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感就是认识客观事物与数时建立起来的一种意识,是人对“数”的敏锐、精确、丰富的感知和领悟。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多同学上课时都很认真,下课后花费了功夫也不少,但往往不能取得良好的成绩。本文通过激发兴趣,树立自信,改变教法等形式让后30%的学生体验、学习、提升数感。
【关键词】数感?? 后30%学生?? 培养?? 最近发展区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发现,面对同一个数学情境,有些学生迅捷反应,思路简洁,有些学生苦思冥想,却还是不得其解,这实质上是学生联想能力差异的反映。那如何培养这些分析能力、运算能力、逻辑推理等多种数学能力较弱的学生的“数感”?我从以下四点着手:
一、激发兴趣,启蒙数感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要想学好数学,必须要有兴趣。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努力创建学生喜爱的课堂,尽力满足学生的多种需求,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教学“1000以内数的认识”时,我首先让学生同桌合作数出10根小棒,然后感受10捆小组合起来的小棒是多大。通过感知10个10是100之后,再估计一下,教具里的三堆小棒那一堆才是1000根。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感受到了1000根小棒的大小。通过这样一个数一数的过程,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体验着参与之乐,同时也与同学们分享了学习知识后的快乐。
二、动手操作,体验数感
俗语说“手是脑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摆一摆、画一画、拼一拼、分一分,丰富学生的感知材料,让他们的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启发思维。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通过折一折、看一看、涂一涂、想一想、说、说一说的方法进行教学。先让学生用一张纸折成四份;然后引导学生观察①多种不同的折法;②一共分成几份;③每份的大小怎么样?接着涂出这个图形的四分之一、四分之二、四分之三;再想一想涂色的纸可以怎样用什么样的分数来表示。最后可以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来表述自己想的过程。通过动手操作引发思维和用数学语言表达,加深了对分数含义的理解,同时操作的过程也让学生的数感得到充分体验。
三、树立自信,学习数感
自信是克服自卑心理的关键,要相信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别人能做到的事,我们自己也一定能做到,并且只要坚持不懈地积极进取,就一定会获得成功。
四、改进教法,提升数感
(一)朝夕相处,日久升数感。
玩是孩子的天性。成功的教育就是让孩子在玩中有所学,有所得。
在教学“数一数”时,先引导学生观察书上的主题图,这是一个欢快、温馨、富有童趣的画面,由于学生一般都幼儿园里的学习基础,他们会兴致盎然地去数:1个滑梯、2个秋千、3只木马、4架飞机……无一不是他们生活中常见的东西,数学就是这样的无处不在。通过学生看一看、数一数、说一说,加深学生对数的概念的理解,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建立良好的“数感”。
(二)犹如一夜春风来,千种万种思维开。
后30%的学生往往只会死记硬背,往往对于一些题目不能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在教学1、2、3、5、8、13、( )、34这题时。对于这种题型,后30%的学生脑子里总是出现一些比较单一的想法,很难尝试用一种新的方法来解决。当学生见到这种题型次数多后,学生自然而然就会产生数感,他们能从另一个角度分析问题,从而获得新知,很容易找到解决的途径,这时发散思维就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三)如鱼得水,解决问题
一道题目都有多种实施方案,如何去鉴定最优的方案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将“数感”运用拓展到实际能力方面,科学选出最优的方案尤为重要。
例如星期天带全班同学到公园划船游玩。公园大船每条坐6人,租金10元;小船每条坐4人,租金8元。全班50位同学,请学生设计一种租船方案,计算出钱数,比较一下哪种租船方案最佳?并说说理由。租船方案表如下:
经过比较发现租7条大船与2条小船方案租金最省。这时教师可以发问,大船每条坐6人,租金10元比小船每条坐4人,租金8元明显要便宜,但是否大船租得越多越省钱呢?我们同学的人数50÷6=8余2,所以我们可以用8附近的数来试,假如大船租9只,则造成4个空座位,显然不是最省,接着再假设大船租7只,小船租2只,没有一个空位置。在这个设计方案中,学生亲身感受到选择恰当的算法的好处。
(四)取长补短,学习估算
古人云:“哀莫大于心死。”后30%的学生对自己常持悲观的态度,从而失去学习的信心,失去上进的动力。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鼓励他们,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对于这些学生,教师要摸准他们的脉搏,因人而异地制定适当的目标,并提出合理的要求,是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桃”。
对于后30%学生的计算方法,教师都应该加以鼓励,并为他们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相互交流中,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不断完善自己的估算方法,逐步发展估算的意识和策略,从而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自主的意识,进而形成一种习惯,使学生在不断地估算中发展自己的数感。
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沉淀的、积累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在较长时间的充分感知、体验和感受中逐步建立起来。而后30%学生的数感培养还需要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去研究,教师应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深入钻研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创设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景,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对数的充分感知、感应和感受中,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良好数感,提升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师大出版社.2003.6;
[2](英)安吉莱瑞(Anghileri,J.)著,徐文彬译.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1.
[3]侯一波编.一个都不能落--名师提升学困生的针对教学[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
论文作者:方玮英
论文发表刊物:《成长读本》2017年1月总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
标签:学生论文; 大船论文; 数学论文; 租金论文; 他们的论文; 过程中论文; 教师论文; 《成长读本》2017年1月总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