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论文_卢晓

武汉市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 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目的:对心血管呼吸内科患者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分析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10例心血管内呼吸内科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参照组,每组105例患者,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方案,参照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措施,观察两组护理疗效和护理质量等情况。结果:参照组满意度、医疗纠纷、风险事件、投诉率均优于对照组,参照组护理质量控制评分为(99.98±2.5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95.31±2.13),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血管内科患者加强风险管理,可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改善紧张的医患关系,值得推广。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应用;效果

引言:

心血管呼吸内科患者以中老年人居多,患者的治疗时间较长,护理过程较为复杂,容易发生各种风险因素。为了改善患者的护理质量,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我院选取2016年8月-2017年12月收治的210例患者进行分组研究,从加强培训、建立考核制度、制定护理计划等几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提高我院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8月-2017年12月收治的210例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参照组和对照组,每组105例患者,其中参照组男女分别为:60例、45例,所占比重分别为:57.14%、42.86%,年龄最大和最小分别为:80岁、48岁,平均为(68.31±3.12)岁;对照组男女分别为:59例、46例,所占比重分别为:56.19%、43.81%,年龄最大和最小分别为:82岁、49岁,平均为(69.42±2.89)岁;纳入标准:①所选病例均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②顺从性较高患者;③所有患者均采取自愿原则参与此次研究,且签了知情同意书;④临床资料完整患者;排除标准:①心、肝肾等器官损伤严重患者;②配合度较低患者;两组患者性别等临床资料相比,差异不明显,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方法,参照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方法,具体如下:第一,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加强管理,对护理人员的各种操作进行监督,使各种操作更为规范,使护理人员对护理中出现的各种风险因素加以重视,此外也可以通过开展讲座或发放相关知识手册对护理人员进行教育,建立考核体系,将风险因素纳入每月的绩效考核中,提高护理人员的重视[1]。第二,根据护理中的实际情况,建立合理的护理计划,制定相应的管理条例,必要时成立小组,对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加以重视,提高重视度,在管理过程中加以分析和总结,按照相关规定解决管理中出现的风险,加强考核,对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上报有关部门,展开调查,使护理流程更为明确和规范[2]。第三,对平时所用的各种物品和仪器派专人进行管理,使其放在固定位置,并对其进行相应的消毒处理,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减少设备、仪器和设施方面存在的风险隐患,用药前应对患者进行测试,防止过敏,时常了解患者在用药时存在的异常状况[3]。

1.3疗效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满意度、医疗纠纷、风险事件、投诉率和护理质量控制评分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用计算机软件收集数据,将收集的数据输入SPSS20.0软件中,对其进行分析和统计,用T和X2检验,用(n/%)表示计数资料,若计算结果显示P<0.05,则表明有两组数据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质量对比

参照组满意度、医疗纠纷、风险事件、投诉率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研究方法分析

近些年,伴随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和呼吸内科疾病患者的人数也逐渐增多,且中年人和老年人患该病的概率较大。相关资料显示该类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风险的几率较高,达到70%以上,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加强风险防范和风险管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4]。该病患者的治疗时间较长,因此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给护理过程中增加了难度,降低了治疗效果。而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可以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风险防范意识[5]。分析风险发生的原因有一部分跟护理人员的责任心欠缺、不善于和患者交流,在进行输液、采血等护理操作时,存在错误操作有关,另外中老年患者身体抵抗力较低,各种器官机能下降,容易遭到感染,所以在护理过程中加强培训、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对相关设备、仪器等进行消毒,鼓励护理人员参与到风险管理中,严格按照医院的相关规定对患者进行用药,完成相关法律条例和相关规章制度,可以缓解医疗纠纷,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改善护理质量,降低患者的投诉率[6]。

3.2研究结果分析

徐小雅、王永生、刘玲玲等学者通过研究得出了与此次研究相接近的结论,其中刘玲玲通过对300例心血管呼吸内科患者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取得的风险事件发生率为0.99%。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参照组满意度、医疗纠纷、风险事件、投诉率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组护理质量控制评分为(99.98±2.5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95.31±2.13),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对心血管内科患者加强风险管理,可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改善紧张的医患关系,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许辉,李晓光,陈艳妮,等.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河北医药,2017,39(13):2055-2057.

[2]雷海玲,韦玲,谢方.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A02):1452-1452.

[3]王波,杨玲.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探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A02):236-237.

[4]黄吉凤,张艺,代芬.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循环杂志,2017,32(s1).

[5]杨思,蒋萍,李进娥,等.心血管内科门诊护理过程中风险管理效果分析[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7(3):207-208.

[6]陆雯静,李海燕,卢菁,等.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多中心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16,30(6):673-675.

论文作者:卢晓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4

标签:;  ;  ;  ;  ;  ;  ;  ;  

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论文_卢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