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业结构多层面审视与调整思路和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陕西论文,对策论文,思路论文,结构论文,多层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27.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842(2000)02—0023—07
1 陕西工业结构的多层面审视
1.1 工业经济在陕西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
表1 陕西GDP增长趋势及构成表
年份 GDP 第二产业工
业
增长(%)
GDP增长(%) GDP增长(%)
1990 3.4 1.8 2.2
1991 7.012.612.5
1992 9.8 9.011.2
199312.014.514.5
1994 8.115.216.5
1995 9.014.014.8
199610.211.612.2
199710.014.214.3
年份 第一产业占 第二产业占 第三产业占
GDP比重(%) GDP比重(%) GDP比重(%)
1990 26.1
38.935.0
1991 25.0
39.835.2
1992 23.6
40.635.8
1993 22.5
42.235.3
1994 22.3
41.236.5
1995 22.7
40.636.7
1996 22.4
40.437.2
1997 20.5
41.937.6
资料来源:根据《陕西统计年鉴1998》及相关资料计算而来。
表1反映了工业在陕西经济中的重要地位。陕西三种产业的GDP比重由1990年26.1:38.9:35.0变为1997年的20.5:41.9:37.6;第二产业上升了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对陕西GDP增长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经用相关分析检验,陕西GDP增长(Y)与第二产业GDP增长(X)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3.720682+0.4277131X,相关系数R=0.728446,Y与X显著线性相关。第二产业GDP增长(Y)与工业GDP(X)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 =-0.5494366+0.9907892X,相关系数R=0.9846769,Y与X 显著线性相关。说明陕西GDP增长及工业GDP增长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也说明工业在全省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工业经济增长对陕西经济增长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工业结构是否合理事关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
1.2 陕西工业轻、重结构
1.2.1 轻、重工业结构及变动情况
1952年,陕西全部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占76.2%,重工业只占23.8%。1978年,重工业比重上升到55.4%,1993年重工业比重达到64.6%,此后,重工业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呈缓慢下降趋势,到1997年,重工业比重下降为61.81%。在重工业内部, 加工工业比重呈上升趋势,到1997年,加工工业占重工业总产值比重上升到58.5%。(参见表2)
表2 陕西轻重工业增长趋势及构成表
年份
工业 轻工业重工业
轻工业占工轻工业占工
增长(%)
增长(%)
增长(%) 业总产值(%)
业总产值(%)
1978
18.9 14.0 22.7
44.63 55.37
19802.9 15.4 -6.7
50.10 49.90
1985
21.8 17.5 25.5
42.0 58.00
19907.0
8.3
6.0
42.48 57.52
1991
12.3
6.5 16.8
42.14 57.86
1992
15.1
6.3 14.3
40.00 60.00
1993
19.7
2.4 32.2
35.40 64.60
1994
16.7 28.3 10.3
36.71 63.29
1995
15.0 14.6 15.3
37.3 62.70
1996
15.3 17.3 14.0
37.6 62.40
1997
11.8 14.8
9.9
38.19 6.81
资料来源:同表1及《中国统计年鉴1997》。
1.2.2 轻、重工业对陕西工业增长的贡献
1997年,陕西全部工业资产中轻工业占25.02%,重工业占74.98%;劳动力结构中轻工业占30.46%,重工业占69.54%。重工业对陕西工业生产要素占有具有明显优势。但从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看,1997年,陕西重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52.5%,略高于轻工业贡献率47.5%,又呈现出重工业不重,轻工业不轻的特征。
1.2.3 轻、重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情况
1997年,陕西轻、重工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分别为:企业亏损面27.26%和22.27%;产值利税率7.83%和4.82%;工业增加值率31.02 %和31.98%;资金利税率21.72%和9.65%;百元固定资产实现利税10.23%和3.44%;百元销售收入实现利税9.11%和5.16%;全员劳动生产率13457元/人和10015元/人。轻工业综合效益略好于重工业。
总体上看,陕西工业处在以重工业型和深加工型阶段叠加交汇为基本特征的时期。
1.3 陕西工业所有制结构
1.3.1 所有制结构及其变动
1986年至1996年,全国工业平均年增长17.66%,国有工业、 集体工业、其它(个体、私营、股份制、“三资”等,下同)比例由1986年64.86:32.08:3.06变为1996年28.5:39.4:32.1,公有制工业由96.94%降为67.87%。同期,陕西工业年均增长13.9%,其中, 国有工业增长12.77%,集体工业增长16.77%,其它工业增长133%。 国有工业、集体工业和其它工业比例由1995年82.9:15.6:1.5变为1997年64.8:18.6:16.6。公有制工业由98.5%降为84.4%,只下降了15个百分点,且仍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公有制工业仍居主要地位,非公有制工业发展严重落后于全国。
