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特点、地位与建设_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特点、地位与建设_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特征、地位及其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文明论文,特征论文,地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527(2003)05-0065-04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1](P31)这是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所作的重要论述。这一论述,不仅从 理论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说,而且也从实践上为中国当代政治的发展指明了方 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涵与特征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一个崭新阶段,具有丰富的内涵。一是 指社会主义的政治意识,具体表现为政治观点、政治理想、政治道德、政治态度、政治 感情、政治传统等。二是指社会主义政党、社会集团以及公民个人的实际政治活动的文 明程度。从范围上看,大到一个阶级为实现和维护本阶级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斗争,小到 公民为维护自己的政治权利而进行的活动,如行使选举权、表决权、监督权、申诉权等 ,均属于政治活动。但是,无论是阶级、政党、社会集团还是公民个人,在从事政治活 动的过程中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政治文明的规范,是对政治活动和从事政治活动的 主体的特定社会要求,是否恪守政治文明规范,标志着人们在一定社会形态下从事政治 活动所达到的文明程度。政治文明的规范,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社会主义 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规范的本质。三是 指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发展与进步,这是更为重要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国体和政体 的统一,其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根本的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基本的政治制度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此相联系的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选举制度、基层社会生活的群众自治制度等,也是重要的政治制度 。[2]

除了政治意识、政治活动和政治制度的发展进步外,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还包括并且要 求政治关系、政治组织、政治管理机制、政治传播手段(媒介)等方面能体现社会主义制 度的要求,符合社会发展方向,并吸取当代政治文化的成果。这一切综合起来,就是社 会历史发展到新阶段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种政治文明,既不同于以赤裸裸的阶级压 迫和专制统治为特征的奴隶制时代的政治文明和封建专制形态的政治文明,也区别于资 本主义社会中的形式上的精巧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掩盖下的少数人统治多数人为特征的 政治文明,因而,有其自身的特征。

(一)历史批判继承性。一方面,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继承了人类历史上创造的一切先进 政治文明的积极成果,另一方面,它也从根本上否定了一切剥削阶级社会中少数人统治 多数人的本质特征。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与其他文明的发展一样具有历史继承性。社 会主义的政治文明是从对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否定中产生的。它首先批判地吸收了资本 主义政治文明中的积极成果,如平等、自由、法治、民主等理念和具体制度安排。但是 ,作为一种更高类型的政治文明,它必须超越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局限性。这种超越建 立在社会主义解放全人类、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一根本价值基础上,建立在本质上 高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其经济基础之上。因此,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并不是脱离人类政治文明发展道路的产物,恰恰相反,它是在批判地继承全人类政治文 明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型政治文明。

(二)国体政体一致性。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现了国体政体的高度一致性。众所周知, 政治制度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和根本标志。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有效地克服了资本主义 政治制度的根本局限。广大劳动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各项实 际的权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又从制度上保障了人民民主权利的实现。通过不断推进政 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中的一些弊端不断地被克服,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进一步 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途径和方式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法制不断健全,依法治国的治国 方略正在不断地落实。因此,社会主义不仅在实质上实现了人民的当家作主,而且在形 式上也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从而实现了国体和政体的高度一致性。

(三)主体辩证统一性。从形成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主体结构上来看,它是共产党的领 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与辩证统一。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文 明的核心,这不仅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运行的根本 保障。党领导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也领导和支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保 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正常运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在我 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依法治国是我国基本的治国方略, 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保障。法是人民意志的体现,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人民意 志。因此,依法治国,确立法律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地位,把国家政治 生活和社会生活纳入法制化轨道,实质上也就是确立了人民意志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 生活中的权威地位,也就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体现。可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 、依法治国这些主体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特色 ,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

(四)理论与时俱进性。一定的政治意识,尤其是一定的政治价值观是一定政治形态文 明的灵魂,也是一定政治文明建设和发展的根本导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社会主义政治 文明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它不仅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立和发展提供合法性论证和 全理性说明,而且还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价值定位和价值导向。但马克思主 义理论从来就不是僵死的教条,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是随着人民群众实践活 动的发展而发展的。在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过程中,始终离不开与 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思想以及关于发展社会主 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论述,就是在我国进入新世纪,进行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以后,我们党理论创新成果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最新成果 。因此,用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政治文明建设,始终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内在的 、本质的要求。

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作用与地位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涵与特征,决定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作用与地位。人类 文明正是在不断克服这些矛盾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的。人类在克服人与自然矛盾的过程中 所形成的积极成果,集中地表现为社会的物质文明,人类在克服人与社会矛盾的过程中 ,所形成的积极成果,集中地表现为社会的政治文明,人类在克服人与自身的矛盾中所 形成的积极成果,集中地表现为社会的精神文明。它们分别集中在社会的经济、政治和 文化三个领域。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总是表现为上述三种文明的协同发展。如上所述 ,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崭新阶段,因此,三个文明的协同发展和相互促进, 不仅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规律。而政治文明建设在社 会主义建设中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处于更为突出的地位。

