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下农村信用社业务转型研究——以江西省农村信用社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村信用社论文,江西省论文,为例论文,利率市场化论文,业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农村信用社业务转型环境分析 面对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和同业竞争愈演愈烈的新形势,必须客观地认识到农村信用社自身的优势、劣势,分析面临的机会和威胁。 (一)机遇 1.农村经济改革逐步深化。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对长期以来困扰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明确了改革的方向,针对农村房屋产权、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权的确权登记、抵押流转问题进行了制度性安排,明确了集约化、规模化和科学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向,进一步激发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这为农村信用社优化客户结构、培育新的客户群体和提升金融服务的集约化程度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2.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健全机制体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今后,国家将进一步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大幅增加对农业农村的资金投入,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建立大灾风险分散机制,继续坚持和完善农业补贴机制,这将为以“三农”为主要支持对象的农村信用社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 3.新型城镇化正加速推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大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幅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由此,在住房、汽车、旅游、教育等方面的消费信贷需求将逐年增长,在证券、保险、理财方面的金融需求也必然明显增加。同时,第二、三产业将逐步上升到主导地位,这将为农村信用社各类业务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4.政策扶持力度持续增强。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涉农金融机构的政策扶持力度,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对金融机构农户小额贷款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后,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提出引入农业贷款保险机制。今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要加大对“三农”金融服务的政策支持,建立导向明确、激励有效、约束严格、协调配套的长期化、制度化农村金融政策扶持体系,为涉农金融机构开展“三农”业务提供稳定的政策预期。 5.区域发展战略带来广阔空间。近年来,随着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效应的逐步显现,江西经济总体呈平稳持续增长趋势,发展空间很大。特别是在确定“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的区域发展战略后,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县域经济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城乡居民收入逐步提高,这为农村信用社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挑战 1.经济下行影响发展速度。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资源、环境的约束,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期步入中低速增长期,将使农村信用社存贷款、收入及利润增速逐步回落。同时,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房地产业、地方融资平台及部分传统产业的贷款风险日益增加,将加大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上升的压力。 2.金融脱媒冲击业务经营。当前,金融脱媒正从多方面侵蚀银行的传统业务领域。