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石油管道为何如此难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俄论文,为何如此论文,管道论文,石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修建中俄原油管道最早是俄方提出来的。2001年9月,中俄两国总理签署了《中俄关于共同开展铺设中俄原油管道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总协议》。按照中俄正式达成的协议,俄罗斯将铺设从俄罗斯的安加尔斯克至中国大庆的石油管道路线,即“安大线”,又称“南线”。以此向中国输出石油。建成后的“安大线”年输油量相当于再建一个大庆油田,对缓解中国石油能源供求紧张的现状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按协议要求,“安大线”动工时间应为2003年年底,2005年全线贯通输油。
然而,就在人们憧憬着滚滚“黑金”将源源不断地流向大庆时,俄《消息报》2001年12月曝出惊人内幕:俄联邦安全会议在11月下旬召开的会议上决定改变“安大线”,把这条石油管线的终点改建在俄远东的纳霍德卡,铺设所谓的“安纳线”,又称“北线”。改线的决定,在引起中国政府和人民巨大疑惑及震惊的同时,也掀起了俄国内的轩然大波。
一、中俄石油管道暂被搁浅的来龙去脉
1.日本:横插一脚搅混水。日本是个能源极度匮乏的国家,能源安全问题一直是日本的“心腹之患”。作为世界最大石油消费国之一,日本仅在日本海沿岸拥有为数不多的几个油田,其产量仅占全国石油需求量的0.2%。因此,实行石油来源多渠道战略,降低石油进口过度集中的风险,已成为日本谋求石油的不二选择。
在石油资源越来越关乎一国的经济安全时,日本看重石油的心态显得更为迫切。因为日本一直在千方百计地满世界找石油。日本石油消费的88%来自中东地区。但中东是世界的大“火药库”,几十年来地区冲突没有停止过。由于伊拉克战后局势动荡,加之在中东地区美国的势力正在急速扩大,严重威胁其石油进口安全。为了讨好美国并在将来能与美国分享中东石油的一杯羹,日本政府目前已派出少量自卫队前往伊拉克执行维和任务,帮助美国收拾乱摊子。为减轻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程度,日本曾在2000年开始与伊朗进行能源合作,获得对伊朗阿扎德干油田的优先开采权。但是,由于日本过于追随美国要求伊朗取消核计划,去年9月底伊朗宣布取消了日本的优先开采权。
为此,日本一方面觊觎非洲的海上石油,另一方面又决定从中国人口中夺食——千方百计与中国争夺俄罗斯远东石油管道的铺设线路,致使眼下中日两国围绕俄罗斯远东石油管道走向的竞争日趋激烈。2003年1月,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访俄,一再劝说普京总统修建能为日本供应石油的“安纳线”。此后,从政府高官到石油界头头,日本各路人马频频访问俄罗斯,进行“轮番轰炸”,对俄罗斯有关方面“晓之以理”,“诱之以利”,要求俄罗斯优先建设“安纳线”致使中国与俄罗斯拟修建的“安大线”暂被搁浅。
更有专家认为,日本此举绝非只是为了石油,还有离间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遏制中国的政治经济影响力等多重目的。
2.俄罗斯:贪图大利违协议。俄罗斯是世界上第二大产油国,在世界能源市场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俄集中了世界已探明石油储量的12%,天然气储量的2/3。鉴于日本的介入,2002年年底,俄罗斯管道运输公司提出了另外一个管道项目:起点仍为俄罗斯的安加尔斯克,终点却改为俄远东港口纳霍德卡(“安纳线”)。俄罗斯国内就“安大线”和“安纳线”两个方案展开了激烈的争论。2003年3月,俄罗斯能源部提出一个将两条线路合二为一的折中方案,即在修建“安纳线”的同时先建“安大线”的分管道,并决定先建“安大线”。
在俄罗斯看来,“安大线”的优点在于,这条管线比较短,修建管线的花费因而相对较低,需要花费大约28亿美元,但这条管线的局限性在于,管线修好后只能向中国一个市场供油,而且可能会造成环境污染。“安纳线”的缺点是管线比较长,修建费用达到58亿美元。但是从理论上说,这样获利就更大。
对俄政府在输油管道走向问题上的反反复复,俄《独立报》2003年9月5日发表了题为《是用管道铺设友谊还是埋葬友谊》的文章,对政府不履行俄中双方有关协议的做法提出批评,文章指出:“俄中输油管项目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它不能用油桶来衡量,不能用卢布来评估。”“如果我们放弃所宣布的承诺或推迟履行承诺,将要失去的东西远远大于损失的经济利益。”
可见,基于自身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安全利益的考虑,在日本强大的外交“攻势”下,俄罗斯在左右权衡的同时,西伯利亚石油似乎离中国越来越远了。
3.中国:石油能源缺口大。国际能源机构《2002年世界能源报告》指出,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二大主要能源消费国,占世界主要能源需求的10%以上,成为国际能源的“战略买家”。原油消费方面,中国已经跃居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国际能源机构2003年11月13日预测,2004年中国将取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原油消费国。
目前,中国每年进口原油约5000万吨,占全国石油消费总量的1/4。预计到2005年,每年将进口石油1亿吨,到2010年,将达到1.2亿至1.5亿吨。也就是说,再过几年,中国石油能源消费量的一半以上都要依赖进口来解决。石油缺口之大,令众多国人堪忧。
随着最近俄罗斯最大的石油公司——尤科斯石油公司的总裁霍多尔科夫斯基在克里姆林宫的一场政治斗争中入狱,“安大线”的铺建似乎变得更加渺茫。
对中国来说,中俄石油管道走“南线”还是走“北线”,有很大的差别:一是“安大线”走“北线”要比走“南线”长大约800多公里,由此将导致铺设管道费用的大幅度增加和石油运输价格的上涨,这在经济上是很不合算的;二是走“北线”后,中方也担心俄方在铺设主线以后有单方面切断向中国供油的危险。
综上所述,在以得天独厚的能源资源为筹码,将政治上的两翼外交转为东西并重的经济外交过程中,俄罗斯在东方到底把输油管道铺进中国还是铺向日本,已不单纯是一个经济合作问题,而实质涉及中日俄三国长远的战略利益。
