1.童话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童话里蕴涵着丰富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在欣赏童话的过程中,幼儿能够认识物体的性质、特点和关系,获得初步的自然知识。还可以通过对童话中人物关系的理解,逐渐了解、掌握社会生活中各种人物的行为准则。幼儿童话以其奇妙的幻想,拟人化的手法,生动的语言,深受小朋友的欢迎。因此,把知识溶化在深得他们喜爱的童话形式中,是向幼儿传授知识的重要途径。幼儿童话知识以其科学的知识性、生动的艺术性和积极的思想性为幼儿所接受。例如,叶永烈的《圆圆和方方》这篇童话,以准确无误的科学性告诉儿童什么东西是圆的,什么是方的,并且讲清了圆有圆的用途,方有方的作用。《圆圆和方方》的故事也告诉小朋友,应该像圆圆和方方各自都有自己的用途一样,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都有自己的短处,千万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骄傲起来。只有和别人团结合作,取长补短,才能把事情做好。在表演童话剧时,还可以获得相应的关于音乐、美术、文学等粗浅的艺术知识。在幼儿园中还开设科学童话教学课,在幼儿教师的精心设计下,许多科学童话可以用图画的形式来表现。教师可以运用讲述法,引导幼儿在观察、理解并讲述的过程中去认识科学。讲述科学童话,不仅能激起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幼儿去学科学,而且能使幼儿凭借已有的科学经验,引起科学的幻想,激发幼儿创造的欲望。

2.童话还可以促进幼儿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识过程的发展。知识性的作品不只是告诉他们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而且要引导他们去观察,去思索,发展他们的智力。例如,充当童话形象角色的是相当广泛的,上自日月星辰,下至鸟兽鱼虫,花草木石,无论是有生命还是无生命的,有形还是无形的,具体物质还是抽象概念,他们都通过人格化作为语言行动、有思想性格的人物出现在童话故事中。幼儿对这些角色的特点和属性十分感兴趣,他们力图了解有关的知识,在童话内容的诱导下,幼儿到大自然中亲自去观察日月星辰、鸟兽鱼虫、花草木石的特点,记住它们的属性,思考着大千世界变化的规律和特点,到生活中观察和了解人类的生活方式。这一过程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方面是童话的内容促进了幼儿对现实的理解;另一方面,对自然与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也促进了幼儿对童话所蕴涵的意义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与此同时,幼儿在复述童话、表演童话剧的过程中,要记住童话的内容,要按照逻辑组织语言,要充分发挥想像力。幼儿富于幻想,幻想是创造的胚芽。成人在给幼儿讲童话时,不仅仅是讲述,还可以就童话的内容向幼儿设问,提出一些质疑性的问题,让他们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寻找答案。所有这一切活动,无一不对幼儿的感知、观察、记忆、思维和想象起着促进作用。

3.童话还有利于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幼儿不仅喜欢听童话,也愿意对别人讲他们喜欢的童话,更喜欢在童话剧里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在讲童话故事的过程中,儿童要组织自己的语言,力争使他人听得明白,还要使自己的语言生动形象,能够吸引他人。在表演童话剧时幼儿要一遍一遍地练习着童话中优美、生动、规范的语言。这些都促进了幼儿言语的发展,尤其是有利于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而幼儿时期也正是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二)童话促进着幼儿情感的发展

幼儿的情感过程带有不随意性、不稳定性和肤浅性,易受兴趣影响的特点。童话符合幼儿的兴趣,具有陶冶儿童性情的作用,对幼儿情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1.童话有利于幼儿积极情绪的发展。在欣赏童话当中,由于幼儿享有充分的自由,没有任何来自外界的压力和强迫,也由于所反映的是幼儿最感兴趣、印象最深刻的事物,因此幼儿情感真挚,情绪愉快、稳定、积极。童话欣赏还有助于幼儿消极情感的疏导。由于幼儿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自由地抒发情感,因此他们的一些不愉快的、消极的情绪如愤怒、厌烦、紧张、恐惧等得到及时的疏导而不至于在体内郁结。

2.童话可以丰富和深化幼儿的情感,培养道德感和美感。例如,在以动物为主角的童话故事里,人们按照各种动物,鱼虫鸟兽的形态习性,相应地赋予各类人物以思想情感和性格遭遇,通过他们的语言、行动和彼此之间的纠葛,象征性地反映出人类社会生活的面貌,表达出作者的理想愿望。他们在这些动物形象中有的是作者歌颂与赞美的对象,如聪明伶俐的小白兔,机智的小山羊,勤劳的水牛、坚韧的小象等等。有的是批判与嘲讽的对象,如得过且过、懒得作巢,最后被冻死的寒号鸟;由于轻信狐狸的谎言,以至上了大当的乌鸦;爱说大话,被狼吃掉了的驴子等。还有狡猾狠毒的豺狼、狐狸、野猫,凶猛残暴的狮子、老虎、毒蛇、恶鹰等一类动物形象,则是社会上某种反动势力的象征。幼儿在欣赏这些童话中掌握了初步的道德原则,提高了辨别是非的能力,发展了道德感。童话还可以发展幼儿的美感,童话欣赏是幼儿感知美、创造美的一种特殊的审美活动。童话具有陶冶儿童性情的作用,即美育作用。童话离不开美,给人以美感,这是童话的功用。优秀的童话有诗一般的意境和语言,充满着深刻的思想、饱满的感情,有着许多美丽的比喻和色彩鲜明的描写,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意境优美,色彩斑斓,能给幼儿以美的享受。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发展他们的美感。

(三)童话对儿童具有启导思想的作用

尽管童话的内容有些奇特,但由于作者在童话中告诉读者一种思想或者一个道理,所以主题往往是很鲜明的,也是积极的。幼儿在欣赏童话的过程中可以汲取丰富的精神食粮,受到很大的教育和启发。例如,著名作家贺宜在其作品《小皮球的奇遇》中称颂了积极向上、助人为乐的好思想。在张锡昌的《猕猴井中捞月》中,描写了一群活泼可爱,但又头脑简单的猴子井中捞月的故事。这个故事启示小读者,无论办什么事情,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动脑筋想一想,不要盲目行动,否则的话,就会做出可笑的事情。还有胡大文的《母象和小象》写了母象和小象的母子之爱,在遇到危险的时候母象不顾自己的安危舍身救助小象,体现出伟大的母爱,而小象为了妈妈宁死也不离开妈妈,并急中生智把妈妈从泥坑中救出,体现出小象对妈妈的热爱之情和勇敢顽强、智慧,等等。

一些优秀的国外童话对幼儿也同样具有教育作用,如法国作家夏尔·贝洛所写的《小红帽》、《鹅妈妈的故事》、《灰姑娘》、《睡美人》、《小拇指》、《仙女》;丹麦作家安徒生所写的《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皇帝的新装》、《豌豆上的公主》、《野天鹅》、《夜莺》、《拇指姑娘》;还有德国的童话大家格林的《狼和七只小山羊》、《渔夫和他的妻子》、《灰姑娘》、《小红帽》、《大拇指》、《白雪公主》等作品是我国儿童所熟悉和喜爱的,其教育意义也是十分明显的。作者借这些来自民间的童话故事,歌颂正直与光明,鞭挞邪恶与黑暗。这些童话具有较高的人民性,作品的主人公多是受压迫的劳动人民,他们正直、机智、善良、勇敢、坚韧,最后总能通过斗争改变自己的命运。作家们在童话中把严肃的思想,分明的是非观念,强烈的爱憎感情,寓于生动的故事和幽默风趣的语言之中,使儿童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教育。

标签:;  ;  ;  

论童话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_幼儿心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