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永昌县第一小学 737200
一所学校规定:“男女生不能单独交往,有困难必须找同性学生帮忙。”另一所学校规定:“背完古诗才能上厕所。”一位舞蹈系老师规定:“学生长胖一公斤,罚款五十元。”另一所学校规定:“男女生平时距离不能小于50厘米。”男女生校规对规范学生日常行为,形成良好行为习惯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漠视了学生的权利,缺少人文关怀的校规成了驯服生命的过程,成了一道道冰冷冷的道德律条。缺乏合理的规训可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损害学生的权益,让嫩绿的童年“丢盔弃甲”。很多中小学的校园里,校园文化的布置,或出于成人视角,或处处为领导着想,偏偏与儿童无关。比如在环境布置上,追求“特色”或流行元素,而不是首先考虑是否贴近孩子们的内心。单单是学校走廊文化就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且不管内容如何,仅仅是孩子们书画作品悬挂的位置就令人困惑:在楼道里一米五以上的墙壁上悬挂,恰是领导或成人观看的高度,小学一二年级的小学生踮起脚尖,伸长脖子,也无法窥见墙上的真相。这样的仰望除了让孩子们腰酸腿疼以外,什么都不会发生。几米在他的绘本《我的错就是大人的错》中说:“大人自以为能分辨梦与现实,小孩们却都觉得,分辨梦与现实是全天下最无聊的事……”几米以简单却有时带着反讽的口吻,叙述出小孩们对大人世界所产生的忧虑、抗议及不信任感。的确,幼儿和成人是那样的不一样,“大人希望小孩能按照他们的希望长成一个令人羡慕的模范儿童”,但儿童常常朝着和大人相反方向愈来愈远。“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是截然不一样的。成人小雪天喜欢待在温暖的火炉旁,而儿童却打着雪仗不亦乐乎;成人脚下踩死一只蚂蚁毫无感觉,孩子却会为一只死亡的蝴蝶黯然神伤。
所以,提倡从儿童视角出发创建校园文化不可或缺。所谓“儿童视角”,就是基于儿童,体贴儿童,扎根于儿童,与儿童“共情”,以一颗“同理心”看待孩子的问题,从儿童视角出发,“才能有效引导儿童的道德成长,激发其身上的道德成长力量,也才能生长出适合儿童的‘活德育’”;从儿童视角出发,教育的表面可以是坚硬的、棱角分明的,但教育的本质应该是柔软的、温润的、灵活的。通过从成人到儿童的角色置换,以儿童的另一种眼光去观察和打量陌生的成人生活空间,从而打造出一个非常别致的世界,展现不易为成人所体察的原生态的生命情境和生存世界的他种面貌。
曾经目睹并激动于这样的学校:校园的围墙、柱子都画满了彩色图案,教学楼内有学生的照片墙,有学生生日提示牌,有师生共同手印绘制的“同源树”画作……令人惊奇的不是图案的多姿多彩,而是这一切都是孩子们的“纯手工”。同时,邻近教学楼的窗下是一排班级“责任田”——每个班级可在属于班级的花池中种植花草或蔬菜,这边是挂在枝头的黄瓜、丝瓜,那边是结满瓜子的向日葵,还有隐藏在土地里的水萝卜,“在向日葵开花结果的时候,学生的班级日志就变成草莓成长的‘连续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与植物相处的时候,孩子们也是最放松的,能很好缓解课堂学习的压力。”……不论是外显的部分,还是内化部分,带给儿童的都是一种内心的浸润,一种无声无息的滋养。“当学生在意贴在墙上的头像照片是不是掉下来了,找一找‘同源树’里我的手印在哪里,今天我的生日是不是出现在黑板上时,学校就会是学生学校了。”
北京市中关村四小的《学生公约》给我们有益的启示。比如《中关村四小课堂公约》《中关村四小六(2)班小组合作公约》等等都是在对话协商中制定出来的公约。当学生自己制定出“一个人发言时,其他同学放下手”,他又怎么好意思违背自己制定的规则呢?何况,这个同学以前就老是受“被别人打断发言”之苦,这种“切肤之痛”成为他“自律”的心理动因。四小的教室、楼道的墙壁上都是孩子们的作品——“心情树”“感恩树”“问题墙”“班级公约”“希望墙” 等等。因为这是孩子们自己“领养”的“地盘”,所以由“我的地盘我做主”变为“我的地盘我爱护”。
不管怎么说,校园或教室都不单单是一个容纳学生的空间所在,它应该有温度,充满生命热情,不断生成和生长,而生命的真相和真理有时就在这一隅显现出来。教室里的色彩也可以丰富多彩,充分考虑低年级、中段和高段等学生对色彩的喜好。可以考虑东方风格的清新插画,也可以在童话场景和角色方面多动脑筋。当然,最重要的是教室里应该展示师生的作品,包括大家共同生活过的照片、美术和文字。“教室或校园环境宁可有不完美,也要让每一个孩子的作品上墙。作品的稚嫩和成熟与否也许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品互相碰撞而生的温度,重要的是这是孩子们自己的展示厅,里面开出的花朵,活出来的文化能够让学生再次认识自己。的确,“顺应每一个孩子的天性,让每一个孩子长成自己的姿态”,应该成为教育者最重要的视点之一。
校园文化中,应该确认什么、赞赏什么、肯定什么,应该清空什么、抵抗什么、警惕什么,实在是个“巨大”的问题。当“成人视角”转换为“儿童视角”,当成人“迈步”跨入孩子们缤纷多姿的世界时,相应的,成人的原有认知、印象和思维习惯也在发生“静悄悄的变化”,成人不再从“教化或大人”的需要打量孩子的世界,而是从儿童视角出发,陪孩子谈心、听音乐,一起等待花开花落,一起欣赏云起云落。
快乐校园,应该是善于拓展精神疆域的校园,应该是懂得轮耕换种,为生命个体引进源源不断之生命活水校园。而做到这一点,必须从儿童视角出发:对儿童天性有更多体察,对儿童的生命境遇有更透彻的理解、更多样的视角和更柔软的包容,从而带来更丰富的愉悦方式和更精彩的校园底气。
参考文献
[1]程晓云 清华附小的“活德育”[J].教师月刊,2013,(2):14。
[2]顾文艳 让每个孩子长成自己的姿态[J].教师博览(原创版),2017,(3):17。
论文作者:徐凤莲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10月总第24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7
标签:儿童论文; 视角论文; 学生论文; 孩子们论文; 成人论文; 都是论文; 孩子论文; 《素质教育》2017年10月总第24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