二、留给国人的深深思考
(一)政治学思考
1.国家间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这主要是由各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国家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相悖则是引起国家间摩擦或冲突的根源;国际关系随着国家力量和国家利益的变化而变化。俄罗斯无论是当初主动提出与中国进行能源合作,还是现在因日本插足正欲改变此前中俄双方签署的相关合作协议,都是基于其国家利益。正是多种互补性共同利益,使中日两国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然而,处于石油卖方市场地位的俄罗斯,在中日两个买家竞争中,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便有了单方面违约意愿。这显然是对中方利益的损害,势必影响中俄关系的良性发展;日本为维持自身的“生命线”,减少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绝不会放弃俄罗斯石油这块“肥肉”。由于“北方四岛”问题,日俄关系原本一直停滞不前。但由于看着俄罗斯丰富的石油资源,日本却改变了对这个北方邻国的态度,加大了同俄罗斯的经济合作。日俄关系也必将在两国共同利益的驱使下出现新的变化。
2.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综合国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它包括政治力、经济力、科技力、国防力、文教力、外交力、资源力七个方面。在全球经济不断提升与人类可利用的资源不断减少的今天,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生产要素——能源,已成为各国争夺的焦点。日本的综合国力虽然处于世界前列,但资源力却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这就决定了它必将在全球石油市场激烈角逐,从而加剧全球能源市场的竞争。
(二)哲学思考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主观符合客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中日石油能源的短缺实际,决定了各自与俄罗斯进行能源合作的意向和对外政策及其能源战略。如果俄仅从自身利益出发,违背经贸和商业准则及互惠互利的原则,甚至违背此前中俄能源合作的相关协议,采取新的铺设管道路线的错误决断,将严重损害俄的国际形象和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利于中俄关系的健康发展。如果中国也因此采取相应的贸易报复措施,同样不利于俄经济发展。
2.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的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观察分析事物时,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中俄输油管道的铺设,如果没有日本从中作梗,就不会出现目前中俄石油管道铺设线路举棋不定的现状。此外,俄基于自身谋取更大利益及俄国内一股势力对中国抱有戒心(他们害怕中国的强大,担心中国对俄实行“人口扩张”和“经济扩张”,认为中国对俄构成“威胁”)等因素,也是影响这一问题的重要因素。
3.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分析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中俄能源合作从俄罗斯首先提出,到两国签署相关合作协议以及日本突然插上一脚,致使计划2003年年底动工修建的“安大线”不能如期开工,都体现了事物的变动性。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从古代的日本海盗对我国沿海地区无数次骚扰,到近代给中华民族造成深重灾难的8年抗日战争,再到目前与中国争抢石油,这一系列历史事件充分说明:在历史上,中日两国的矛盾一直存在,且在不同时期两国的矛盾有不同的特点。特别是目前的石油争夺战表现出两国矛盾的新特点,日本不顾当代国际商业准则的卑劣行径,又将给中国人民造成不小的伤害。
5.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抓住重点和主流。尽管目前因石油管道铺设问题可能会引起中俄两国关系的暂时不和谐,但这只是两国关系的次要方面。我们必须看到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已成为两国关系的主流,双方在其他领域还存在着广泛的合作。
6.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中俄石油管道未能如期铺设,根本原因在于俄政局意见不一及对自身利益的过分考虑,而日本从中作梗仅仅是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
7.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国与国之间经贸关系的发展决非一帆风顺,总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冲突或摩擦。但只要中俄之间保持高度的耐心,在平等互惠互利的基础上,认真对话和磋商,最终会使双方石油能源贸易等关系步入正常化轨道。
8.本质与现象是紧密相连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任何本质总会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日本从中国“口中争食”,抢夺中国的石油进口权,从表面看是一种不良国际商业行为,但却表现出日本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经贸霸权和遏制中国发展的本质。
(三)经济学思考
