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货膨胀论文,经济增长论文,关系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一般关系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货膨胀的一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通货膨胀经历了4次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的变化过程(依据平减指数的变化),时间分别是1979—1982年;1982—1986年;1986—1990年;1990—1996年。时间长度依次是4年、5年、5年、7年。各期间内物价指数(零售物价)的高、低水平差异依次为4.1、6.9、16.4、19.6个百分点。各期间的年均物价指数(零售物价)依次为103.1、104.7、111.2、110.5。这些现象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通货膨胀是周期性发生的;通货膨胀的程度是先不断提高,而后微弱下降的;通货膨胀的周期在逐渐延长。
把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变动轨迹联系起来看,有这样几个特点:
(1)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的循环变化过程,两者在走势上是大体同方向的。在时间上大体是一致的。除去1979—1982年这一时段上有些不同外,其他几个时段两者在起止年份上都是相同的。
(2)在各时段内高低落差的变化上,两者有一定区别。经济增长率的落差经历了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变化,表明经济增长的波幅已由不断加大转向逐步缩小,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上升。但物价指数落差则一直处于不断增大的状态,1988年以后,两次发生物价涨幅持续高于经济增长率的现象。这表明与经济增长相伴随的通货膨胀程度在不断上升。而对比物价指数落差加大和经济增长率落差减小的现象,可以发现抑制通货膨胀的有效程度提高,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减小。
(3)从时段内的年均水平看,经济增长率表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物价指数则经历了先不断提高,然后有所降低的过程。表明较高经济增长和较低物价上涨的局面开始出现。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比较可以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通货膨胀是经济增长的伴生现象,是经济高增长中发生的,即增长型的通货膨胀。伴随经济增长水平的提高,通货膨胀程度也不断提高。但近几年来情况发生了变化,在经济保持较高增长水平的同时,通货膨胀程度开始降低。
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关系的深层次分析
从现象上观察了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后,我们已经得到一些必要的初步认识。在这一基础上,可以对二者间的关系作更深层次的剖析。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与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密切关联;另一方面,社会总需求的增长也需要货币供给的支持。当货币供给量不适当的快速增长,引起社会总需求超过社会总供给,出现供求缺口时,就会导致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货膨胀与社会供求总量的运动是密切关联的。由于社会供求总量的运动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因此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间有密切关系。这一分析表明,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都与货币供给量的增长相联系。考察货币供给量与社会供求总量运动之间的关系,是认识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特点,认识二者间关系的重要途径。
1.货币供给量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分析
对1993—1996年的有关月度经济指标进行时间序列的回归分析后,可得到如下结论:
(1)货币供应量M1的变化与最终需求增长之间有一定的联系,相关系数为0.55。
(2)贷款余额则与M1(表现货币供给量的主要指标)的增长有着密切关系,相关系数达到0.78。而贷款余额变化与货币政策有密切关系。
从这些结果看,金融货币政策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以及与最终需求增长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那么,是否是金融货币政策决定了最终需求的扩张并引起了通货膨胀呢?结论要在对改革开放以来金融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正确分析后方能作出。
