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地环境的设计营造——鹿城轻工产业园区小学建设工程探析论文_潘翔

温州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本文以一所小学设计为切入点,在极具温州山水诗画特色的典型场地环境下探索自然与人文的共融共生,汲取传统元素,采用现代手法,旨在通过空间的营造和形体的叠变发挥建筑与场地最大相适性。

关键词:场地环境;建筑空间;相适性;自然人文

Abstract:Based on the design of a primary school,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existence of nature and humanity under the typical environment of landscap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in Wenzhou.Drawing on the traditional elements and using modern techniques,Change the maximum compatibility of buildings and venues.

Key words:Site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space Compatibility

Natural humanities

建筑概况

鹿城轻工产业园区小学位于浙江温州鹿城轻工产业园区内,小学不仅需要解决园区内职工子女的就学问题,而且需要满足园区未来基础教育的发展,成为区域性的特色教育基地。其办学规模为完全小学24个班(45人/班),主要包括综合楼、教学楼、实验楼、体育馆等建筑单体。

(2)“虚实对比”

建筑与景观——临河建筑不仅能够最大程度地享受自然景观,同时建筑与自然水系能够产生强烈的虚实关系,营造出影的“负”空间。

建筑与连廊——各教学楼之间用通透的连廊串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建筑实体与连廊虚体在立面构图上形成极有韵律的变化关系,丰富了空间层次,让置身其中的师生能够有步移景异的体验和感受。

(3)“景观绿带”

沿河景观带——上桥河一以贯之由北而南将涓涓细流带入基地,因此由北侧广场起始连通整个教学空间形成一条沿河步行景观带,结合水岸空间和人工绿化,创造出由水向林、由面向体层层渗透的空间立体绿化网络,使人在其中感受自然景观和人文建筑的不同气息。

(4)“第五立面”

折线元素——建筑屋顶从起伏的山形轮廓中汲取设计元素,以温州的山水印象为依托,采用折线的基础手法,由折线形成基本屋顶单元,再根据各建筑形体进行变化,形成变化多样的坡屋顶体系,不仅与自然协调对话,更形成典雅、含蓄的现代韵律感。

3.光环境和声环境

设计最大程度将自然光引入场地,覆盖到建筑,渗透到庭院,通过光与影的交叠增强空间的纵深感和层次感。各教学功能区充分保证间距,采用间接漫反射进行二次采光,避免直接光的照射造成炫光等不适反应。

学校在设计中实现清晰的动静分区,把有安静要求并避免被外界干扰的教学行政区靠内沿河朝南布置,形成“静区”,而将食堂、风雨操场等相对活跃的功能靠外集中布置,形成“动区”,同时靠近北侧出入口就近设置地下车库,最大程度地减少噪声干扰。

结语

本次学校设计的初衷是要营造出具有浓郁文化氛围的优美校园环境,充分尊重场地的自然环境和空间环境,综合考虑建筑与景观的关系,既要适应特定地形的要求,形成合理的建筑区域,又能营造良好的城市界面,促成完整的街区环境,发挥场地与建筑之间的最大相适性。

论文作者:潘翔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9

标签:;  ;  ;  ;  ;  ;  ;  ;  

场地环境的设计营造——鹿城轻工产业园区小学建设工程探析论文_潘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