1.市场经济具有竞争性。现代市场经济是世界性市场经济,任何一个国家市场经济的运行都与世界市场紧密衔接。因此,中日石油争夺战反映了当代世界市场竞争激烈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各国除了努力抢占世界商品销售市场,扩大各自的国际市场占有份额,千方百计输出劳务外,还得从国际市场争购用于国内生产和消费的原材料和能源。在国际能源市场日益趋紧的今天,各国都意识到拥有稳定且廉价的能源,是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乃至整个国家经济安全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日本在中东与美国竞争石油受挫且无保障,自然会转过来与中国角逐俄石油,加剧了世界石油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当然,在能源市场竞争中,各国会更加珍惜和合理使用来之不易的石油资源,从而达到世界石油资源合理优化配置。
2.市场经济具有法制性。日本无视中俄早已达成的铺设“安大线”的协议,为了一己之利,不择手段,从中作梗,无疑是对国际商业准则的粗暴践踏和对国际法的公然藐视,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世界市场经济秩序,应该按世贸组织的相关规则予以制裁。这也使世人认识到,规范和完善对各国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世贸组织的规则和相关的国际法已迫在眉睫。
3.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面对石油供需日益突出的矛盾,国家应该综合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调节,以缓解国内用油缺口过大的严峻形势。
4.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工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绝大多数工业部门的发展对石油的依赖程度非常高。这些工业部门一旦因缺乏石油而没有了能源,就无法组织生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就会荡然无存。从这种意义上说,石油能源安全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安全。
三、中国如何应对石油能源竞争
人们形象地把石油比喻为工业的血液。在我国,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如果我国石油供应不畅,国家经济命脉就会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扼住,国民经济这个巨大的躯体,就会像人体丧失造血功能而导致血液循环系统不能正常运转一样,处于不堪设想的瘫痪状态。因此,积极应对目前的石油能源竞争,是个值得国人积极探讨的重要问题。
1.石油进口多渠道。既要注重石油进口市场的多主体,又要注重石油运输的多渠道。目前,我国石油进口的46.2%来自中东,19.8%来自非洲,18.7%来自东南亚。我国进口石油的运输方式也比较单一,主要包括陆路和海路。陆路有两条线:一条是从俄罗斯的伊尔库茨克到我国满洲里的原油通道;另一条是从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到我国新疆阿拉山口的原油通道,两条通道的运输工具均为火车。海运航线主要有3条,且都必须通过马六甲海峡。中国石油对马六甲海峡的过度依赖,使我国能源安全面临“马六甲困境”,即一旦发生意外事件,马六甲海峡被外国封锁,我国将直面巨大的能源压力。
近些年来,我国正积极实施海外石油开发和进口的多元化战略。尤其是对从俄西伯利亚进口稳定可靠、线路安全、成本较低的石油寄予厚望。如果中俄石油管道项目顺利落实,这将是中国首次通过陆上用管道的方式进口原油。按照管线输油能力的设想,这条管线建成后将为我国提供进口原油总量的1/5到1/4,约占全国石油消费量的1/10。同时,我国还计划与哈萨克斯坦等周边原油储量较丰富的国家进行多方能源合作。这些做法主要是通过陆上铺设输油管道的方式,拓宽我国石油运输的渠道,加强石油能源供给安全。
2.能源种类多元化。我国目前的能源主要是石油和煤炭。针对石油和煤炭资源日益减少的实际,国家能源部门已开始实施能源多元化战略。近年来,我国独立或与外国合作研制开发应用的核能以及在生产和生活领域广泛推行使用的太阳能、水能、风能、沼气能等,已在不同程度上替代了部分石油或煤炭能源,在弥补我国能源缺口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3.石油储备早进行。目前,日本已经相继建成了10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这些基地的石油储备量占日本全国石油储备总量的45%。除了已经建成的国家石油储备基地之外,日本政府还从民间租借了20多个石油储备设施。至此,日本国家石油储备量已经超过了5500万千升(1吨约合1168升)。这就是说,即使石油进口断绝,日本国内也可保证半年左右的石油用量。据悉,美国石油储备更多。中国应从这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石油储备战略中受到有益的启发。令人欣喜的是,中国目前已经成立了国家石油储备办公室,并正在筹建沿海战略石油储备基地。
4.能源安全早重视。国家要对国民开展多途径、多形式的能源安全教育,增强国民的节能意识,建立健全能源生产和能源使用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的监控力度。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加之改革开放后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我国对能源的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需求量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因此,如果对能源的使用采取厉行节约、力避浪费的得力措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与能源需求的矛盾现状,适度调节生产和消费的能源结构,那么,在很大程度上将会减轻我国今后面临的能源严重短缺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