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社会主义观与“三个代表”思想_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马克思社会主义观与“三个代表”思想_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马克思社会主义观与“三个代表”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思想论文,代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根本指 导思想。这种新发展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历史与价值相统一的社会主义 观本质要求。从这一高度出发,“三个代表”思想对党的性质、任务、宗旨进行新的概括, 不仅正确地把握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建设的前进方向,拓宽了党建理论的视野,而且从更加 深刻的意义上,为党领导和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根本的指针。

一、马克思社会主义观的根本特征在于历史与价值的高度统一

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与以往种种空想社会主义根本不同: 他抛弃了关于合乎“绝对真理、理性和正义”的要求、“人的本性”的抽象议论,去考察和 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现实基础。在社会有机体众多因素的交互作用中,在社会形态曲折发展 的历史进程中,从复杂的经济关系和阶级矛盾的深处发现了生产力的最终决定作用,从而正 确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生产以及整个社会生活 社会化规律不可抗拒的客观历史进程。马克思、恩格斯在“最终”层面解决了社会主义的历 史根据和必然性问题,为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奠定了坚实的逻辑和现实基础。

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到当代社会主义的实践,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理论到运 动、到制度的过程。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无产阶级政党在 不同时期强调的重点不同。变革旧社会制度的革命时期,因为不彻底冲破严重阻碍生产力发 展的过时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便不能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可能性空间,推动社会历史的进 步。因此,阶级斗争便成为这个时期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前提和直接推动力。社会主义 理论在这个时期特别强调其阶级斗争基础,反对和批判那种把“阶级斗争被当作一种令人不 快的‘粗野的’现象放到一边去”[1](P684)的主张和单纯强调经济因素、坐等生产力的发 展而延误革命时机的“庸俗生产力论”。但是,马恩指出,无产阶级一旦上升为统治阶级, 取得了政权,则应当“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 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2](P293)马克思主义强调,必须充分认识高度发达的 生产力是新社会战胜旧社会的保证。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应当实现 由阶级斗争向经济建设的战略转移。

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依据,反对空想社会主 义“想用关于正义、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女神的现代神话”(恩格斯)呼唤社会主义的到来, 但他们并没有因此忽视和否定社会主义的价值根据。从发生的角度上说,社会主义原本来自 一种关于人类解放、人类美好前途的价值理想和追求。空想社会主义的“失足”,不在于他 们向往和追求的价值目标不够美好和高尚,而在于他们的理想脱离了现实。历史唯物主义认 为,社会的本质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都是“合 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矛盾统一。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必须面对客观世界,根据客观世界 的实际改造世界;同时又要认清客观世界与人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关系,自己给自己构建人所 要求的“图景”并以自己的实践活动使世界变成自己理想的世界。这即是说,人的实践活动 都有一个历史(科学)问题,也有一个价值问题。以历史唯物主义为自己理论基础的科学社会 主义,从社会发展规律上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历史根据和历史必然性,证明了社会主义的产生 、存在和发展的合规律性;同时又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立场上,阐示了无产 阶级政党所追求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以人类解放为最终价值目标,论证了社会主义产生、 存在和发展的合目的性。

科学历史观本身总是既有严整的逻辑推演,又有以人为终极目标的价值观照的。历史(科学 )体系与价值体系的相互联系、渗透和有机统一,构成马克思社会主义观的基本特征。马克 思认为,科学社会主义同时追求两大目标: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解放。为此,他把未来社会 称作“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 态”。[3](P130)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确定和实现,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分析和社 会生产力长足发展的基础之上。社会主义合理性不仅以合乎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为根据,而且 也以合乎人类自身根本利益的价值取向为根据。因此,社会主义事业既体现着不可抗拒的客 观 规律的力量,同时又体现着不同战胜的道义力量。这个力量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对立物 存在着,只要资本主义存在,实现人类解放的价值追求就绝不会出现什么所谓“历史的终结 ”。

