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业所有制结构及其变化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所有制论文,结构论文,我国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1985年第二次工业普查以来,我国经济的微观基础发生了深刻而又持久的变化,其重要特征就是所有制结构进一步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工业(指纯国有工业,下同)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竞相发展的局面已经形成,出现了国有、集体和其他经济成份三者鼎足而立的局面。按新规定计算,1995年工业总产值为82297亿元, 国有工业、集体工业和其他工业大体各占1/3。在其他工业中, 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占一半,三资企业和各种股份制经济占一半。本文依据1995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有关资料,对我国工业所有制结构及其变化情况进行一些分析。
一、所有制的地区结构及变化特点
(一)所有制的地区结构
我国所有制结构在地区分布上有较大的差异。从总体来看,国有经济的比重,中西部高于东部,北方高于南方。如果按照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划分为三类,并且把国有经济比重超过50%看作占有绝对优势的话,那么按三大地带划分,西部地区国有经济占绝对优势,中部地区以国有经济为主,东部地区以集体经济为主,按大区划分,东北、西北地区国有经济占绝对优势,华北、西南地区以国有经济为主,华东地区以集体经济为主,中南地区以其他经济成分为主。
1、国有经济占绝对优势的地区。分省市区来看, 国有经济占绝对优势的地区1995年有13个(1985年和1990年分别为27个和24个),它们是北京、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江西、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国有经济占的份额从61%到83%,最高的是青海。这13个地区除北京外,均为中西部省区。其中在北京、吉林、贵州和宁夏4省市区中占第二位的是其他经济成分,其余9省区占第二位的是集体经济。
2、 国有经济为主的地区。国有经济为主的地区是指国有经济比重虽然不到50%,但与集体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相比仍占第一位。这样的省区1995年有5个(1985年没有,1990年3个),它们是山西、辽宁、湖南、广西和四川,国有经济占的份额从38%到43%。除辽宁外,均为中西部省区。在广西占第二位的经济成分为其他经济成分,与国有经济比重已经很接近。其余省份占第二位的都是集体经济,但湖南和四川的其他经济成分比重已经与集体经济很接近,只相差1—2个百分点。
3、集体经济为主的地区。以集体经济为主的省份1995年全国有7个(1985年和1990年分别为2个和3个),即江苏、浙江、山东、安徽、河南、河北和湖北,集体经济占的份额为38—58%。其中沿海东部地区有4个,中部地区有3个。江苏省,集体经济占绝对优势,达60%;山东、浙江、安徽和河南的集体经济都在40%以上,不久可能将超过50%。在浙江省占第二位的是其他经济成分,这些经济成分与集体经济之和已达87%,国有经济比重仅占13%。
4、其他经济成分为主的地区。以其他经济成分为主的省市1995 年全国有5个,它们是广东、福建、海南、上海和天津, 其他经济占的份额为36—57%。而在1993年以前还没有。其中广东、福建和海南3 省其他经济成分占绝对优势,均超过50%。这5个省市突出的特点是, 在其他经济成分中三资企业占很大的份额,广东、福建、天津和上海的三资企业工业总产值分别占该地区工业总产值的27—37%,占该地区其他经济成分产值的60—80%。
5、其他经济成分的地区分布特点。在其他经济成分中, 有一些经济成分的地区分布是很引人注目的,比较集中地分布在一些地区。 (1)私营经济主要分布在浙江和广东,这两个省的私营经济几乎占了全国私营经济总量的40%。(2)三资企业89%分布于东部地区, 仅广东一省的三资企业即占全国的31%,加上上海、福建、天津和江苏,这5 省市三资企业合计占到全国总数的2/3。(3)上海、广东和四川3省市的股份制经济占全国的比重为37%。(4)联营经济主要分布在上海、 江苏和广东,3省的联营经济几乎占全国份额的2/3。
6、城市工业和农村工业。 我国各种经济成分在地域分布上还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城市和农村的差别很大。国有工业全部分布于城市,而农村则全部是非国有工业的天下。城市工业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56%,其中58%是国有工业,集体等非国有工业占42%。农村工业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4%,全部是非国有工业。因此,一般来说,农村工业比重高的地区,非国有经济比重就高,而城市工业比重高的地区,国有工业比重也比较高。
