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哲学与经济学哲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论文,哲学论文,学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世纪九十年代,经济哲学这一新兴学科受到经济学界特别是哲学界的关注。但对“经济哲学”的定义见仁见智,尚无定论。例如,有人说,“经济哲学是一门专指用哲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来研究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的学科”。另有人则认为,经济哲学“不是用哲学观点来分析和研究具体的经济问题。经济哲学是从经济中引出的哲学”。我以为前一种说法实指经济学,而不是经济哲学。因为经济学如同各类具体学科一样,都是在哲学指导下来研究它的特定对象的,但不是哲学本身。后一种说法实指哲学要从经济的辩证运动来丰富自己。而经济的辩证运动规律则是经济学所揭示的,也就是说哲学要从经济学来丰富自己。由此可以推论,经济哲学既不是对经济现象贴上哲学的标签,也不等于经济学加哲学,而是研究两门学科如何相互渗透(哲学如何指导经济学,经济学如何丰富哲学)的学科。因此,这门学科与其定名为经济哲学,不如定名为经济学哲学。
经济学哲学是一种具体学科(经济学)与哲学的渗透,而不是具体学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各个分支)之间的相互渗透,即不是一般所说的边缘科学或交叉科学。下面就从这一特点谈起。
一、从哲学与具体学科的辩证关系看经济学哲学
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对象,以及相应的研究方法和对研究成果的理论叙述方法,其目的则是在各自的领域内揭示对象的运动规律。
客体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的各个方面、各个组成因子相互辩证地联系在一起的整体)。哲学以这个整体为研究对象,用主观辩证法来反映客体世界的辩证运动规律,作为科学的哲学就这样形成唯物的世界观和辩证的方法论,达到了揭示世界的一般规律(事物发展的辩证运动规律)的目的。
人类经济生活的发展,近代技术的发展,要求科学从不同角度提供反映这整体某一方面的特殊规律的知识,近代科学就此分门别类建立起来。科学的不断分化一直持续到现代。现代科学又由分化趋于综合。自然科学成为人们系统认识物质世界各种运动规律及其表现形式的知识体系。这个体系一直延伸到社会科学。这里面每一学科都是具体地叙述某一方面的特殊规律,它们所组成的知识体系也是反映客体世界的整体。不过,这和哲学又有区别,哲学所揭示的是物质世界整体的一般的、抽象的规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所揭示的是这个整体的某一方面的特殊的、具体的规律以及其规律体系。但是,抽象来自具体,特殊中含一般,这就决定了哲学与具体学科之间的辩证关系——哲学从具体科学中抽象出一般原理,具体学科的发展推动哲学的发展;反过来,哲学对具体科学又起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作用。
这样,作为具体学科理论工作者,虽有他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有自己的哲学,但他只有使自己的观点符合客观实际,为此其方法又必须是辩证的,才能探得所研究对象的内在规律,从而形成科学理论。另一方面,作为哲学理论工作者,总要熟知一门具体学科,了解知识体系和科学学,既使自己的论述不致流入玄谈,又使哲学有所发展。对此,就经济学和哲学两方面来看,目前还不够令人满意。有些学者作了如下的评论:一部分经济学理论工作者未在哲学方面下过足够的功夫,也就不能自觉地运用科学的哲学观点及其方法论去研究经济学方面的问题;而一部分的哲学理论工作者,也未在经济学方面下过足够的功夫,形而上学地看待哲学的指导作用,往往用标签的方式把哲学名词贴到经济学术语上,使哲学庸俗化。
二、经济学在具体学科中的地位
具体学科是从物理学展开出来的。随着技术革命的要求,物理学在研究分子运动时就展开为化学,化学在研究有机分子时再展开为生物学,生物学在研究作为生物的自然人时,这人又蜕变为社会的人,于是进入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的起点是经济学,因为人类的活动建基于物质生产,经济学研究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力)及其社会形式(生产关系),揭示这内容与形式的相互作用的运动规律。依据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学再展开到政治学、法学、文学……最后推动了哲学的发展。从上述学科的发展可以知道,正是生产力发展要求技术创新,要求科学在工艺上的应用,才使分离出来的具体学科百花齐放,也使哲学成为独立的科学。也就是说,当“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马克思),或者说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这时经济从而经济学所揭示的经济规律就会对自然科学起反作用。自然科学就会加快奔向经济学,并通过经济学走向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在这种走向中受到经济关系的激励和上层建筑的扶植而加速发展。例如,我们正在经济上兴建高科技产业,在政策上将科教兴国作为基本国策,在科研上广召天下贤士等等,必将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从经济学与其它人文科学来看,也由于内容(经济基础)与形式(上层建筑)的关系,使经济学处于决定的地位。马克思曾说:“我的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法的关系正象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的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产关系;这种物质生产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十八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称之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82页。)