二、全面、正确地坚持历史与价值相统一的马克思社会主义观,是中国共产党80 年奋斗实践得出的重要结论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在上个世纪初的中国得到广泛传播,成为主流意识形 态,有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原因。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便是历史与价值相统一 的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征服了急切希望改变中国历史命运的先进中国人的心灵,第一次为 他们指明了探寻“救亡图存”、实现国家独立、民族振兴之策的正确路径。众所周知,马克 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前,已经有人引入过多种西方思想,以图改变近代中国被压迫、受欺凌的 悲惨历史命运。然而实践证明:不彻底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控制、支配的政治 和社会格局,种种通过改良改变中国历史命运的企图均落得被“绞杀”的结局。另一方面, 鼓吹“新学”以争取资本主义未来的美梦,也为辛亥革命后充分展现在中国人民面前的西方 资本主义制度和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丑陋与弊端所击碎。十月革命的炮声,给中国人民送来 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所展示的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实现人的自由全 面发展的价值理想,对于急切寻找中国社会发展目标和改造中国社会道路、又深受大同理想 传统影响的先进中国人的文化心态,产生了巨大、持续的冲击力。更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不仅昭示了实现人类解放伟大的价值目标,而且提供给人们一套科学的对人 类社会“历史的正确解释”(毛泽东)以及一条切实有效地改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正 确途径。中国共产党一成立,便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自己的指 导思想、行动指南,在马克思主义帮助下中国人民找到了旧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本原因,为我 们提供了彻底改变中国历史命运的科学指导线索。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努力把马克思主 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制定了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和 总路线,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创立了科学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 论,将中国民主革命引向伟大胜利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虽然经历过曲折,产 生过失误,但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历史与价值相统一的本质要求 并没有改变和动摇。那种认为建国后前三十年,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将社会主义的历史与价 值本质要求相“割裂”、“对立”的看法,那种认为毛泽东的思想具有“明显的民族主义色 彩”的观点是不符合实际的。邓小平在阐述完整准确理解毛泽东思想时指出,毛泽东思想最 主要的是两条,一是实事求是,二是群众路线。前者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社会发展 客观规律的真理尺度;后者即坚持一切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尺度。在毛 泽东思想中,二者达到有机的统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并不等于我们在理解上、实践中不会出现失误。回顾我 国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曾经出现过的曲折、失误,问题不是出在对社会主义历史与价值本质 要求的“动摇”、“割裂”,而在于对历史、价值本身的内涵、要求的理解和把握上“没有 完全搞清楚”。这种认识上的“不完全清醒”,实践中势必难以真正做到社会主义历史与价 值的有机统一。

从历史角度即从社会发展规律上讲,我们以往的失误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进入社会 主义阶段后,未能始终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任务作为党和国家的中心,还是坚持“以阶级斗 争为纲”。在社会主义时期,阶级结构和阶级状况发生了根本改变,阶级斗争尽管还在一定 范围内存在,但已不是主要矛盾。如果对这一状况没有清醒地估计,如果这时把社会主 义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困难、问题仍然认为完全是尚未摆脱资本主义的束缚或国际帝国主义的 破坏,希望通过阶级斗争来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那我们就会因严重脱离现阶段人民日益增 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这一主要矛盾实际而导致实践中的失误。对此,邓小 平曾有精辟地分析,他说:“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领袖,中国革命是在他的领导下取得成功 的。然而他有一个重大的缺点,就是忽视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是说他不想发展生产力,但方 法不都是对头的,例如搞‘大跃进’、人民公社,就没有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办事”。 [4](P116)其二,对生产关系变革理解的简单化,忽视体制变革。通过革命造成生产关系变 革以解放生产力,主要表现在所有制即财产关系方面的变革上。这种变革为现代生产力的解 放创造了重要条件,但这仅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以往我们以为这便是生产关系变革 的全部内涵,忽视适应现实生产力发展所必然涉及的如生产管理、经济运行形式、经济组织 结构、劳动力组织方式的不断构建、创新,致使体制僵化,阻滞了生产力的发展。一段时间 ,那种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要求,抽象追求生产关系的“先进”、“拔高”的举措,我国 社会主义实践已充分证明其危害性。

