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校如何应对“对口升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口论文,如何应对论文,职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职教理论界对“对口升学”后中等职校发展的看法
总的来说,对“对口升学”后中等职校何去何从,职教理论界有三种认识和看法:一是“应试教育论”,二是“着重就业论”,三是“同时兼顾论”。
持“应试教育论”者认为,实行“对口招生”后,中等职校应该像普通高中那样,实行“应试教育”。有论者曾撰文指出,“目前中职培养目标,往往都还停留在传统的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上,较多的追求即时顶岗和动手能力,而较少把学生的升学要求列入学校的培养目标”,“这样培养出的学生,顶岗和动手能力可能较强,但在升高职考试中,就不一定有较高的升学率。如果群众‘感情需要’得不到有效满足的话,那么,在‘买方市场’的形势下,想获得学生和家长的青睐就不那么容易了。”还说,“据教育部门有关文件说,到2005年力争使15%-20%的中职生能够接受高等教育。”“要解决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低谷问题,首先应当正视中职生的升学问题,树立适应考高职需要的中职教育理念。”“不要怕把中职教育又办成‘应试教育’。”“把中职教育办成‘应试教育’是提高中职教学的需要。”“‘应试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其结论是:“说白了,就是中职教育当高中教育办,只是教学内容不是一个体系而已。我们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也不应再是没有升学压力的教育,而应是以升学为最终驱动力的富有竞争性的‘应试教育’。”“至此,应当说能使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走出低谷的‘解’已经得出。”
持“着重就业论”者的观点恰恰相反。针对“应试教育论”,论者认为,“应试教育”在中职教育中根本行不通。尽管国家实行了“对口招生”政策,但是,这一政策并不是改变中职“滑坡”的灵丹妙药。他们认为,中等职校为何招生难?正是因为中职毕业生“即时顶岗和动手能力”不强,不能适应或者说不能马上适应用人单位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所致。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是由于长期以来在包生源、包分配的计划经济中,中等职校沿袭重理论、轻实践,重书本、轻操作的几十年老路,以至于出现卫校毕业生不会给病人静脉注射,农校毕业生到田头不会配药喷药等尴尬现象。他们还认为,如今让孩子上中等职校的家长,固然有一部分是想通过“对口招生”的渠道使其继续升学深造,但大部分是想让孩子能在中等职校学到一技之长,能够顺利就业或自谋职业,以便自食其力。因此,如果我们尊重“群众感情需要”的话,中职教育就应该真正瞄准市场,坚定不移地在培养实用型人才上下工夫。如果把中职教育定位在所谓的“提高升学率”上,只能是对“群众感情”的亵渎。
对“对口招生”并不能挽救中职教育滑坡的颓势这一论点,持“着重就业论”者的论据是,2001年初,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在办学规模、招生方法、录取方式等方面给了中等职校较大的自主权,俗称构筑“人才立交桥”的“对口招生”数量也进一步扩大,然而,中职教育的滑坡不但没有遏止住,反而愈滑愈烈。其结论是:如果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冷静、理性、客观地审视我国职教出现低谷的原因,可以说这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不足为怪。在由长期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变革中,一切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观念和事物,都会受到或多或少的冲击。如果在冲击面前转变观念,找准症结,与时俱进,那么这种冲击就会形成再次发展的动力。职业教育亦然。鉴于此,不能把“宝”“押”在“对口升学”上,中职教育必须在“着重就业”方面下工夫。
持“同时兼顾论”者认为,“应试教育论”和“着重就业论”都有“偏颇”,认为二者“实际上只讨论了一个办学方向问题。”面对“对口招生”的新形势,应该把“对口升学”和“就业”“同时兼顾”起来。但是,怎样“兼顾”,“同时兼顾论”者既没有把理论上的设想表述出来,也没有把操作上的方法描述出来,只是提出了这样一种说法。
面对中职教育滑坡的严峻局面,针对“对口招生”的新形势,对职业教育尤其是中职教育的关注者、研究者和实践者,在职教理论上了提出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尽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这种看法和争论,对方兴未艾的“对口招生”的正确实施,是有益而无害的。
