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永远保持社会主义青年活力的必然选择_知识经济论文

创新:永远保持社会主义青年活力的必然选择_知识经济论文

创新:永葆社会主义青春活力的必然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活力论文,青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纪之交,世界经济政治形势发生着急剧的变化。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世界各国都在纷纷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实施科技、理论和制度上的创新,力争在新世纪里提高本国的国际竞争力。时代的不断发展对社会主义提出了不断创新的要求,社会主义也只有不断进行创新,才能主导时代发展的潮流,永葆青春活力。

一、社会主义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虽然没有出现过“社会主义创新”的说法,但是,处处都充满着创新的精神,时时都体现着创新的实践。“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所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406页。)他们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第443页。)

马克思恩格斯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共产党宣言》发表25周年的时候,他们对这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之作进行了重新审视,根据最近25年来的社会发展变化,进行了新的评价和丰富。1872年的德文版序言是这样说的:“不管最近二十五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基本原理整个说来还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并且指出了《宣言》中哪些地方“已经过时了”,哪些措施“根本没有独立的意义”,哪些“应该有不同的写法了”。当十九世纪后半叶,股份公司一出现,马克思恩格斯就敏锐地认识到股份公司是“私人资本社会化”的一种资本集中形式,并从这种生产组织形式中发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线索,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创新,提出了“用科学忠告资本退位”,用共同劳动、共同占用生产资料的“自由人联合体”代替资本主义的可能性。

列宁也一再要求人们要从各国的实际出发,从实践中来创新社会主义。在十月革命前,他就告诫说:“一切民族都将走到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注:《列宁全集》中文第1版第23卷,第64—65页)十月革命以后,列宁在批判教条主义者时说:“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的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注:《列宁全集》第33卷,第208页)“对于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的纲领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注:《列宁全集》第34卷,第466页)毛泽东也非常重视根据实践对社会主义进行创新,他早在1930年就针对红军中存在的教条主义倾向写下了著名的《反对本本主义》的文章,在延安整风时期他强调指出“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词句,而不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中国的现状和历史,具体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这种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是非常有害的。”(注:《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797页)

邓小平同志更是具有非凡的社会主义创新勇气,在深入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时,不依本本为据,敢于说前人没有讲过的话,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他说:“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来,列宁的本本上也找不出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情况,各自的历史也不同,所以要独立思考。”(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60页)正是遵循实事求是的精神,一切从当代中国的实际出发,才形成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

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史证明,社会主义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僵死的教条。创新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不断创新,社会主义理论才能成为有生命力和有价值的理论。

二、社会主义创新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要求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的基本矛盾,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社会主义创新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前进的动力和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属于意识形态,它所反映的是一种社会存在。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诞生之时,它反映的是自由资本主义社会以蒸汽为主要动力、以体力劳动者为主体、以自然资源为主要加工对象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反映的是在这种生产力状况下,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尖锐对立。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电力成为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动力,股份公司已经得到初步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其垄断性、腐朽性和垂死性已经明显表现出来,这时列宁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适时进行创新,提出帝国主义是社会主义革命前夜的著名论断。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一方面反映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政治经济情况,另一方面反映的是社会主义国家革命和建设的情况。到二十世纪末,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前锋已经进入到知识经济阶段,知识和脑力劳动者成为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社会生产力的这种变化要求作为反映社会存在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也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只有这样,科学社会主义才能正确地解释社会现实和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才能成为名符其实的科学。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制度,属于社会经济形态范畴,对社会主义制度来说是否存在创新问题,关键是看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是否还存在矛盾。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很长一个时期里,斯大林坚持的是“完全适合”和“一致”的无矛盾论,这样对社会主义当然也就不存在创新的问题。毛泽东在1956年提出:“将来全世界的帝国主义都打倒了,阶级消灭了”,“那个时候还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注:《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19页)只有这些矛盾由对抗性矛盾转变成了非对抗性矛盾。承认社会基本矛盾的存在,就要承认社会主义还必须创新。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自觉调整其实质就是社会主义创新,即通过调整来创新一种新的经济体制和新的政治体制,确立一种新的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模式。

三、苏东剧变的教训昭明,社会主义必须创新

苏联模式是在斯大林时期形成和确立并在社会主义国家推广开来的。从苏联模式在苏联推行的结果来看,起初它对于苏联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和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所起的作用是令人惊奇的。从1926年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约增长7倍,其中重工业产值增长10倍以上。二战之前,苏联已经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目标,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上升到10%,超过了英、德、法、日,居世界第二位,到60年代末,苏联已发展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二战后新诞生的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几乎都曾采用苏联模式,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在50—60年代,特别是50年代前半期,都建立起自己比较独立的工业体系,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体系。下表统计数据表明,这些社会主义国家不仅与二战后新独立的非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相比成就明显,而且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相比也快得多。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不仅令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欢欣鼓舞,而且连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自己一向引以自豪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模式也开始审视,在经济发展中也逐步引入了国家的统一计划。

经济增长率国际比较(注:转引自郭树清:《模式的变革与变革的模式》,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89年版,第31页) 单位:%