(二)所有制地区结构的变化特点
1、国有工业份额下降是全国性的。 经济发展快的地区国有工业份额下降快,经济发展慢的地区国有工业份额下降慢。1985—1995年,全国29个省市区(海南省计入广东省)除青海以外,国有工业份额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经济发展较快的东部沿海地区如此,经济发展较慢的内陆地区亦如此。分地区看,国有工业份额的下降速度,东部地区快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快于西部地区。按大区划分,国有工业下降幅度最大的是中南地区和华东地区,其次是华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第三是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国有工业比重下降快的地区,一般是我国工业增长快的地区,而工业增长速度较为缓慢的中西部地区,国有工业份额下降也较为缓慢。
2、对增长的贡献,经济发展快的地区主要靠非国有工业, 经济发展慢的地区则对国有工业依赖程度较大。增长速度较快的东部地区,国有工业对增长的贡献约占1/4,非国有工业的贡献占3/4;增长略为缓慢的中部地区,国有工业的贡献率为40%,非国有工业为60%;增长最为缓慢的西部地区,国有工业和非国有工业对增长的贡献各占一半左右。
3、填补国有工业下降份额的主要是其他经济成分。1985—1995 年国有工业的份额下降了31个百分点,集体工业填补了这一份额的15%,其他经济成分填补了85%。在东部地区国有工业下降的份额92%由其他经济成分填补,而在中、西部地区其他经济成分分别填补了国有工业下降份额的74%和79%。此外,全国有8个省市区(北京、吉林、 黑龙江、上海、浙江、广东、青海和宁夏)集体工业的份额1995年比1985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这样,其他经济成分不仅填补了国有工业下降的份额,也填补了集体工业下降的份额。
4、 不同经济成分增长速度的快慢决定了各地区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改革以来,我国各种经济成分增长速度总的情况是,非国有工业高于国有工业,非国有工业中其他经济成分高于集体工业。而各地区所有制的初始结构,东部地区是集体工业的份额大大高于中西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则是国有经济的份额高于东部地区。这就决定了各地区增长速度的差别,也决定了各地区所有制结构变化的速度,同时也决定了各地区不同经济成分对增长的贡献程度。
各地区不同经济成分在增长速度方面的另外一个现象是,同是国有工业,但其增长速度在东部地区慢于中部地区,在中部地区慢于西部地区;而同是非国有工业,增长速度又是东部地区快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快于西部地区。
二、所有制的行业结构及变化特点
(一)所有制的行业结构
按独立核算企业口径,1995年工业总产值54947亿元, 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基本上平分秋色。在轻工业方面,国有、集体和其他企业大体各占1/3,其中在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中,国有企业产值比重较高,占40%;而在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中, 国有企业产值不足1/4,其他企业则占40%以上,其中三资企业占近1/3。 但在重工业方面,国有企业的优势是很明显的,占56%,尤其在采掘工业和原料工业方面,国有企业产值分别占78%和67%。
1、国有经济为主的行业。国有经济为主的行业有22个, 其中占绝对优势(超过50%)的有18个行业,占相对优势的有4个行业,其中 16个分布在重工业领域,6个分布在轻工业领域。而在1985年,有31 个行业国有经济均占绝对优势。
2、集体经济为主的行业。集体经济为主的行业有12个, 其中占绝对优势的有9个行业,占相对优势的有3个行业,其中7 个分布在重工业领域,5个分布在轻工业领域。而在1985年,只在9个行业中集体工业占优势。
3、其他经济成分(包括三资企业)为主的行业。 其他经济成分为主的行业有6个,其中占绝对优势的有4个行业,占相对优势的有两个行业。而在1993年以前,其他经济成分为主的行业还一个也没有。
(二)所有制行业结构的变化特点