二、中等职校应对“对口招生”的现状剖析
“教育立交桥”的开通及“对口招生”政策的实施,在我国教育领域尤其是职教领域,是一件前所未有的新生事物。正由于它是“新生事物”,且出现的时间又短,不过才四、五年光景,因此,中等职校怎样应对“对口招生”,还处于摸索实验阶段。但是,目前中等职校在应对“对口升学”中的一些不恰当的做法,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1.过分依赖“对口升学”,认为“对口升学”是解决本校生源困境的唯一高招。“教育立交桥”的开通及“对口招生”政策的实施,使得不少职业学校特别是生源状况较差的中等职校校欣喜万状,欢呼雀跃,认为“职业教育的春天到来了”,于是乎,就把学校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应对“对口招生”的“对口升学”上。从2000年起,个别中等职校在招生宣传中,就打出了“举办对口升学班”的旗号以吸引考生。新生入校后,把学生分为“普通班”和“升学班”,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对“升学班”配备优秀的教师、优良的设施及优越的环境;对“普通班”则相反。在课程的设置上,对“升学班”,只讲授与升学考试有关的科目,并且采用与普通高中应试教育如出一辙的方法:题海战术、死记硬背、押宝猜题;对“普通班”,对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或者敷衍了事地讲讲,或者干脆以重视实践教学为名,一刀砍掉。其目的只有一个,保住“升学班”,争取在“对口招生”中升学率高一些,以便扩大自己学校的名气,吸引更多的生源。
“对口招生”的有关政策和细则规定,只有品学兼优的应届职校毕业生,经学校审查合格,并按照应届毕业生比例推荐,才能参加报名。而对“对口升学”情有独钟的中等职校,为了迎合部分家长的高学历心理,为了提高本校的“对口升学”率,不管学生是否符合报名条件,都动员学生报考。
2.冷漠无视“对口升学”,认为“对口升学”对自己学校没有实际意义。我们说近几年我国中职教育普遍滑坡,其实,并不是全部滑坡。有部分中等职校,由于专业对口,教育有方,管理有序,在滑坡的大背景下,反而呈现出蓬勃旺盛的发展势头,毕业生供不应求,求学者挤破门槛,招生人数逐年扩大仍然不能满足初中毕业生的求学欲望。这一类中职,就认为“对口升学”对自己学校而言,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就业与招生形势喜人的中等职校,觉得所谓“对口招生”、“对口升学”,主要是解决生源稀少的困境。他们认为,只要把工夫用在教学与管理上,学校就会得到发展,没有必要再为“对口升学”而操劳费心。由于对“对口招生”的冷漠无视,这类学校不向学生宣传“对口招生”的有关政策、文件和规定;在回答学生有关“对口招生”的咨询时,有的学校有意或无意地曲解“对口招生”政策,致使学生得到的是虚假的“对口招生”信息。
此外,有的学校为了应对“对口招生”,擅自增加理论课,削减实践课,以求在“对口升学”中“全面丰收”。
三、中等职校应如何应对“对口升学”
在讨论中等职校如何应对“对口招生”时,我们应该首先搞清楚“教育立交桥”及“对口招生”的内涵与意义。
国家花费精力、财力构建职教和普教两个体系之间的“教育立交桥”,并非简单地采用只提供双向直行车辆交叉行驶的双轨分离模式,使升学和就业各走各的“单行道”,而是必须采用能同时为左、右转弯车辆提供通道的互通开放的模式,为青年一代特别是中考成绩不好而上了中职的学生开辟多样化的成才之路,使得来自不同源流的学生,都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和能力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从而通向不同的成才目标,并为之提供不同道路之间交接转换的可能性。通过高一级院校对专业相同或相近的低一级学校的“对口招生”,这种“互通式”的“教育立交桥”,既能实现各类人才培养的高效率和高效益,又能使职业教育体系和普通教育体系之间实现沟通与衔接而得以协调发展。
可以说,以“对口招生”为形式的“互通式”“教育立交桥”的实施,既符合人们追求高学历的社会心理,又符合我国高素质的技术性人才匮乏的社会现实。
从长远意义上看,如果我们构建的“教育立交桥”采用的是只为了中职升学的“分离式”结构,那么,即使职业教育体系对普通教育体系可以实现单向的沟通,虽然与过去只能就业的“独木桥”相比,有了较大的改善,但仍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而采用“四通八达”的“互通式”结构,则可以从根本上促使各级各类教育的相互协调发展,使学生在或升学或就业的多向开放体系之中灵活选择,体现出可持续地培养造就各级各类人才而优化整个社会人力资源的基本特征。
因此,可以毫不含糊地说,认为实行了“对口招生”,就可以把中职教育当成普通高中来办的“应试教育论”,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同样,仍然把就业作为中职培养唯一目标的“着重就业论”,也是失之偏颇的。就业与升学两手抓的“同时兼顾论”,倒是符合“教育立交桥”和“对口招生”的构筑设想。问题的关键是,中职学校在这两个方面,应该怎样“兼顾”?
