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政治课堂以生活本色——高中政治新课程“生活逻辑”解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程论文,本色论文,逻辑论文,课堂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 (实验)》指出:“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笔者就针对“生活逻辑”作一番浅略解读,以求抛砖引玉。
一、生活逻辑的现实本意
有关课程专家指出,生活逻辑是架构于生活素材与理论逻辑之间的桥梁,也是构成课程内容的方法论基础。依据笔者的粗浅认识,不妨先将其拆分为“生活”和“逻辑”二词。生活意指生存状态、生活素材、生活背景;逻辑意指合乎规律性、符合实际。生活逻辑与生活规律的本意大致相当,是指符合生活本色、体现生活规律、反映生活趋势、富有生活意义等。生活逻辑应当看作是组织教学的方法论。教育即生活,课堂教学应该设计成一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过程,即“生活—课堂—生活”。政治课堂要体现生活逻辑,必须面对和应对“政治教学应该基于何种生活”“政治教学应该回归怎样的生活”“政治教学为什么要回归生活”这些基本问题。因此,生活逻辑的现实本意应该是符合生活实际,并超越现实生活,提升学生的生活智慧,服从并服务于构建未来美好生活。简言之,“基于生活而教”“通过生活而教”“为了生活而教”。
二、生活逻辑的结构图式
基于上述论断,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就课堂教学的设计、呈现以及实施如何体现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结合问题,从横向与纵向两个层面进行剖析,从而得出生活逻辑的课堂结构图式:
从教学流程(纵向)的操作图式看,三大板块的设计与呈现应具有内在一致性,体现知识、能力、情感的传承与演进:
从教学流程中每个板块(横向)的操作图式看,其设计和呈现都要在生活主题或生活背景之下,基于问题、基于情境、基于案例,通过对话、探究、实践、体验等互动过程与方法,架构生活素材同理论观点的通道,实现知情意行的迁移:
图示项目的说明:
①河流——生活背景,流动着的水隐喻变化着的生活场景;
②船——课堂;
③渡河的人——学生;
④撑船人——教师,组织渡河人上船,引领着船前进;
⑤河岸——此岸是学生原有的观点,彼岸是学生经过学习新形成的观点;
⑥船在运行中的路线、方法和经历——观点发展的过程与方法。
三、生活逻辑的课堂轨迹
生活逻辑结构图式反映着课堂轨迹,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两者都是隐含在新课程课堂教学现象背后的相对稳定的东西。笔者试图结合平常教学现象,佐证和解读政治学科课堂轨迹的确切性和有效性。
1.导入生活,感知生活——生活逻辑的出发点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公民进行马列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知识教学尚需载体,观点教育更离不开载体。这个载体不是别的,正是生活资源,引入课堂也可以叫做课程资源。导入生活是为了感知生活,感知生活必须导入生活,其用意是从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切入,呈现问题情境,引出理论知识(观点)的学习。
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主要有四条途径:拓展教材资源,为政治课“注入时代活水”;提升人力资源,使政治课践行“以人为本”;创造实践资源,使政治课“生活之树常青”;链接信息资源,让政治课“驶入信息高速”。
比如,讲到经济生活,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早中晚菜市场商品价格的变动,从而揭示价值规律;也可直接从学校门口的小摊小贩讲到个体经济的存在形式;还可带领学生考察当地外资利用情况,从而加深对改革开放必要性的了解……学习生活与哲学,教师可引导学生辨析平时所熟知的民谚和寓言,如“入山问樵、入水问渔”“解剖麻雀”“揠苗助长”“近墨者黑”等,以此来阐释哲学的真谛……讲述政治生活时,可联系的社会热点问题更多:“审计风暴”“十一五规划”“新农村建设”“朝核问题”等。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知识、能力实际和社会实际,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还有助于学生走出课堂后自觉运用理论知识去关注周围的人与社会。
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生活素材,将加工利用的课程资源导入政治课堂,由此引出观点(理论),使教学“活”起来、学生“动”起来、氛围“热”起来。如果说理论是逻辑的起点的话,那么导入生活、引出理论则更是生活逻辑的起点。