在资产端,从2003年到2013年,贷款在我国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已从92%下降到50%左右,多元化融资替代银行信贷的趋势已经形成;在负债端,信托、券商、基金、保险等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业务规模正在加速发展,加剧了对存款和客户资源的争夺,农村信用社存、贷、汇等传统业务将受到渠道分流的巨大挑战。 3.互联网金融带来冲击。目前,各大互联网电商纷纷将眼光投向金融领域,如阿里巴巴旗下支付宝推出的“余额宝”,微信“理财通”的上线等,对金融机构的中间业务和客户稳定性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随着农民、小微客户等主要客户群体对网络金融服务认可度的提高,届时网络金融对农村信用社将产生重大影响。 4.同业竞争格局加快分化。近几年,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出现突破性增长,同时,国有商业银行加快战略转型步伐,涉足农村金融市场,各股份制商业银行也纷纷在县域内开设营业网点,农村信用社“一统天下”的格局早已被打破,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传统优势不断在缩小,行业格局还将进一步分化。 5.外部风险传染压力增大。近期,因谣言引发的江苏射阳农村商业银行突发集中取款事件,给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声誉造成了不良影响,对农村信用社警惕外部风险传染敲响了警钟。当前,随着外部经济金融环境的复杂性进一步加强,多头融资、借新还旧成为部分企业掩盖风险的惯用伎俩,外部风险对农村信用社传导和转移的压力正在增大。 (三)优势 1.机构网点遍布全省乡乡镇镇。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服务中,形成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是省内唯一一家能够覆盖到全省各个市(县、区)的金融机构。至2013年末,江西省农村信用社机构网点占全省金融机构网点的近1/2,遍布全省各个乡镇,5万多台自助设备实现全省农村金融服务“村村通”,消除了服务空白乡镇点,2.6万多名信合员工服务于全省广大城乡客户,最大限度地延伸了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服务触角。 2.客户资源覆盖全省城乡居民。农村信用社始终坚持“立足县域、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由于长期的经营活动和多年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力支持,使得农村信用社拥有了广泛稳定的客户资源,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相比,更具亲和力,客户忠诚度相对较高。至2013年末,江西省农村信用社存款客户占全省成年人口的80%,贷款客户数约占全省总户数的1/3,在农村金融市场上拥有其他金融机构无法比拟的市场份额优势。 3.整体规模优势正在逐步凸显。江西省农村信用社目前是全省最大的金融机构,资产总额和存贷款总额均居全省首位。自深化改革以来,江西省农村信用社业务发展速度在全省金融机构和全国农村信用社中一直名列前茅,在全省25家金融机构中,农村信用社每年新增的存款占全省的1/4强,每年新增的贷款超过全省的1/5,每年以占全省金融机构18%左右的资金来源,发放了占全省90%多的农业贷款,80%多的下岗再就业贷款和林权抵押贷款,60%多的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30%多的个私经济贷款和中小微企业贷款,规模优势比较明显。 4.农村信贷产品具有鲜明特色。江西省农村信用社积极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坚持以客户为中心、随需而变,大力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通过创新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文明信用农户、农户联保、信用共同体、林权抵押贷款、农民住房、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等一系列具有自身特色的信贷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支持了“三农”、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发展。多元化、导向性强的信贷投向策略,在全省金融机构中优势明显。 5.服务机制灵活方便快捷。与其他金融机构比较,农村信用社组织机构相对扁平化,管理半径较短,决策链条灵活迅速,信息传递和市场反应速度快,便于对接和服务客户。同时,江西省联社成立以来,推进“小银行+大平台”的发展战略,不断做优做强省级管理和服务平台,克服了“小银行对接大市场”、“社区银行对接开放性客户”和“独立自主经营与系统风险防范”等种种矛盾,弥补了成员行社的短板。 (四)劣势 1.市场定位存在偏差。有的成员行社“立足社区、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不牢固,离农去小、抓大放小的倾向明显,对小微零售客户拓展的积极性不高,潜在着去根式发展的隐忧。有的成员行社陶醉于当地市场份额第一的地位,缺乏忧患意识,对客户的营销拓展不够重视,极大地削弱了发展的后劲。 