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中国现代化_精神文明论文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中国现代化_精神文明论文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中国现代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十年之内中共中央就召开了两次全会,专门作出了两个决议,足见这一问题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多么重大的意义。尤其是十四届六中全会正当世纪之交,在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跨世纪宏伟蓝图之后,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提出来,进一步说明了问题的重要性和我们对这一问题认识的不断提高。

一、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新时代

任何民族,任何国家只有在它对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有一个科学准确的估量才可以自觉地搞好本民族的建设。物质文明是这样,精神文明同样是这样。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已经推进到一个崭新的时代。谁如果不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赶上现代文明的脚步,它也会被历史所淘汰。

我们说,目前人类精神文明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历史的新时代,这要从两个历史的比较中去深入地理解。一个是小跨度的历史比较,一个是大跨度的历史比较。

首先,从小跨度的历史进行比较。目前,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水平,是近代以来三次科技大革命或四次产业革命的直接产物。这些科技革命以及由科技革命引发的产业革命是以物质生产为直接标志的。但是,它们却标志着人类认识方式的变革,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革命。从本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开始的以微电子技术为龙头各个领域都取得巨大进展的第三次科技大革命,或第四次产业革命,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七十年代以来更加重要的发明、发现依然不断涌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巨大威力还远远没有充分显示。

人们把这场革命简称为“信息革命”,称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进入了“信息社会”。这是为什么?按照实际情况看,第三次科技革命是各个领域全面推进的科技大丰收,就是成就最为突出的也还包括:能源、材料、生物工程和微电子四大支柱。为什么把信息—微电子技术单独提出来作为整个革命的代表?这是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直觉,是文明进步的敏锐。为了深入说明这一概括的深刻寓义,有必要对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作大跨度历史的第二种比较。

从整个人类的发展来看,精神文明建设到目前出现过三次大的历史性飞跃。

第一次是文字的发明。这一伟大创造性贡献所产生的后果是十分明显的。说它是一次大飞跃一点也不过分。因为,这次飞跃的根源首先在于它改变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由于文字可以准确地记录认识的成果,因而使人有可能进行知识的积累,使人有可能进行认识的间接交流。这样,认识的能力强大了,认识的效率提高了。精神文明建设的迅速发展形成物质文明建设的巨大动力,从而构成人类文明发展的第一次大飞跃。

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第二次大飞跃,以近代实证科学的创立为标志。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在生产实践的推动之下,人们逐渐改变认识客观世界的方式,十五世纪下半叶实证科学,亦称经验科学、实验科学创立了。从认识的结果看,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不仅可以揭示各个领域中各个事物之间的联系,而且揭示了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人们从此可以把逻辑证明同实践检验更加自觉地结合起来。实验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创造出来的,这是人类第一次创造出专门以认识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它使得人有可能更加精确地,更加深入地揭示对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这种认识方法使得人类有可能在科学的形态上把握客观世界。以实证科学为代表的近现代精神文明通过两次科技大革命三次产业革命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结束了人类以朴素和猜测作为特征的认识阶段。这显然也构成了人类认识能力的一大飞跃。

我们说,目前世界正在经历着的第三次科技大革命构成了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第三次大飞跃,主要是信息革命的巨大成果所开辟的崭新局面。上面我们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人们会不约而同地把目前发生的这场科技革命简称作“信息革命”?如果在大跨度历史背景中进行考察就可以看得更加清晰了。

电子计算机的功能大大超出了数字计算的范围。它已经成为对所有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完整储存的有效工具。如果说第一次科技革命所发明的工具机代替了人的手工劳动,那么微电子技术的发明和进展就解决了用机器来代替人类脑力劳动的问题。在电脑中加工的不是物质的原材料,而是信息——认识的原材料。这种加工的过程,同人脑的神经运动过程具有共同的规律性。

如上所述,自从文字发明之后,认识活动的主体从单个人变成了超越个人的群体。而把认识个体联系成为认识群体,靠的就是信息的传输。以前的信息传输靠了手工的劳作,其效率(质量和速度的综合)是十分低下的,在通讯领域通过光纤技术把电脑联系成的网络,使人类在这方面彻底告别了手工。

