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收入空间分布的静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民收入论文,静态论文,空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民收入问题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在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我国,它不仅关系着农村的发展和稳定,而且关系着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也自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我国社会不同阶层人群的收入差距加大的过程中,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长时期以来处于收入水平的底层,是城乡差别与工农差别的交汇点。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农民是一个庞大的社会阶层,在这一阶层内部的收入水平也存在显著的差异。本文拟仅从农民收入水平在浙江省中部区域的空间分布情况,考察各类因素对其的影响程度,从这一视角探讨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路径。
一、浙中区域农民收入的空间分布
(一)浙中区域农村人口的空间分布
研究提高农民收入不能离开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资源、人口、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方针,这样才能有利于农民与整个社会成员的长远利益。因此,我们有必要将区域内的人口分布进行分析。
2005年末,浙中区域以乡镇为单元的人口空间分布具体如图1所示。图1是作者根据金华市农调队对全市乡镇街道(除市本级所属街道外)的调研成果基础上绘制的,全市12个平原乡镇中有10个人口密度在500人以上,只有两个处在300~500人的中等水平,平均密度达1009.9人,86个丘陵乡镇(街道)中有37个处于500人以上的人口密集区,41个处于中等,但也有8个属于低于300人的低密度地区,总平均密度为643.7人。49个山区乡镇中只有6个处于300~500人一档,其余43个均在300人以下,其中密度最低的武义县西联乡仅39.8人,总平均密度也只有170.5人。
图1 浙中区域按乡镇(街道)人口分布图
总体上,平原占统计区面积的5.1%,但人口却占了10.6%;丘陵占统计区面积的57.3%,但人口也占了76.2%;山区面积占37.6%,但人口只占13.2%。
(二)浙中区域农民收入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
我们根据市统计局相关统计资料进行分析的结果归纳起来,浙中区域农民收入水平的空间分布明显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城区近郊农民收入高于远郊农民收入;二是平原、丘陵农民收入高于山区农民收入;三是交通干线附近农民收入高于交通不便地区农民收入;四是块状经济发达地区农民收入高于块状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民收入;五是城镇人口集聚较高地区的农民收入高于城镇人口集聚较低地区农民收入;六是人口密度较高地区农民收入高于人口密度较低地区农民收入(如图2所示)。
图2 浙中区域按乡镇(街道)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分布
二、影响浙中区域农民收入空间分布的因素分析
通过对浙中区域农民人均收入的空间分布的现状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影响农民收入水平的主要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口集聚因素,人口密度与人均收入水平正相关;二是自然禀赋,山区与平原农民收入差距悬殊;三是城镇化水平,入口城市化水平高低与人均收入水平正相关;四是地理区位,离城距离与人均收入水平负相关。五是产业因素,块状经济发达程度与人均收入水平正相关。六是文化因素。具体地说,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
(一)资源禀赋对浙中区域农民收入空间分布的影响
浙中区域城镇布局比较集中是浙中城市群发展的一大优势,其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浙中区域地形三面是高山,中间是盆地,盆地中的平原、低山丘陵与河谷地带是生态承载能力较强、交通便利的地区,自然形成浙中区域城镇向盆地集中的格局。盆地的南、北、东三面,高山环抱,地形崎岖、自然条件较差,生态承载能力脆弱,尽管政府加大了对山区人民的各项支持与投入,但难以取得理想的成果。
表1基本上反映了浙中区域自然条件对农民纯收入的影响。其中影响丘陵乡镇的农民纯收入高于平原乡镇主要原因:一是因浙中区域平原较小,大多数城市街道处在丘陵地带,二是与地方文化等也有一定关系。
浙中区域农民收入差异主要表现在山区乡镇与平原、丘陵乡镇的差距较大。全市有49个山区乡镇,总人口达694802人,占整个统计区的13.2%,全市有39个乡镇2005年农民纯收入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225元),其中有35个是山区乡镇,占该类乡镇总数的90%,是山区乡镇总数的71%。另有4个落在丘陵地带。因此,加快人口城市化进程、下山脱贫、异地致富、引导人口合理流动,是提高浙中区域农民收入、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
资源禀赋对农民收入空间分布具有影响作用,但是,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的空间流动加快与非农收入占比的提高,这种制约作用正在局部弱化。最明显的是土地资源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关系(见表2)。
根据我们对上述情况的相关分析,其相关系数仅为0.15,显然,两者之间成弱相关,几乎无线性相关关系。
(二)人口城镇化水平高低与人均收入水平正相关
