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政治知识与哲学思维的内在联系_哲学论文

用哲学思维挖掘政治知识的隐性联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隐性论文,思维论文,政治论文,知识论文,用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方法。在政治知识中有许多知识联系呈现着“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隐性状态,它们体现着一定的哲学原理,因而利用哲学思维去分析挖掘隐性联系,有其独特的作用。

隐性联系挖掘的依据和原则为:①把教材作为进行推论的正确前提和验证结论的参照系;②挖掘的深度和广度要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实际为限度,采取引导性挖掘和结论性挖掘相结合;③以高考的要求和实践为根据,挖掘以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为目标。

一、利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挖掘同类知识的一般和个别联系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告诉我们,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许多政治知识之间在本质上有一定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挖掘这些联系,把具体知识看成是共性在具体领域的表现形式,可以整合知识,加深理解和掌握。

如经济常识中的“商品价值、价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与第八课“世界市场价格、国际商品价值、国际劳动平均单位、国别价值”的关系就有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后者是前者在世界市场上的表现,用前者的共性关系去理解掌握,世界市场的知识点及其相互关系就非常清楚。在此基础上还可进行扩展推理隐性关系。①商品价值等因为范围不同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世界市场中表现为国际商品价值,在某一国内表现为某一国内价值,即国别价值。②用类比推理可知,在世界劳动平均单位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个与国内社会劳动生产率同性质的“世界社会劳动生产率”,它与世界劳动平均单位也成反比关系。③以上说明,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与社会劳动生产率都是相对的,在一定范围条件下可以转化。④扩展到现实中,我国加入WTO,面临着国内劳动生产率与“世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问题,从而也就有国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世界劳动平均单位、国别价值与国际商品价值、国内价值与世界市场价值的比较关系,迎接WTO的机遇和挑战的办法是加强科技和管理,使国内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等于或低于世界劳动平均单位,跟上世界的步伐。⑤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规律,在世界市场上仍是基本规律,其在世界市场上的表现形式可表述为:国际商品价值由世界劳动平均单位所决定,商品交换以国际商品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联系世界市场上的不等价交换现象,突出不等价交换的“人为”本质。

再如有关“价值”问题。经济学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哲学中也有“价值”,对学生而言,很容易产生思想混乱。从教材的内容上推论,两者是一种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从内容上来看,哲学上的“价值”是“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特定关系,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同时,教材还指出,“价值,是人们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概念,如经济价值、道德价值……我们这里所说的价值,不是这些具体领域的价值,而是哲学世界观领域的价值,它比具体领域事物的价值更广泛、更抽象”。由此可见,哲学的价值是共性,体现着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经济学的价值是个性,在其“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含义中可知一个隐含观点:人类劳动能否成为商品,关键就是能否交换成功,而交换成功与否取决于该商品是否符合市场的需要,因而经济学上的价值也符合哲学价值的含义,只不过这里的“事物”变成了“人类劳动”,“人”变成了“市场需要”(市场需要也就是人的需要)。依此类推,使用价值更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价值了,即“物(商品)对人的满足程度的需要”,所以哲学上的价值与经济学上的价值是一致的,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哲学上的价值的共性上统帅了经济学上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人生观中的“人生价值”。

二、利用科学思维方法,依据教材,推理隐性联系

哲学的科学思维方法告诉我们,人的认识过程是形成概念,进而构成判断和推理,逐步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过程。推理是一种获得新知识的方法。近年高考突出了对推理能力的考查,因而在教学中,利用概念和书本中的某些语句,进行判断和推理,推论出新的知识联系,从中不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方法。

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深刻反映着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我们获得新认识的起点,通过对概念的内涵的分析,进行判断和推理,可以将概念延伸到与之相关的其他知识。如经济常识中的“经济效益”,从概念中的“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及教材“生产出适合市场需要的商品和劳务”中判断:经济效益是来自能得到社会承认的产品(即其价值能让渡成功),而非产出的所有产品。比较经济效益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两者的区别是明显的,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它不论是否交换成功,因而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并非劳动生产率高的就等于经济效益高,而经济效益高的必定是劳动生产率高。