1、国有工业份额的下降是全行业的。1985—1995年, 国有工业比重从72.9%下降到47.1%,下降了26个百分点。就可比的37个行业看,国有工业比重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下降20个百分点以内的有15个行业,下降20—30个百分点的有10个行业,下降30—50个百分点的有11个行业,下降最多的是化纤行业,从94.5%下降到34.7%,下降了60个百分点。
2、国有工业份额下降的幅度,轻工业超过重工业, 加工工业超过基础工业。国有工业1995年比1985年下降了26个百分点,降幅为35%。其中轻工业下降30个百分点,降幅为46%;重工业下降23个百分点,降幅为29%。轻工业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降幅为42%,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降幅为56%。重工业中,作为基础工业的采掘工业和原料工业,下降幅度较小,分别为12%和25%,而加工工业下降幅度较大,下降40%。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非国有经济变化的特点,即非国有经济份额的上升是全行业的,其上升幅度是轻工业超过重工业,加工工业超过基础工业。
3、就国有工业自身的行业分布而言, 轻工业及重加工业份额下降,基础工业份额上升。国有企业轻重工业产值之比由1985年的40:60变为1995年的32:68,轻工业下降了8.7个百分点, 其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下降5.6个百分点,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下降3.1个百分点,但从下降幅度来看,后者更多一些。重工业增加了8.7个百分点,其中原料工业增加8个百分点,采掘工业增加2.2个百分点,而加工工业略有下降,下降1.6个百分点。
从国有资产行业分布的变化来看,1995年与1985年相比,在轻重两大行业之间的变化不甚明显,变化主要发生在重工业内部,原料工业的资产份额上升了6.6个百分点,加工工业的资产份额下降了6.2个百分点。这说明轻重工业产值结构的变化与资产结构的变化关系并不密切,表明通过价格改革,各行业资产的投入产出和收益逐渐趋于接近,中国工业在市场化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同时也说明,为了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变化,国有工业更加突出了其基础性作用。至于国有工业在高新技术领域,如在电气机械、电子以及仪器仪表行业中,资产份额和产值份额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显示出国有工业对国民经济的导向作用有所减弱。
4、集体企业行业分布变化表现在,轻工业份额下降, 基础工业份额上升,重加工工业未变。集体企业轻重工业产值之比由1985年的58∶42变为1995年的49∶51,轻工业下降了9.2个百分点, 相应重工业增加了9.2个百分点。重工业中原料工业增加较多,由7.9%上升为15.6%,份额几乎增加一倍;采掘工业增加了1.2个百分点,增幅为40 %左右,也不低;加工工业则基本持平。总的来看,集体企业行业分布的变化与国有企业的变化是一致的。
集体企业资产的行业分布变化基本上与产值结构的变化同步,这与国有工业产值和资产变化关系不甚密切不同。集体企业各行业产值份额的增减,总是有资产份额的增减相伴随,同时利税份额也在相应的变化。这表明集体企业的发展变化受市场经济的支配程度较大,其行业结构的变化基本上是利益导向的结果,不易出现投资增加而产出和收益却下降的情况。
5、在效率方面,就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相对比较而言, 国有企业变得较为不利,而非国有企业主要是集体企业变得较为有利。1985年,国有企业资金产值率(产值份额除以资金份额)、资金利税率(利税份额除以资金份额)和产值利税率(利税份额除以产值份额)分别为0.90、0.99和1.10,1995年为0.79、0.95和1.21,资金产值率和资金利税率均有所下降,而产值利税率则有上升。集体企业三项效率指标1985年为 1.41、1.02和0.72,1995年为1.59、1.14和0.71, 资金产值率和资金利税率均上升,产值利税率基本持平。可见,效率方面总的变化方向是,集体企业变得较为有利而国有企业变得不利。
分行业看,轻工业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1995年国有企业在资金利税率和产值利税率方面比1985年要好,在这两个年份国有企业的这两项指标也都优于非国有企业。而在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中,国有企业三个效率指标1995年均不如1985年,1985年除资金产值率外,另外两个效率指标国有企业尚优于集体企业;而到了1995年,国有企业的三个效率指标均不如集体企业及其他企业。在重工业的采掘、原料和加工行业中,国有企业的资金产值率1995年均不及1985年好,这两个年份的这一指标国有企业也都不如非国有企业好。在资金利税率和产值利税率方面,以原料为主的基础工业,国有企业1995年均比1985年为好,这两个年份国有企业也比非国有企业好;但在重加工行业,国有企业的这两个指标均在下降,除1985年的产值利税率指标外,其他指标均不如非国有企业。