从价值角度即社会主义体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上讲,我们党对此始终没有产生 过任何动摇。但问题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论述,我们以往的理解不完 全准确和全面。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最基本的价值意义和价值目标,恩格斯在《共产主 义原理》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曾有较为集中的概括。主要内容包括:促 进生产力的长足发展,“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全体成员需要的规模”;逐步实现生产资料 的社会占有;按预定的计划进行社会生产;阶级消灭、国家消亡;社会全体成员成为“才能 得到全面的发展”的“自由的人”等。这是一个包含多方面目标的价值体系,也是一个存在 着层次区分的价值目标的结构。有学者指出,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存在“ 目 的性价值”和“工具性价值”的区分。从总体上看,在生产力长足发展基础上追求人的自由 全面发展,是这个价值体系的核心,是“目的性价值”,其它内容都是为这一核心服务的“ 工具性价值”。这个见解应当说是正确的和重要的。忽视这种区别,认不清这种层次性,就 可能混淆“目的”与“工具”而导致实践中失误。例如,本来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生 产资料归社会占有是为了解放生产力,为了使生产的社会性有充分发展的自由,从而为人的 解放创造条件。但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却把坚持公有制当作了目的本身,即使那些已阻 碍了生产力发展,阻碍了生产社会性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也牢牢抓住不 放,还以为是对马克思社会主义原则的坚持。又例如,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阶级的消灭等 价值目标的实现,必须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条件。恩格斯说,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新的经济条 件即生产力的长足发展,这种占有“才能成为可能,才能成为历史的必然性”。以往我们脱 离生产力的发展,追求纯洁、完美的社会主义,自以为是开辟了一条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建 设社会主义的新道路,而实际上却被束缚在一些脱离实际的抽象的观念之中。

邓小平总结社会主义实践中曾出现的失误与挫折,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主观根源,就 在于没有全面、科学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于对“什么叫 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4](P173)邓小平结合新的时 代要求,重新诠释和解读马克思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在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恢复并 深化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本义。其中,最具时代特色的重要贡献,是他第一次明确揭示了社会 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把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形态的社会主义在运动规律方面的本质要求,与 社会主义社会关系方面的根本价值目标质的规定性有机统一起来。在动态实践的高度上,重 新完整、准确地确立了社会主义历史与价值本质要求的高度统一。20多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实践的伟大成就,充分证明了这种社会主义观的科学性与真理性。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社会主义观的科学继 承和重大创新

世纪之交,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近半个世纪以来最为深刻的变化。从国际形势上看,其变 化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其一,国际形势总体虽趋缓和,但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却有新的发展 , 并不断威协着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世界各种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然而单极与多极的矛盾斗争不可避免,已成为现在和今后国际斗争的焦点。其二,经济全球 化趋势发展加快,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和要求,另一方面因西 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这一进程中起主导作用,故而经济全球化又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的全球扩张。具有二重属性的经济全球化,既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发展机遇,又带来众多风 险和挑战。其三,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科技为代表的高 新技术革命浪潮席卷全球,高新技术产业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它们对各国政治、经济、 军事、科技、文化、社会等领域正产生并将继续产生广泛、深刻的影响。从国内形势上说, 最突出的变化在于:世纪之交我国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改革步入攻坚阶段。发展不仅因基数 增大使保持高速度不易,而且要求更高:集约、全面、可持续构成当今发展的基本内涵。尤 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改革全面展开和深度拓展,难度增大,对社会的影响更深刻。改革 深化带来社会经济成分和利益主体、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 多样化以及由此而来的思想观念多样化,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社会分化和利益冲突。这一时期 社会矛盾增多,加之人们对改革期望值很高,对改革代价心理准备相对不足,使改革进程显 得较为艰难和沉重。

