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康复科 江苏连云港 222000)
【摘要】目的:评估水疗疗法对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成2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功能训练、按摩、针灸、蜡疗、痉挛肌等常规治疗,观察组除常规治疗外加用水疗。治疗三个疗程,采用修改的Asworth痉挛评价表对患儿治疗前后的痉挛程度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明显高于对照组(80%),两组在肌张力缓解上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水疗配合功能训练等方法治疗痉挛型脑瘫,可明显降低其肌张力,增加关节活动度。
【关键词】 痉挛型脑瘫;水疗;肌张力
【中图分类号】R7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7-0129-02
小儿脑瘫是小儿神经发育系统常见病之一,主要是从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各型脑瘫患儿中痉挛型脑瘫所占比例最大,为60%~70%[1]。其发病率始终保持在2%左右,各国差异不大,城乡差别不大,男性略高于女性[2]。痉挛型脑瘫中以肌张力增高为主要表现特征。我院采用水疗配合功能训练、按摩、理疗、等康复方法治疗痉挛型脑瘫,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6年2月-2016年10月在我院康复科住院的脑瘫患儿80例,均符合全国小儿脑瘫座谈会制度的诊断及分型标准[3],全部为痉挛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40例,其中,男童21例,女童19例;2~6月龄14例,6月~1岁15例,>1岁11例。对照组40例,其中,男童20例,女童20例;2~6月龄13例,6月~1岁17例,>1岁10例。两组在年龄及病情程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1.2治疗与方法
1.2.1健康教育 治疗人员在患儿做水疗之前给家长做好解释工作,让其知道水疗的目的、作用以及如何配合,并让家长了解到水疗是经济实用、促进康复的一种物理治疗方法。
1.2.2对照组 该组采用按摩、针灸、功能训练等常规治疗,康复训练每天一次,每次30min,30d为一个疗程,3个疗程后评估疗效。
1.2.3观察组 在采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本组患儿同时接受水疗疗法,每日一次,每次20~30min为宜,30d为一个疗程,共3个疗程。水疗时室温控制在25℃~27℃,水温37℃~40℃,水深40~50cm,患儿在安静觉醒状态下饮食后1小时进行水疗,戴双保险颈式游泳圈入池。具体方法如下:上下肢的被动运动、仰泳、俯泳、左右侧划行、躯体立位旋转、卧位的侧翻及旋转等。水疗过程中治疗人员密切观察患儿及水疗机的运转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确保患儿安全。
1.3 疗效评价指标
3个疗程后采用改良的Ashworth痉挛评价表进行评分[4],评价患儿的肌张力,并进行主要关节活动度的测量。显效:改良Ashworth评分减少2级以上,且主要关节活动度提高20°以上;有效:改良Ashworth评分减少1级以上,且主要关节活动度提高10°以上;无效:患儿病情无明显改善。
2.结果
治疗三个疗程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5%和80%,见表。两组经χ2检验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水疗配合功能训练等方法治疗痉挛型脑瘫,可明显降低其肌张力,增加关节活动度。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痉挛型脑瘫患儿,损伤部位为皮质运动区、锥体束。伸张反射亢进是其临床典型特征[5]。痉挛型脑瘫患儿水疗原理是利用水的静压、水的温热作用、水的阻力与浮力作用,患儿通过在水中主动和被动运动,可使肌肉放松,降低肌张力,缓解肌痉挛,扩大关节活动度,改善协调与平衡能力。我院采用的气泡浴,浸浴时气泡附着于人体体表,因其导热性小于水而形成温差,加强了温热浴水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气泡破裂时所产生的机械力对体表起微细按摩作用[6]。
我院采用水疗配合按摩、功能训练、理疗等综合疗法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通过临床观察,可明显降低其肌张力,增加关节活动度,减轻异常姿势,从而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树春.小儿脑性瘫痪[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4.
[2]李树春.李晓捷.儿童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97-209.
[3]陈秀洁,李树春,小儿脑性瘫痪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29(5):309.
[4]刘雅丽,高伟.痉挛的评定[M].国外医学与康复学分册,2003,3(2):60-62.
[5]唐久来,吴德,小儿脑瘫引导式教育方法[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2.
[6]南登崑.康复医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56-157.
论文作者:王淼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31
标签:水疗论文; 患儿论文; 脑瘫论文; 疗程论文; 关节论文; 对照组论文; 小儿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