三、所有制的企业组织规模结构
(一)各种所有制的企业平均规模
我国的企业组织与所有制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企业的规模在很大程度上与所有制有关。1995年我国共有工业企业734.15万个,工业总产值82297亿元(当年价,新规定),从业人员1.43亿; 平均每户企业产值112万元,从业人员20人。其中国有企业11.8万个,户均产值2275 万元,职工504人;集体企业147.50万个,户均产值198万元,从业人员41人;私营企业28.45万个,户均产值81万元,从业人员17人; 个体企业540.36万个,户均产值18万元,从业人员5人。可以看出, 这是一个相当完整的企业规模序列:国有大于集体,集体大于私营,而私营又大于个体。按照我国企业规模的分类标准,国有企业的平均规模大体相当于一个中型企业的水平;集体企业的平均规模只相当于一个小型企业的水平;而大量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只能算是微型企业了。此外,我国还有8000多个股份制企业、三资企业和联营企业,这些企业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大。
(二)国有企业的组织规模
我国国有企业分属中央政府(各部)和地方政府管理,地方企业又分别由省、地(市)和县三级政府管理。在11.8万个国有企业中,中央企业7254个,平均每户企业产值12552万元,从业人员2289人。 地方企业中,省属企业14548个,平均每户企业产值3494万元,从业人员871人;地(市)属企业28085个,平均每户企业产值2501万元,从业人员599人;县属企业67686个,平均每户企业产值826万元,从业人员224人。 这里,我们又看到了一组有关企业规模的完整序列,即国有企业规模的大小通常与创办单位的行政层次高度相关。
此外,我国各级政府仍是现实经济运行中的一个重要利益主体,它们所代表的“一方水土一方人”,是其所属企业的实际受益者。因此,地方政府所属企业的数量,是企业组织规模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也是我国企业组织规模的一个特有内容。
我国有30个省市区,300多个地(市)级单位,近3000 个县级单位(含市辖区),一共办了11 万个国有的地方企业。 平均每个省级单位办了485个企业,产值169亿元;每个地(市)级单位平均办了84个企业,产值21亿元;每个县级单位平均办了24个企业,产值2亿元。 各级单位的平均规模(产值),省级为地(市)级的8倍,地(市)级为县级的10倍。
(三)集体企业的组织规模
与国有企业管理方式相近,我国的集体企业也是隶属于各级行政层次的,包括省、地(市)、县、乡镇、村和村民小组,以及城市的街道和居委会等,都拥有自己的集体企业。但与国有企业的一个显著差别是,各级集体企业的平均规模都比较小,而且差别也不太大。城市中的集体工业企业规模差别不大,差别主要表现在农村的乡、村和村民小组(即原人民公社三级所有时的公社、大队和小队)三个行政层次上,乡办企业的平均规模大约为村办企业的2.5倍, 村办企业的规模大约为村民小组企业的3倍左右。 这也反映出企业规模与行政层次级别的一种相关性,而且比较突出。
与国有企业另一相似之处是,各行政层次所属的集体企业的数量也是我国企业组织规模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国的集体企业主要集中在乡(镇)和村两级。乡(镇)办的企业,产值占整个集体企业产值的35%,村办企业产值占38%,这两级的产值占了整个集体企业产值近3/4,其他各级占的份额都比较少。因此,集体企业在各层次的分布,基本上是“两头小、中间大”,这与国有企业行政层次上的″上大下小″的分布格局不同。
从几个主要行政层次的每个单位的经济实力来看,县级平均有26个企业,产值1亿元,容纳劳动力2100多人;乡级平均有8 个企业, 产值3000多万元,容纳劳动力500人;村级1个,产值157万元, 容纳劳动力30人;大约20—30个村民小组才有1个工业企业,产值仅2—3万元。 各行政层次产值的平均规模,县级为乡级的3倍,乡级为村级的21 倍,村级为村民小组的50倍。
(四)不同规模企业的所有制结构
我国村及村以下企业基本上都是小型企业或微型企业,因此,这里分析不同规模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主要以乡及乡以上企业为对象。改革以来,我国非国有经济已经从拾遗补缺的位置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最活跃的一支有生力量,大中型企业也是它们的一个重要舞台。1985 年, 在7873户大中型企业中非国有企业只有354户,占户数的4.5%,产值的3%。到了1995年,在23007户大中型企业中非国有企业达到7339户, 占户数的32%,产值的31%。
