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理性——浅谈合肥前海人寿全国后援中心项目设计论文_王均良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 200092)

【摘 要】通过对合肥前海人寿全国后援中心项目的设计实践,提出了回归理性主义的设计理念,并从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等角度,来阐述如何将设计理念贯彻至整个项目。

【关键词】理性;功能;逻辑;技术

【中图分类号】TU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44(2017)20-0031-03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地加快,城市建筑的规模也在不断地增长,这一切都标志着我国城市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大步向前迈进。然而近年来,我国建筑出现了一些以形式主义为导向的时尚,正在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评论。众所周知,自建国以来,建筑领域就一直存在“盲目崇洋”的形式主义倾向,有的城市普遍刮起了“欧陆风”,无论建筑功能如何,所处环境如何,就要求“欧陆风格”;也有的建筑无视功能,不计造价,以“先锋建筑”自居,一味在建筑外形上做文章,以追求“非理性”的“艺术效果”。以上这些建筑,理所当然不可能被大众所认可,也不会成为建筑之楷模。

本文通过对合肥前海人寿全国后援中心项目设计的剖析,来阐述回归理性主义的设计理念,摒弃以形式主义为倾向的设计原则,从而寻求从理性的、科学的思维方式来进行构思,强调设计的科学性与功能性、逻辑性与技术性,推崇以功能主义为设计目的的设计思想。设计在强调功能理性与经济理性的同时,并不是不讲求建筑的形式美和艺术性,而是在这种追求中,仍然遵循一定的理性原则,即从建筑的文化要素和美学原则中提炼审美的理性。

1.项目背景

全国性后援中心是保险企业集团化运营的重要标志,后援中心通过运用现代管理技术整合企业资源,形成统一的后援管理平台。伴随着国际化进程及专业化发展,国内金融业主体纷纷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在国内建立全国性后援中心,国内金融业的中国平安、中国太平、阳光保险、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都已经筹建了自己的全国后援中心。正是在集团化后援集中运作的大背景下,前海人寿全国后援中心的建设工作开始正式启动。

2.项目概况

前海人寿全国后援中心项目拟建于合肥滨湖新区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BH2013-08地块内,处于金融大街徽州大道以西,嘉陵江路以南,西藏路东侧,北面紧邻交通银行金融服务中心地块。规划总用地面积为100亩,规划总建筑面积约37.8万平方米,其中地上部分建筑面积约为28.8万平方米,包含18.4万平方米的办公,2.2万平方米的接待中心,4.7万平方米的员工宿舍,2.1万平方米的数据中心以及1.4万平方米的商业和配套用房,地下部分建筑面积约为9万平方米,含有地下车库及设备用房等。规划容积率为≤4.5,绿地率≥20%,建筑密度≤60%。

本项目的建筑包括1栋超高层甲级办公楼,4栋高层办公楼,2栋员工宿舍,1栋数据中心,1栋接待中心及商业配套,其中超高层甲级办公楼地上38层,高度约为170米;高层办公楼地上17层,高度约为78米;员工宿舍地上28层,高度约为93米;数据中心地上5层,高度约为34米;接待中心及商业配套地上12层,高度约为56米。

建成后的合肥前海人寿全国后援中心将完善前海人寿“以客户为中心、以产品和服务为核心”的后台集中管理体系,届时将成为除深圳总部外最大、最重要的机构。

图1 工程项目鸟瞰图

3.规划设计

项目规划设计是从周边环境、城市设计以及场地条件着手,并在符合城市规划相关规定的前提下,结合项目功能定位来进行科学地整体设计。总体布局在理性推导的过程中,注重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尊重当地城市的传统文脉,强调与城市环境的相互交融,努力运用城市设计的手法,使本项目在功能布局、交通组织、城市景观等方面与城市达到和谐统一。

3.1 基于城市肌理的平面布局

项目基地位于“江南之首,中原之喉”美誉的合肥巢湖北岸——滨湖新区,新区是合肥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区内道路规划采用方格网状形式,规整而有序,所围合的街坊呈长方形,便于建筑布局,也有易于识别方向。本方案规划结合基地本身方正的特点,遵循新区城市规划的结构肌理,采用围合式的布局形式,将基地内建筑围绕着基地四周布置,充分利用建设用地,并在基地内部形成园区中心。

总体布局外方内柔,外方表达金融业理性、稳重、严谨的作风,内柔则有利于强化企业活力、创新动力。围合式的布局加强了建筑群落之间的内向聚合力,也体现了金融后援中心以内为重的行业特点。集约化的建筑布局使项目能够获得更广阔的内部园区中心,从而提升项目的景观品质。基地建筑沿街道界面展开,保证了城市空间的延续性。

3.2 构建清晰明确的功能分区

依据项目的功能定位、基地特点以及规划分区的基本原则,设计将办公区和生活区分东西两侧布置,形成两个功能组团。办公区包含各类办公空间和数据中心,分布在基地东部。主要办公空间沿基地东侧徽州大道及北侧嘉陵江路展开,能够获得良好的城市展示面,数据中心位于基地南侧中心位置,保证数据信息的高度安全性和可靠性。生活区包含员工宿舍、接待中心和商业配套等功能,分布在基地西部。考虑到基地西侧隔西藏路为居住社区,生活区在此设置能够与西边的居住区共享配套资源。

在规划过程中,将同一类功能的建筑或者功能联系比较密切的建筑集中在一起,便于人流车流的组织。明确的功能分区,也能有效地控制建筑群体布置的秩序性。在建设用地划分上,规划尽量节约生活区用地,从而使办公区用地获得更加充裕舒适的建设用地,来提升办公建筑的空间品质。

