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化学探究学习的微案例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案例论文,高中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一)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现状 课堂是学生接受化学知识的主战场。如今,大多数课堂教学都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课堂教学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大量研究表明,学习方式与学习结果两者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我国现阶段的教学现状中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方式影响了学习结果,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提高。比格斯提的所谓3P(Presage,Process,Product)模型的理论与实践验证了这一点。 一堂课从头到尾没有那么多内容适合探究,更不能为了探究而探究,我们可以选择一些适合的知识点,进行微案例的研究。 (二)未来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要 让学生从小在行动中、头脑中建立科学探究的意识和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学会探究也是中学化学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它是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体验性学习目标的完美统一。尤其在我国,应当突出强调这一内容,这对学生以后更高层次的发展,无疑是锦上添花。 二、关于探究性学习 (一)表现形式 一般从学科领域或社会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最终目标 获得理智能力发展和深层次情感体验,建构知识体系,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活动程序 【提出问题】 根据观察、实验、案例分析等提出科学性的问题。问题是探究的起点,也是探究的归宿。探究的成效如何取决于问题的设计。 【作出假设】 按照探究问题的要求,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假设或猜想。 【收集证据】 在制订探究计划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如观察、实验、调查、查阅文献、观看视频、个案追踪分析和网络检索等,收集有价值的证据。 【形成解释】 对所收集的证据进行筛选、归类、统计和列表分析等综合处理,并运用已有知识得出符合证据的结论,对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 【评估成果】 检查和思考探究计划的严密性、证据收集的周密性,以及解释的科学性,并对结论的可靠性作出评价。 【表达与交流】 通过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以及举办研讨会等形式交流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当然,针对不同的课题,程序也可以作变动,不能教条。 三、案例展示 案例1 是氧化褪色还是中和褪色? 【问题情境】 为什么加入酚酞溶液的NaOH溶液再加入几滴新制氯水后,试管中的酚酞最终变为无色? 【提出假设】 1.NaOH与氯水中HCl、HClO产生中和反应,使c(

)减小,酚酞变无色。 2.氯水中HClO氧化酚酞使其结构破坏而褪色。 3.氯水中

中和了NaOH中的

,使溶液显酸性,酚酞变无色。 【实验探究】 1.实验(1):在NaOH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变红,逐渐滴入HCl溶液,直至溶液褪色,再滴几滴NaOH溶液,发现溶液又呈红色。 2.实验(2):在NaOH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变红,逐渐滴入氯水,到溶液褪色,再滴几滴NaOH溶液,发现溶液不变红色。 3.在实验(2)的试管中滴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又变红色。 4.用久置的氯水来进行实验(2),发现溶液仍变红色。 【共同结论】 学生在讨论、交流基础上获得共识: 溶液中c(

)、c(

)的变化等导致酸碱指示剂颜色变化。 新制氯水有很强的氧化性、漂白性。 新制氯水使NaOH的酚酞溶液褪色,是由于HClO的氧化漂白作用。 久置氯水主要成分为HCl,无漂白性。 案例2 碘盐中的碘元素究竟以哪种微粒形式存在? 【提出问题】 给出一试剂瓶食用盐,问:碘盐中的碘元素究竟是以同学们熟悉的哪种微粒形式存在? 【给出假设】

【理论验证和实验探究】

易升华且碘蒸气有毒,

有颜色,故食盐中碘不可能以

形式存在。 1.取少量食盐,溶于蒸馏水配制成溶液后,加入淀粉,无蓝色出现。 2.取少量食盐,溶于蒸馏水配制成溶液后,加入几滴稀硫酸,加入淀粉溶液,无蓝色出现。 3.取少量食盐,溶于蒸馏水配制成溶液后,滴入氯水和淀粉溶液,无蓝色出现。 4.利用

的氧化性,取少量食盐,溶于蒸馏水配制成溶液后,滴入醋酸酸化,然后用淀粉KI试纸检验,变蓝色。 【共同结论】

【提出问题】 请写出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给出假设】 学生书写:

【实验探究】 向烧杯中加入15mL约0.01mol/L

溶液,再向烧杯中逐滴滴加约0.01mol/L

溶液,搅拌,观察溶液中的现象和溶液电导率的变化。 【实验现象】 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电导率逐渐减小,继续滴加硫酸,电导率又逐渐增大。 【共同结论】 正确的为:

案例4

、

、Vc还原性强弱比较的实验设计 【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利用实验桌上的药品设计实验,将

、

、Vc还原性强弱排个顺序。 【观看投影】 友情提醒: 1.同氧化还原反应中,如何比较还原性强弱顺序?(得出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2.

与

,Vc与

还原性顺序分别如何?证明的实验? 3.

与Vc呢?如何实验呢? 【方案设计】

【实验探究】 (1)可行;(2)可行;(3)不行;(4)可行。 学生实验并讨论后,一道排出顺序为:Vc>

>

。那么能否在一个试管中完成上述还原性强弱顺序比较呢? 师生讨论并列出方案,共同实验。 【共同结论】

四、探究性学习案例实施的几个关注点 (一)情境要有问题 情境的创设是探究性学习的起点,也是疑点,问题性的情境是活跃思维、激发求知欲望的前提,这一情境必须是学生有兴趣的、身边可感受到的。 (二)内容要有主干 探究性学习设计的内容应是学科的主干知识,对化学学科而言,可以是知识的、方法的、能力的、素养的,应多让学生进行化学实验,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三)方案要求科学 方案的科学性是保证探究成功的关键,当学生设计出方案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应及时沟通,矫正一些不符合科学性的探究设计步骤。 (四)过程要有互动 探究学习是互动的过程,包括学科之间的融合,教师的及时指导,信息反馈后方案的及时调整,相互之间的讨论交流等。 (五)思维要求深刻 探究学习的过程是对思维品质几个方面的全面检阅,也要求学生有高层次的思维品质。它是做、学、思的高度统一。 (六)结论要求多样 探究学习的结论应是多样的。个体之间、组别之间可以有差异、分歧,但讨论之后,就可以形成共识。 五、教师在探究性学习中的角色定位 教师是过程的参与者,教师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应全程参与,及时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应帮助学生设计适当的学习活动,把握探究学习的内容和精髓。教师也是方案的指导者,教师应帮助学生修正方案,不断调整学生的探索目标和课题既定目标之间的偏差。教师更是氛围的维持者,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积极的心理氛围、上进的求知欲望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不仅如此,教师还是结论的仲裁者,教师要帮助学生对最终探究学习的结论、对学习行为和结果进行评价,而不是独裁者。 探究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学生探究的过程也是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作为探究的引导者,不要怕浪费时间,要选择好适合探究的内容并适时引导,让学生享受学习过程,获得成功。
标签:高中化学论文; 探究性学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