国民收入工业生产

时期 1951- 1956-

1961- 1951- 1956- 1961-

1964

19641964 1964

1964

1964

世界平均*5.04.7 5.1

6.7 6.46.8

社会主义国家 8.47.4 6.2 10.8 9.48.2

发达国家 4.24.0 4.9

5.2 4.85.5

不发达国家

4.44.3 4.1

7.5 7.67.8

但是,表中的年度统计数据还同时提醒必须注意的另外一个问题:苏联模式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效率一直处于递减状态,而在同一时期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却处于上升趋势,随后年代的统计资料也与此趋势基本相符。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苏东剧变后,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谜底得到了初步解释:除了政治上社会主义民主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法制没有很好的健全以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体制的日益僵化。苏联模式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它对于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对于发展社会经济,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功不可没。但是,随着经济规模的日益扩大和经济联系的日益广泛,特别是到了六十年代社会主义国家基本建立起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以后,不仅企业、经济部门和行业的数量增加了,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向纵深处发展了;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逐步提高,社会需求变化加快,需求结构也变得日趋复杂;技术进步的加快使资源替代和产品替代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在国际上科学技术进步神速,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社会经济进步的一项重要的推动力量,国际间经济往来、科技合作和文化交流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这时,用集中统一的计划来指导日益复杂的经济活动和科学技术发展,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也越来越难以奏效。政企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使企业失去了革新图存的奋斗精神;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使有限的经济资源没法得到合理的配置,出现大量的积压和浪费;分配中严重存在的平均主义,压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单一化,约束了生产力的发展。僵化的苏联模式,使本来应该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生机。

在苏联模式的弊端开始显露之时,对其进行改革,实现社会主义模式创新是一种必然选择。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模式创新的一种尝试,但是这一轮改革是不彻底的,过分集中的国家计划体制并未打破,没有能从根本上革除掉旧模式的弊端。八十年代,社会主义国家再次掀起了改革的高潮,此时,在苏联和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已经处于停滞状态,甚至出现了负增长。扭转经济发展上的不利局面,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应是改革旧模式的关键,但是,这时苏东的改革却首先选择了意识形态和政治领域,以清算历史为着眼点,以多元化为口号,最终走向了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否定。

苏东剧变的事实说明在旧模式不能适应国内和国际新的形势变化时,必须对其进行改革和创新。苏东剧变给我们留下的深刻教训是:僵化地对待旧模式,不对社会主义模式进行创新,社会主义就没有生命力,就会走上死路;不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进行所谓的“创新”,社会主义就会丧失其根本,就会走上邪路。

四、知识经济来临,社会主义创新显得更为急迫

世纪之交,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作为社会生产的关键要素,知识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知识产业作为社会主导产业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建立在工业经济基础之上、围绕工业经济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生存、发展、永葆青春就必须不断进一步创新。

知识经济的来临使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这些变化对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指导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挑战。知识经济首先引起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生大的变化,知识信息产业迅速崛起,传统的工业部门逐步萎缩;而生产力的变化也促使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资产阶级在局部范围内对生产关系进行了调整,使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还能够以比较快的速度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进一步引起就业结构、阶级结构、阶级意识和政党结构的变化。这一切新的变化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如:“两个必然”原理受到新的趋同论的挑战;劳动价值理论受到知识价值论的挑战;剩余价值论受到“按知分配”论的挑战;经济危机论受到持续增长论的挑战;阶级和阶级分析理论、无产阶级政党理论、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受到了“阶级调和”、“阶级消亡”、“非意识形态化”理论的挑战,等等。这些挑战直指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关系到社会主义理论的命运。如果不进行理论创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就不能指导现实,就会失去批判性、革命性和说服力,而成为放在博物馆供历史研究的参考文献。

知识经济来临使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外部环境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知识经济是在成熟的工业经济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工业经济越发达,科学技术越先进,人才资源越雄厚的国家,就越具备首先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物质技术条件;而在知识经济的推动下,知识经济领先的国家就越能够利用自身科学技术的优势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从现实来看,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将首先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因而生产力发展速度将会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基础比较薄弱,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实现工业化的历史任务仍然没有彻底完成,在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上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仍然很大,在发展知识经济时两者并不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在知识经济来临之际,差距进一步扩大的可能性极大,这种差距和差距进一步扩大的可能性给社会主义国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应该高于资本主义,历史的原因使这个命题没有成为现实,但是若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且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后,差距没有明显的缩小还存在着扩大的可能性,势必会使人们对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价值产生怀疑;如果在知识经济时代,这种差距扩大的可能性真的变成了现实,那么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真的就很难巩固了。知识经济时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对社会主义社会产生了一种强大的压力,这种压力逼迫着社会主义国家面对知识经济的来临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模式创新。

知识经济对社会主义国家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从知识经济发展的趋势来分析,知识的“公共性”、“溢散性”和更新传播的“快捷性”决定了知识经济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有利于共同富裕的实现。但是,社会主义本质是通过社会主义模式来实现的,如果社会主义国家不能选择恰当的模式利用知识经济、发展知识经济,就会丧失机遇。因此,社会主义国家要抓住机遇,而不能丧失机遇,适时对社会主义模式进行创新。创新的社会主义模式不仅要适合本国国情,而且要适应当前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形势,在国际比较中显示出优势;不仅要能够促进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步伐,而且要能够保护和激励知识的创新、知识产业的发展;不仅要能够充分利用本国的资源优势,而且要能够充分利用国际市场上的人才、技术、资本等资源的优势,使得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主义发展更有生机和活力。

标签:;  ;  ;  ;  ;  ;  ;  ;  ;  

创新:永远保持社会主义青年活力的必然选择_知识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