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中东热点问题与大国中东政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东论文,新形势下论文,大国论文,热点问题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161(2008)02-0003-08
2007年中东局势依然紧张。美国增兵伊拉克,后又宣布有限撤军,伊乱局远未根本好转。巴勒斯坦两大派分裂割据,美大力重启巴以和谈,新的和平基础非常脆弱。美与伊朗对抗加剧,但武力打击的可能性反而减少,伊核问题仍陷僵局。黎巴嫩局势尚未稳定,库尔德工人党武装袭击土耳其又引发新的危机。布什政府被迫调整其中东政策,但拒不承认失败,极力维持对中东的主导地位。2008年中东政治格局将延续2007年的基本态势。
一、伊拉克乱局继续发展
2007年1月,布什政府宣布以增兵为主要内容的对伊拉克“新政策”。[1]美驻伊军力一度多达16.8万人。除增兵外,“新政策”还包括推动伊各派和解、培训伊军警和争取伊邻国支持等内容。美集中优势兵力,在伊政府军配合下,重点对巴格达地区和安巴尔省进行清剿,使这两个地区的暴力活动有所减少。美军在打击“基地”组织武装时,争取到部分逊尼派穆斯林部落的支持。但美军也付出了高昂代价,2007年美军在伊死亡人数已超出伊战以来美军年死亡人数最高的2004年。鉴于反美武装一向以灵活机动、避实就虚见长,对美军在巴格达和安巴尔省的军事“胜利”不能高估。另外,布什政府在9月向国会提供的报告中指出:“在美国国会为伊拉克政府设定的18项军事政治目标中,9项取得令人满意的进展,7项进展不尽如人意,另有2项目前无法评估”。该报告特别指出,伊领导人在国家安全和政治和解方面未取得多少成就。在此形势下,布什总统9月13日宣布:伊拉克的关键安全目标已经达到,美军可以从伊撤军。按计划从9月到12月圣诞节前美军撤离5700人,2008年7月前再撤5个旅2万多人,届时驻伊美军将减少到13.5万人,相当于2007年2月增兵前的规模。[2]9月14日美国防部长盖茨表示,2008年7月后若伊形势进一步得到改善,有望再撤5个旅,2008年底驻伊美军将减至约10万人。[3]
尽管布什政府宣布从伊撤军,但布什本人并不承认对伊政策的失败,也不愿戴着“失败总统”的帽子离任。在伊拉克问题上,布什政府担心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基地”组织联手伊国内反美势力并强化袭击后,将有可能导致伊安全局势失控;二是伊教派冲突不断加剧,也会酿成大乱,甚至全面内战;三是伊朗利用伊拉克什叶派势力来挑战美对伊的占领。布什宣布的撤军步骤如此谨慎也表明其深知伊局势仍然严峻。伊战打碎了萨达姆执政时各教派和民族间的相对平衡。但要稳定伊局势,必须重建什叶派与逊尼派穆斯林、阿拉伯人与库尔德人间新的平衡。对美来说有两大调整重点:一是给予4年来一直遭受打压、失去昔日主导地位的逊尼派穆斯林更多权益,让他们在政治上拥有相应地位以发挥作用,在经济上能公平地分配到石油利益,促其转变成合作伙伴;二是防范甚至遏制什叶派穆斯林反美亲伊势力的发展,阻止伊朗影响的进一步扩大。美极力争取沙特、埃及、约旦等以逊尼派为主体的阿拉伯邻国和大国协助美争取伊逊尼派和削弱伊朗在伊拉克的影响。虽然美与伊朗已就伊安全问题举行了会谈,但因分歧严重没有取得任何成果。
伊战延续5年证明,美军不可能在短期内消灭伊反美武装,也无力制止教派仇杀;教派和民族间的平衡打碎易,但重建难;建立有权威、高效率的政府和军警均需待以时日。另外,反美武装虽已造成美军重大伤亡,但也难以改变美军对伊占领的事实;教派仇杀有可能被控制在不致酿成全面内战的范围内;美在伊保持10~13万大军也可防止伊朗乘虚做大。因此,伊乱局还将时紧时松地持续下去。布什政府将保持对伊军事占领,难以从伊彻底脱身,这个难题将留给下届政府,伊拉克问题也因此被长期化。
二、伊朗核问题仍陷僵局