2.理解生活,体验生活——生活逻辑的用力点
这是从“生活到教学”的一次飞跃。马克思主义作为人们认识世界的理论武器,前提是必须被人们理解和接受,然后才能利用这一武器去解剖问题、认识社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这个意义上讲,理解是认识的条件,又是应用的基础。为了更好地理解,妙招便是体验。一位学生颇有感触地说,“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只是演示给我看,我会记住;如果让我参与其中,我会明白。”也许这正是“体验”的奇妙之所在吧!这启迪我们:要让学生参与生活,对生活素材进行剖析,提取其中的理论元素,在不断反复解释生活现象、尝试运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领悟理论价值。
[案例1]在讲授内外因关系时,让学生自己做实验,取等量的水和油同时加热,发现水比油先沸腾。学生在亲历亲为中体会到同样条件下之所以水先沸腾,是因为水的沸点比油的沸点低,进而联系所教内容认识到内外因在事物变化发展中的作用,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案例2]在学习“家庭理财”知识点时,教师创设了一个模拟情境:让学生充当国债、股票、保险的推销员,进行推销演说。结果一些成绩中差的学生妙语连珠,赢得了阵阵喝彩。为什么单单这几位同学表现出色呢?课下一问,原来他们中有的家长就是推销员,或者家里一直热衷于保险、炒股。答案不言自明,学生所谓“熟练”的“投资选择”来源于真实生活,其理财知识的获得自然是他真实生活的体验与总结。
通过上述案例表明,生活体验是真正有效的学习方式,是整合“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桥梁,是学生智慧的生长点。当然,体验式教学法种类很多,可以是模拟生活体验、实践操作体验、实地观察体验、生活化情境体验等。当课堂中的学习与学生日常生活情境发生关联时,课堂中的学习更像是真实的生活情境,学习的迁移产生,学生自然而然地将他的日常生活积累带到课堂中来,真正从真实生活的体验中建构了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从而获得了课堂学习的成功。可见,联系学生生活,是加深理解和获得体验的捷径与良方。知识来自于经验,智慧或潜能在体验中发展。理论要以生活为基础,生活要为理论服务。从生活到理论(观点),只是生活逻辑的第一阶段。理解和体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乐章。
3.发展生活,享用生活——生活逻辑的着眼点
罗素认为:“教育要使儿童过可能的美好生活。”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不在于解释生活,而在于改变生活、发展生活、享用生活。理论(观点)回归生活去指导生活、发展生活,则是生活逻辑的第二个阶段(飞跃),是落脚点和归宿,意义更大。换言之,便是在生活中准备生活。
关于在生活中准备生活的内涵,要从教育与生活的关系谈起。历来教育哲学家有两种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学校教育应为学生未来生活做准备,因而主张学校课程加重实用知识的教学,有人认为学校教育不应为学生未来生活做准备,因而主张教育本身就是生活。现代教育心理学家一般倾向于采取折中的看法,认为学校教育应重视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现实生活,并且充分提供适合于学生年龄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在生活教育中学习并重组生活经验。如果每一学校教育阶段学生的求学生活经验充实而快乐,那么他将来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就不至于跟社会要求相脱节。这就是在生活中准备生活的含义。
一般来说,政治课堂的生活意义,不在于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和技能,解答了多少题目,测验得了多高的分数,而在于学生是否增进了生活体验,生成了生活智慧,提高了生活本领和能力,强调的是主体参与、突出过程、指向未来。作为德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课,必须重视社会生活与学生内心世界的价值冲突,重视学生道德主体性的培养。而只有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冲突和学生内心的价值冲突在其成长发展中的作用才能进入教育者的视野,才可能去发掘其教育价值。政治课堂生活的更进一步的意义,是在价值商谈中让学生体悟人类的道德精神,培育学生的道德智慧,从而成就他们的道德生活,成为“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