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新塍医院 浙江嘉兴 314015)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地奥司明片治疗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常见并发症的疗效分析。方法:从本院自2010年6月至2015年5月间,收治的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发生并发症的76例病例,3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处理方法作临床观察,40例治疗组加用口服地奥司明片作临床观察。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术后肛缘水肿消失时间及肛周疼痛缓解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地奥司明片在用于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发生肛缘水肿、肛周疼痛患者,取得了较好疗效。
【关键词】 地奥司明片;混合痔术后并发症;疗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08-0030-02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肛肠科疾病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而混合痔已成为肛肠科常见疾病之一。笔者所在医院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占肛肠科手术70%左右,而混合痔术后常见并发症,如肛缘水肿、肛周疼痛等的防治显得较为重要。本文对我院2010年6月至2015年5月间,收治的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发生上述并发症的76例病例,3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处理方法作临床观察,40例治疗组加用口服地奥司明片作临床观察,治疗组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76例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发生较明显肛缘水肿及肛周疼痛,均发生在术后1~3天,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36例,男19例,女17例,年龄20~78岁,平均38岁,住院时间6~9天,平均住院时间7.2天;治疗组40例,男20例,女20例,年龄19~72岁,平均36.5岁,住院时间5~7天,平均住院时间6.2天。两组在性别、年龄、发病时间、临床表现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本组76例病例,均为同一手术组医师手术,均采用肛周阻滞局部麻醉下行外剥内扎术,均为1~3枚混合痔痔核,围手术期24小时预防性应用第一代头孢类抗生素,在手术次日换药时发现肛缘水肿及患者主诉肛周疼痛明显,最迟到术后第三天出现上述症状。对照组发生上述并发症时,便后温水坐浴及肛周换药时外用痔疮膏。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口服地奥司明片(南京正大天晴有限公司),每次2片,前4天每日三次餐后服药,后3天每日二次餐后服药。两组均在术后10天左右作出疗效判断。
1.3 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治愈:症状体征基本消除,指诊时无压痛,肛缘水肿消失。好转: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指诊时肛周轻微疼痛,肛缘轻度水肿。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指诊时肛周疼痛明显,肛缘明显水肿[1]。
1.4 统计学分析方法
采用统计学SPSS11.0对相关数据应用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间差异。当结果满足P<0.05时,两组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结果
经过治疗组加用地奥司明片口服后,在术后肛缘水肿消失时间及肛周疼痛缓解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而肛缘水肿消失后及肛周疼痛缓解后,对患者术后的恢复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均有很大作用。治疗结果见表。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2%,两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 两组患者术后10天临床疗效比较 [例(%)]
组别 例数治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36 14(38.9%)18(50%) 4(11.1%)32(88.9%)
治疗组40 31(77.5%)9(22.5%) 0(0) 40(100%)
3.讨论
3.1 痔疮是肛门直肠底部粘膜下和肛管皮下静脉丛发生曲张而形成的一个或多个柔软的静脉团,按发生位置可分为内痔、外痔及混合痔。而基层医院尤以混合痔急性发作多见,多数因饮食过于辛辣、饮酒过度、劳累、便秘等诱发因素存在,可使肛垫的正常微循环发生障碍,痔粘膜下动静脉吻合突然开放,增加了浅表动脉的血流量,促使痔静脉
丛进一步扩张,并增强了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压力,使其发生痉挛,从而引起血液流变学异常,形成高聚集、高粘滞状态,使痔组织缺氧及营养不良,最终导致痔疮的急性发作,出现大便出血、肛周疼痛及痔核水肿的临床症状[2]。对于痔核明显、肛周疼痛较重、考虑痔核内有血栓形成的患者,如患者能耐受手术,往往需通过手术治疗缓解临床症状及体征。我院对混合痔患者常规采用肛周阻滞局部麻醉下行外剥内扎术,术后绝大部分患者都取得了良好手术疗效,但仍有小部分患者术后因肛周微循环改变,静脉及淋巴回流不畅,易并发肛缘水肿、肛周疼痛等,如处理不及时,可导致排便困难及术后再出血等后果,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加重患者痛苦。因而术后早期使用静脉活性药物改善微循环障碍,纠正静脉淋巴回流障碍导致的肛缘水肿、肛周疼痛,是保证术后较快康复的关键性因素。
地奥司明片的主要成分为微粒化、纯化的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种具有静脉亲和性的药物,主要通过下列方式对静脉淋巴系统发挥其活性作用:(1)降低静脉扩张和静脉血瘀滞,在微循环系统,使毛细血管壁渗透能力正常化并增强其抵抗性。(2)改善微循环和减轻局部炎症,降低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移行和崩解,抑制炎性物质的释放。(3)促进皮肤和粘膜的淋巴循环,提高淋巴回流速率,减轻皮肤及粘膜充血水肿,加快创面的愈合[3]。正是由于地奥司明片通过增加静脉张力、促进淋巴回流和改善微循环三大作用,故本组患者在用于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发生肛缘水肿、肛周疼痛患者,取得了较好疗效。而且地奥司明片口服方便,疗效肯定,临床上很少发生不良反应,用于混合痔术后相关并发症,可明显提高术后恢复,及时减轻消除并发症,值得临床使用。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30—132。
[2]贺平,何红艳.四药联用治疗Ⅰ期、Ⅱ期内痔的临床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6:410—412。
[3]易秉强,赵博.痔的药物治疗[J].中国临床医生,
论文作者:朱振华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5
标签:术后论文; 水肿论文; 疗效论文; 疼痛论文; 静脉论文; 统计学论文; 患者论文; 《心理医生》2015年8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