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网络暴力“伤不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暴力论文,校园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女生小羽的求助
女生小羽,北京某中学初一学生,性格开朗,爱唱歌、爱跳舞、爱朗诵、爱表演。照理说,这样的女生总是特别招人喜欢,可偏偏有同学看不惯“爱现”的小羽,把网络当成“围剿”的工具,狠狠羞辱了她。
事情是这样的。一次班会上,小羽热情洋溢地跳了一段流行舞,结果惹得班里男生大喊:“王羽你真是我的偶像!何蕾你是我第二个偶像!”何蕾是大家公认的“班花”,平日里一呼百应,人缘极佳。她能歌善舞,在小羽之前也跳了段民族舞,并博得阵阵掌声,可男生的呼喊让何蕾颇不服气。当天晚上,何蕾在自己的QQ空间发起“疯狂”投票:全班最逗的女生是谁?最傻的女生是谁?人缘最好的又是谁……很快,投票结果被公布网上——在“全班最傻的女生”后面,小羽的名字竟被许多女生提起,有不少人还在名字后面加上“恶心”、“呕吐”的QQ表情。看着刺眼的投票结果,小羽在网络的另一端不禁哭泣起来。
然而,噩梦还没有终止。在班上的QQ群里,何蕾大张旗鼓地描述小羽的种种“傻帽”表现,同学们热烈的回应和跟风的嘲笑,字字句句都如同针一样扎在小羽心中。她没有勇气反抗,甚至不敢在群里亮起头像,只是“隐身”默看所有发言。
半个月后,一封求助信发至编辑部的信箱。小羽在信中无助地写道:
我在班里没有好朋友,一个直率的同学把秘密告诉了我,她说全班女生都讨厌我。我去问过女生们为什么讨厌我,她们说觉得我特爱装,跳流行舞时就是在装,朗诵时有感情、有表情也是在装。可我就是这样啊,有什么不对吗?她(指何蕾)凭什么把我弄到这种地步!我才上初一,以后要怎么办呢?我好烦,好烦……
何蕾和同学们在网上对小羽所做的一切,带给小羽极大的心灵创伤,她苦恼不知该如何结束自己被欺辱的噩梦。小羽所遭受的正是网络暴力,但她不敢反抗,也不敢告诉老师,最终换来的是一波又一波的攻击。而那些伤害小羽的同学,她们之中有些人却还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参与进一场网络暴力事件。
都是帖子惹的祸
连日来,浙江嘉兴某高级中学的高三学生张乐苦恼万分,原因竟是自己“被官二代”了。
今年初的一个周末,张乐回到家,和往常一样打开电脑,登录QQ。这时,一个好久没有联系的初中同学的头像突然闪烁了起来:“张乐,你很拽嘛!你以前怎么不说你爸是副市长?”张乐疑惑不已,忙询问他何出此言。同学继续说:“得了吧,你的‘英雄事迹’我们学校学生都知道啦!”张乐依然一头雾水:“我什么也没干啊!到底怎么了?”“行啦,别装了,我们学校的贴吧上都有啦,倍儿详细,你就承认吧!”
没来得及回复,张乐马上打开了同学所说的贴吧,映入眼帘的内容令他大惊失色。一个已经“置顶”的帖子的标题是这样的:《‘我爸是副市长!’Y中一学生殴打生活老师后口吐狂言》。他点进去一看,帖子里赫然写明了“主角”的名字——就是自己!
张乐这才想起来,一个多星期前,生活老师突然进入他的寝室,按照学校的规定,要没收他为了图方便而私接的多功能插座。张乐觉得只是安个插座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就执意不给,在拉扯插座的时候,因为用力过猛,生活老师失足跌下了楼梯,张乐吓坏了,连忙去扶。后来,张乐接受了学校的处罚,并愿意支付老师的医疗费,老师也已经谅解了他。张乐本以为,这事到这儿就结束了,可这帖子是怎么回事?
张乐继续浏览帖子的内容,发现发帖者夸张地写道:“他的检讨书开头第一行就是‘我爸是副市长!我不会被处分的!他们不敢处分我!赔钱可以,我家钱多得是!’”……他又何曾说过这样的话!
