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 445000
【摘要】目的:分析并研究对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实施优质护理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将2013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10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抽取表法对102例患者进行分组,得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和观察组(优质护理干预)各51例,对比两组患儿的疼痛评分、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家长护理满意度等。结果:观察组患儿疼痛评分、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神经焦虑评分和躯体焦虑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80.39%,低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6.08%,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家长护理满意度98.04%,明显高于对照组家长护理满意度84.31%,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实施优质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加快临床症状消失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备较高的推广应用意义。
【关键词】腹型过敏性紫癜;优质护理;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781.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8-071-02
腹型过敏性紫癜属于系统性血管炎疾病,是指皮肤或粘膜出现紫癜的同时,胃肠粘膜也出现紫癜,多见于学龄期儿童[1]。引起腹型过敏性紫癜疾病的原因较多,包含感染、药物过敏、昆虫叮咬等,一般小儿腹型过敏性紫癜临床表现为肠壁水肿、渗出及出血现象等[2]。本次选择我院于2013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102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方法,研究对患儿实施优质护理的具体效果。具体内容整理后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3年2月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10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实用儿科学》中腹型过敏性紫癜诊断标准[3]。按照随机数字抽取表法对102例患者进行分组,得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和观察组(优质护理干预)各51例。对照组中男性和女性分别为27例、24例,患者年龄3-12岁,平均年龄(6.73±1.28)岁,包含全身疼痛患儿8例、脐周疼痛患儿29例、右下腹疼痛患儿10例、上腹疼痛患儿4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25例,年龄4-13岁,平均年龄(6.82±1.24)岁,包含全身疼痛患儿9例、脐周疼痛患儿27例、右下腹疼痛患儿10例、上腹疼痛患儿5例。采用相关统计学软件对两组的基本资料予以分析,显示均无明显差异(P>0.05),可比性高。研究内容均被患儿及家长知晓,并经家长知晓同意,符合相关伦理学要求。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对照组患儿常规护理干预。向患儿及家长讲解临床用药方法及注意事项,并保证治疗环境的舒适性。护理人员需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定时帮助患儿清洁皮肤,使患儿身穿轻柔、透气的衣物,避免患儿皮肤感染。
1.2.2 观察组 给予观察组患儿优质护理干预。包含:①优质护理理念,护士长及管理人员要及时向护理人员传输优质护理服务理念,增强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同时采用岗位责任制,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护理人员要结合优质护理服务理念,密切关注患儿住院期间的舒适程度,尽量满足患儿及家长的护理要求。②环境护理,由于患儿身体尚未发育完善,免疫力较弱,因此需要为患儿营造良好的治疗环境。护理人员要做好病房环境护理,确保病房空气畅通,床单、被褥整洁,并及时向患儿及家属讲解药物的使用方法、不良反应等。③心理护理,由于患儿年龄还小,会对医院产生恐惧心理,继而不愿意配合治疗。护理人员需要及时注意与患儿的交流,并联合患儿家长安抚患儿的不良情绪。③优质饮食干预,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对饮食的要求较高,即采用合理的饮食方案可以有效降低消化道出血,缩短住院时间。护理人员需要针对患儿的不同临床变化采用想用的饮食方案和饮食干预,对于腹痛患儿需要采用流质食物,并避免含有刺激、辛辣与高蛋白食物,确保患儿正常吸收。消化道出血患儿禁止饮食,采用静脉补充水分和营养。对于第二阶段皮症消退期患儿,如果临床检测大便潜血为阴性,则可以给予患儿适当饮水。若患儿饮水后无腹痛,则适当给予患儿流质食物,并逐渐转换而软食,但仍然需要避免含有刺激、辛辣与高蛋白食物。对于第三阶段疾病恢复期患儿,其皮疹已经基本消退,食欲也逐渐增加,护理人员及家长仍然需要注意控制患儿的饮食,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避免饮食过量或食物刺激性太强,再次引发临床症状。④优质治疗干预,由于小儿腹型过敏性紫癜持续治疗时间较长,护理人员需要对患儿进行多次输液,为了减少穿刺次数,尽量留置静脉针。患儿出院之前,护理人员要嘱托患儿家属3个月内患儿不能食用刺激、辛辣与高蛋白食物,不能开展疫苗接种。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的疼痛评分、焦虑评分、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家长护理满意度等。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法[4],分值为0至10分,分数越高,疼痛越严重。