2.产品创新能力不强。不少经营网点业务仍然以传统的存、贷、汇为主,产品和服务相对单一,缺乏识别市场需求的敏感度和产品创新意识,对新形势下业务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分析不够,应变不快,不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产品创新的切入点。产品创新也主要是模仿、借鉴国内商业银行的做法,以吸纳性创新为主,有特色和原创性创新较少,产品和服务缺乏核心竞争力,不能满足客户日益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3.人员素质仍然偏低。相比其他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员工队伍整体文化层次和专业水平较低,制约了管理创新、业务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虽然近年来江西省农村信用社招聘了大量新员工,不断引入高学历人员,但仅从提升人员文化水平着手,符合现代银行发展要求的专业人才仍然不足,高素质的综合性技术人才更是严重匮乏。 4.经营成本相对偏高。省联社成立后,江西省农村信用社加强了成本核算管理,但由于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和机构网点设置的特殊性,使其具有资金筹集难度大、运营成本高等特点,加上成本核算还不够科学,因此经营成本较高,这限制了贷款利率定价的空间,在与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中缺乏价格优势。 5.风险分散补偿机制缺乏。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对象是“三农”和小微企业为主,而农业属弱势产业,农民和小微企业受自然灾害、价格波动等影响较大,抗风险能力较差。在农业保险、担保和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缺少国家补助扶持的现状下,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一旦产生,就可能导致部分农户经营亏损、企业倒闭,最终形成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 6.外部发展环境制约。目前仍存在不少制约农村信用社加快业务发展的不利因素:一是开户歧视政策依然存在。如国家有关规定中明确规定,社会保险等财政资金账户要落实在国有银行或国有控股银行。二是新业务市场准入难。如信用卡、票据、理财、投行等其他金融机构已开办多年的业务,监管部门对农村信用社仍设置了较高的准入门槛,制约了农村信用社业务转型。三是信贷规模调控。由于严格实行按月信贷规模控制,使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的投放进度与“三农”的生产周期和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不符。四是信用环境仍然欠佳。有的地区政府对诚信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司法部门对金融机构清收处置不良贷款不够配合,对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打击力度不大,“执行难”、“赢了官司输了钱”的现象时有发生,对信用环境的净化产生了不良影响。 二、农村信用社业务转型策略 在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江西省农村信用社必须未雨绸缪,加快业务转型,有效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一)坚定市场定位。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农村信用社发展的优势和潜力在“三农”、在小微、在县域。面对当前金融市场竞争压力不断加大、金融产品同质化的局面,江西省农村信用社必须增强战略定力,始终把握农村信用社姓“农”这一主基调,始终坚持“立足社区、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牢固树立面向小微和零售客户的经营理念,做深、做实、做细、做透本土市场,围绕服务三农、服务社区、服务县域做文章,坚持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 (二)优化资产结构。加大投资业务力度。结合市场行情,用好富余资金,灵活投资债券、票据回购市场,合理配置债券资产比例,提高资金运用效益。广泛开展同业合作。积极拓展同业存放、拆借等同业合作项目,做大做强资金业务,提高资金业务比重和综合收益水平。做大做强票据业务,开展以直贴为基础、以票据转贴现为主的票据业务,改变持有生息资产的传统做法,加快票据流转速度,扩大交易期收益。提高资产的综合服务盈利水平,重点解决低收益率区域贷款占比高、低收益率品种贷款占比高、无息资产占比高和资产负债期限匹配差的现象,提高非信贷生息资产的比重。 (三)加快产品创新。在巩固发展各类传统业务的同时,依托并发挥存款和贷款的客户数量优势,以提供基础产品和增值服务为中心,深挖存款客户和贷款客户潜力,大力拓展中、高端客户结算类业务;着力零售业务发展,争取银行卡业务实现新突破;探索吸收证券结算中的交易结算资金、市场保证金、风险基金,吸收金融同业存款;重点关注目标客户群体的理财需求,加快理财产品研发,加大营销力度,提升理财业务的贡献度。探索发行同业存单等主动负债业务。 (四)拓展中间业务。结合自身业务特色,大力拓展非利息收入相关的业务,增加非利息收入占比。重点发展个人结算、银行卡、“新农保”代理等传统优势中间业务,着力突破理财业务、人民币对公结算、国际业务、电子银行、托管业务、委托贷款、金融同业市场业务等发展瓶颈,着力拓展高附加值的代理、担保、承诺、投资银行、第三方存管、企业年金、国际贸易融资、贸易链融资等新兴中间业务,实现收益来源的多元化。 (五)提升渠道优势。一方面,继续发挥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的网点优势,不断提升网点的综合价值。城区内网点要根据服务区域的经济发展和行业分布等情况,打造成为下岗再就业贷款中心、消费贷款中心、助学贷款中心等特色信贷产品服务中心和个人综合金融服务中心;农区网点要重点做好小额农贷、文明信用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涉农贷款的信贷服务,并对接好“三农”的金融服务需求,从而形成分层级、专业化、特色化的服务网络。另一方面,从主要依靠物理网点转变为物理网点与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和自助银行等新型渠道并重转变,不断优化渠道结构。同时,借助农村信用社多年来服务区域经济积累的客户财务和非财务信息,与电商、第三方支付公司开展跨界创新合作,构建基于物理网点的O2O直销银行体系和网络金融服务社区,创新服务渠道。 (六)改进客户管理。从对各类客户同质化服务向对不同类型客户差异化服务转变,建立和完善客户服务机制,不断提升客户服务水平。一是市场对接机制。区分不同类型客户建立相应的业务营销队伍,使客户对接活动更为专业、更为专注,不断提升客户营销服务水平。二是客户筛选退出机制。推进客户精细化管理,实行客户“名单制”分类管理模式,对不同等级客户实施不同的服务策略,实现优质客户优质服务,劣质客户逐步退出。三是客户营销考核机制。建立健全客户营销考核办法,区分存量和增量,根据客户数量、优质客户占比等指标变化情况,定期对客户经理的客户营销业绩进行考核,并与绩效薪酬挂钩,促进客户经理扎实做好客户营销和维护工作。四是健全利率定价机制。对接利率市场化的需要,实行以利率风险管理为中心的资产负债管理,结合成本收益、信贷规模、客户贡献度等因素,不断探索能综合反映风险补偿、费用分摊、客户让利幅度、产品收益、违约等因素的定价机制。 (七)突出精细化管理。一是强化成本核算精细化。针对城区、农区等不同地域网点的特点,研究出台统一法人体制下成本核算分摊办法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推行网点模拟利润考核,加强成本效益分析监测,优化经营资源配置,切实提高财务核算的科学性、有效性。从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科学决策增资扩股、利润分配等对未来发展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事项,既要解决升级达标、提高资本充足水平等当期问题,又要满足提振投资者信心、提升企业形象的现实需要,更要体现确保未来可持续发展后劲的前瞻性。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加强费用管理,强化成本费用控制考核,合理控制好工资、营业费用等指标增长幅度,努力降低营业费用率、成本收入比等指标水平。做实资产质量,最大限度用好用足拨备税前扣除等政策,同时,在自身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加大不良资产核销力度,夯实发展的基础。二是推进绩效考核精细化。区别不同网点、不同岗位、不同业务,对绩效考核方案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完善,将单位利润与员工薪酬挂钩,不仅要考核利润总额,更要考核人均创利,明确每一项业务的计价,量化考核到人,让员工清楚每做一项业务可以获得的绩效薪酬,坚决杜绝绩效考核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的现象,真正建立“贡献大、拿钱多”的薪酬分配机制。 三、农村信用社业务转型的保障措施 要实现既定的业务转型目标,必须持续强化组织职能、信息技术及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保障措施。 (一)落实组织保障。一是完善省联社服务职能。在充分保持成员行社决策灵活优势、尊重其经营自主权的同时,着力增强省联社服务保障能力,为各成员行社加快业务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平台。二是优化行业管理。引导成员行社继续增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能力,视业务规模、管理水平、风险状况等将成员行社划分为不同类别,在行业管理政策和力度上实行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增强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不仅要考虑股东利益最大化,还要考虑内部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不仅要考虑内部责权利安排,还要考虑外部利益相关者间的责权利安排,充分发挥好“三会一层”在业务转型中的决策领导作用。四是加强风险合规管理。按照现代银行风险管理标准,促进主要监管指标达标升级。