有了网络技术人类的认识活动方式将要产生一次根本性的革命变革。人的认识活动,无非是信息的收集、整理、存储、传输。所不同的就在于它是靠人的生理器官来完成,还是靠效率更加高超的机械帮助人完成。目前,电脑的信息处理功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1997年5月美国IBM公司研制的“深兰”电脑战胜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据报道卡斯帕罗夫每秒思考三步棋,而“深兰”每秒思考两亿步棋。实践证明,电脑在某些功能上超过人脑的预言很快就会变成大量的事实。如果从古代烽火台技术算起信息传输的技术史已经十分漫长了,但是现代光纤技术所达到的成果古代的人们又怎么可以想象得到!美国铺设的横跨大西洋光纤系统,于1992年3月投入使用,速度为每秒5000兆, 即相当于一秒钟传送2.5亿个汉字。1997年美国电报、 电话公司和日本国际电信电报有限公司合作制造的长度为9000公里的越洋光缆,无误码传输率可提高到每秒一万兆。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信号数字化、半导体激光脉冲器再加上光缆三项技术合一,就形成了“信息高速公路”的高速、宽频传输。其能力可以大到1秒钟之内传送出一整套《大英百科全书》。 这样的数量、这样的速度在现代信息技术出现之前是完全不可以想象的。在这种技术之下,甚至于人们想象信息的传输时间可以忽略不计了。许多在一定信息条件支持之下进行的操作,人们把它叫做实时操作,就是这种想象的反映。

上述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人类认识活动方式的巨大飞跃,是人类精神文明建设史上前所未有的,它对于人类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可以和文字的发明、实验科学的创立相媲美,但是这种作用的规模以及由它所引起的文明历史的跃进速度将是空前的。如果说,150 年前完成的机器大革命是制造业的革命,那么同样是机器带来的革命,那么在今天这将是一场认识大革命。这种人类精神文明领域的革命性飞跃在历史上已经是第三次。同前两次一样它也必然会引发整个人类文明的革命性大发展。应当说这是一种幸运,我们这一代正在走向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新时代。

二、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同物质文明建设一样,在什么样的理论指导之下,对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效果至关重要。改革开放以来因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这一变化根源于人类社会时代特征的历史转换,根源于我国人民社会实践内容的历史转变。

邓小平同志认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而在此之前马克思主义的前辈理论家一致认为,时代的主题是“战争与革命”,这是截然相反的两种判断。那么,这两种判断到底谁是谁非?我们认为这两种判断都是正确的,是时代本身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他们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过程中,继承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研究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创立了严密的科学真理的理论体系。其基本原理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其关于具体事物的具体结论,也闪烁出天才思想的光辉。但是他们毕竟是具体的人,他们只能生活在历史发展的一个具体的时期。他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历史的发展是无限的。他们关于社会未来发展的预言性具体结论有些已经被历史的发展所证实,有些则因为出现了他们无法预见到的变化而不能不作出重大的修改。

马克思在150年前根据他所观察到的资本主义社会现象,一方面,惊叹“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6页。)另一方面,又把现代社会的对抗性矛盾称之为“现代的灾难”,认为现代社会已经“显露出衰颓的征象,这种衰颓远远超过罗马帝国末期那一切载诸史册的可怕情景”(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78页。)。马克思认为在他面前, 现代工业化社会在资本主义制度之下已经走到了尽头,发展到了顶峰。但时间正好过去半个世纪,列宁在1897年回顾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时,认为马克思所为之惊叹的这一段时间,“恰好生活在大机器工业在欧洲大陆刚刚开始发展的时期”。列宁看到了马克思没有看到的工业社会发展的新景象,列宁感到了马克思没有感受到的,现代工业发展的未来趋势。这是十分明显的事实。1953年到1973年仅仅20年,世界工业总产量就相当于1800年以来一个半世纪的工业总产量之和。尽管资产阶级依然是当今时代的中心。据统计,1966年世界上最富有的20%人口的收入占世界总收入的70%, 而世界上最穷困的20%人口的收入占世界总收入的2.3%。过了30年,1996年又作了一个统计,世界上最富有的20%人口的收入占世界总收入的85%,而世界上最穷困的20%人口的收入占世界总收入的1.4%。贫富悬殊日益扩大。 这说明资产阶级的私人剥削制度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制度。那么,这种历史发展的状况只能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社会的现代化并不单纯是在社会生产关系的影响之下实现的,生产力自身的影响也具有巨大的作用。如列宁所讲的,“当时,在机器的影响下(请注意,正是在机器工业而不是在一般‘资本主义’影响下),全部社会关系开始受到急剧的改造,这种改造在经济学中通常称为产业革命。”(注:《列宁全集》第2卷,第199页。)另一种解释是,资本主义的私人剥削制度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关于后一种情形,有许多论者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同志1992年曾论述:二战以后,西方各国“政府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手段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一些国家如法国、日本还搞了一些指导性计划,一些国家如瑞典、德国还搞了社会福利政策。尽管这些国家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基础未变,因而不能完全摆脱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困扰,但上述政府宏观调控和社会福利政策的实施,缓和了周期性经济危机和社会阶级对抗,加上战后几次强劲的科技革新浪潮,使得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能够‘垂而不死’,而且还很有活力,已经不能再用19世纪的模式来理解它了。”(注:《经济研究》1992年第10期。)从现代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这两种情形都是存在的。可以作为马克思当年预见性结论发生重大变化的根源。