1.3.2 不同所有制工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
表3 反映了陕西与全国不同所有制工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差别。 1996年国有工业、集体工业和其它工业对陕西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4.44%、31.37%、24.19%。而全国分别为11%、48.1%、40.9%。 发挥非公有制工业增长的贡献作用,是陕西工业结构调整面临的艰巨任务。
表3 陕西与全国不同所有制工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比较表
年份
国有工业集体工业 其它工业
陕西 全国 陕西 全国 陕西 全国
1990
82.78 32.56 16.4 46.85 0.82 20.65
199182.3 31.7616.26 44.23 1.44 24.01
1992 71 26.4716.82 47.9412.18 25.6
1993
58.88 10.11 20.3 49.1220.82 40.77
199462.3 11.39 22.1 38.82 15.6 49.79
1995
81.87 13.98 5.8 31.1012.33 54.91
1996
44.44 10.9531.37 48.0824.19 40.97
资料来源:同表1及《中国统计年鉴1997》。
1.3.3 陕西工业所有制结构效益
1990年到1997年,国有工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由1.004下降到0.77,集体工业由0.94上升到1.417,其它工业由3.92上升到6.59。 国有工业结构效益最差,人力资源浪费,特别是企业冗员严重制约国有工业资本要素作用的发挥,加大国企劳动用工制度改革是必然要求。
1.3.4 陕西不同所有制工业经济效益
表4中,国有工业、 集体工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二项指标均低于其它工业,反映了人力和物力消耗高,投入产出效率低。公有制工业的总资产贡献率和产值利税率、百元固定资产实现利税、百元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均低于其它工业,反映了公有制工业的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均较差。集体工业流动资产周转率和产品销售率较低,反映了资金使用效益低下。国有工业和集体工业的资本保值增值率较低,资产负债率高,反映了经营风险大,负债率大。从总体上看,国有、集体等公有制工业综合经济效益较差。
表4 陕西不同所有制工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表
所有制类别总资产
资本保
资 产
流动
成本费用
贡献率
值增值
负债率
资产利润率
(%) 率(%) (%)周转 (%)
国有工业 4.86107.1872.15
0.99-3.75
集体工业 10.11107.4572.02
1.58 2.39
其 私营工业 15.58276.0944.33
1.59 5.01
它 联营工业 11.68 61.5160.57
2.16 4.33
工 股份制工业
9.71163.9862.17
0.88 5.44
业 外资工业20.33136.5453.55
1.2413.75
所有制类别全员劳 工业品 产值利 百元固定 百元销售
动生产 销售率 税 率 资产实现 收入实现
率(%)(%) (%) 利税利税
国有工业
8951
95.574.35 2.79 4.52
集体工业 12137
91.176.3414.03 7.77
其 私营工业 30284
94.809.9137.83 11.74
它 联营工业 39052
95.24
11.4316.26 12.74
工 股份制工业22438 100.499.2216.56 10.32
业 外资工业 66892
97.04
16.7544.89 17.86
1.4 陕西工业行业结构
1.4.1 陕西工业行业产值结构
陕西40个工业行业按总产值所占比重排列的前十位依次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十大行业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59%,每一行业产值比重基本超过4%。 参照国际公认的工业产业结构变化标准,陕西以上行业中属中后期工业的如机械、电子、石化、制药等占有相当比重,说明陕西已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行业产业结构具备一定基础。
1.4.2 陕西工业分行业经济效益
陕西工业综合经济效益好的十大行业(按十项经济效益指标计算行业平均位次由好到差排列)依次为:化学纤维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烟草加工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印刷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其它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力、蒸气、热水生产和供应业,家俱制造业。综合经济效益最差的五个行业依次为:橡胶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业,纺织业,武器弹药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在全省工业总产值前十位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三个行业同时也名列综合经济效益好的前十位,而纺织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则名列综合经济效益最差的五个行业中。从资产负债角度看,1997年陕西独立核算工业企业40个行业资产负债率达70%以上的有20个行业,占行业总数的50%;达50—70%的有16个行业,占行业总数40%;在50%以下行业只有4个,占行业总数10%。 工业总产值前十大行业中,有6个行业资产负债率在70%以上。 陕西工业行业资产高负债率的问题已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
1.5 陕西工业规模结构