2007年12月3日,美国16家情报机构发表“美国国家情报评估”报告,认为伊朗迫于国际社会的压力已于2003年停止“将核原料最终制造武器的研发工作”。“尽管伊朗仍然继续铀浓缩项目,但2015年之前不太可能生产出足够制造出核武器的原料。”[4]这份报告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2007年以来西方媒体多次预言美国要对伊朗实施军事打击,不仅披露了具体打击计划,还预言了打击时间,美国也派出两个航母战斗群在伊朗周边炫耀武力。伊朗也多次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以示其不畏强暴、严阵以待的决心,美伊动武似成定局。尽管美国务卿赖斯、国防部长盖茨甚至总统布什反复宣称美当前致力于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伊核问题,但始终没有放弃选择其他手段的可能。一些国际问题专家认为,在布什总统任期结束前,美国终将对伊朗发动军事打击。美国情报机构此时发表该报告,引起学界和舆论界的广泛关注。
一种看法是,这预示着布什政府将调整美对伊朗政策,由强硬转为温和;另一种看法是,布什知难而退,欲放弃任内武力犯伊计划,情报评估成为借口或台阶;第三种看法则是,美内部意见分歧,评估报告旨在阻止布什政府做出军事打击伊朗的决定。12月4日,布什表示,他一周前得知报告内容,但美对伊朗政策“不会作出任何改变”。赖斯和盖茨也作了类似表态。从目前来看,第一种看法似难成立,后两种看法孰是孰非,一时难以确定,但效果都相同:布什政府任内对伊朗动武的可能性进一步降低。
布什政府强调要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伊核问题,即推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加大对伊制裁,打压伊朗放弃铀浓缩活动。2007年10月美国单方面加重对伊制裁,并极力推动安理会通过第三个制裁伊朗的决议。评估报告不仅不会改变布什政府的这一立场,还会被其利用。布什强调,该报告表明伊朗曾秘密进行核武研发,因此还可能重新启动核武研制项目,国际社会应向伊朗施加更大压力。布什政府不会放松对伊孤立和打压的力度。伊核问题的实质是美伊关系问题。伊斯兰革命推翻了巴列维王朝,使伊朗从一个协同美国控制中东的支柱国家变为反美国家。布什认为,伊朗因支持伊拉克反美武装、黎巴嫩真主党和巴勒斯坦哈马斯而成为美国最大的威胁,美确实不能容忍伊朗拥有核武器。因此,伊核问题也成为美国动员国际社会孤立打压伊朗的突破口。布什于2007年10月7日宣称,伊朗一旦拥有核武器将会导致第三次世界大战。这一论断似难成立。就伊朗的国力而言,充其量也只能引发一场局部战争。2008年2月22日,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发表的伊朗核问题最新报告指出,伊朗虽然已经答复了有关其核计划的绝大部分悬而未决的问题,但铀浓缩活动还在扩大。国际原子能机构无法作出伊朗核计划是和平性质的断言。3月3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1803号决议,在前两项决议基础上又加大对伊朗的制裁,同时表示将继续加大旨在解决伊朗核问题的外交努力。伊朗拒绝接受安理会这项决议。国际舆论普遍认为,制裁不能解决问题。伊朗核问题仍陷僵局。
三、巴以和谈前景不容乐观
在沙特等阿拉伯国家调停下,法塔赫与哈马斯于2007年2月达成“麦加协议”,并于3月组成民族联合政府。巴两大派既有政见分歧,又有权力之争,加上美国和伊朗的挑动,两派矛盾日益尖锐,多次爆发流血冲突。自6月起,两派在加沙地带暴力冲突升级,哈马斯武装全面控制了加沙地区。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解除联合政府总理职务,宣布哈马斯武装为“非法”,并另组紧急政府,巴境内形成分裂割据局面。