正因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模式变化和现代工业化进程超乎预料地飞速发展,时代的特征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是客观的社会历史自身发展的变化。因为时代特征发生了重大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实行主题转换。邓小平理论就是这种转换的成果。邓小平理论是实现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这是崭新阶段的马克思主义,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之下,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显然会出现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中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因为,我们找到了当前世界历史发展的时代主题,因而我们也就有可能把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融入世界文明的潮流。这就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新时期的主要特征。当前我们所要建设的精神文明就是人类社会的现代文明。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中国现代化

十二届六中全会与十四届六中全会都特别突出地论证了精神文明建设战略地位的问题。但论述的方式、角度和要表达的思想却有所不同,说明我们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十二届六中全会着重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相互关系来论证,说明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经济建设的思想保证作用。而十四届六中全会则着重从精神文明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来论证这个地位问题。说明精神文明就是现代化建设本身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它既是手段同时又是目标。

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精神文明建设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问题,是现代社会科学研究的重大收获之一。在时代特征这个问题上我们作出了科学的判断,找到了时代的主题是和平和发展,也就是要在和平的环境之下建设现代化。而我们所面临的现代化建设同历史上一切时代经济发展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精神文明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有了明显的不同。这一点邓小平同志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述中已经有所发挥,世界现代化理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应当有更加深入的成果。

1971年智利学者萨拉扎·班迪博士在维也纳发展研究所“发展中的选择”讨论会上指出:“落后与不发达不仅仅是一堆能勾勒出社会经济图画的统计指数,也是一种心理状态。”在世界现代化的实际进程中,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观察到人的精神状态对于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发达与不发达的差别日益明显地表现在现代人与传统人的悬隔。知识、认识的成果、人类的智能活动在生产力发展、经济建设中的重大推动作用是早已被人类认识到了的,已经形成共识的科学结论。现代社会生活整体面貌模式转换的根源,是多方面的因素综合。它包括技术的、经济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创新。而进行这种创新的人,则必然是在创新型精神文明培育下面成长起来的现代人。尽管我们说精神文明需要有一定物质条件作保证它才能够产生,尽管我们可以说精神文明是一定实践经验的产物,但是我们同样可以说,没有这种精神文明就没有现代人,从而也就没有现代化。无论是早期西方工业化国家所实现的现代化,还是当今落后国家正在追赶着的现代化,都是这样。这里我们引录美国社会学家著名现代化问题学者英格尔斯的一段论述很能说明问题:“许多致力于实现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正是在经历了长久的现代化阵痛和难产后,才逐渐意识到:国民的心理和精神还被牢牢地锁在传统意识之中,构成了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一个国家可以从国外引进作为现代化最显著标志的科学技术,移植先进国家卓有成效的工业管理方法、政府机构形式、教育制度以至全部课程内容,在今天的发展中国家里,这是屡见不鲜的。进行这种移植现代化尝试的国家,本来怀着极大的希望和信心,以为把外来的先进技术播种在自己的国土上,丰硕的成果就足以使它跻身于先进发达国家行列之中。结果,它们往往收获的是失败和沮丧。原先拟想的完美蓝图不是被歪曲成奇形怪状的讽刺画,就是为本国的资源和财力掘下了坟墓。”“痛切的教训使一些人开始体会到和领悟到,那些完善的现代制度以及伴随来的指导大纲、管理守则,本身是一些空的躯壳。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精神现代化是这个民族健康进步持续发展的基石。”(注:阿历克斯.英格尔斯等著:《人的现代化》第4页。)

没有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关于这一点我们党早已经认识得清清楚楚了。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在论述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时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江泽民总书记在论述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时也曾经明确,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总之,我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是要培育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人。这是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标签:;  ;  ;  ;  ;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中国现代化_精神文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