陕西大型企业只有203家,中型企业287家,分别只占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总数的1.7%和2.5%。大企业平均资产5.6亿元, 中型企业平均资产0.9亿元,与全国大企业平均资产10.4亿元有很大差距。 陕西最大企业西电公司1997年销售额22亿元,与全国大型企业无法相比。陕西小企业1万余家,占全部企业总数95.8%,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43.3%,占全部销售收入38.1%,占全部固定资产原值的31.6%。这些小企业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后,整体素质差,产品档次低,资源浪费严重,与大型企业进行重复性生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较差。近年来,电子部对电子工业中一些主要产品的合理经济结构规模作了明确限定,如微机应达年产50万台,数控程控交换机应达100万线,数字音响达50 万台,VCD应达50万台,25寸以上大屏幕彩电应达100万台。而以上产品陕西全省总产量也没有一种达到标准。总体看,大中型企业量少,规模不经济是陕西工业规模结构的基本特征。
2 陕西工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2.1 陕西工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2.1.1 把握特征。当前陕西工业结构调整具有如下特征:首先, 是在买方市场条件下的结构调整。一方面,买方市场的形成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良好条件。在买方市场条件下,那些适应市场需求结构变化、质量好的产品和技术水平高,规模经济的企业就能在竞争中占领和扩大市场,效益提高,在调整和优化结构中进一步寻求发展,产品的质量、品种、效益问题,有望通过结构调整得到解决,进而推动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变被动为主动调整,使经济结构调整有了相对宽松的环境和动力。另一方面,买方市场又使结构调整面临生产相对过剩问题的困挠。目前,陕西微机、家用洗衣机、自行车、彩电分别有97%、81%、91%、55.7%的生产能力被闲置,造成资源浪费,下岗待业人数剧增,影响社会安定。其次,具有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特征。陕西工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几次结构调整,各产业间比例关系趋于协调。当前工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工业对资本和劳动力占有与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相协调;公有制工业经济效益普遍低下,结构效益差;非国有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低、发展缓慢;优势行业资产负债率高,企业生产规模偏小,达不到规模经济要求;工业产品不适应市场变化的矛盾相当突出;技术进步缓慢,技术和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产业比重低;工业综合经济效益低下。这些问题只能依靠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来解决。再次,具有推进工业增长方式转变的特征。陕西工业近年来保持了较高增长速度,但这基本上是在较粗放的生产方式下取得的。工业生产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产品品种和质量、经济效益与全国存在着较大差距,必须逐步从外延式扩大再生产为主转变为提高工业素质和效益的内涵增长方式。但由于经济规模和总量偏小,因而在较长时间内,陕西工业经济仍以外延和内涵两种增长方式并存为特征。最后,市场机制成为工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手段。投资行为、经营行为、价格形成主要由计划和行政手段转变为依靠市场机制运用经济手段引导,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也由政府转变为企业和经济实体。
2.1.2 调整的原则。首先是市场导向原则。 市场需求及其变化是工业结构和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的主要依据并决定其方向。陕西工业经济供需矛盾突出,集中地体现在生产与需求不相适应,相当一部分企业不是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进行生产。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有利于通过竞争来选择优势产业和经营主体,有利于提高优势产业的竞争力,从而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其次,坚持经济效益原则。无论采取何种方式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效益是其前提和归宿。再次,坚持科技进步原则。这是由这次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任务决定。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是技术结构升级,科技进步具有先导性作用。最后,坚持发挥优势原则。工业结构调整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本地、本行业、本企业的综合优势,选择优势企业和优势品牌,完成工业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工作。
2.2 陕西工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2.2.1 加大工业所有制结构调整的力度
首先,探索完善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目前,陕西国有企业改制中大多采用国有独资公司方式,今后应结合企业发展向多元化投资和混合所有制方向发展,要借鉴陕西咸阳偏转线圈厂靠产权结构多元化,实行国有、民有、“三资”一厂三制的股份制改造经验,借鉴出让渭河电厂部分股权,出让铜川铝厂部分存量资产,换回资金扩建新厂的经验,借鉴陕西康佳合作发展的经验,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