这样一种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国际国内背景,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国共产党提出 了一系列重大而严肃的时代课题。面对新的形势,1999年1月14日中纪委会上,江泽民同志 指 出:“在充满挑战与希望的二十一世纪里,我们党应该怎么加强自身建设,我们国家应该怎 么奋发图强,怎么保持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长治久安,这是全党同志特别是高中级干部 首先和经常考虑的非常重大的问题”。江泽民同志站在世纪之交的历史制高点上,运用马克 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深思熟虑,审时度势,在去年年初郑重提出中国 共产党要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 的根本利益的代表的重要思想。“三个代表”思想全面深刻地回答了时代给我们党提出的课 题,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重大发展。如前所述,这一发展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社 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深刻把握基础上,“三个代表”思想又鲜明地体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对马克思历史与价值相统一的社会主义观的继承和创新。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是我们党的生命力的根本源泉,是我们 党永葆活力的根本表现,也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最基本的原理和本质要求之一。无产阶级 政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是党的性质决定的,也为党的指导思想所规定。江泽民同志 指出:因为我们党是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所以全党同志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 了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一切方针政策都要最终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国家经济实力 的不断增强。江泽民提出“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不仅是强调高度重视生产力的解放 和发展,而且体现了以广阔的世界眼光密切注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特点和大趋势,敏锐把 握世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通过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来代表先进生产力 发展的要求。显然,这完全符合社会主义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顺应时代发展先进潮流的 本质规定,也为“生产力的发展”赋予了反映时代要求的新内涵。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我们党的生命力的思想源泉,是发展生产力 和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条件,也是马克思社会主义历史与价值本质要求相统一的条件。 马克思主义本身就代表着先进文化。马克思主义反映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科学揭示了 最终由生产力发展所决定的社会发展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弊端,为无产 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展示了一个全面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协调、和谐统一的理想 社会价值目标。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实际上是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意 义上,反映了无产阶级政党先锋队的性质。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有许多工作要做,但首 先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这不仅是理论逻辑得出的结论,也是实践经济的总结和现实政 治的要求,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当前,世界各种类型的思想文化风云激荡,交错融合, 敌对势力千方百计诋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妄图从根本上动摇我们的思想基础。我们党 要保持旺盛生命力,坚持自身指导思想、价值体系、奋斗目标,就必须更加自觉地搞好党自 身的思想理论及整个价值体系的建设,坚持两个文明共同发展原则不动摇,推动社会主义思 想文化建设全面发展。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党的生命力的社会源泉,是我们党的 根本出发点和根本归宿,也是马克思社会主义观价值体系的根本要求。“无产阶级的运动是 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5](P283)社会主义就是一切为人民 利益、代表着绝大多数人的根本意志的历史运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之所以能取得成功 ,主要是我们党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赢得了中国老百姓的拥戴和支持,就是 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感动上帝”,这个“上帝”就是中国人民。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宗旨,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制定一切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始终保持党群、干群的 鱼水关系,是中国共产党一条根本经验和优良传统。在新的世纪,我们党要继续保持旺盛的 生命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发展,就必须继续“感动上帝”,采取切实有效 措施,从严治党,认真解决腐败、官僚主义、脱离群众等突出问题。通过党的各方面工作, 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真正做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江泽民同志突出阐述这一点,既 是理论的分析、历史经验的总结,又是对党的建设须解决的现实问题的强调。

正如马克思社会主义观历史与价值本质要求相统一、不可分割一样,“三个代表”有机构 成的工人阶级政党建设体系,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在今天建设有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只要我们党协调和统一好这“三个代表”,认真贯彻落实好“三个 代表”,就不仅能在执政条件下和复杂的实践中永葆党的先进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而且 将极大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标签:;  ;  ;  ;  ;  ;  ;  ;  ;  ;  ;  ;  ;  

马克思社会主义观与“三个代表”思想_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