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本文主要就肝脏肿瘤影像诊断过程中螺旋CT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探究。方法:将本院在2016年4月—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90例确诊为肝脏肿瘤以及肿瘤样病变患者作为对象,所有患者均形螺旋CT诊断。结果:40例肝血管瘤患者表现典型率达到了92.50%(37例),29例原发性肝癌的表现典型率达到了75.86%(22例),21例肝转移患者的表现典型率达到了95.23(20例)。结论:通过多层螺旋CT诊断技术的应用,能够对肝脏肿瘤患者以及肿瘤样病变患者进行鉴别诊断,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应用推广。
【关键词】 螺旋CT;临床鉴别诊断;肝脏肿瘤
【中图分类号】R7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17-0015-02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spiral CT in liver tumor imaging diagnosis
Xu Yang
Radiology Department,Linpan Hospital,Linyi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Dezhou,Shandong 251507,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spiral CT in the diagnosis of liver tumor. Methods From April 2016 to April 2018, 90 patients with liver tumors and tumor-like lesions were studied. All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by spiral CT. Results The typical rate of hepatic hemangioma in this study was 92.50% (37 cases) and 75.86% (22 cases) in 29 cases of primary liver cancer. The typical rate of 21 cases of liver metastasis was 95.23 (20 cases).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layer helical CT can be used to differentiate and diagnose liver tumors and tumor-like lesions, so it is worth to be applied and popularized in clinic.
【Key words】Helical CT; Clinical differential diagnosis; Liver neoplasms
肝脏肿瘤多发于肝脏的肿瘤,主要分为良性以及恶性两种,又以恶性肿瘤最为常见,即原发性与继发性肝癌。其中早期肝癌无典型症状,在发生之后即到中晚期,临床症状有肝腹部疼痛、快速消瘦、乏力和原因不明的发热、腹胀腹泻等等。螺旋CT作为一种新型的CT影像学诊断技术,突破传统设计,在该诊断方式中探测器不会受到电缆长度的限制,还能够沿着人体长轴进行匀速传导,促使扫描轨迹的前进方式为螺旋状,从而有助于容积扫描的不间断与快速实现。此外螺旋CT还有着非常高的分辨率,能够对患者的病变密度、形态以及数字进行清晰的显示,从而减少病变遗漏等问题的出现。采用64排CT多期扫描能够获得全肝动脉期、门脉期与延迟期的影像,以此能够促进肝癌检出率与诊断准确率显著提高。本次将90例肝脏肿瘤跟肿瘤样病变患者作为对象,随后就螺旋CT在临床上的诊断鉴别进行了探究,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0例肝脏肿瘤患者中,男49例,女41例,年龄在32~78岁,平均年龄(57.3±10.9)岁,其中有40例肝血管瘤,29例原发性肝癌,21例肝转移肿瘤;患者知情,并在同意书上签字确认。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扫描,患者在检查前禁食5h,扫描前30min常规饮用清水500ml,将发生器功率控制在100kV,工作电流控制在10~800mA,扫描时间为0.35s。对所有病例均进行平扫加增强扫描,选用碘海醇注射液作为对比剂,对患者的注射剂量为1.5ML/kg,一般将总量控制在80~100ml内,扫描时间为动脉注射后的20~25s,门静脉期为注射开始后的60~70s,延迟期为扫描开始后的5min[1]。
2.结果
40例肝血管瘤患者表现典型率为92.50%(37例),其在动脉期的表现为病灶边缘结节强化;门静脉期:病灶边缘强化呈明显的点状或云絮状;延迟期:则表现为等密度或稍高密度。
29例原发性肝癌的表现典型率为75.86%(22例),动脉期:强化呈一过性结节样,增粗的肿瘤血管影比较常见;门静脉期:病灶密度比肝实质密度低;延迟期:低密度获得显著改变。
