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湖南邵阳 422000
摘要:目的深入探究急诊内科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接收高血压脑出血治疗的患者82例。根据患者个人意愿进行分组,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利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利用院前急救治疗,比较两组高血压性脑出血预后总有效率和平均住院时间。结果?研究组高血压性脑出血预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平均住院时间为(28.52±1.40)d短于对照组的平均住院时间(35.41±2.7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急诊内科治疗效果显著,缩短了住院时间,临床上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急诊内科;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临床治疗
[Abstract]:Objective_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emergency treatment of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Methods 82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were selected from December 2015 to December 2017.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study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heir individual wishes,41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outine methods,and the study group was treated with pre-hospital emergency treatment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and average hospitalization tim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_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prognosis of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in the study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 < 0.05).The average hospitalization time in the study group was(28.52 1.40)days,which was shor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35.41 2.76)days,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 0.05).Conclusion Emergency medical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shorten the hospitalization time,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is high.
[keyword]:emergency internal medicine;hypertension;cerebral hemorrhage patients;clinical treatment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发病急、病情凶险、病死率高,是高血压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不仅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也为患者的家庭带来严重的影响[1,2]。其多发人群为男性,且年龄在50岁以上的高血压男性患者更易并发脑出血[3]。其发病的根本原因为高血压,一般在患者剧烈活动或者是情绪起伏波动大时爆发。大多数的学者认为,当血压长期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时,患者脑中的动脉会发生玻璃样的变性[4],然后脑中的血管发生肿胀,脆性增加,弹性降低,若不及时救治,随着病程的延长,脑中的动脉将产生局部的球状凸起,当患者情绪激动时,血压突然升高,压迫凸起从而出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接收高血压脑出血治疗的患者82例。轻度高血压脑出血28例,中度高血压脑出血43例,重度高血压脑出血11例。对选取的研究患者对象相关临床资料展开了回顾性分析,患者性别中有男性47例、女性35例,年龄为59-86岁,平均(70.9±4.5)岁;根据患者个人意愿进行分组,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1例。其中,研究组男性22例,女性19例,病程2--21年,平均病程(12.5±1.3)年;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16例,病程3--23年,平均病程(13.4±1.7)年。经统计学检验,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及病情程度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利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利用院前急救治疗,详细分析如下:第一,医护工作者要到现场之后对患者的以往病史进行询问,初步实行现场诊断,患者一般会产生头晕、头痛、失语等症状。第二,要对患者口腔以及气管中的分泌物进行清理,实现吸痰护理,呼吸较为稳定的患者要提供持续鼻腔鼻导管吸氧,舌体后坠的患者实行口咽通气管以及面罩给氧,呼吸衰竭的患者要实行气管插管,人工呼吸气囊实现通气亦或者是简单的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一定要保证呼吸道通畅。第三,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对颅内压有效进行控制成为了挽救患者生命以及预后改善。第四,搬动以及安全转运,脑出血患者原则上尽可能的降低不必要的搬动。可是120急救的具体功能就是要及时的进行救治以及转运。搬动的同时尽可能的对头部进行固定,平行对患者搬运,动作轻柔。转运的流程中一定要保证患者平卧位,头部要比脚部高,均要将头部抬高20~30°而且方向要保持与救护车行驶的方向相同。行车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车辆速度平缓,降低出现颠簸的几率,避免出现紧急刹车,预防颅内压不稳定带来的病情危急。第五,建立绿色通道,及时进行救治,患者运送到医院之后要将其立刻转送到对应的科室中,为患者展开救治,关键点是急性期的专科治疗。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高血压性脑出血预后总有效率和平均住院时间。显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恢复45%以上,脑水肿体积缩小大于90%;有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恢复18%以上,脑水肿体积缩小大于50%;无效:不满足有效的标准。高血压性脑出血预后总有效率为显效、有效百分率之和[5]。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定量数据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定性数据采用χ2检验;有序数据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高血压性脑出血预后总有效率相比较
研究组高血压性脑出血预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高血压性脑出血预后总有效率相比较[例数(%)]
2.2两组平均住院时间相比较
研究组平均住院时间为(28.52±1.40)d短于对照组的平均住院时间(35.41±2.7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疾病的实质并非外伤性作用所致出血,一般由于血压升高导致的动脉破裂,患者一般年龄较高,男性多于女性,并且随着生活节奏逐渐加快、饮食结构的改变,高血压的发病率正在逐年提升,因此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也在逐渐增多[6-7]。由于高血压脑出血疾病带有显著的起病急、症状严重且病情变化快等特点,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开展对有效急诊救治方法的研究和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该病的临床症状包括头晕、头痛、血压升高、恶心呕吐等,严重会因神经受损导致失明、失语、昏迷以及肢体瘫痪等,症状较多,严重程度不同,因此急诊救治较为棘手,应以综合治疗为主。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高血压性脑出血预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平均住院时间为(28.52±1.40)d短于对照组的平均住院时间(35.41±2.7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临床上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急诊内科治疗效果显著,缩短了住院时间,临床上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罗卫,刘晓燕,胡珍渊,等.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16):1749-1750.
[2]崔金涛,柳健雄.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急性脑出血研究进展[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1):115-117.
[3]苏冬生.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进行院前急诊治疗方案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6(15):2047-2048.
[4]赵发桐.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实施院前急诊的临床效果[J].医药前沿,2017(13):236-237.
[5]杨玉先,付明.复方脑肽节苷脂治疗急性脑出血的效果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3):28-29,32.
[6]李敏.急诊绿色通道在突发性脑出血患者临床抢救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临床医学,2017,18(1):30-31,33.
[7]邱芳英,陈零,苏燕.探讨急诊绿色通道在抢救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科学,2017,7(19):120-122.
论文作者:徐振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5
标签:脑出血论文; 高血压论文; 患者论文; 急诊论文; 统计学论文; 对照组论文; 平均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