(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 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已经顺利地完成了“三步走”战略中的前两步,我国社会已经进入 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过程中, 我们不仅要继续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还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 设。如果说,在前两步战略中,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 文化生活迫切需要的话,那么,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还要在继续满足人民群众物质和 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满足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生活和当家作主的需要。社会主义政治文 明建设,正是满足人民群众这一需要的根本途径。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必须是经济、 政治、文化协同发展的社会。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准确把握时 代脉搏和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在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两个文明建设重要思想 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命题,并且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看 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 义建设规律认识上的深化。

(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属于 社会的上层建筑,它产生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同时也服务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如果社会 的政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就能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生产力的发展,相反, 它就可能阻碍经济基础的巩固和生产力的发展。政治上层建筑能否实现对经济基础和生 产力的促进作用,关键取决于它能否为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政治方向。 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必须要解决好物质文明建设为谁服务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得不 到解决,社会物质文明的建设就会偏离方向,误入歧途。而社会的政治文明建设,通过 正确的意识形态,通过合理的政治制度安排,通过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政治实践,就能 够解决物质文明建设为谁服务的问题,从而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

(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指明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提供保 证。这是因为在精神文明建设的内部结构中,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理论,决定着精 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方向。而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理论的形成,又是社会主义政治文 明建设的灵魂和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就确立了巩固和发展社会 主义制度的政治思想、政治理论和道德原则,这就从根本上为精神文明建设朝着正确的 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不仅如此,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还为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 提供强有力的保证。这就是国家通过制定法律及其各项方针政策,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证。在我国的《宪法》序言中,明确把建设高度文明和高度民 主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明确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整个社会主义事业中的 地位。同时在《宪法》总纲中用大量篇幅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任务、 原则和目标都作了明确规定。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也明确提出:“社会主 义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必须立足中国现实,继承民族文化优秀传 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1]可以这样说, 没有国家法律、方针和政策这些属于政治文明建设的制度规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就会因此而失去根本保证,这已被实践所证明。

(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政治稳定 和政治清明,历来是社会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也是我国目前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首要前提。只有保持社会的政治稳定和政治清明,才能实现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繁 荣,从而使小康社会的各项指标得以实现。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的报告中所说的: “完成改革和发展的繁重任务,必须保持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1]历史的经验 教训都证明,安定团结政治环境的营造,只有通过政治文明建设才能得以实现。因为社 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内在地包含着党的坚定正确的政治领导、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 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以及依法治国方略的成功实践,这些都是当前和今后保持我国社 会政治稳定和政治清明的基本条件。而这些条件,只有依靠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才能获得。另外,要消除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不 稳定因素,有效处理和解决现实中客观存在的如惩治腐败、打击各种犯罪活动、防范和 惩治邪教组织的犯罪活动、扫除社会丑恶现象,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等,同样需要政治 文明建设。国家可以通过制定法律、法令和严格的执法,即借助于政治和法律的力量, 来打击破坏社会稳定的各类违法行为,从而来保证社会的安定团结。除此以外,在我国 目前的社会不稳定因素中,各群体间的利益矛盾正成为人民内部诸多矛盾中的一个突出 问题。一是人民内部各群体间的利益矛盾日趋显现,不同群体利益上的短期行为,加深 了社会失范的程度,这给社会的稳定带来一定的潜在威胁;二是利益分化和利益组合在 迅速地变化,不断出现新的利益组合和利益群体,并且这些群体间的利益矛盾已经具有 利益冲突的性质。在今后的一定时间内,随着改革的继续深入,这种矛盾和摩擦还将更 多地表现出来,尤其是随着利益主体的进一步明确,利益格局的变化和利益关系的调整 ,会有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产生政治参与的愿望,以反映他们的意见和利益要求。但我 国目前的政治制度化水平还不是很高,不能满足公众对政治体系的期望。在这种情况下 ,有时他们往往会使用些非制度化的手段来表达自己利益的要求,由此成为社会不稳定 的一个因素。依靠什么来消除这些不稳定因素,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抓好以健全 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 设,从而使人民内部各利益群体的意见和要求能通过制度化的途径得到充分的表达。