下面的回帖足足有三十几页,几乎全部都是学生口气的“不像话,太猖狂了!”、“‘官二代’了不起啊,去死吧!”以及一些更难听的话,其中也不乏有人指责张乐的高中“势利”,指责其校领导“虚伪”。
更严重的是,当张乐通过贴吧的“友情链接”进入其兄弟学校的贴吧的时候,发现几乎嘉兴市所有高中的贴吧里,都有了上面的那个帖子!张乐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次日,他向校领导报告了此事,并向他们展示了原帖的内容,校领导也表示震惊。
后经查明,帖子是同在Y中的高一学生李扬夸大事实后散布到网上的。校方现已对李扬进行了批评教育,并对此事作出严肃处理。据李扬的班主任说,李扬平时成绩在中等以上,这次的事件肯定会对他造成不小的影响,甚至“要休学一段时间”。
(为保护未成年人,以上两篇文中学生姓名均为化名)
校园“网络暴力”危害青少年
美国研究者警告称,现实中针对未成年人的“校园暴力”行为,如今正大量向虚拟的网络转移。通过向未成年人发送邮件、文本信息以及在线聊天、交友等方式,以未成年人群体为目标的“网络欺凌”行为正显示出比现实欺压更大的危害性。
在许多国家的校园里,欺凌弱小现象都一直存在。但随着网络应用的进一步扩大,不少喜好欺凌弱小的美国学生开始上网作案,在网络中恐吓、欺凌同学。
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05年,10岁~17岁的美国青少年遭遇网络欺凌的案件增加了50%,案件数量从2000年的6%增加到2005年的9%。
此前,英国的一份报告显示,12岁~15岁的英国青少年中,有11%的人曾遭遇过网上骚扰或欺凌。接受调查的500名青少年中,很多人表示自己曾收到过恐吓留言或邮件,还有超过四分之一的人表示,自己曾在网上遭到过人身攻击或恶意中伤。
目前,向全球蔓延的针对未成年人的“网络欺凌”现象,正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针对“网络欺凌”,美国佛罗里达、南卡莱罗纳、犹他等州的某些学校正在制定处理“网络欺凌”的措施。
为遏阻“网络欺凌”行为,英国政府有关部门开通了网络热线,鼓励举报涉及儿童色情、种族仇恨和其他非法内容的网址;英国内政部设立了儿童网络保护特别工作组,专门为在网上保护儿童安全出谋划策;英国教育和技能培训部也设立了专门网站,向家长提供最新的网络安全信息。政府公布了24小时的儿童热线,家长和孩子可随时就网络问题寻求帮助。
对网络暴力勇敢说“不”
遭遇网络暴力时,学生该如何应对?如何预防网络暴力事件发生?记者特别采访了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宗春山,看看他给同学们带来哪些良好建议。
“千万不要等到事情严重以后再去处理”
网络暴力由于传播速度较快,往往在一夜之间就能产生巨大的连锁反应。“网络暴力最典型的就是遭到语言暴力的伤害,它会迅速通过网络蔓延和发展,受害者尤其是青少年根本来不及做出反应。”宗春山认为,网络暴力的后果是不可预测的,不能以当下的状态来判断事情的轻重,因此,一旦遭遇网络暴力,首先就是要尽快阻止事件继续。
“绝对不能沉默,但也不要回击”
目前,有许多孩子遭受到网络暴力却不敢反抗,甚至不愿告诉家长以寻求帮助,这恰恰是错误的做法。“受到网络暴力伤害以后,要去声明、表达自己的感受,一是让对方知道他的行为对你造成了伤害,制止对方继续这样做;二是让父母、老师知道你遇到了困难,需要得到帮助和保护。”宗春山特别指出,“要解决问题就不能沉默,但也不能反击。千万不要接招,一旦回击或报复,只会遭到更大的攻击。”
“诉诸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相关的法律法规仍需完善,尤其在法律执行上还存在很大的缺失。尽管如此,宗春山仍然强调,同学们遇到网络暴力时一定要诉诸法律,竭力维护自己的权益。“网络暴力不仅限于谩骂、指责等语言暴力,它往往还构成一种侵权行为,受害者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追究施害者的民事责任甚至刑事责任。”宗春山告诉记者,“法律可以实现批评教育的目的,并在必要时帮助受害者获得精神赔偿。”
“不要在网上透露自己的私人信息”
谈到如何防范校园网络暴力,宗春山提醒同学们,网络并不是完全虚拟的世界,为避免受侵害就要学会自我保护。在上网时需要注意:不要泄露自己的私人信息,包括姓名、学校、班级、家庭住址、手机号码;不要上传自己的照片;掌握安全的网络技术等。
认清网络暴力的真面目
宗春山认为,从防范的角度说,让青少年了解什么是网络暴力,并意识到它的影响亦十分重要。例如,网络暴力有这样几种形式:在网络日志或论坛上进行人肉搜索、用语言进行人身攻击或威胁、捏造谣言、传播不良信息、暴露隐私等。通常,网络暴力的产生有几方面原因:网络暴力是现实中校园暴力的延伸,现实中就存在暴力;通过网络实施暴力有较强的隐秘性;多数情况是为了宣泄、解气,让对方得到最大化的伤害。宗春山呼吁学生要懂得自律,“不要参与和支持任何网络暴力活动。”
给家长和学校几点建议
首先,家长和学校都要充分重视这件事,不能认为只是孩子之间的玩笑或游戏。家长方面,要重视孩子的心理感受。学校方面,一定要严肃处理这类事件,让受害学生感受到公平待遇。
其次,掌握一些网络安全技术,在网络上做必要的防护措施,及时发现并删除不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