三、哲学对经济学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辩证唯物论——世界观是唯物的,方法论是辩证的。这个方法又分为两个方面:1、因为是唯物的, 所以研究方法是从实际出发,由表及里从感性认识深入到理性认识;2、 然后是对理性认识的叙述方法,由里及表从内在规律来阐述外在的表象。以《资本论》为代表的马克思经济学说充分体现了哲学对经济学的指导作用。马克思说:“不论我的著作有什么缺点,它们却有一个长处,即它们是一个艺术的整体;但是要达到这一点,只有用我的方法”(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第135页。)又说:“谁能辩证地思维, 谁就能理解它”。(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第308页。 )大家知道,当辩证唯物论运用于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便形成历史唯物论。它揭示社会发展中基本矛盾的一般规律,而不是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具体规律。它蕴藏在各具体社会科学之中,特别存在于经济学之中,所以对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当然,解剖的方法是辩证法。列宁也指出:“不钻研和不理解黑格尔的全部逻辑学,就不能完全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注:《列宁全集》第38卷,第191页。 )对此,我曾写过论文“辩证法在《资本论》中的应用”(注:《学术月刊》1980年第7期。 )和“《资本论》脉络与辩证方法”(注:《〈资本论〉脉络》第205—217页。),不再赘述。本文只从哲学原理来阐述经济学的创新和当前经济改革中的规律性问题。
Ⅰ.关于经济学研究对象问题
在哲学范畴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资本论》始终抓住这一对矛盾,具体分析经济中的基本矛盾——生产力(物质内容)与生产关系(社会形式)的辩证运动。书中第一篇就从分析这一矛盾的胚芽(商品的内在矛盾)开始。商品具有二重性,其深层就是社会基本矛盾,即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生产力,另方面是创造价值的生产关系(体现商品生产关系的社会平均劳动)。寓两方面于一体的就是价值规律。价值规律,从内容决定形式来讲,就是:“劳动生产力越高,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就越少,凝结在该物品中的劳动量就越小,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小。相反地,劳动生产力越低,生产一种物品的必要劳动时间越多,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大。”(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3页。)再从价值形式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来讲,人们为了取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他就要遵循价值规律去发展生产力。
然后,书中就从这一矛盾胚芽展开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即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生产力),另方面又是生产剩余价值并转为价值增殖过程(生产关系)。过程中资本价值增殖是生产的目的,提高生产力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所以资本就要发展生产力。这也是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可以说,这是《资本论》逻辑的主线。一旦生产力(内容)高度发展,以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式)容纳不了时,内容就要采取新的形式。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也就由此取代了空想的社会主义。
正是哲学原理的指导才有以上逻辑。可见,经济学决不应只研究生产关系,忽视生产力。但从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开始,传统的经济学却抛开生产力这一物质内容,囿于生产关系,导致政策上重大失误,经济工作中种种弊端积重难解。今后,经济学发展就要同时研究生产力。
Ⅱ.关于拜物教与理性经济人
存在和意识的关系是哲学的根本问题。辩证唯物论一方面由存在决定意识批驳了唯心论;另方面又从意识的反作用批判了机械唯物论。由生产力到生产关系所形成的经济基础作为存在,它会反映到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上面,意识也会起很大反作用。经济学也必须探索这一问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与市场经济的意识形态基本上可以相容,但也有矛盾之处。拜物教就是其中一个问题。市场要求自由(自主经营)、平等(等价交换)和进取精神(竞争),这些和社会主义相容。但市场经济主要从微观利益出发,商品经营者只希望他的商品能卖得好价钱,而货币又能在市场上买到一切,于是滋生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社会主义则主要从宏观利益出发,提倡集体主义。我们也重视企业和个人的经济利益,对国有企业也要求利益最大化使国有资金保值和增殖,但反对和抵制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货币拜物教)。但是,只要存在商品经济关系,拜物教意识就不会很快消亡。“在商品生产者的社会里,一般的社会生产关系是这样的:生产者把他们的产品当作商品,从而当作价值来对待,而且通过这种物的形式,把他们的私人劳动当作等同的人类劳动来互相发生关系”。于是,人的关系表现为物的关系,见物不见人,物也就神化了。“只有当实际日常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96—97页。)。
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本主义的精神文明与市场经济的意识形态则是吻合的。虽然市场经济只要求商品属于不同所有者,而不问生产该商品的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所以能和社会主义相结合。这种结合(商品私有加生产资料公有),在意识上就有着以上的反映(既相一致又相矛盾)。但当它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相结合时(商品私有加上生产资料私有),两者在意识反映上就一致了;并且,货币拜物教还会展开为资本拜物教。不仅如此,在特定的生产关系中,经济关系总是体现为代表这特定的生产资料所有者的意志和行为。资本家一般说来是人格化的资本,他追求的不是使用价值和享受,而是价值增殖。资产阶级经济学中所谓的“理性经济人”(善于推理、算计的利己者),实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关系的人格化和意识化,也是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公理性假说,并且是它立论的初始环节。哲学上存在与意识的关系,也就指导我们在学习西方经济学时,注意哪些可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借鉴,哪些不应照搬。