2005年末,浙中区域的行政区划包括:市区(婺城区、金东区),义乌、永康、东阳、兰溪等四个县级市,浦江、武义、磐安等三个县,全市有40个街道、69个镇、37个乡。
改革开放以来是我国也是浙中区域城市化速度最快的时期,在改革开放初期被称为“乡村城市”的金华市区已经发展为现代化的区域性中心城市,2006年获“全国十佳宜居城市”殊荣,国际商贸城义乌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各县城也纷纷高速度扩张,浙中城市群迅速崛起,一批中心镇也初露小城市的轮廓,众多城郊村落已成为闹市中的城中村,大量的农民变成了市民。2005年初,全市城镇化水平已达到54.6%。但是,与国内、省内一些发达地区相比,浙中区域的城镇规模普遍不大,至今尚缺乏有影响力的大城市,镇区常住人口最多的也不足5万人,削弱了浙中区域的竞争能力。
(三)人口集聚因素:人口密度与人均收入水平正相关
从国内外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看,增长极的形成,都必然经历过一个时期的要素集聚与极化过程,劳动力的集聚是最明显、最直接的标志,随之而来的就是人口的集聚,城市的快速扩展与人口密度的明显提高,这也是为什么包括世界六大城市群在内的古今中外最发达地区都是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最好的诠解,“长三角城市协调组织”的《入会章程》还把人口密度不低于每平方公里500人作为必备条件之一。
区域发展与人口密度的这种相关关系可以从表3得到印证。
按人口密度从高到低排序:义乌、永康、兰溪、东阳、市区、浦江、武义、磐安。
按人均GDP从高到低排序:义乌、永康、市区、东阳、武义、浦江、兰溪、磐安。
需要指出的是,这一关系并不意味着人口密度愈高愈好,片面追求人口高密度,也会适得其反。但浙中区域目前整体还谈不上过密的问题。
(四)区位要素对浙中区域农民收入空间分布的影响
离城距离远近与人均收入水平负相关。交通便利度与人均收入水平正相关。在全市69个镇、37个乡中按所在城市距离远近分为近郊、中郊与远郊分为三组,进行分层抽样,随机各选取5个乡镇为样本(为了可比性,排除各城市街道在外),如表4所示。显然,离开流通与消费中心的距离远近,运输费用与时间耗费、信息获得等直接影响农民的生产成本,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农民的收入,形成负相关关系。
交通便利度也对农民的收入起着重要作用。交通条件的优劣影响人们与社会沟通的成本与企业运费成本,重要交通线的人口密度都大大高于全市的平均水平说明单个区域内的人口空间分布与交通发展程度呈高度正相关。下文以“杭金衢—03省道—浙赣铁路交通走廊”沿线乡镇(街道)为例加以论证。
对表5所述28个乡镇(街道)农民人均纯收入数据,以各相关乡镇总人口为权重,计算得到加权平均数为5612元,高出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5516元水平近100元。随着高速公路带动沿线经济发展与浙中城市群聚合主轴线建设的推进,这一带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进一步得到快速提高。
(五)产业分布对浙中区域农民收入空间分布的影响
非农收入占比的高低与农民收入水平正相关。由于缺乏各县市农民纯属来源构成数据,本文以非农劳动力比重代替非农收入比重,对非农收入占比与农民收入水平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见表6)。
假设非农收入占比与农民收入水平成一元线性相关关系,一元线性回归的数学模型可表达为:Y=A+BX
其中,X为非农收入占比,Y是农民人均纯收入,A是常数,B是回归系数。
且:
求得A=-553.14,B=88.10,r=0.81
故该方程为:Y=-553.14+88.1X
由于相关系数r=0.81,显示非农收入占比与农民收入水平之间属于高度相关关系。
从实证角度看,义乌、东阳、永康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7735元、6903元、6625元(见表6),主要是小商品交易与制造业、建筑业与制造业、五金制造业等块状经济发达带来了农民从事非农产业的就业机会所致。横店镇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居全市乡镇榜首,也是该地区的影视产业和磁性材料等制造业带来了农民非农就业机会的结果。
(六)文化因素对浙中区域农民收入空间分布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因素对农民收入空间分布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超过资源禀赋的影响力。在计划经济时期,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只能来自生产队的工分分红,人均耕地数量的多寡、土地的肥沃程度基本上决定着农民收入水平。改革开放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市场经济为农村富裕劳动力带来了致富的历史机遇。然而,这种机遇所带来农民增收的效果却存在巨大的差异。那些资源条件特别是人均耕地较少的地区,由于生存的需要,这些地区的农民在历史上就形成了外出经商、做手艺工的文化传统,具备了闯荡市场的基本功。以浙中区域为例,义乌市、永康市、东阳市农民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031、0.032、0.030公顷,资源的贫乏催生了外出谋生大军,如义乌的货郎担、东阳的建筑队伍、永康的小五金等,因此,春江水暖鸭先知,改革开放大潮一起,这里的农民就率先成为时代的弄潮儿。而在有些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由于资源的优势,小日子过得还可以,传承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习惯文化,小富即安,缺乏创业激情与市场意识,收入增长不快。这也是在同一市场经济条件下,浙中区域平原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反而低于丘陵乡镇的深层原因之一。
三、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区域差距的对策