教材在阐述时,往往通过一些看似不重要的语句来阐述知识的关系,抓住这些语句,将之作为推理的前提,遵循推理规则,可以挖掘出知识间内在的隐性联系。如经济常识第五课中的“财政收入与国民收入”,引导学生从教材的“在国民收入的总量中,一部分要归国家占有”及“强制性地征收一部分社会产品,形成国家掌握的收入”中推出:“财政收入是国民收入中的一部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论:国民收入是社会净产值,是社会总产值的一部分,来自社会生产部门,那么财政收入也应来自社会生产部门,因而制约财政收入的根本因素是社会生产水平,即经济发展水平。这样,通过财政收入与国民收入的内在联系的挖掘,形成一个内在联系的整体。

三、利用普遍联系原理,挖掘知识内在的线索联系

普遍联系原理告诉我们,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通过把握知识间的必然联系、因果联系来挖掘知识间的线索联系。

挖掘概念的线索联系。概念的范畴和限定词,往往能起到串联整框乃至全书的线索作用。如经济常识中的“经济”的含义:“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进行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及在这些活动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经济常识就是按照经济活动的四个环节来构建的:第一、二两课是基础理论,第三、四课阐述生产领域,第五课主要阐述宏观分配问题,第七课阐述了交换与消费。另外,含义还说明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整个经济活动及关系的性质,是整个经济学的基础,在教材中体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我国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国企的领导机制,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国民收入的分配和财政,社会主义税收的性质,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等等。

政治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之间也往往隐藏着某种内在联系。对这些隐性联系的挖掘,可以归纳这些知识的相同本质,概括其内在的线索联系。如政治常识第五课,贯穿着和平与发展的主线,其中“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联合国的作用,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国际竞争的实质,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我国外交的成就和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贡献”等都体现了这条主线,而这条主线在本质上又贯穿了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政治知识点与社会热点、史地综合学科的线索联系。挖掘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将其串联,使之成为教材扩展知识的一部分,这种线索串联关系也是综合能力考试试题的组织形式和考查重点。

四、利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原理,挖掘知识整体的内在层次联系

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原理告诉我们,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对事物要从整体上看,在整体和部分的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中考察对象,因而要从整体与部分的层次关系上去明晰各部分的内在联系,把握实质。如将政治常识中的各政治现象间的层次关系可形之于这样几个有趣的图形:

从中可以看出:

(1)政治常识中各种政治现象的“根”是经济基础,“干”是国家性质,而政治现象是其“枝叶”,它们都是由“根”和“干”所决定的,又都体现了“根”和“干”。

(2)体现了贯穿全书的政治含义的三个方面:政治和经济的关系,所有政治现象及其性质都是由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的。政治和阶级的关系,一定国家其实质都是维护一定阶级的利益。政治和国家政权的关系,各种“枝叶”都是围绕国家政权展开的,都是为了巩固发展国家政权。

(3)体现了分析政治现象的阶级分析法和辩证的、历史的、比较的观点。

五、挖掘知识的隐性联系,对学生思维方式、学习方法的培养有重要意义

1.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人的认识是从实践到认识不断反复的过程,实践对人的认识的发展有决定作用,因而挖掘的意义不仅仅在结论的出现和掌握,更重要的是通过归纳、推理、类比的实践过程,使学生知识扩展知识的来源,掌握一种透过现象掌握本质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方法,通过挖掘的实践过程,培养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对信息分析、判断、反思和运用的能力和方法,寓研究性学习于学科教学中。

2.树立和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观点和方法

高中学生已具备抽象思维能力,但其思维过程的成熟尚处在形成阶段,单向思维的因素较多,而高考却非常强调辩证思维能力。依托教材,通过挖掘隐性联系,可以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的训练。

如经济常识中有关影响消费的因素: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物价水平、人口数量等,家庭消费与前两者成正比,与后两者成反比。一般情况下学生就掌握到这里,但仅这样理解是片面的,深入挖掘,就可以发现隐藏着的相互制约的联系:课文在阐述收入水平的影响中有“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物价水平的影响中有“在居民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在人口数量的影响中有“在收入总量和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等等。这就进一步告诫我们:在分析经济政治现象时必须用联系的观点、对立统一的原理去思考,才能全面正确地把握事物。

3.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反思思维

当然在一定概念基础之上,利用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去判断和推理,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能充分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引导学生反思推理过程和质疑结论,进而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索的学习精神,体味探究学习和获得“新”知识的成功乐趣。

标签:;  ;  ;  ;  ;  ;  

挖掘政治知识与哲学思维的内在联系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