Ⅲ.关于辩证逻辑指导下的理论叙述方法
按照黑格尔的逻辑理念,科学开篇所叙述的东西,是未发展的,因而是抽象的、简单的,并具有普遍的性质。普遍的性质是事物的基本规定性;在它发展过程中,不断追加新的规定性,使自身丰富起来,成为特殊的、复杂的、具体的事物,并越来越接近外部现象。这种逻辑形成过程还是由分析到综合的过程,因为从分析简单的规定性开始,再分析追加的规定性时,并没抛弃原有的规定性,而是综合在一起,“使自身更丰富、更密实”。黑格尔还把“逻辑理念”这样发展比作圆圈的圆圈。(注:黑格尔《逻辑学》下卷第551页。)
黑格尔这一学说既是天才的,又是荒谬的。就其叙述方法来讲是天才的。但他认为这一思维行程的起点是“绝对精神”的转化,终点则是“绝对精神”的具体再现,这又是荒谬的。《资本论》在唯物论基础上采用了他的叙述方法。因此,“不钻研和不理解黑格尔的全部逻辑学,就不能完全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注:《列宁全集》第38卷,第191页。)
按照上述叙述方法,可以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商品经济体制,分别作如下的图示,其中外圈是内圈的展开,外圈没有离开内圈,而是与内圈结合在一起,使内圈更密实更丰富,并反作用于内圈。
又由于生产关系要由分配关系来实现,分配关系则由市场价格来实现,上述圆圈又具体化为
《资本论》第一、二卷分析里面两个圈的关系,第三卷侧重分析外面两个圈并与前两个圈综合起来,论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总过程”。从前面两个图形看,只要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换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上述第三个图形所包含的经济学原理,不仅可以而且应该用于我国经济运行之中。
四、经济学促进哲学的发展
以下从三个层次来讨论这个问题:1、 经济的发展如何促进科学哲学的发展;2、其中具体科学发展的作用;3、具体学科中经济学的作用。
Ⅰ.近代科学哲学的产生
近代科学哲学指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了解它的产生过程,可以重温恩格斯写的《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在西欧中世纪末期,由于封建生产关系已经容纳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反映在哲学上就是在与封建神学和经院哲学的斗争中,十七世纪英国和十八世纪法国出现了唯物主义。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的社会经济则比较落后,一方面国内封建势力还很大,资产阶级又想革命又感力不从心;另方面又被法国人民大革命吓破了胆,资产阶级虽想革命又怕革命。这反映在哲学上就是辩证法和唯心主义。辩证法是革命的,唯心主义则是对法国唯物主义的反动。唯心主义的辩证法在黑格尔那里达到最高峰。
十八世纪三十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反对现有宗教的实践,青年黑格尔派(左翼)转向英法唯物主义。这时出现了费尔巴哈的机械唯物主义。它反对唯心主义却保有形而上学。它的产生也是经济发展的反映,特别是与自然科学尚不发展相联系。十八世纪自然科学在其初创时期,只有固体力学比较完善,英法唯物主义者主要依靠力学的成就来了解物质世界,他们的世界观也就带有机械的、形而上学的性质。
社会生产力巨大的发展,要求自然科学的发展。十九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已成为整理材料的科学,它把自然界的各方面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就必然要出现辩证法。用同样的方法来考察人文科学,就会发现各学科所研究的问题,都是由于经济关系的变化,确切地说,都是由于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而专门研究生产方式的科学就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它的建立也就创立了科学的哲学。于是哲学摒弃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吸取其辩证法,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存其唯物主义,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又将其运用于社会科学形成历史唯物主义。
Ⅱ.现代科学哲学的发展
近十年来,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不仅迫使经济学要研究生产力,而且要追溯到社会生产力两个源泉(人口与环境)。由于人口爆炸、资源滥用、环境破坏,更迫使经济学要研究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这个问题在一百多年以前还不那么严重。马克思虽然讲过“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26页。),但未具体分析。 其后,斯大林在其哲学著作《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中,反而强调人口、地理环境决不能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原因、决定原因。但是,近几十年来,人口发展使地理环境不胜负载。生态环境不存,人将焉附?社会能否持续发展,难道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的、决定的问题吗?我相信,随着经济学对这个事关人类生存问题的研究,也随着各门学科的相互渗透向高科技发展,从而使资源得以合理利用,使人口得以量少质高,环境得以保护,科学的哲学必将日益丰富起来。
标签:哲学论文; 经济学论文; 资本论论文; 劳动经济学论文; 黑格尔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经济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社会经济学论文; 辩证关系论文; 辩证思维论文; 政治经济学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哲学家论文; 自然科学论文; 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