11月27日,布什倡议的“中东问题国际会议”在美国安纳波利斯举行。美总统布什、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及40多个国家、地区和主要国际组织的代表出席了会议,巴以达成了《共同谅解文件》。[5]这次会议的主要成果是,在停顿7年之后重启巴以和谈,和谈的目标是建立巴勒斯坦国,力争在2008年底前达成一项广泛和平协议,谈判内容包括巴以间所有的核心问题。但巴以《共同谅解文件》并无法律约束力。阿拉伯方面要求会议就巴以间核心问题达成可操作性的框架协议,包括解决问题的具体步骤、行动方案和时间表,但均未能实现。会议没有、也不可能在巴以关系上取得任何突破。尽管如此,巴以重启和谈,双方领导人决心结束长达数十年的流血冲突,重申“和平才是唯一的选择”[5],仍赢得国际社会欢迎和支持。和谈既已重新启动,谈判解决争端就出现了新的机遇,但前景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美国仍对中东和平进程起主导作用。布什政府长期忽视巴勒斯坦问题是巴以和谈停顿7年的重要原因。美国倡导召开“中东问题国际会议”,重启巴以和谈,表明布什政府对巴勒斯坦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其目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阿巴斯为首的巴主和派的支持,也旨在打压哈马斯等巴激进势力;二是争取阿拉伯温和国家支持配合美国稳定伊拉克局势和孤立遏制伊朗;三是为其乏善可陈的中东政策抹上一笔亮彩,为共和党竞选总统造势。然而,布什中东政策的重点仍是稳定伊拉克局势和打压伊朗。美国能在多大程度上压以、并对巴方的合理要求作出必要让步,这是巴以和谈成败的重要外因。美一贯偏袒以色列的立场不可能根本改变,而美又将进入大选年,为争取美国内犹太集团的支持,布什政府恐难对以施加更大的压力。
(二)以色列需要改善与阿拉伯世界的关系并配合美国遏制伊朗的战略,这是奥尔默特政府支持重启巴以和谈的主要原因。奥尔默特还想以此转移民众及反对党因以侵黎失败以及自身丑闻迭出而引发的不满情绪。但奥尔默特政府是一个弱势政府,国内右派政党势力对以政府决策牵制极大,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奥尔默特政府兑现为巴以和平作出“痛苦让步”的承诺。
(三)阿巴斯会前积极鼓励阿拉伯国家与会,会后积极评价会议成果并对和谈前景表示乐观。这是由于阿巴斯历来主张在国际社会支持下,尤其在美国主导下通过与以谈判恢复巴方的民族权利。安纳波利斯会议的召开则表明国际社会对阿巴斯主和立场的肯定,对哈马斯反对和谈、力主暴力抗以立场的否定。然而法塔赫与哈马斯分裂割据的现状削弱了巴方推进谈判的作用。如何处置哈马斯并实现巴内部的团结统一、如何尽快实现巴以停止流血冲突等都是阿巴斯无法回避而又十分棘手的难题。
(四)阿拉伯国家立场并不完全统一,对巴方和谈也将形成牵制。阿拉伯国家于2007年3月重新启动.“阿拉伯和平倡议”并出席“中东问题国际会议”,显示了支持巴以重启和谈的一致立场。但阿拉伯国家在对何种条件下建立巴勒斯坦国以及如何处置哈马斯等问题上立场并不一致。
(五)巴以冲突延续几十年,在所涉及的巴国领土范围、耶城地位、难民回归、水资源分配、犹太定居点以及安全等核心问题上,双方分歧均很严重,和谈将是艰难而曲折的。巴以双方都有强大的反对和谈的极端势力存在,随时都可能制造暴力事件,干扰和平进程,和谈很可能会出现反复。此外,中东地区热点问题集中,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巴以和谈势必会受到地区其他热点问题的影响。能否在2008年内解决巴以冲突仍存在许多变数,不容乐观。
四、黎巴嫩局势尚未稳定,库尔德问题再度凸显
