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禁毒工作的历史、干预模式及综融性发展路径探究
◎李晓凤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毒品问题蔓延全球。据联合国毒品与犯罪办公室2009年报告显示,全世界滥用各类违禁药物人数为1.7-2.5亿。另据中国禁毒委员会调查发现,截至2016年底,全国现有吸毒者250.5万名,自1999年开始的15年间,中国登记在册的吸毒者增长4.34 倍,年均增长率为10.3%,每年复吸率高达80%以上,我国已经由毒品过境受害国转变成毒品过境与消费并存的受害国。为了帮助吸毒者戒毒康复,各种体制的自愿戒毒治疗机构在我国应运而生,形形色色的戒毒方法与康复治疗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然而,如何依托国内外禁毒工作的经验探索,尝试建构中国禁毒工作实务运作模式,尚未得到理论界与实务界的重视。本文较全面地回顾了中美禁毒工作发展历史与干预模式,之后,尝试建构中国未来禁毒工作的综融性发展路经。
①感兴趣区域小于病灶大小的两倍时,超声弹性成像评分为(1.28±0.81)分;②感兴趣区域大于等于病灶大小两倍时,超声弹性成像评分为(2.83±1.68)分。两种不同检查方式所得到的超声弹性成像评分有明显差异,P<0.05。
一、美国禁毒工作的历史演进及干预模式
美国是最早面临大规模毒品问题的国家之一,社会转型及1960年越南战争,致使吸毒人群从少数穷人向各个社会阶层扩散;并且美国毒品成瘾受个人的生物性、年龄与发展阶段、社会环境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如家庭、朋友、社会经济地位甚至整体生活质量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及诱发个体毒品滥用。面对日益严重的毒品问题,美国制定了一系列的禁毒政策与法律。如1914年哈里森麻醉法案是美国第一个禁止国内毒品散发的法律,确立了此后半个多世纪的管制毒品问题的司法惩治模式。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美国开始对吸毒犯采取多元介入手段。如1970年药物监管法案是现代反毒品战争的基础;1971年尼克松总统宣布对毒品开战,成立毒品管理局;1986年反毒品滥用法案颁布,禁毒从复原体系进入惩罚体系;2009年毒品控制政策局认为奥巴马政府不会使用“毒品战争”一词,但赞成用治疗而不是监禁;2011年国家毒品监管法案宣布,拨款340亿美元用于毒品预防和治疗。
随着美国一系列毒品政策的实施,禁毒工作多元途径开始形成,包括:政治动员和法律强制;多重纪律(如心理健康)和多重部门(如教育)联合和合作;专业化、医疗化及法律化;专业介入模式转向家庭干预与社区再融合、心理与社会整合介入模式。概括地说,美国主要的禁毒干预模式有治疗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美国医院急性戒毒计划、强制戒毒等。
通过招商引资、大户联合等形式,招商建办了雄发兴农果蔬保鲜库,扶持组建了王村章村、汭丰东王、高平董家3个蔬菜专业合作组织。培育优质菜苗,修建了王村大运现代农业观光园,建成了集旅游采摘体验观光、精品水果示范、反季节水果体验和民俗特色文化展示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农业观光园区,进一步提升了蔬菜产业发展水平,为助推精准扶贫,带动贫困户增收,实现整县脱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热加工处理后花生中总蛋白含量结果如图1所示,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水煮前后花生中的总蛋白含量发现,未加工的鲜花生含蛋白11.16 g/100 g鲜花生,直接水煮和晒干水煮后,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1.67 g/100 g鲜花生和11.14 g/100 g鲜花生,三者间蛋白含量没有显著差异。Mondoulet L[29]等的研究认为,水煮过程中可能会有蛋白损失到水煮液中,本研究也测定了水煮液中的花生蛋白含量。结果显示,约200 g鲜花生经过直接带壳水煮或晒干后带壳水煮,收集的水煮液中花生蛋白量分别为12.00和11.42 mg,可见蛋白溶解进水煮液的数量很少,故在水煮处理过程中蛋白的损失量可以忽略。