焦虑评分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价[5],分为精神与躯体两部分,分数越高,焦虑状态越严重。临床疗效分为治愈、有效和无效三个等级,治愈为患儿皮疹与腹痛消失,大便潜血检测为阴性;有效为患儿皮疹与腹痛好转,大便潜血检测为阴性;无效为患儿皮疹与腹痛复发,大便潜血检测为阳性,治疗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家长护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三个分项,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将SPSS17.0作为本次研究中的数据统计学分析软件,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的组间对比分别予以卡方检验和t检验,构成比(%)表示计数资料,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当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疼痛评分、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根据表1可知,观察组患儿疼痛评分、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神经焦虑评分和躯体焦虑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过敏性紫癜属于属于小儿常见的皮肤科疾病,一般表现为皮肤瘀斑[6]。腹型过敏性紫癜是指患者胃肠粘膜上出过敏性紫癜,临床表现为腹痛、呕吐、便血等,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病情将会影响患者肾脏,发展为肾型过敏性紫癜,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甚至给患者带来生命威胁[7]。因此对于小儿腹型过敏性紫癜必须及时进行治疗,并需要在治疗的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确保提高治疗效果[8]。常规小儿腹型过敏性紫癜护理服务主要是依照护理规范进行护理,无法满足患儿及家长的需求,尤其是在当前病患对护理服务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护理人员必须结合优质护理服务理念,对患儿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减轻患儿的痛苦[9]。优质护理服务应用在小儿腹型过敏性紫癜治疗中,是以患儿为中心实施全过程服务,并以人文关怀作为导向,提高患儿治疗和住院期间的舒适性。护理人员可以以利用编制过敏性紫癜健康教育指导手册使患儿及家属全面了解过敏性紫癜,并需要通过玩具、画册、电视等方法分散患儿的注意力,减轻患儿痛苦,提高患儿的护理依从性,促使患儿配合治疗。此外对于不同治疗状态的患儿要采用不同的饮食方案,急性期患儿以流质无刺激低蛋白食物为主,皮症消退期患儿可以逐渐转换为软食,恢复期患儿可以逐渐增加食量,但仍然需要避免试用含有刺激、辛辣与高蛋白食物。出院之前,护理人员还需要向患儿及家长讲解正确饮食方案,避免复发。通过本次研究的对比分析和疗效评估后发现,观察组患儿疼痛评分、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神经焦虑评分和躯体焦虑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对患儿实施优质护理,能够通过分散患儿注意力,关怀患儿需求等缓解患儿的疼痛症状,排解患儿的不良情绪,并加快患儿症状消失时间,促使患儿早日恢复健康。观察组治疗有效率和家长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优质护理“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受到患儿及家长的满意,促使患儿积极配合治疗,缓解患儿临床症状,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对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实施优质护理服务,能够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缓解患儿不良情绪,加速症状消退时间,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应芬.优质护理在小儿腹型过敏性紫癜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3,11(20):58-59.
[2]郭文芳.优质护理干预在49例小儿腹型过敏性紫癜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24(22):131-132.
[3]王慧,段培蓓,凌蓉蓉.小儿过敏性紫癜中西医护理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5,13(07):1178-1180.
[4]周晓辉.观察护理干预在小儿腹型过敏性紫癜患者中的护理效果[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4(01):5098-5099.
[5]王晓燕.整体护理干预在过敏性紫癜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6,10(36):178-181.
[6]张素真.护理干预对小儿腹型过敏性紫癜的护理效果探讨[J].中外医疗,2016,15(35):140-142.
[7]赵荣爱.护理干预对小儿腹型过敏性紫癜的护理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93(14):285-286.
[8]吴雪玉,吴小燕,周芳平.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对过敏性紫癜患儿的影响[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04(06):233-234.
[9]邵晓莉.优质护理在血液灌流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中应用的意义[J].临床医学工程,2014,05(10):653-654.
论文作者:谭琼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7
标签:患儿论文; 紫癜论文; 小儿论文; 疼痛论文; 统计学论文; 评分论文; 家长论文; 《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