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几年的高考数学试题中,常常出现含参数不等式恒成立的问题,这类问题与函数、方程、向量、导数、解析几何等知识综合在一起,演绎出一道道设计新颖、五光十色的题目。这些试题的思辨性很强,往往让人眼花缭乱,使解题者不知所措。这些题目从解题目标上看,基本上有三种:求参数的取值范围,使含参数不等式恒成立,能成立或恰成立。本文旨在研究恒成立中的一类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对于“任意x属于U,(U=[m,n]下同),a>f(x)或a<g(x)恒成立”,求a 的取值范围”这类问题,不少学生认为“a>f(x)或a<g(x)对任意x属于U恒成立”可转化为:对任意x属于U,a>f(x)恒成立(1)或对任意x属于U,a<g(x)恒成立(2),其实这种转化是不等价的。
二、问题的剖析
“任意x属于U, a>f(x)或a<g(x)恒成立”除了上述两种情况外,还可能有第三种情况:对于U中的部分元素X,a>f(x)(a<g(x)成立,其余所有的X使a<g(x)(a>f(x))恒成立,即存在X属于A(A是U的非空真子集),a>f(x)(a<g(x)恒成立且对任意X属于A的补集时,a<g(x)(a>f(x))恒成立(3),故所提的问题是(1)、(2)、(3)的并集。
不妨设对于x属于U,y=f(x)的值域为[t1,t2],y=g(x)的值域为[t3,t4],(1)等价于 a>f(x)的最大值,推出a>t2,(2)等价于a<g(x)的最小值,推出a<t3, t3≤t2,对于是否有适合(3)的解,可在同一坐标系下做出y=f(x),y=g(x),y=a的图像,利用数形结合判断之。若t3>t2,则(1)、(2)的并集是R,故a的取值范围为R。
三、应用举例
例:已知函数f(x)=3x和g(x)=2x,当x属于[-1,0]时,a>f(x)或a<g(x)恒成立,求a的取值范围。解:由题意知,对任意x属于[-1,0]时,a>f(x)(1)或对任意x属于[-1,0]a<g(x)(2)或对存在x属于A(A是U的非空真子集),a>f(x)(a<g(x))恒成立且对任意的x属于集合A的补集有a<g(x)(a>f(x))恒成立(3)。易知函数f(x)=3x和g(x)=2x在闭区间[-1,0]上都是增函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又f(x),g(x)都属于[ ,1],由(1)等价a大于f(x)的最大值推出a< ;当 <=a<=1时,判断是否有符合条件(3)的集合A。若有,则此时a的值就符合题意;否则不符合。
在同一坐标系下分别做出函数f(x)=3x和g(x)=2x(x属于[-1,0])和y=a的图像,不难发现,在区间[-1,0]上f(x)=3x的图像总在g(x)=2x的下方,当且仅当x=0时,f(0)=g(0)=1。
(1)若a= ,不妨设y=a与y=f(x)的图像交点的横坐标是x1,a>f(x)对于x属于[-1,b](-1<b<x1)成立且a<g(x)对于x属于[b,0]恒成立;a>f(x)对于x=-1时成立,且a<g(x)对于x属于[-1,0]恒成立。所以符合(3)的A的个数有无数个,故a= 符合。(2)若 <a<1时,不妨设y=a与f(x)=3x和g(x)=2x的图像交点的横坐标是x2,x3,设x2<c<x3,则有“a>f(x)对于x属于[-1,x2]成立且a<g(x)对于x属于[x2,0]恒成立”,“a>f(x)对于x属于[-1,c]成立且a<g(x)对于x属于[c,0]恒成立”,故符合(3)的A有无数个,因此 <a<1符合。(3)若a=1,符合(3)的A不存在,故a=1 不符合。
四、几点思考
1.若题目中y=f(x)和y=g(x)的图像不易获得,则可以结合两个图像的单调性、值域及对定义域里同一个变量x来比较f(x)和g(x)的大小关系,以曲线或直线近似代替其图像,数形结合来求解。
2.上例中若将条件x属于[-1,0]改为“x属于[-1,0)”,其他条件不变,则a属于R。实际上若在区间[m,n]上y=f(x) 的图像总在y=g(x) 的下方,且y=f(x) 和 y=g(x)均为增函数,a>f(x)或a<g(x)对任意x属于[m,n]恒成立时,a属于R。
3.若将上例中f(x)=3x和g(x)=2x改为f(x)=2x和g(x)=3x,其他条件不变,符合(3)的a不存在,故此时a的范围为a>1或a< 。
实际上在闭区间[m,n]上,若 y=f(x)的图像总在y=g(x)的上方,且y=f(x)和y=g(x)均为增函数,a>f(x)或a<g(x)对任意x属于[m,n]恒成立时,则不存在符合条件(3)的a,此时a的范围是a>f(m)或a<g(n)。
4.y=f(x)和y=g(x)均为减函数,或一增一减时,可结合它们的值域的交集是否为空集,以及两个图像的交点等情况用此法来解决。
以上解题方法都不是孤立的,在具体的解题实践中,需要综合考虑,灵活运用,才能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但是,不管哪一种解法,都渗透了数学最本质的思想,我们要在教学中不断启发诱导学生,使其乐于探索,勇于探索,这样学生才能通过对问题的具体分析,把握实质,使得解题过程更加简单。
数学的深奥复杂性在于数学问题的千变万化,方法灵活多变,技巧性较强。这就要求我们以变应变,要根据具体的题设条件,认真观察题目中不等式的结构特征从不同角度加以分析探讨,从而选择适当的方法快速而准确地解出。
论文作者:郑英华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7年5月总第1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6
标签:图像论文; 函数论文; 值域论文; 区间论文; 不等式论文; 均为论文; 交点论文; 《教育学》2017年5月总第1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