3.3 创造和谐统一的空间形式

项目所处区域为滨湖新区的金融后台服务区的南端,是金融后台区的关键位置。基地周边遍布各大银行的总部基地,包括交通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项目未来将成为沿徽州大道形成的金融轴线上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项目基地周边地块建筑空间的研究,得出沿徽州大道是重要的城市形象轴,周边地块内建筑的制高点均布置在沿徽州大道一侧,因此规划也将本地块内的核心功能制高点——超高层甲级办公楼放在沿徽州大道一侧,这样既能与周边地块建筑形成统一而富有韵律感的城市天际线,又能建立一个明确的企业形象,成为企业展示的重要窗口。

地块内建筑从人性化角度出发,采取办公区“南低北高”,生活区“宿舍前接待中心后”的空间模式,满足日照及采光的基本要求。各分区建筑采用简单的几何形态,通过构成的手法,使各建筑体块之间高低错落,疏密有致,协调统一,强调了逻辑性、秩序性、综合性的设计原则,体现了高度理性的设计美学。

3.4 组织合理高效的交通流线

交通组织是规划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本项目的建筑功能涉及的种类比较多,因此交通组织设计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到项目的工作效率和运转水平。项目基地四周环城市道路,规划除了在基地东侧主干道上不设基地出入口外,在基地西、北、南侧次干道上共设有5个基地出入口,每个出入口都对应着项目不同功能的需求。西面临西藏路的基地出入口主要是为西侧的商业配套功能服务的,西北侧临嘉陵江路的基地出入口主要是为接待中心服务的,东北侧临嘉陵江路和东南侧临规划道路的基地出入口主要是为各类办公楼和数据中心服务的,西南侧临规划道路的基地出入口主要是为员工宿舍服务的,各基地出入口各司其职。

进入基地的各类车行流线在满足交通便利的前提下,可直接到达各建筑出入口,且交通环线自成体系,互不干扰,避免了过多的交通面积。地下车库出入口也根据不同功能的需求,分别就近设置,使进入基地的车辆能迅速有效地进入到地下车库。为了保证货运流线的相对独立,设计还将货运流线放到了地下室,货运车辆进入基地后可便捷地下到地下室完成卸货工作,并能快速地驶离基地,确保高效的物流运输功能。

4.建筑设计

图2 工程项目透视图

对环境协调性的追求,对功能逻辑性的推理,对技术真实性的关注,对经济合理性的诉求是本项目建筑设计的指导思想,设计通过理性的思考,力求在建筑功能、建筑空间、建筑形式、建筑技术、建筑美学等方面达到一个平衡点,而不是仅注重于建筑的形象工程,忽略了建筑的本质。

4.1 建筑空间设计

项目建筑空间设计主要是围绕着园区中心景观庭院来打造,由建筑群围合的中心景观提供了各种适于交流的场所和良好的视觉焦点。设计将各建筑裙房内的公共空间都朝向中心景观设置,希望让建筑内的人们都能享受到内部的园林绿地和人文景观。在各建筑一层门厅区域,还设置了通向内部庭院的通道,让办公人员能便捷地、自由地进入内院,进行各类交流活动。

4.2 建筑立面设计

整个建筑群落采用标准化网格构件,运用现代简洁的手法来塑造立面整体形象,表达了严谨、安全、可靠的企业品质,给人以信任感。高层办公楼采用经济性较高的标准层形式,在方形主体量上以垂直线条落地的手法,减少过多的变化,追求整个园区的统一性和整体性气势,干净利落、整齐大方,奠定了徽州大道的新地标。数据中心采用比较敦实的体量及封闭的石材外立面,是基于功能安全可靠的需求。员工宿舍、接待中心及配套商业采用比较折衷的立面风格,用网格线加竖向线创造精致的、具有亲和力的生活氛围。

4.3 建筑灯光设计

灯光设计是体现建筑灵魂的一种手段。项目亮化工程结合绿色环保节能的理念,寻求艺术与技术有机结合,展现错落有致、多视角、富有韵律感的大都市城市灯光效果,体现了蓬勃发展、生机无限的金融企业形象。灯具外观引用仿生设计理念,通过对景观绿化建筑物的照明,结合生动有趣的灯光小品,进一步增强人与城市的对话交流,无形中使人疲惫的心身压力得以释放解脱。总体照明光色若隐若现,明暗相宜,灯光与建筑形体和谐统一,灯光绚丽又不失庄重,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5.结束语

在我国建筑行业蓬勃发展的大形势下,建筑师们正极大地激发了设计的创作热情,但由于建筑行业的非线性的迅猛发展,使得整个行业的业主和建筑师们都难免会产生一些浮躁的情绪,城市里也时常会出现一些违背建筑学基本原理的,以“形式为上”的作品。本项目在这种大背景下,力求能从城市环境、建筑功能、使用者需求角度出发,回归理性的建筑本质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以理性分析、逻辑秩序来进行创作。我们坚信,在未来建成后的合肥前海人寿全国后援中心项目将经受得起时间的考验。

参考文献

[1]汪江华.当代中国建筑创作中的形式主义倾向[J].室内设计,2009(6):7-10.

[2]韩俊.理性主义设计思想的形成与发展[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学术经纬,2009(2):29-30.

论文作者:王均良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知识》2017年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1

标签:;  ;  ;  ;  ;  ;  ;  ;  

回归理性——浅谈合肥前海人寿全国后援中心项目设计论文_王均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