黎巴嫩危机主要由美国挑起。长期以来,叙利亚并非美国重点打压的国家,美国和欧盟国家一直认可叙在黎驻军并对黎政局拥有特殊的影响力。“9·11”事件后,美指责叙支持恐怖活动;伊拉克战争后,美又指责叙支持伊反美武装。美在黎扶植反叙势力,制造分裂。2005年黎反叙领军人物前总理哈里里遇刺身亡,美、欧立即将矛头指向叙。美与法国联手促使安理会通过决议,迫使叙将其驻黎军队和情报机构全部撤回。黎国内原本极为复杂的教派和党派势力在外国的干预下重新分化组合,形成以总理西尼乌拉为首的“亲美反叙”的议会多数派和以真主党为核心、包括总统拉胡德、议长贝里在内的“反美亲叙”派。2006年7月,以色列在美支持下武装侵黎,企图消灭伊朗和叙支持的真主党武装。但以军事行动进展并不顺利,34天后被迫撤军。[6]真主党因英勇抗以而声威大震,要求改组政府,以增加对政府的影响,遭总理拒绝;政府批准联合国关于设立哈里里案国际法庭方案,遭总统反对。两派分别组织大规模游行示威,引发局部暴力冲突,暗杀事件时有发生。2007年12月12日,可能出任军队最高长官的哈吉准将遇刺身亡。议会因两派分歧凑不齐法定出席人数无法开会,新总统选举已推迟16次。[7]2007年11月23日,拉胡德总统任期结束,离任前将国家安全控制权交给军队。西尼乌拉政府指责拉胡德的决定违反宪法,宣布政府代行总统职责。[8]2007年5月,与“基地”组织关系密切的“伊斯兰法塔赫”恐怖武装势力乘乱潜入黎南部巴里德巴勒斯坦难民营。黎政府军全力清剿,于9月将其歼灭。为打压伊朗、叙利亚及其所支持的真主党,美国不惜搅乱黎政局,黎成为美中东政策的又一牺牲品。
库尔德工人党武装自2007年春天以来,频繁从伊拉克北部地区潜入土耳其境内实施袭击,引起土民众恐慌及反对党对政府的责难。土政府增兵土伊边境地区打击清剿,但成效不大。军方多次敦促政府作出越境打击的决定。土政府碍于土美关系,一直隐而不发,仅呼吁美、伊采取切实措施,阻止库工党武装袭击。2007年10月10日,美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通过一项认定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对亚美尼亚人实施“种族屠杀”法案,引起土强烈不满,美土关系骤然紧张。10月17日,土议会通过政府提交的土军越境打击库工党武装的动议,[9]宣示对美不满。土在土伊边境陈兵10万,局势进一步紧张。
库尔德人是中东地区仅次于阿拉伯人、土耳其人和波斯人的第四大民族,人数约2500~3000万人,主要分布在土耳其、伊拉克、伊朗和叙利亚,在土人数最多,超过1000万。库工党成立于1979年,以库尔德人独立建国为其奋斗目标,并以伊拉克北部库尔德人地区为基地,频繁向土东南部地区发动袭击,成为土国心腹之患。萨达姆执政时期,土军曾多次越境进入伊拉克北部地区打击库工党武装。1999年库工党领导人厄贾兰被捕入狱,力量削弱,袭击活动减少。伊拉克战争后,伊拉克库尔德人在美国扶植下在伊北部地区力量壮大,伊库尔德人地区自治程度日益提高,成为伊境内最稳定地区。这使得库尔德人追求独立建国的愿望再度升温。库工党力量也逐渐恢复,于2004年重新袭击土。美国已将库工党列为恐怖组织,但驻伊美军无力分兵清剿库工党,同时也不愿损害伊库尔德地区的相对稳定。伊政府对该地区更是鞭长莫及。但美和伊政府也不赞成土军越境出击,侵犯伊主权并担心事态扩大会危及伊北部地区稳定。土耳其是美重要的军事盟友,是美向伊拉克和阿富汗前线运送物资的重要中转站,美在说服土保持克制的同时,强调库工党武装作为恐怖组织是土、伊、美共同的敌人,三国政府在对付库工党武装方面将密切合作。
土政府不能对库工党的袭击听之任之,又担心伊库尔德人力量壮大会助长土库尔德人的分裂倾向。但土又不能不顾及美国盟友的难处。土军事行动一直谨慎,以空袭炮轰为主,配以小股特种部队出击,然后立即返回。2008年2月21日,土在征得美国同意后,派出万名士兵进入伊拉克打击库工党武装营地。伊政府予以谴责,美也呼吁土军尽快撤离。29日土宣布越境袭击目标达到,土军撤出伊拉克。土与库工党的矛盾难以化解,冲突将长期化。库尔德人问题涉及多国多方利益,是一个潜在的热点。
五、阿拉伯国家面临多方挑战,极力联手自保
阿拉伯国家是中东国家的主体,承受着多方挑战和威胁,处境艰难。为此,广大阿拉伯国家采取了以下三项措施:
