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资料
患者,女,71岁,职工家属,消瘦明显,既往身体健康,主因午睡起床后突发性右上腹疼痛18h,伴有反酸、暧气、恶心及反复呕吐,无发热寒颤史。在地方小诊所诊断为急性胆囊炎,给予静脉输液及对症治疗后,症状无缓解,反而呈进行性加重,遂来我处就诊。
体格检查:皮肤巩膜无黄染,脉搏110次/min,.体温37.1oC,血压135/82mmHg,呼吸22次/分,急性痛苦病容,腹部平软,右上腹可触及一包块,质软,移动性良好,肝脾无肿大。B超检查所见:胆囊体积增大,大小约110mmX55mmX45mm,囊壁增厚较毛糙,厚约6mm,体部及底部呈“双边征”,胆囊周围少量无回声区,胆囊腔内及颈部未见结石光团,肝内外胆管未见扩张。B超提示:急性胆囊炎,胆囊积液,胆囊周围炎性渗出,考虑胆囊颈部炎性狭窄或小结石梗阻。血常规检查,白细胞15.5X109/L,中性粒细胞85%,符合急性感染征象。患者入体系医院后行急症手术,术中见:胆囊与胆囊床游离,胆囊肿大积液,呈坏死样改变,色黑,组织水肿,颈管部完全性扭转210度,腔内无结石,胆汁呈粘稠黑色,约45ml。胆囊切除后送病检结果:急性胆囊炎,胆囊坏疽。
讨论
1.形成原因 胆囊位于肝脏右叶下面的胆囊窝内,其颈部和体部借结缔组织与肝相连,底部呈游离状态,有时胆囊位置较深,甚至完全埋藏于肝实质内(此称为肝内胆囊),所以胆囊位置相对较为固定,不易发生扭转。胆囊扭转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胆囊本身的原因,(1)胆囊先天性因素,即胆囊先天发育异常,a.游离胆囊,这种胆囊仅胆囊管及胆囊颈部有系膜,仅有胆囊管及动脉、静脉与之相连,胆囊完全呈游离状态。b.漂浮胆囊,又称系膜胆囊,胆囊体部有较长系膜将胆囊悬吊于肝下,呈漂浮状态,这种胆囊活动度较大,易发生扭转;(2)胆囊后天性因素,老年人脂肪减少,组织萎缩,弹性降低,胆囊系膜松弛,内脏下垂易使胆囊颈管及系膜变长,引起胆囊游动,从而增加了胆囊的活动度;二是引起胆囊扭转的动力来源:(1)运动或体位改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力因素,由于重力的作用,当体位突然改变时,常常引起胆囊扭转,一旦扭转不易逆向复位;(2)腹部肠腔的蠕动是另一个动力因素,胃、十二结肠、
结肠蠕动亢进以及腹内压升高而导致肠腔蠕动加强,均可引起胆囊扭转。
2.扭转分类 胆囊扭转可分为两类:(1)不完全性扭转 其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右上腹疼痛,伴有或不伴有呕吐,通常指扭转小于180度,此时胆囊管可发生梗阻,但无血运障碍,病情发展缓慢,症状轻,胆囊积液,充血水肿,一般无坏死改变,有时会自行复位而症状缓解。(2)完全性扭转 临床上常表现为剧烈持续性右上腹疼痛,并伴有呕吐,同时可触及质软、可移动的包块,通常指扭转超过180度,胆囊管和胆囊血管常扭曲引起梗阻,胆汁及血流受阻,胆汁淤积在胆囊内,同时胆囊因缺血缺氧而发生出血、坏死或穿孔,可导致胆汁性腹膜炎,感染中毒性休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诊断治疗 胆囊扭转在临床上比较少见,又无特异性指征,大部分在手术中才能确诊,因此在临床上有如下线索可考虑为胆囊扭转:(1)大于60岁以上的体型瘦长的女性;(2)无力型体质及内脏下垂的患者;(3)当运动时或体位改变后突发右上腹疼痛且较剧烈,病情持续发展,一般解痉、镇痛药物治疗不能缓解者;(4)对非结石性胆囊炎经药物治疗无效或病情在短时间内加重,不能用其它原因解释者;腹膜炎症状不能用胃穿孔或其它急腹症解释者。(5)B超提示胆囊积液,胆囊壁增厚等胆囊急性炎症表现,胆囊周围渗出性积液,且胆囊腔内及颈部未见结石团块者;或整个胆囊呈“8”字形饱满”葫芦状“,变动体位仍未见胆囊远近端相通及”8“字交叉部改变者。(6)初期无发热脉率变化,但白细胞升高。胆囊扭转属于脏器扭转,是一种严重的外科急腹症,扭转导致胆囊管及血管不畅完全阻断,胆囊发生坏死穿孔,疾病早期呈急性炎症改变,晚期常引起胆囊坏疽。胆囊扭转若能在胆囊穿孔之前手术治疗,常预后较好,若术前延误诊断或一味保守治疗,胆囊扭转时间较长,出现胆囊坏疽穿孔引起弥漫性腹膜炎或腹腔脓肿、感染中毒性休克、脏器功能障碍,再加上多为老龄患者,体质差,预后常不佳。所以手术治疗强调一个“急”字,手术越早越好,手术越迟死亡率越高,因此手术的早晚和预后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一经确诊,就应尽早行胆囊切除手术治疗。
4.误诊原因 胆囊扭转误诊率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胆囊扭转发病率低,又无特异性表现,二是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不足,尤其是临床经验较少的基层医务人员更是如此,对本病警惕性不高。三是其临床症状与多种急腹症临床表现有相似之处,例如急性胆囊炎、急性阑尾炎、急性腹膜炎以及上消化道穿孔等急腹症的临床表现类似,易误认为是其它急腹症,由于以上几个方面的原因,故术前诊断十分困难,而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治疗对预防胆囊坏疽穿孔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胆囊扭转属于急症手术,在临床上非常少见,多在术中才能确认,术前诊断相当困难,如延误治疗可造成胆囊破裂,并发胆汁性腹膜炎、感染中毒性休克等疾病,死亡率很高,故一经确诊,需尽快手术。这例病例告诉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尤其是在基层服务的广大医务工作者,如果遇有中、老年体型瘦弱的、运动时或改变体位时引起剧烈右上腹或上腹疼痛的患者,尤其是女性;B超发现胆囊积液伴胆囊壁增厚,胆囊周围有炎性渗出液,胆道系统又未发现结石光团及占位性病变,应首先考虑到该种病的可能。作为医务工作者的我们,在临床上要本着为病人高度负责任的态度,全面分析,综合考虑,最大限度地提高对该疾病正确的诊断和治疗,避免误诊。
参考文献
[1]周浩庚 急性胆囊扭转5例报告.中华医学杂志.1982.3.185
[2]陈伯炎,夏建芳 B超诊断急性胆囊颈部扭转1例.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5.11(4),304
[3]王胜文,胆囊扭转的超声诊断,上海生物医学工程,2003,24(4),41
[4]庄文,吕汝琦等,急性胆囊扭转的诊断治疗(附8例报告),四川医学,2002,23(3),274-275
[5]芮少文,郝小平,魏莹,超声诊断胆囊扭转1例,上海医学影像,2005,14(4),289
论文作者:许天成1,杨文文2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9
标签:胆囊论文; 急腹症论文; 胆囊炎论文; 颈部论文; 结石论文; 胆汁论文; 坏疽论文; 《航空军医》2017年第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