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国内外在压疮的预防方面提出了许多新概念,新见解以及新方法。而根据调查显示,医务人员对于压疮的预防以及治疗知识,对于防治压疮的新进展仍了解不够具体[1]。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压疮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社会问题。压疮的发生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延长住院时间,大幅增加医疗成本支出。然而医务人员预防压疮相关知识却亟待改善。
【关键词】压疮;认识误区;护理新进展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5-0285-01
1.关于压疮
1.1 压床的的定义
压疮是指由于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的软组织溃烂和坏死[2]。明确压疮概念,科学规范名称,利于压疮的防治。
1.2 压疮新分级[3]
2.影响压疮的危险因素
2.1 局部因素
传统研究显示,压疮的发生主要与下列局部原因有关,如长期卧床、长期体位不变、皮肤经常受潮湿或摩擦刺激等。而全新研究则认为,压疮的发生主要与压力、剪切力、摩擦力三个主要物理力有关,且一般是由2~3种力联合作用导致的[2]。
2.1.1压力 持续性持续性压力压力是引起压疮的最主要的原因。单位面积承受的压力越大、组织发生坏死所需要的时间越短[2]。
2.1.2剪切力 是诱发压疮的第二因素。剪切力主要以组织深层为作用部位,在患者行半卧位时且身体下滑的状态下,与髋骨紧邻的组织随着骨骼进行移动,但是在皮肤与床单间的摩擦力的作用下,无法移动皮肤及其皮下组织,而剪切力则促使这些组织发生对移位,进而导致皮肤组织受损。此外,皮肤的搓拉、挤压及不正确揭开各种贴膜均可导致剪切力的出现,进而造成压疮的发生。
2.1.3摩擦力 以往认为,摩擦力是引起压疮的直接原因之一,但研究表明,摩擦力是直接引起剪切力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引起压疮的直接原因。
2.1.4排泄物刺激 化学因素刺激可严重损伤皮肤,且病理性的大便异常则会刺激皮肤,进而诱发压疮的发生。
2.1.5固定不当 如石膏绑带或应用夹板进行固定的过程中,不适宜的松紧度可诱发患者的局部血液循环功能障碍,进而诱导压疮的发生。
2.2 全身性因素
引起压疮的全身因素包括昏迷、瘫痪、全身营养不良、年老、恶病质、水肿等。
2.2.1感觉功能障碍的患者,其难以感受到过度压迫所产生的疼痛刺激,进而不会自主的变换体位,就容易引起身体某些局部皮肤的长期受压。丧失感觉得部位营养及循环不良,即使中度承压也易发生压疮;截瘫、四肢瘫痪时丧失交感性张力致使循环阻滞,也易发生压疮。
2.2.2营养不良是发生压疮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同时还是直接影响压疮愈合的因素。贫血也是压的主要危险因素,血红蛋白指数是对压疮的发生具有良好的筛选预测作用,血清白蛋白过低,且不足35g/L者发生压疮的可能性是正常者的5倍。
3. 压疮认识误区及新进展
目前许多护理治疗中仍存在着误区,有些设置仍在使用着过时或是无效的方法。
3.1 体位
有报道称患者侧卧30°压疮效果优于侧卧90°,侧卧30°增加了身体与床的接触面积,减轻或避免了骨隆突部位受压,使患者更加舒适安全。而为了预防压疮,抬高患者床卧位时床头抬高超过45°时,患者最易滑动,增加骶尾部剪切力。同时膝下垫软垫或适度抬高床尾。
3.2 辅助工具
橡胶气圈和烤灯现已不主张使用,减压措施包括动态和静态两种减压设施。其中动态减压设施是预防压疮的理想措施,如气垫床,其实通过电子充气泵定时进行充气或排气功能,进而被动地改变身体接触床垫的部位,进而改善局部组织的受压情况。而静态减压设施则是通过扩大受力部位的面积进而缩小局部压力,如泡沫床垫、水床等,进而达到预防压疮的目的。
3.3 营养
营养不良是导致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也是直接影响压疮愈合的因素。目前对压疮高危患者的营养支持是一个常备忽略的问题,极度消瘦的患者,在增进营养的方法除高营养膳食外,对于营养障碍的患者应考虑根据不同病情选择采取鼻饲管、肠内营养管、静脉营养管进行合理营养补给,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根据病人情况不同选择不同的方法,尽快恢复内环境的平衡。
3.4 治疗
较多压疮患者照顾者喜欢使用热水袋或冰袋进行热敷或冷敷处理,但是由于热敷的过程中会升高局部皮肤组织的温度,使局部组织代谢耗氧量增加;而冷敷收缩局部皮肤组织的血管,减少供血、供氧,进而妨碍正常的代谢功能。这样不仅不会达到预防压疮或改善压疮的目的,反而会诱发压疮或是加重压疮的病情。而采用湿润疗法治疗压疮则是护理治疗的一大跨越性进展,在压疮治疗中的科学应湿性愈合理论用,纠正了传统的压疮创面干爽有利于愈合的观点。保持压疮湿性环境需要在密封式辅料支持下实现,因此也特别适合于大小便失禁者使用。
【参考文献】
[1]蒋启霞,刘云.成人压疮预测和预防实践指南[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8-23.
[2]苏春燕.ICU患者压疮危险因素及评估工具[J].护理研究,2011.19(9):1695-1697.
[3]KevinWoo.伤口护理管理的新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2013,13(11):767-769.
论文作者:吴晓凤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3
标签:局部论文; 患者论文; 因素论文; 发生论文; 皮肤论文; 组织论文; 摩擦力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