(一)极力与美国周旋。绝大多数阿拉伯国家反对美发动的伊拉克战争,但极力避免与美正面对抗。它们接纳了美扶持的伊拉克政府,支持伊恢复和平与稳定,重建家园,但不认可美对伊军事占领。美提出“大中东民主改造计划”,遭到阿拉伯世界普遍抵制,埃及、沙特等国一度与美疏远。美离不开阿拉伯盟国的支持,被迫搁置该计划,美阿关系逐步缓和。阿拉伯国家深知解决阿以冲突离不开美国的主导。布什政府着手重启巴以和谈,阿拉伯诸国不失时机重启“阿拉伯和平倡议”并出席布什倡导的“中东问题国际会议”,显示了支持和谈的决心,也表明了维护巴人合法权利的坚定立场。
(二)防范并打击极端势力和恐怖组织。布什政府的中东政策激化了美与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矛盾,引发了反美主义势力扩大。伊斯兰极端势力利用民众的仇美情绪壮大了力量,哈马斯在巴勒斯坦赢得立法选举,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势力在埃及、约旦等国影响增强。更为严重的是恐怖暴力活动不仅在伊拉克、阿富汗猖獗,还在埃及、沙特、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约旦等国时有发生。阿拉伯国家一方面限制、防范国内极端势力,严厉打击恐怖组织,另一方面努力改善弱势群体生活。它们在处理对美关系和地区热点问题时,开始顾及民心民意。
(三)在美与伊朗对抗中维护自身利益。伊朗在伊斯兰革命后与多数邻国交恶。两伊战争时,多数阿拉伯国家支持伊拉克。美推翻塔利班和萨达姆政权,清除了伊朗的两大宿敌。伊朗支持的伊拉克什叶派穆斯林、哈马斯和真主党均在本国得势,在地区的影响力上升。对此阿国不无担心。然而,伊朗也是伊斯兰国家,在反对美霸权主义和以侵略政策方面,阿、伊又有共同利益与愿望。对伊核问题,阿拉伯国家强调地区所有国家都不应发展核武器,以色列的核武器是最大威胁,主张中东地区无核化。阿拉伯国家明确反对对伊朗动武。由6个海湾阿拉伯国家组成的海合会建议成立多国机构,在中立国生产浓缩铀供应伊朗,以打破伊核问题僵局。[10]对美企图组建“遏伊联盟”,阿拉伯国家未予响应。2007年沙特邀请伊朗总统内贾德赴沙朝觐,海合会邀请他出席该组织峰会。[11]埃及与伊朗正就恢复中断30年的外交关系举行会谈。与此同时海湾阿拉伯国家防务费用又创新高,从美进口大宗武器。7月布什政府宣布向海湾阿拉伯国家出售200亿美元的武器装备,向埃及提供120亿美元军援。在卡塔尔,美拥有中东地区最大的军事基地。不难看出,阿拉伯国家对伊朗心存戒备,在防务上依赖美国,但又不愿为了美霸权利益与伊朗交恶或卷入战争。
六、布什政府被迫调整中东政策
布什政府在“9·11”后将反对恐怖主义和防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视为美安全战略的首要任务,大幅度调整中东政策:美发动全球“反恐”战争,将主战场设在“大中东”地区;提出“先发制人”、“政权更迭”战略,奉行单边主义,先后发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支持以色列发动黎巴嫩战争;提出“大中东民主改造计划”,矛头指向阿拉伯温和国家;将巴勒斯坦问题纳入“反恐”和“民主改造”范畴,忽视巴人对民族权利的诉求;以核问题为突破口,全面孤立打压伊朗。
布什政府的中东政策使美深陷伊拉克乱局;巴以和平进程停滞7年;黎巴嫩政局动荡;与伊朗对抗加剧;恐怖暴力活动有增无减;引发国际社会广泛批评,美软实力明显削弱;布什在国内的支持率持续走低;共和党丧失在众参两院的多数党地位。面对困局,布什政府被迫再次调整中东政策:
(一)收敛单边主义和黩武倾向,转而重视多边机制,发挥联合国作用,争取欧洲盟友和阿拉伯温和国家的支持与配合,强调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争端问题。
(二)搁置“大中东民主改造计划”,重新启动巴以和谈,向海湾六国出售200亿美元武器装备,向埃及提供120亿美元军援,改善与阿拉伯国家关系,扩大盟友范围,缩小打击面,集中力量打压伊朗及其支持的激进组织。