1995 年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企业共有 510381 个, 工业总产值为54947亿元。其中大型企业6416个,中型企业16591个,小型企业487374个,产值分别占40%、16%和44%。
1、大型企业。在大型企业中,国有企业有4685户,集体企业有528户,其他企业有1203户,其他企业中三资企业有712户。显然, 国有企业仍占绝大多数,企业户数和产值数均占了73%,集体企业分别占8 %和5%,其他企业占19%和23%,其中三资企业占11%和13%。 平均每户大型企业的产值为3.4亿元,其中国有企业亦为3.4亿元,集体企业为1.9亿元,其他企业为4.1亿元,三资企业也是4.1亿元。
2、中型企业。在中型企业中,国有企业10983户,集体企业3540户,其他企业2068户,其他企业中三资企业有1296户。同样,在中型企业中国有企业仍占多数,企业户数和产值数分别占66%和58%,集体企业占21%和24%,其他企业占12%和18%,其中三资企业占8%和11%。 平均每户中型企业的产值为5471万元,其中国有企业为4828万元,集体企业为6128万元,其他企业为7765万元,三资企业为7998万元。
3、小型企业。在小型企业中,国有企业有7万多户,集体企业36万户,其他企业55000多户,其他企业中三资企业有4万多户。国有企业在小型企业中的户数和产值分别占15%和19%,集体企业占74%和53%,其他企业占11%和28%,其中三资企业占9%和24%。 平均每户小型企业的产值为493万元,其中国有企业为648万元,集体企业为353 万元,其他企业为1206万元,三资企业为1336万元。
四、几点启示
通过以上对我国所有制的地区结构、行业结构以及企业组织规模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趋势既是我国改革的初始目标之一,也是我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的必然结果,这种变化是完全符合现阶段我国生产力要求的。在今后10—20年的时间跨度内,由于非国有经济对增长的贡献率还会超过国有经济,因此国有工业比重的下降和非国有工业比重的上升仍是一种主导趋势,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国民经济管理的重点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即由目前的以管理国有经济为主,逐步转移到以管理非国有经济为主的轨道上来。
第二,改革以来,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非国有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有力的动力,这就与较多依赖国有经济发展的中西部地区拉开了差距。因此,今后在中西部地区进一步鼓励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是加速中西部地区发展,协调地区不平衡,实现国家经济稳定、政治稳定的重要方针。
第三,目前国有工业只占整个工业产值的1/3左右,而非国有工业已进入几乎所有工业领域,因此对国有工业和非国有工业进行社会分工的条件已经成熟。这就要对国有经济所分布的领域进行战略性调整,一些非国有经济有能力、愿意或可以进入的领域国有经济则有秩序地从中退出,以保留和加强国民经济命脉部门、基础工业部门和高精尖技术部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和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
第四,我国工业企业的组织规模与所有制关系十分密切,也与各级条块行政机构关系密切。以各级行政机构为代表的利益共同体,事实上已经构成我国经济运行的基础。正是这种利益结构把社会资金分割成无数碎片,使改革开放后的我国出现了一大批依赖行政保护才得以生存的不规模经济组织。受部门和地方利益的制约,这些小企业又难以向专业化的纵深方向发展,这就造就了我国大量“小而全”的企业组织和“小而全”的基层经济利益共同体(如乡镇、县等)。而如果一个社会缺少“小而专”的经济组织,那么“大而专”的经济组织就失却了生存的条件,“大”就只能是“大而全”了。“小而全”、“大而全”的经济组织大大降低了我国经济的总体效率,因此,为提高我国企业组织的专业化水平,进而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实力,仅在企业组织本身上下功夫是不够的,而必须逐步调整我国现时的利益结构,使之与现代工业所要求的专业化生产组织相适应。
标签:三资企业论文; 轻工业论文; 国企论文; 国有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集体经济组织论文; 成分分析论文; 所有制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重工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