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有资本,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条件下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资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第一次使用了“公有资本”的概念。这标志着“公有资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学的范畴正式确立起来,可以说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公有资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的原因
传统的政治经济学对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资本持否定态度,认为资本的属性是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因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不应有“资本”这一范畴,更谈不上存在“公有资本”这一概念。改革开放以来,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当前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条件下,资本在“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存在已经没有争议,但在公有制经济中是否存在呢?回答应当是肯定的。
第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存在的前提条件仍然存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产生的前提条件。在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企业中的劳动力仍然具有商品的属性,只是反映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首先,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属于个人所有,具有法律上的自由支配权。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双向选择、合理流动的就业竞争机制为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创造宽松的环境。其次,劳动者作为生产资料的主人并不直接占有生产资料,而是通过企业管理者使用生产资料。企业作为劳动力的使用者,劳动者作为劳动力的所有者,二者之间通过市场进行等价交换才能相互结合,进入生产过程。劳动者由于劳动力被企业使用才能得到相应的报酬,而劳动者在企业进行生产劳动必然形成一个超出劳动力价值的余额即剩余价值。这样公有制企业为进行商品生产所垫付的资金,便和资本范畴紧密联系在一起。事实上,社会主义的建立只改变了劳动力的购买者,由原来的资本家变成了公有企业,并没有改变劳动力的商品性质。
第二,资本的存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资本是构造市场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这是由市场经济内在特点决定的。首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着不同的所有制,不把各种所有制经济转化为价值形态就不可能在同一个交换关系中对接。市场机制是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而资本形态的流动和组合是市场配置资源的主要动力。如果公有经济仅仅表现为实物形态,那它就不可能参与市场交换和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公有经济既然生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就必然要转化为资本形态。不仅如此,在市场体系的培育中,也不能缺少资本市场。否则,市场就不能覆盖全社会,就残缺不全。其次,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有企业不仅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而且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马克思认为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即价值增殖。凡是资本都具有保值增殖的功能,否则就不成其为资本。传统的企业经营仅仅是生产经营,是以产品导向为中心的运作机制,因而不关心资本的运行质量和资本的投入产出率。市场经济要求企业实行资本经营。资本经营是以资本导向为中心的企业运作机制,要求企业始终以保值增殖为核心,注意资本的投入产出效率,保证资本形态变换的连续性及继起性。资本经营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资本最大限度的增殖。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要确立资本范畴,而且要树立资本经营观念。最后,当前大量的实际问题已无法用计划经济时代的一些旧的范畴加以说明,尤其是股份制的产权形式和公有经济以价值形态跨地区跨国界流动和资本市场的出现,必然要求理论上作出新的概括。因此,资本范畴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确立和运用,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的客观反映。总之,要实行市场经济就必然引出劳动力商品和资本、剩余价值等一系列与市场经济相关的经济范畴。搞市场经济又不引入资本范畴,建立资本运行机制,在理论上是讲不通的,在实践中也是行不通的。
二、界定公有资本的内涵关键在于认识资本的二重属性
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一直否认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资本,这种观点的误区在于没有区分资本具体与资本一般。其实,无论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私有资本还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公有资本,都具有一般属性和特殊性两方面。抛开社会制度,就其本身或资本的一般来说,资本的本质属性是追求价值增殖。马克思指出:“资本的合乎目的的活动只能是发财致富,也就是使自身增大或增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226页)资本必须不停地循环和周转,使物质不断转换, 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资本才能不断增殖和扩张。资本的增殖性是商品经济社会所共有的。否则,无论是私有企业还是公有企业的经营都失去存在的意义。正如列宁指出的:“在商品经济的社会里,没有资本就无法经营。”(《列宁全集》第二版,第16卷,第276 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生产企业、流通服务企业的经营,还是金融企业、科技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都要按资本循环和周转的一般规律来进行。为了同资本主义相区别,有人提出用资金和资产来代替资本范畴,这是行不通的。因为资金、资产与资本在内涵上有本质区别。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具有增殖的功能。而资金仅指货币形态,是一个凝固的价值;资产仅指实物形态,也不包含增殖的涵义。因而不能用资金、资产来取代资本范畴。不仅如此,资本可以超出一个企业和一种产业进行流动,从而具有流动性、多变性和同其他资本的组合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之所以确立和运用资本概念,因为事实上它是市场经济的共有范畴,资本的一般属性是商品经济共性的具体体现。
资本的特殊性,是指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中体现出不同的社会属性,即它的生产关系属性。马克思指出:“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它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特有的社会性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20 页)决定资本的特殊性的核心是所有制,即资本归谁所有、为谁使用、为谁带来剩余价值,从而决定其社会属性,决定其有无剥削关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产生剥削的根源是私有制,私有制决定了资本为资本家所有,资本家作为资本的人格化无偿占有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并通过积累不断扩大支配劳动者的权力。这反映了资本家与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企业中的资本,即公有资本仍然能够带来剩余价值,但剩余价值最终归劳动者共同所有,因而不存在剥削关系。同时,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是用来扩大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也反映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这就是说,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我们赋予资本以新的“特有的社会性质”。确立社会主义资本或公有资本范畴,不仅在理论上站得住脚,而且在市场经济现实中已经存在着,作为经济范畴应当反映这种客观存在的经济关系。
总之,资本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中称之为资本主义资本或私有资本;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我们称之为社会主义资本或公有资本。“公有资本”范畴的内涵应当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资本在市场经济中运行的一般性,二是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社会属性。可见,“资本”范畴并非资本主义经济的“专利”,同样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要存在市场经济,资本范畴就必然存在。资本不决定社会制度,而是社会制度决定了资本的社会属性。
三、公有资本范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公有资本范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处于重要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一,有利于促进市场体系的形成。公有企业走向市场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这不仅需要推动公有企业走向商品市场,还要走向包括资本在内的生产要素市场。资本市场是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资本市场对于引导社会投资的合理配置,在各地区、各产业之间的合理流动,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发展资本市场可以加速中国要素市场的发育成长,从而促进中国统一而完整的市场体系的形成。
第二,有利于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公有资本的确立和运行,必然要求企业从生产经营转变为资本经营,从而要求对企业的管理制度、经营方式、经营战略等进行一系列的变革和创新。要实现资本经营,必须首先明确产权关系,使管理者拥有独立的法人财产权,以承担价值增殖的责任;要实现资本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合理流动,企业必须走向市场,摆脱对政府的依赖以及政府的干预;要实现资本的最大增殖,企业又必须进行科学管理和经营,从而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第三,有利于改善和加强宏观经济调整。在计划经济体制时代,政府主要实行直接的行政调控。在现阶段,虽然计划经济体制正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但是由于资本市场发育不足,资本市场机制还不健全,一些有效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手段无法实施。因此,发展资本市场,丰富金融市场的金融商品品种,对于改善和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功能有重要意义。
第四,有利于推动和扩大对外开放。市场经济的本性是开放式的经济。用开放的办法培育资本市场、发展资本市场,推动中国资本市场向世界发展,从而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不仅有利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而且会大大推动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
综上所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公有资本范畴存在的必然性及其内涵,同时又要充分认识它对于发展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资本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动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