1.治疗社区。又称TC模式,是一种典型的社区性治疗康复模式。主要由专业人士、康复病人与病人家属一起,对吸毒成瘾者进行个别指导、集体治疗、技能培训、职业辅导,并围绕吸毒成瘾者的自我承认、反省、行动、成长、觉醒提供服务。TC模式主要分为治疗前准备、核心治疗、重返社会三个阶段,要求戒毒者在高度结构化的社区环境中,经历脱毒后的6-15个月治疗时间,实现心理矫治、行为矫正、能力培养、人格重塑及回归主流社会。
2.主张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和利用社区优势,通过邻里、家庭、社区组织、专业机构,加强戒毒者与社区互动,以此对戒除毒瘾产生积极影响。
很多企业在赊销过程中,只是简单地对客户进行信用评估,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分析赊销将带来的利与弊,还有一些企业为了节省资金,没有聘请专业的评估机构对客户信用状况进行系统的评估,缺少一系列安全规范的销售程序,一些企业销售人员并没有考虑到回款的问题,只是一味地将产品推销出去,这样极易发生失信的问题,导致企业的应收账款没有保障,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更严重的会导致很多企业的应收账款不能收回来,企业损失惨重。
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禁毒法》颁布,标志着我国以强制机构为主导的“司法惩戒”模式,开始转向社区为本的全面康复模式,并为探究戒毒社会工作多元干预路径与实践奠定了政策基础。同时,近几年来,上海、深圳、广州、北京、南京及云南等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已在戒毒领域开始引入专业社工方法,开展了积极的实践探索和经验研究。如上海、广东、云南等地提出了“社会帮教”、“无毒社区”等概念,我国某些学者开始从不同角度来探讨戒毒社会工作及戒毒模式,主要观点如下:
二、中国禁毒工作的发展历史及实务运作模式
暴发性心肌炎通常由病毒感染引起,部分患者可能并发肺部或其它部位的细菌感染,导致体温升高可达39℃以上,体温不升低于36℃是病情危重的表现之一[6]。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是目前治疗暴发性心肌炎最先进的手段[7-10],ECMO转机期间会导致患者热量的散失,需监测患者体表温度且维持ECMO水箱温度在37℃~37.5℃左右[8]。
自鸦片战争的禁毒行动算起,禁毒戒毒工作在中国走过了170多年。早在1950年政府曾大力开展严禁鸦片烟毒的工作,鸦片烟毒曾一度基本禁绝。进入20世纪80年代,毒品问题死灰复燃,公安与司法紧急应对,各种体制的自愿戒毒机构应运而生,形形色色的戒毒方法以自愿戒毒、强制戒毒、劳教戒毒方式各行其道。不过,因传统戒毒方法主要是从违法者、病人视角看待吸毒行为,违背了以人为本原则,且三者各自为政。如此,从全面协助吸毒人员彻底脱毒看,传统戒毒方法仍有完善的空间。到了90年代,我国继续探索对毒品成瘾的治疗方法,但因艾滋病问题浮出水面,人们开始把目光聚焦于吸毒人员全方位治疗问题。进入21世纪,我国对毒品成瘾治疗问题梳理得更清楚,戒毒治疗方法也有新的突破。如生物医学的戒毒方法已有新发展,2004年我国启动海洛因成瘾者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计划;针对药物依赖的心理社会原因、药物成瘾后的心理行为表现、复吸原因与影响依赖者康复的心理社会因素等,开始出现心理行为干预策略与方法;而社会学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方法也在实践,旨在通过“无缝接轨”方法促使戒毒者回归主流社会。
4.强制戒毒。因美国毒品问题泛滥,监狱或其他劳教场所的犯人多数存在药物滥用问题。对此,针对毒瘾罪犯,美国开展了集教育评估、心理矫治、行为矫正、康复训练、医疗救助、技能培训、回归社会等子项目于一体的戒毒计划。整个计划需要完成至少500小时的集中矫正训练任务,分为基础班和高级班,涵盖了社区责任、犯罪生活方式、就业准备、与人交往、正确导向、理性思考和生活平衡等一系列课程。
3.构建适合中国女性吸毒的预防、戒毒康复、社会监管体系,并由民政部门、派出所、社团组织与企事业单位组成社区监管体系。
3.美国医院急性戒毒计划。这个戒毒计划与美沙酮维持治疗同属于医疗戒毒模式,即在医院为吸毒者提供戒毒治疗,协助其康复。通常戒毒计划使用的戒治药物包括抗忧郁药、美沙酮等,并利用此类药物达到消除症状、远离毒品的目的。因大部分戒毒计划均针对毒品成瘾者,不足之处在于,以医疗取向为主,往往没有提供后续治疗服务;同时没有常常做评估,其治疗效果也是有限的。