其次,调整国有工业布局。陕西国有工业布局调整,一要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加强包括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基础设施和能源、原材料等基础工业部门,加强自来水、煤气、公交等公益性工业部门,加强高新技术产业部门;二要逐步退出竞争性领域。竞争性领域是国有经济无须垄断和完全占领的领域,包括日用消费品生产部门或为日用消费品生产提供中间产品的部门,如电子、纺织、制药、化工、建材等制造业部门。三要通过兼并、联合、资产重组等形式,以组建国有大型企业集团为重点,形成以专业化协作为纽带的大中小企业有机结合的企业组织结构。最后,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形式,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是陕西经济落后于全国水平的重要原因。1998年以来,陕西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仅1998 年上半年城乡个体和私营工业就分别比上年增长18.6%和62.8%,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0%,发展势头很好。 由于陕西工业只占全国工业总量的1.46%,不涉及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经济控制力问题,所以应当为各种经济成份在经营范围、从业人员及其它方面创造出更加宽松的宏观环境,加快陕西工业所有制结构多元化步调。
2.2.2 发挥科技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是西北及西部技术装备制造业、国防科技工业、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机构、商贸设施的区域中心。西安地区拥有42所大学,其中有6所进入国家211工程,640多个科研院所, 每年开发的科技成果1500多项,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区被誉为“21世纪西部的硅谷”,1998年综合指标在全国53个高新区中名列前3位。 陕西综合科技实力在全国排列第3位,全省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1万人。但是, 这种科技优势并未成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陕西是科技大省,也是经济相对落后的穷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的关键是实现技术与市场的结合,建立市场运行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人才的社会化、投资的多元化和交易的市场化,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2.2.3 壮大支柱产业,组建企业集团
陕西在选择支柱产业时,应考虑产业发展对全省资源的吸纳程度,与市场经济发育的关联程度,对其它关联产业的支持程度,自身规模及其占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等因素,要重点发展效益相对较好,占总产值比重较高,市场需求相对较大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石油及天然气开采、电力供应等行业,这些行业要率先实现由粗放向集约化发展的转变,充分发挥陕西科技优势,提高技术含量和现代化水平,以技术密集为主,形成资金、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成本、高技术、高增值、高产出的增长机制,使整体产业素质、效益、创新能力有根本突破。要在深化企业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加快企业改组和资产优化组合的步伐,组建一批大型企业集团,提高企业组织结构层次和规模经济效应。对于以骨干企业为主体、优势产品为龙头组建的企业集团,应运用市场经济办法,通过租赁、兼并、收购等方式进一步扩大规模。同时,应放手发展各种所有制类型中小企业,对于一些技术水平先进,产品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优先扶持,促使其发展壮大。
2.2.4 提高开放水平,拓宽投融资渠道
从一定意义上讲,投资决定了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因此,应当利用各种投资渠道建立多元投资体系,中央投资主要用于非盈利性、全国性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地方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地区非盈利性基础设施项目;企业集体在政府的利率、汇率、信贷、价格、证券等手段导向下由市场机制配置资源。陕西应结合国家产业政策、资源优势、产业关联度等因素,调整投资来源结构,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各项政策,争取国家对交通、通信等基础产业投资,争取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对企业资本的补充,扩大对省外、国外资本的利用,提高企业向社会筹资以及自我积累资金的能力,在宏观调控转向间接调控为主和实施政企分开的基础上,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投资主体、资源配置和科技进步主体,逐步确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形成风险性投资机制,形成推动科技进步和自我创新机制,形成自觉优化资源配置的机制,推动企业向集约经营方向转变。
2.2.5 选择适当的调整手段
实现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又要发挥政策措施的作用,应把两种调节有机结合。首先,必须发展和完善市场体制,要完善财政、金融、信贷体制;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统一、开放的全国市场体系,完善竞争规则;发挥市场机制对劳动力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建立宏观调控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和完善失业、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其次,加强产业政策引导。应根据陕西资源状况和产业优势,根据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制定完善的产业政策体系,提出明确的工业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建设项目及发展重点,保证产业政策与相关政策协调和完善,以法律、法规等形式保证其实施和落实。要充分运用财政补贴、税收调节、信贷杆杠以及其它调节手段,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收稿日期〕 20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