2.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对改革开放以来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分析后,大体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货币政策已成为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是控制需求总量的主要手段,特别是进入90年代之后,经济增长对货币政策的反映更加灵敏,货币政策的使用频度增加,对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2)货币政策基本是依靠计划手段实施。对80年代和90年代货币政策实施过程进行分析后发现,信贷计划、贷款规模、基础货币投放指标等,是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由于这些手段都是直接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安排,而没有通过利率、准备金率以及公开市场业务等间接方式影响货币供求,因此是计划性质的。
(3)货币政策主要用于对货币供应量增长的控制,而不是刺激货币供应量增加。综合以上几点,改革开放以来的金融货币政策主要是以计划手段来操作的,并且主要在抑制需求扩张方面发挥作用。因此金融货币政策不是引起需求扩张并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引起货币发行增加的原因,主要在改革和发展方面,在于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阶段特点的变化。实际上这也是决定需求扩张和经济增长特点的基本原因。因此,深入认识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应该分析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以及由这些变化引起的供求关系的变化。
3.我国经济体制、经济发展和社会供求关系的变化分析
人口多,经济发展水平低是我国的基本国情。1952年全国总人口5.75亿,到1996年增长到12.2亿,增加了6.45亿人。相当于5个日本,1.5个美国,15个韩国。人口的迅速增长必然要求经济迅速发展和就业机会大量增加。而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低,工业化程度低的情况与此形成尖锐矛盾,因此加快经济发展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基本形式。这表明,我国经济增长的强大内在动力缘于基本国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处于转轨过程中,伴随着收入分配和经济管理制度的改革,经济内在活力大大增强,这使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更加充分地释放出来,并推动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在较低的工业化水平上,同时也表现为工业化的迅速推进。我国的基本国情、经济体制改革同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相结合,使中国的社会总需求处于一种快速扩张的状态。这是引起社会总供求失衡和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进一步了解社会总供求关系的变化,还要作进一步的分析。
我国经济运行中曾存在普遍短缺的现象,从生活消费品,到基础原材料。这是传统计划经济模式的特征。80年代我国经济中的短缺现象依然很普遍,根据这种情况,经济界广泛认为我国经济仍然是一种短缺经济。出乎人们意料的是,这种情况在进入90年代之后有了重大变化。首先是生活消费品的短缺现象已基本消失。自1988年的抢购风潮之后,我国经济生活中基本没有再现某种消费品十分短缺的情况。代之而来的是消费品市场较长时间的“疲软”。工业消费品已经达到充分保证供应,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了激烈的市场竞争。其次是运输、能源和重要工业原材料短缺的情况也得到明显缓解。这些变化表明,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短缺”特点已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经济运行中刺激供给跟随市场需求增长的机制已基本形成。经过80年代以来的持续较高增长,我国社会总供给能力已有了显著提高。当然,农产品供给的短线制约依然存在。但这种制约的存在已不是体制和机制的原因,而是我国人口多,人均耕地少的特殊国情所导致的结果。
另一个要注意的现象是需求的扩张力度很大,不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这里要进行具体分析。80年代由于居民消费的“补课”性质,所以随收入增长,消费需求增长很快,消费品生产相对不足,相比之下,呈现消费需求扩张也很强烈的状况。90年代居民消费进入正常增长阶段,消费活动与收入增长之间逐渐形成了明显的分界,成为两类不同的活动。居民并没有仅根据收入增长就随之扩大购买。消费的选择性和多样性特点越来越突出。消费需求的扩张力度明显减弱,越来越接近于市场经济环境下消费的一般特点。但是,生产和投资需求则缺少有效的内在约束,成为带动总需求扩张的主导方面。其原因在于生产和投资主体缺少市场风险的责任,缺少财产关系方面的必要约束。在此情况下,尽管消费需求的增长机制转入正常,但总需求的增长机制仍然是以扩张为主的。在消费需求对生产的约束突出之后,需求的扩张更多地转到投资方面,表现为建新项目,铺新摊子的行为。
综合以上分析,目前我国经济中的“短缺”特征已部分消失,但有效需求的扩张依然缺少约束,因此,供求总量关系变化,问题的主要方面仍然是需求大于供给。特别是农业生产与工业化的特殊矛盾;会使对需求扩张缺少有效约束的问题进一步突出出来。因此控制需求,防止供求总量失衡仍然是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
归纳以上的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经历了一个转折变化的过程。大体上看,80年代处于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并带动社会总需求快速增长,而社会总供给增长则相对慢于需求的增长。与此同时,政府的宏观调控活动在市场迅速发育状态下,也还不够成熟,因而社会总供求关系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这就解释了为什么80年代经济增长波动幅度较大,通货膨胀程度不断上升。90年代以来,社会总供给的能力有明显提高,而消费需求的扩张力度则减弱,社会总供求的平衡状态由供不应求转变为供略大于求,而宏观调控的水平也有明显提高,这些因素结合起来,使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上升,通货膨胀的程度趋于降低。