2.美沙酮维持治疗。指针对成瘾深度较高与难以戒除毒瘾者,通过提供鸦片类药物替代物——美沙酮,以控制鸦片类毒品成瘾者,促使其保持一定程度的社会功能,避免或减少死亡与其他行为问题。不过,因美沙酮本身具有药瘾性,美国联邦法令规定,戒治者必须持有毒瘾历史的文件证明、并在没有化学治疗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功能。目前美国许多州开设了美沙酮社区门诊,并同时提供心理治疗、职业培训及艾滋病干预月等服务。
1.社工介入需要全面了解毒品成瘾问题与毒品成瘾群体,并与药物成瘾者建立良好的专业互动关系。
4.以珠三角地区社工多元戒毒运作模式为研究个案,在总结珠三角五种具有代表性的禁毒社工运作模式之上,提出了建构“生理-心理-社会”为一体的治疗康复综合模式。
5.认为社区戒毒没有现成模式可搬,在社区戒毒探索中应整合各方力量、共同抓好戒毒工作,这既是社会治理创新的必然要求,也是全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
三、禁毒工作在中国未来的综融性发展路径
基于中美禁毒工作的发展历史与干预模式的回顾,笔者认为,吸毒行为因受到生理、心理、社会等多元因素影响,故需要整合生物、医学、心理、环境、社会各个层面,并通过政府、医疗、刑事司法系统及社会系统等,共同帮助药瘾者戒毒。从这个角度看,未来中国禁毒工作的发展趋势是,借鉴中美禁毒工作的经验模式及实务运作路径,如“分层多元模式”下美国禁毒工作的不同形态模式,以及中国戒毒所的“充权使能模式”、美沙酮门诊的“综合健康医疗模式”、社区的“戒毒与康复模式”、康复岛的“心理社会康复模式”、整合不同生活空间的“魔方模式”等,可以尝试建构出我国社区为本的戒毒康复工作的综融性发展路径。在综融性的禁毒工作中,工作人员需要以社区为本,采用“政府支持、司法配合、社工整合、NGO运作、社会支持、家庭协助”的运作方式,从生理脱毒、心理脱毒、社会功能恢复、回归社会等角度,搭建由戒毒所、美沙酮门诊、康复院、中途岛、社区等组成的“跨界别合作”与一站式的戒毒平台,并在充分整合资源中环环相扣地帮助吸毒人员彻底戒断。
一般来说,综融性发展路径下的戒毒工作需要关注四个服务重点,即自我效能的增强(通过技巧的养成),诱因的使用(以创造及维持动机),整体性的疗程(以处理案主的生活型态),以及病人-治疗的个别化搭配等。不过,此种整合性的禁毒工作需要面对一定数量的戒毒机构,采取彼此平等与合作方式,通过2-3年的行动研究实践,有计划地将戒毒者置于社工主导的整合性服务链中,并在处理戒毒问题中解决戒毒者生活中面临的其他复杂问题。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在建构这种社区综合服务平台中,应尽力克服“功利主义”思想,采用缓和式培养与渐进式购买方式,回应禁毒社工的专业实务能力不足与禁毒机构认知度不足的双重困境。由此,能够有效回应戒毒者的主体性需要及构建其“彻底戒毒”社会支持网络,以协助其实现从生理戒毒、心理戒毒到回归社会的无缝接轨。此外,近几年来,我国监狱与戒毒所等服务场域,正在引入循证矫正研究,这也是我国司法部公安部近几年来推广的新型矫正循证模式。当前我国禁毒工作循证矫正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梳理循证矫正、循环矫正模式概念及内涵;尝试界定强制隔离戒毒工作中的循证矫正;在学理上探究循证矫正在强制隔离戒毒中如何实践。不过,因我国禁毒领域循证实践资源库相对不足,当前我国综融性的社区循证戒治仍处于理念先行的初级阶段。如社工意识到吸毒者戒治需要跨界别合作与监管,服务成效评估需要证据证明,以及应利用动机晤谈法、回应技能训练法、行为治疗与提供社会支持等来证明干预的有效性。然而,因我国禁毒服务多聚焦于个人和家庭层面干预,在歧视与排斥“产业链”下如何建构“去标签化”的无毒社区仍然充满着巨大的挑战。
李晓凤,深圳大学心理与社会学院社会学系教授、教授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社会工作硕士生导师、深圳大学关爱指数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大学社会工作硕士教育中心负责人,并兼任武汉大学外聘教授、武汉大学心理学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社会服务标准、社会工作督导、女性社会学、咨询心理学及关爱指数研究。
标签:社区为本论文; 禁毒社工论文; 循证矫正论文; 社会支持网络论文; 美沙酮门诊论文; 戒毒者论文; 吸毒成瘾者论文; 禁毒工作论文; 美沙酮维持治疗论文; 干预模式论文; 发展路径论文; 深圳大学心理与社会学院社会学系论文; 深圳大学关爱指数研究中心论文; 深圳大学社会工作硕士教育中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