中等职校该不该举办“对口招生班”,目前毁誉参半,尚有争议。赞成者曰,“升学班”以学习对口升学考试所需的知识为主,考试成绩肯定会比普通班要好,会在“对口升学”中处于优势。这样,既能满足家长及社会的需求,也能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升学班”应该办下去。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反对者认为,中职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实用操作人才,应该也必须使学生在中职教育中掌握毕业后能够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如果中等职校把有限的优势教育资源全用于“升学班”,势必会严重削弱“普通班”的教育教学质量。此外,只让“升学班”学生学习对“对口招生”考试有用的理论知识,谁敢保证他们百分之百能升学?那部分升不上学的学生,该如何面对社会?再者,分到“普通班”的学生,一部分人也许在毕业时想参加“对口升学”考试,这时,他们就明显处于劣势。这对在同二个中等职校的这些学生,明显是不公平的。这种说法似乎更有道理。
在目前的社会形势和教育形势下,我们该如何看待“对口招生”及由此而出现的“对口升学班”呢?“对口招生”的现实意义,是国家为提高社会劳动者素质而采取的一个新举措,是为职业学校(主要是中等职校)毕业生进入高一级全日制学校提供便利条件,使之既能走向社会就业,又能不间断地直接进入高等院校学习。当然,“对口招生”也包含有欲改变高职学校在普通高招中录取新生报到率偏低的窘境,降而求其次在中职生中录取,以及用这种方法刺激中职生源的意图。否则,为何报考“对口招生”有许多条件限制,而不像普通高招那样报名条件越来越宽松呢?
因此,我们认为,对中等职校实行像普通高中那样的应试教育,是行不通的,因为,中职最主要的目标不是升学;对中等职校只着重就业而无视“对口升学”,也是不可取的,因为,中职目前在培养就业的同时,还肩负“对口升学”的“新任务”;对中职该不该举办“对靠升学班”,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而应该看这个“升学班”能不能给学生提供进可升学、退可就业的机会,看它是不是与“普通班”截然对立。
中等职校应对“对口招生”最理想的办法是“同时兼顾”,尽管怎样“兼顾”,还没有成熟的经验,但是,不少学校已经开始探索了,如在正常的教育教学之余,组织准备“对口升学”的学生,为他们单独补习理论知识、开设基础课程等等,这些都是应对“对口招生”的有益尝试。
总之,“教育立交桥”的构建,要求必须实行“对口招生”;“对口招生”政策的实施,必然有职校毕业生希望参加“对口考试”,以求“对口升学”。“对口招生”的理论和实践,有许许多多方面需要我们在实施过程中认真研究和探讨。在这种新的职教形势下,职业学校、特别是中等职校,必须以清醒而长远的眼光来看待,以积极而稳妥的方法来应对,只有立足就业,兼顾升学,才不至于在“就业”和“升学”这两个方面有所偏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