三.从经济增长的周期性波动看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经济增长也是经济总量的运动过程。当总量运动过程较为平稳时,通货膨胀的水平就会较低;反之则会较高。另一方面,当这一过程较为平稳时,还表现为经济增长的波动幅度小;反之则较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总量运动经历了一个由不稳定性加大到开始缩小的过程,这对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变化有重要影响,因此需要进行分析。
前面指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中发生了4次波动。总体看波动幅度是先增大,然后开始减小。这与经济运行模式的变化密切关联。改革以来,经济运行的动力机制转向市场化,以物质利益分配为主。表现为针对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并获得收入的增长。计划则转为经济的约束和调控机制。在市场基础上的经济运行,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可以通过市场价格变化反映出来,这样一方面可以迅速增加短线产品的生产与供给;另一方面又能及时将供求总量的矛盾反映出来。由于严重的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会导致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稳定,损害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础,因此计划调控机制必须根据市场供求变化,特别是价格水平的变化,及时对需求增长加以约束。政府对经济增长发动的职能,转变为对经济增长进行调节和约束的职能。这种变化是改革以来经济增长的波动幅度大大减小的主要原因。
在这一前提下,供求总量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从供给方面看,供给短线的制约明显降低。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短线制约对经济增长的波动具有明显影响,但影响的强度趋于下降。其中工业产品短线的影响已趋于消失,农产品短线制约依然存在,成为主要的短线制约。发生在80年代的经济波动,便是由于工业品供给短线增长不足而导致的供求关系失衡。90年代经济增长的波动中,工业产品短线制约已表现得不明显,供给能力的增强,一方面使经济的平均增长率比80年代提高,另一方面农产品供给对经济总量运动的影响突出了。具体表现为供求缺口主要以农产品及食品为主,并成为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这些情况说明,短线制约从总体上看是减弱了。从需求方面看,运动的状态趋于平稳,可调控程度提高。需求扩张是经济高增长的直接原因,也是经济总量失衡的主要原因。因此,需求扩张是引发经济增长波动的重要因素。80年代需求处于快速扩张状态,其中消费需求的扩张更为突出;90年代消费需求的增长转向平稳,整个需求的增长趋于稳定,由于政府对投资需求的调控能力较强,因而需求的可调控程度提高。
以上分析表明,随着经济运行模式的变化,供求总量的运动趋向平稳,经济增长的波动减小了,经济的周期性特征减弱了。正是这一情况,使经济的平均增长率水平提高,通货膨胀幅度降低。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我国的通货膨胀是增长型通货膨胀,引发的主要原因是社会总需求的快速扩张,拉开了供求缺口,从而导致通货增加和物价上涨。社会总需求的快速扩张有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原因,也有经济发展方面的原因,而根本上是由人口多,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基本国情所决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推进,我国的综合国力迅速增强,社会供给能力迅速提高,社会总供求的平衡关系有了重大变化。同时,计划机制在适应市场机制要求,加强宏观经济总量调控方面日益趋于成熟。因此经济总量运动的稳定性提高,经济增长的波动幅度缩小,增长率的平均水平提高,而通货膨胀的程度则降低。归纳起来,一个特别值得重视的关系是:中国通货膨胀的情况取决于经济增长的稳定程度。在工业化快速推进和经济持续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的同时,保持经济总量在平衡点附近平稳运动,经济稳定增长,是反通货膨胀的基本手段。
四.对未来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展望及有关的政策建议
1.未来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1996年的经济形势特点看,我国经济将进入较长的稳定增长时期。与1992—1996年的经济增长过程相比,是一个波动幅度更小,增长更为平稳,平均增长水平较高,增长持续时间更长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既没有明显的扩张,也没有明显的收缩。主要依据是: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和经济运行模式的变化,社会总需求的运动趋于平稳;在经济调整升级的过程中,工业化的进程则将加快,经济将保持较高的增长率;与此同时,宏观调控的水平提高。预计到2020年的年均GNP增长率将持续维持在8—10%之间,其中可能有一个从高逐步到低的变化过程,但总的增长率水平是较高的。而通货膨胀的年率则可以控制在10%以下。不过,在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中有一系列的深层次矛盾要解决,只有解决好这些矛盾,才能实现以上的经济发展目标。这些矛盾分别是:
(1)由于我国人口和就业问题仍十分突出,各方面扩大经济规模,提高发展速度的冲动还十分强烈;经济内在约束机制尚未形成,数量型的经济扩张机制仍然存在,同时农业生产基础还不稳固;国有企业的困难有可能引起成本推动型的物价上涨等因素的作用,通货膨胀还有可能重新抬头。因此,防止严重通货膨胀的发生仍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任务。
(2)国有企业经营困难大,改组改造任务重。在数量型扩张中形成的企业机制、产品结构、生产能力、装备水平及企业管理,不能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市场竞争的需要,从而形成了一系列的问题。能否解决这些问题,是这一时期能否保持稳定高增长的关键之一。国有企业的问题解决得不好,就会通过就业、增加收入、稳定生活等方面对宏观调控力度时形成压力,还会通过成本上升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从长期看,国有企业的问题不解决,就难以从根本上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3)投融资机制不能适应结构调整的要求。原有的投融资机制,是引发数量型扩张的根源,受此影响,在结构调整要求和支持结构调整的投融资机制间存在较大差距。这一情况限制了结构调整的速度,并造成在结构调整的要求很急迫的同时,社会资金和资源存在较多闲置的问题。投融资机制的问题不解决,结构调整的步伐就难以加快,甚至会影响到未来的经济增长速度。
(4)收入分配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利益矛盾可能进一步突出。随着经济增长特点的变化,目前存在的居民收入增长缺少约束、收入分配不公、财政收入两个比重过低的问题会表现得更尖锐。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利益矛盾会更加突出,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分配关系,居民、企业、地区、城乡之间的分配关系都会发生很大变化,引起利益格局的一系列变化。收入分配的问题处理不好,也难以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甚至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5)市场体系还不完善,市场秩序还不规范。在稳定增长期,市场对生产的调节作用进一步提高。市场体系的不完善和市场秩序的混乱,特别是要素市场方面存在的问题,对经济健康发展的制约将增大。
可以说,稳定增长期是全面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发展的攻坚期,需要作出更为艰巨的努力。
2.未来反通货膨胀的有关政策建议
(1)更准确地调节社会需求总量,进而调节经济增长率的变化。今后较长时期内对经济增长调控的基本目标是在较高水平上保持增长的平稳,减少增长的波动。实现这一点,比之实现经济扩张或紧缩的目标要困难得多。因为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是双重的调控目标,既要防止经济的过热,又要防止经济的衰退。因此必须时时监测经济运行的变化,把握好调控政策力度,把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必要的灵活性很好地结合起来。
(2)要尽快迈出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根据市场的要求,对未来市场发展的预测,选择重点产业和产品,集中资金、技术、人材,形成规模生产能力。加快建立新一代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骨架。可以考虑由中央政府组织,利用国外大的产业集团的技术和资金,在吸收创新的基础上建立我国新一代的骨干产业。对国有大企业要集中力量抓好改组改造,使其成为支柱产业中的骨干企业,对小企业要加大兼并破产力度,搞好行业发展规划,按规划目标加快行业调整。在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要重视开发农村市场,注意依靠农村市场引导农村工业化的进程,使我国形成多层次的市场和多层次的产业。
(3)始终把农业工作放到各项工作的首位。一是各级领导必须花更大的精力重视农业;二是要加大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三是要落实农产品价格保护措施,及时足额的按计划收购农产品,适当增加农产品储备,制定农产品保护价格,积极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
(4)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加大税收征管力度,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通过完善财税管理,尽快形成国家财政稳定的收入渠道。结合国有企业的破产兼并,研究解决企业和建设项目拖欠利息等问题。在收入分配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中,国家要加大对财政职能的运用。
总之,保持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切实迈出结构调整的步伐,是未来防止出现严重通货膨胀的主要措施。当然,注意处理好工业化与农业发展的关系,对于反通货膨胀同样也是至关重要的。
标签:货币政策论文;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济论文; 通货膨胀论文; 供求关系论文; 供给和需求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