21例肝转移瘤患者的表现典型率为95.23%(20例),动脉期的表现几乎不存在任何强化;门静脉期:边缘强化呈连续环状,病灶中心缺少供血;延迟期:呈明显的等密度或低密度改变,见表。
3.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模式的转变,以及生活压力的增大,使得肝脏肿瘤的发病率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增加。因为肝脏肿瘤在早期无明显症状,导致早期诊断存在有一定的漏诊率跟误诊率,患者也无法在第一时间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从而直接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及治疗预后效果。此外肝脏肿瘤在平扫过程中也无显著特征存在,除却一些比较典型的病情之外,还有着非常高的鉴别难度[2]。
肝脏血管瘤的CT强化特征跟病理结构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性,对肝脏血管病的病因进行分析,主要是因为异常扩张的显微组织不完全间隔,导致患者出现海绵状的血窦。肝脏血管瘤患者血窦的血供来源主要是肝动脉,因此进行螺旋CT检查过程中,还会在病灶周边发现片状或者点状的强化情况。部分病灶组织中有着比较严重的瘢痕组织,并会直接表现为高密度。此外在螺旋CT检查过程中,发现病灶部位的强化情况还跟与患者肝动脉之间的距离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原发性肝癌则具备有富血供的显著特征,在动脉期还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增强情况。此外原发性肝癌与患者的肝脏血管构造还存在有密切的关联性,肿瘤结节部位多是通过肝动脉进行直接供养的。在患者肿瘤内部有着非常丰富的血管网,还存在有肝动脉增粗的临床症状。在进行CT诊断过程中,门静脉期肝癌表现为低密度,重要是因为大量造影剂在汇入门静脉之后进入到患者肝脏之中,导致肝脏密度得以迅速增加,在CT诊断过程中也会出现相对低密度的肿块,并能够以此为依据,来进行患者病情的诊断工作。但是在多层螺旋CT诊断过程中,对于患者的血管网情况无法进行有效的反应,导致该类型肝脏肿瘤患者的诊断典型率相对较低。
肝转移瘤大多数为缺乏血供的肿瘤,在动脉期很多瘤灶均无强化情况,在门静脉期则会表现出边缘强化以及肝实质轻度强化等诸多问题。除此之外,在门静脉期内所有诸多问题,可以将其作为CT诊断的一项重要依据[3]。
借助于螺旋CT这一新型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应用,能够让最终扫描轨迹朝着螺旋状进行前进,来实现快速、不间断的容积扫描。此外在螺旋CT诊断扫描过程中,对于横断扫描也有着非常高的分辨率,对于病变部位的密度、形态、数目以及跟周围组织的关系也能够进行准确清晰的显示,这样就能够有效减少误诊或者漏诊等情况的发生,提升肝癌的检出率跟诊断准确率。对于肝脏血管瘤、原发性肝癌以及肝转移瘤等几种常见的肝脏肿瘤类型,应用螺旋CT进行诊断时均能够获得良好的诊断准确率,对于患者的前期治疗与干预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4]。
本次40例肝血管瘤患者表现典型率达到92.50%(37例),29例原发性肝癌的表现典型率达到75.86%(22例),21例肝转移瘤患者的表现典型率达到95.23(20例)。
综上所述,螺旋CT能够对肝脏肿瘤患者进行诊断鉴别,从而让患者在早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对于患者治疗效果与预后效果的提升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的应用以及推广。
【参考文献】
[1]刘丽.多层螺旋CT肝血流灌注参数在肝脏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探讨[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8,27(3):815-816.
[2]张慎和.肝脏肿瘤多层螺旋CT与MRI影像学特点及鉴别方法初探[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7,11(12):67.
[3]王兴林,陈华平,李兵,等.多层螺旋CT、MRI用于肝脏肿瘤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10):80-81.
[4]周厚滴,陈杰,郑兴菊.多层螺旋CT与MRI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17):152-153.
论文作者:徐洋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3
标签:肝脏论文; 患者论文; 肿瘤论文; 螺旋论文; 肝癌论文; 门静脉论文; 动脉论文; 《医药前沿》2019年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