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问题与应对策略论文_何成国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问题与应对策略论文_何成国

四川省资中县太平镇共荣小学 641218

摘 要: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存在诸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效果。文章提出了一些改变现状的应对策略,力求使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达到新课程标准的目的和要求,使《品德与社会》课真正成为能够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课程。

关键词:农村小学 品德与社会 教学问题 

《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宗旨的义务教育综合课程,其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品德与社会》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作为总目标,以实现情感、 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这几个目标的内在统一。

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常常很难达到这一总目标。现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一、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学科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素质教育已经提出了很多年,但是应试教育模式并没有真正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学校,包括学生以及家长等各方面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觉得小学阶段语数才是主课,只要把主课学好了,就能上一所重点中学,根本不重视其他课程,农村小学这种现象更为严重。《品德与社会》课程更是流于形式,成为所谓的副科,学生认为可上可不上,可有可无,还不如上成自习写作业的好。

2.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研究活动少。由于农村小学班额不足,教师定编人数有限,教学人员紧张。语文、数学两科教师确定后,《品德与社会》课就不可能有专职教师了,基本上就是兼任。这种兼任方式随意性很强,大多是以教师工作量的大小、课时的轻重来搭配,很少考虑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造成了《品德与社会》兼课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因此担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一般不把它当成教学教研的主攻方向,从而导致教师对《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没有太多的热情,既不钻研教材,也很少研究教法。

3.教学思想陈旧,教学过程脱离社会生活。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由于没有开展专门的教研活动,兼任教师对《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基本环节和基本规律搞不清楚。有的教师把《品德与社会》课上成了语文课中的看图说话,只注意讲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一幅幅图地介绍画中的人物、场景,根本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违背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诸方面协调发展这一基本原则;有的教师为了操作简单,把《品德与社会》当成过去的政治课,满堂空洞地说教,既没有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也没有遵循知情意行的道德形成规律,也没有在活动中与学生积极互动,更没有通过教材中出现的一系列的“社会事件”“现实生活主题”或者“社会生活场景”与儿童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建立起一种相互进入的通道,创造一种“互动”的状态…… 凡此种种,教学偏于一隅,不能把《品德与社会》的社会性、生活性、情感性、实践性融为一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学生对学科不感兴趣。《品德与社会》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工具,所以有很多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都是从生活中取材。到了高年级,就会增加一些关于地理、历史的知识以加强学生爱国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现在的学生眼高手低,对于生活中的知识,他们认为太简单,他们在生活中就已经会了就没必要再学了。而有些内容比如有关抗战历史、祖国建设、科技发展等内容,因为农村学生们平日阅读量小,听得少,见得更少,他们认为这些知识离他们太遥远,想够又够不着的感觉。因此,对《品德与社会》学科不感兴趣。

上述几个方面,制约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品德与社会》所担任的教学任务极不相符,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效果,因此,解决这些问题已迫在眉睫。

二、解决《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基本策略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工具,也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因此,对《品德与社会》课要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所以从学校到教师以及学生和家长要从思想上提高重视,将《品德与社会》课正规起来,真正成为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手段。

2.把握教材,加强课堂教学。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加强学科间教材内容的融合,把握教材的前后联系,密切课堂教学与学校、家庭、社会的关系,把实践活动落实到实处,既使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学生能力。指导学生课前查阅相关的资料,做好课前调查,课上积极体验、阅读、探究、讨论,鼓励学生多动笔,把自己的感受、体验选择以说、写、画等适当形式描绘出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要把学生的作品进行归类、合并、展览,因而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有利于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和多维的思维方式。

3.学生就是资源,要注重结合学生生活。学生只有在他们能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正在经历的生活基础上,才能过更有意义的生活。生活的开始就是教育的开始,真生活才会有真教育。其实教材中的内容可以随机应变,这就是我们一再强调课程的开放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我们学生所面对的现实生活环境。我们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现有环境下,可以为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对于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本身也是一种社会教学资源,通过它,我们可以启迪学生对自己生活的世界的认识,把“真正教会学生怎样生活” 的教学目的落到实处。

4.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往往采用古老的说教式教学模式,因此要改变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为开放性的教学模式。开放性的教学模式就是以多方位多角度为理念,以开放的氛围为前提,以开放的课堂为核心,开放教学实践,主体参与贯彻始终。开放性的教学模式从拓宽教学阵地入手。开放性教学要打破教学场地的限制,除了教学外,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教室以外的场所去进行教学活动。如《平安回家》一课,就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去实地了解交通标志、交通信号、交通标线,走进生活的教学要比把学生关在教室里死啃书本强得多。

5.学生就是主体,要关注学生的参与能力。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参与能力,要指导学生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的参与过程,引导他们由易到难,到明理再到知行,从小成功到大成功。结合有关教学内容,采取讲故事、听歌曲、情景朗读、角色游戏、小品表演、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情景表演”。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加深认识和理解,从而形成思想品德意识。这种教学形式学生能充分参与、积极表现,比较自然地主动发展,深化道德行为,内化道德情感,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采取先进的教学手段,激活课堂。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生对所学教材有内在的兴趣。”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电教化教学能将抽象的道德观点形象化,它以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为《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充分地发挥了思想品德课的育人作用。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目前还存在一些不足,这就需要我们教育者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学手段,使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达到新课程标准的目的和要求,从而让《品德与社会》真正走进农村小学。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

[2]翟慧波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之我见》.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6。

[3]王忠理 《浅谈如何教好小学品德与社会》.都市家教:上半月,2015。

[4]陈学光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当代教研论丛,2014。

[5]阳万里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初探》.都市家教:上半月,2017。

论文作者:何成国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9年12月总第3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0

标签:;  ;  ;  ;  ;  ;  ;  ;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问题与应对策略论文_何成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