进一步落实信贷操作管理流程,规范贷前、贷中、贷后管理,实施信贷责任追究量化管理体系,将贷款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个环节和岗位。建立有效的内外部市场信息沟通、研判机制,积极审慎地参与债券买卖、同业存放、票据、理财等业务。严格按规程办理各类电子银行业务,加强对POS、ATM、转账终端、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各类自助设备的管理和检测,确保电子银行交易安全。建设包含法规查询、合规咨询、合规审查及案件管理等多功能的风险合规系统,构建农村信用社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二)强化信息技术保障。一是优化整合业务处理系统。通过建立全省农村信用社“后台集中作业处理中心”,对现有业务处理系统进行全面优化整合,运用流程控制、影像扫描、OCR(光学字符识别)、电子验印等技术,实施业务处理环节前后台分离,形成“前台全面受理、后台集中处理”的“前店后厂”作业模式,实现业务处理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流程化。二是加快各类辅助系统的研发优化。加快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以便于对客户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归类、分析、建模,奠定客户营销的数据基础。加快发展票据业务管理系统、财富管理信息系统、国际结算系统等中间业务系统建设,为业务转型提供手段支撑。进一步完善优化财务管理、绩效考核管理、信贷管理、资金营运管理、异常交易信息实时监控等内部管理系统的功能。三是大力发展电子银行等现代业务手段。做强百福卡特色品牌,满足成员行社服务广大客户最普遍的银行卡业务需要。全面推进信用卡和IC卡项目建设,进一步增强百福卡安全性、稳定性和数字化应用水平。加快百福社保卡、农保卡、农合卡、公务卡等系统的对接,丰富卡业务品种,全方位抢占市场领域。进一步拓展农信银新一代自助转账终端功能,建立惠民支付服务站,做好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创新代理服务和自助银行服务渠道。开发手机银行,完成网银服务平台建设,增加互联网支付、门户网站及网上商城等功能,重点解决代收代付、理财、纳税等瓶颈问题,将电子化金融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各类业务。 (三)突出人力资源保障。一是优化人力资源结构。从注重人员数量扩张向注重人员综合素质提升转变,建立起一支数量适合且适应业务发展和竞争需要的员工队伍。在定员、定岗的基础上,多方式优化员工队伍结构。大力引进各类高素质人才,开辟专业人才引进特殊通道,以市场化方式促进员工岗位流动,满足资源型、专业型人才的需求。二是加大员工培训力度。加强对成员行社高管的培训,努力打造一支熟知现代银行理念、具备现代企业管理能力、思维活跃的现代银行家队伍。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培养一支新形势下和信息化条件下,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高素质员工队伍。加强对新业务、新知识的培训,重点培养如理财产品、投行业务、票据业务等方面的专业化人才,适应业务转型的需要。三是进一步完善用人机制。在规范岗位设置的基础上,引入岗位竞聘机制,制定员工等级管理办法,实行综合柜员星级制、客户经理等级制、专业人员职称制,打开公平竞争的职业生涯晋升通道,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争取政策扶持。一是实行动态存款准备金管理。建议考虑农村信用社各成员行社业务规模、所在区域及支农作用等综合因素,动态调整制定存款准备金率标准,不搞“一刀切”,以增加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的资金供给规模。二是构建差异化的存款保险制度。建议考虑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较重及承担支农的社会责任,经营成本较高的实际情况,在存款保费制度设计上,制定适当低于城市金融机构的费率,以使农村金融机构有更多的实力用于支农。此外,建议对农村信用社等中小金融机构实行存款保险制度,给予一定时间的过渡缓冲期。三是适当放宽监管准入要求。建议对主要监管指标达标、内控管理机制健全、资产质量较高且发展潜力较大的成员行社,适当放宽业务准入要求,或给予一定时期的业务准入缓冲期,允许其在缓冲期内可先行办理一定数量的业务。四是建立风险分散机制。建议考虑加快推进农业保险进程,并由财政出资设立涉农风险补偿金,同时,建立涉农信贷担保机制,对农村信用社进行风险补偿和风险分散,解决涉农信贷服务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的问题。五是营造良好信用环境。建议加快和完善征信体系建设,使自然人和企业的财务信息、生产经营情况以及其他非财务信息更加完善,便于金融机构准确掌握客户生产经营状况和信用情况。要高度重视诚信建设,大力鼓励弘扬诚实守信的良好风气,加大对恶意逃废债务的司法打击力度,切实增强公众的诚信意识,逐步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标签:三农论文; 信贷规模论文; 信贷业务论文; 利率市场化论文; 银行信贷论文; 农村信用社贷款政策论文; 金融论文; 业务管理论文; 金融机构论文; 农村信用社改革论文; 利率政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