(三)稳定伊拉克局势是布什政府中东政策的重点。美将保持对伊拉克的军事占领,继续打击反美武装;大力争取伊逊尼派势力,促进教派和解,防范伊朗扩大在伊拉克的影响。
(四)孤立和遏制伊朗成为布什政府的当务之急。布什政府要对伊朗动武困难太多,决心难下,因此便极力推动安理会通过新的制裁决议,压伊弃核并努力组建“遏伊联盟”。
(五)继续坚持反恐防扩散战略。
发动伊拉克战争是布什政府的最大失误,使美国陷入中东困境,牵制了美全球谋霸战略的实施。但美在伊战中的伤亡和负担未超出美国力承受能力,伊拉克乱局并未危及美对伊占领,美在中东遇到的困难也没有动摇美在中东的主导地位。布什政府被迫调整中东政策,但并不承认失败。其政策调整有退也有进,有收缩亦有进取,根本目标仍是确保美在中东的主导地位,为其全球战略服务。
七、欧俄积极介入中东事务
欧洲国家无力与美争夺世界霸权,也无意挑战美在中东的主导地位,但极力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影响。美、欧社会制度相同,意识形态一致,同为发达国家,在中东有许多共同利益和一致立场。欧洲与中东相邻,历史渊源悠久,伊斯兰移民在西欧多达2000万人,欧洲也离不开中东的能源和市场。因此,欧洲国家对中东现实理解更深,其中东政策更为现实和稳妥。欧洲国家极力与中东阿拉伯—伊斯兰国家保持睦邻友好,避免激化文明冲突,求稳怕乱。欧洲主张世界多极化,维护联合国权威,反对单边主义。欧洲国家重视反恐,但不赞成“反恐战争”。欧洲国家也不支持美国的“大中东民主改造计划”,认为巴勒斯坦问题始终是阿拉伯—伊斯兰民众对美乃至西方国家最重要的“仇恨源”,是中东问题的核心,此问题得不到公正解决,阿拉伯—伊斯兰民众反美、反以、反西方情绪就不会消弭,中东地区就难平静,伊斯兰激进势力有发展壮大的土壤。欧洲国家一直提醒美国不要忽视该问题,不应一味偏袒以色列。欧洲国家积极参与2007年11月召开的“中东问题国际会议”,重启巴以和谈,还于12月7日在巴黎召开“援助巴勒斯坦国际会议”,为巴筹措到74亿美元援款。[12]美发动伊拉克战争,法国、德国坚决反对,英国支持。随着美陷入伊困境,发动伊战是错误的已成为欧洲国家的共识,派兵国纷纷从伊撤军,连英国也计划2008年春将驻伊英军减少至2500人。[13]法德新任领导人虽主动改善与美关系,但仍坚持反对伊战的立场。
欧洲国家也反对伊朗发展核武器,但明确反对对伊朗动武,主张以外交手段解决伊核问题,始终保留与伊朗对话渠道。虽然法德新领导人对伊朗说了一些狠话,但根本态度并未改变,他们支持美国加大对伊制裁的主张,但因在伊朗有着重大经济利益,故在对伊制裁的范围和力度上与美仍有区别。
冷战时期中东地区曾是美苏争霸的重要战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基本上从中东退出。随着国力逐步恢复,俄又重返这一重要战略地区。在伊拉克战争、巴以冲突和伊核问题这三大地区热点问题上,俄美间既有合作,更有分歧。俄的态度日益成为美推行其中东政策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俄国力仍呈上升之势,对中东事务的介入亦趋积极,对中东局势的影响力也会不断提升。欧俄已对美中东政策形成牵制,这种牵制今后将呈加强之势,但在相当长时间内还难以动摇美在中东的主导地位。2008年,中东热点问题仍将围绕伊核问题、巴以冲突和伊拉克战后重建等不断发展。中国将和国际社会一道,为中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贡献力量。
标签:军事论文; 阿拉伯民族论文; 美国军事论文; 制裁伊朗事件论文; 伊朗伊斯兰革命论文; 中东历史论文; 伊朗革命论文; 国际局势论文; 伊朗石油论文; 伊朗政治论文; 伊朗经济论文; 中东局势论文; 库尔德族论文; 伊拉克战争论文; 武装论文; 乔治·沃克·布什论文; 国际关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