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途径和措施

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宗旨。人类政治文明每 前进一步,都是对人类解放事业的推进和贡献。特别是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人类的 解放事业获得了根本性的进展,同时,也为进一步推进人类的彻底解放开辟了广阔的道 路。但是,实现人类的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一 过程中,作为实现这一目标手段之一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也同样需要具备一定的主 客观条件。这就需要我们能清醒地认识其历史和现状,遵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政 治、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中国的特殊国情,切实有效地进行政治文明建设。改革开放 以来,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日益深入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政治文明已在逐渐地被人们所关 注,社会也初步形成了有利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性构建 。但用更高的要求来衡量,这一构建还远未完成。因此,探索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 要目标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途径与措施,必须要始终立足我国以上的历史和现状 ,即国情。为此,笔者想尝试性地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不断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意识文明建设。政治意识文 明建设是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政治意识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是要在全社会 形成统一的政治思想、政治信念、政治道德、政治感情和政治共识,是要为一定的社会 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和正当性提供论证和说明。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大力推进马 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这是由政治文明理论本身发展的要求所决定的。

众所周知,“政治文明”这个概念,是马克思在《关于现代国家的著作的计划草稿》 中提出的。[3](P238)以后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虽然没有直接讲到“政治文明”这四 个字,但在他们的论述中却有很多关于“政治文明”的思想观点。如列宁关于苏维埃民 主应是使全体居民真正平等地、真正普遍地参与一切国家事务的主张,[4](P111)就是 政治文明的一种内容。毛泽东反复讲到,要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 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5](P819) 毛泽东要造成的“政治局面”,可以看成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种目标。邓小平在讲 到保障人民民主时强调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 、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显然,邓小平所强调的“为 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以及“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6](P146)等,也 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从上面这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作的论述中, 可以看出,“政治文明”从概念的提出到内容的充实,充分说明了其理论的发展过程。 江泽民同志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上述基本思想的基础上,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需 要,而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理论,充分说明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因此,我们要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意识文明建设,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 方法的同时,不断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有效地回答时 代变化和实践发展提出的新问题和新挑战,用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政治意识 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始终保持正确的 政治方向。

(二)毫不动摇地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要大力加强自身建设,这带有根本性。为此,一是要高举邓小平 理论的伟大旗帜,认真贯彻“三个代表”要求,保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全面反映人 民的利益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二是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进一步解决提高党 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课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 群众的血肉联系。三是要正确地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前进的脉博,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 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使党的工作充满活力。四是要把思想建设、组织 建设、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既立足于经常性工作,又抓紧解 决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上述努力,使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 前进方向和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真正把党建设成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部队,建设成 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三)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主体的各项政治制度,发扬人民民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改革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核心是要落 实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的地位,优化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之间的 相互关系,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以选举制度为核心的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具体制度,保障 和发展人民的民主权利。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通过选举、罢免等政治参与活动, 就能对国家机关公职人员的组成、政府决策的过程,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使它真正 合乎人民的意愿和要求;通过积极参加各项政治活动和管理事务,可以以个人或团体的 名义,向各级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参与国家重大事务的讨论和决策,同时 也对国家机关的活动及其公职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通过基层社会生活直接参与政治, 在社会自治组织中选举和评议本地区或单位的管理干部,审查有关重大社会决策的方案 ,从而参与基层政治事务和社会事务的管理等。但上述这些公民政治参与活动的实现, 都需要有具体的、完善的政治制度作保证。因此,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改革 和完善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主体的各项政治制度。

(四)要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和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 来。政治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政治主体的行为文明。法治和德治都是人类政治文明的 结晶,任何先进的执政主体都应当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为 此,我们首先要按我国的《宪法》这个根本大法来治理国家,因为它明确了我国是工人 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明确了中华人民共和 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明确了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 级人民代表大会,明确了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 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但依法治国还必须与以德治国相结合,这是建设社 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要求。因为法治与德治,从它们两者的关系来看,从来都是相辅 相成,相互促进的,这种关系首先表现为立法活动需要道德指引,执法主体需要道德保 证,守法心态需要道德制约。其次表现为,依法治国需要以德治国在内容上予以补充; 在功能上予以辅助;在时间上予以配合。正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上述关系,决定了 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时,必须一手抓法制建设,一手抓道德建设,也同时要做 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五)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真正实行人民当家作主。政治发展是一个国 家政治文明走向现代化和走向更高历史阶段的历史进程。它是政治体系的运作机制、调 控和管理水准以及社会政治意识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包括政治运作有序化程度和制度 化程度的提高、民主政治的广泛实行、社会大众参与政治程度的提高和国家政治凝聚力 的增强朝着政治民主的进展状况。因此,从政治文明建设这个角度而言,政治发展的核 心问题就是民主政治的发展。那么,如何发展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一是要完整准确地 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论。马克思曾经说过,不是国家制度创造人民,而是人 民创造国家制度。邓小平也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6](P168)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的民主是被视作政治形式、视作上层 建筑、视作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手段。二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坚持和完善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要坚持和完善人民 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是要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决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 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但我们必须看到,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发展社 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关键的还是有赖于我国政治体制的不断改 革。

标签:;  ;  ;  ;  ;  ;  ;  ;  ;  ;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特点、地位与建设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