总体上看,农民的收入水平受到政策体制、农业科技、农民素质、农业产业化、农村人口与劳动力转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文是从农民收入的空间分布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主要着眼于缩小农民收入的区域差距与优化资源配置,构建和谐社会。根据对浙中区域农民收入空间分布的分析,提出若干对策思路。
(一)立足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与农村人口的战略转移
1.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浙中城市群的人口承载力。三农问题的出路在于城市化。人口城镇化水平高低与人均收入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关键在于城镇化能够为农村富余劳动力与农村人口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能够改善区域产业结构,增强城市反哺农村的实力。城市的人口承载力主要取决于就业机会、资源数量、环境负荷等方面。提高浙中区域城市的人口承载力的路径大致有三条:一是优化投资环境,促进招商引资,发展块状经济,加快产业集聚,以提高城市劳动就业机会。二是化解土地、资金与水等资源要素瓶颈制约,建立城市群的合作共生机制,促进区域内人口科学合理的布局,拓宽城市发展空间。三是深化人口城市化相关制度改革,主要是要完善农民进城定居与农民工权益的制度保障,加快推进城市内部“同地化”向“市民化”转变与加快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进程。
2.合理调整区域的人口布局。由于资源禀赋与区位要素对区域农民收入空间分布存在着显著的影响,而诸如土地、地形、气候等一系列要素的不可移动性,在空间上往往需要人与劳动力在空间的转移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也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缩小区域差距。当前,最迫切的问题就是促进生态环境脆弱、生活与生产条件恶劣的山区农民下山,迁往平原与条件较好的丘陵、谷地,实行异地致富。其中,条件优越、发展潜力巨大的“聚合主轴线”,即金华市区—义乌之间高速公路(铁路)、城市快速干道的沿线地区,是今后若干年内浙中盆地南北两翼山区人口迁移最主要的迁入地。
交通发达程度与农民收入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因此,进一步加强交通设施建设,促进区域人口向交通线路集中,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一环。重点开发杭金衢、甬金、金丽温、诸永、浙赣、金温铁路等高速公路及铁路、城际快速干道沿线区域,以产业集聚促进农村人口就近向交通线特别是交通干线的集聚,形成浙中区域的网络发展格局。
促进人口的集聚,积极扶持优势中心镇、中心村的发展。改变我国南方地区村庄聚落分布小、散、乱的状况,结合新农村建设,适当推行过小、偏远村落的撤、并与向中心镇、中心村迁移,加快区域内农村人口向就近的优势中心镇、中心村集聚。把它们培育成为地方的经济增长极和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纽带。
(二)全面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产业转移的进程
区域文化因素对于农民收入水平也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因此,缩小区域农民收入水平差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重全面提高农民素质。一方面,迫切需要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主要有城市扩张中所产生的失地农民、城郊农民、在农业生产率提高后所产生的富余劳动力、下山脱贫后需要转移就业的劳动力等几种类型。这一群体中的大部分成员文化素质较低,缺乏非农产业的生产与经营的技能与经验,在劳务市场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必须加强农民素质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把提高这些农民的整体素质作为推进人口布局重构过程的关键环节,全面提高他们的文化、生产技能与文明道德素养,以利于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的转移。另一方面,要改变落后的文化意识、观念,提高农民的市场意识与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
(三)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民收入
为了提高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的收入水平,主要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以提高土地单位产出,增加农民种植业的收入为目标,积极发展城市群的都市农业与区域特色优势农业,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2.以农民增收作为衡量政策绩效的标准,确保各项支农政策落到实处。重视增加农民的收入问题,领导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上,确保各项支农政策落到实处,以农民增收作为衡量政策绩效的标准。
3.坚持科教兴农,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和整体素质。大力推进科教兴农,提高劳动者素质,是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扶贫先扶教,要坚持科教兴农。一是要提高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的的各种实用技术;二是要提高以节本增效为目的生产经营技术;三是要提高以增值为目的的农产品加工、保鲜和储运技术;四是提高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的的生态环境保持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