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中的博物馆:跨媒体、参与及伦理》-作为媒体和媒介的博物馆论文

《新媒体环境中的博物馆:跨媒体、参与及伦理》-作为媒体和媒介的博物馆论文

—书评·书讯—

《新媒体环境中的博物馆:跨媒体、参与及伦理》
——作为媒体和媒介的博物馆

魏燕齐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美国人类学家阿尔君·阿帕杜莱(Arjun Appadurai)在《消散的现代性:全球化的文化维度》一书中提出了“媒体景观”的概念,认为其是生产和散布信息的电子化能力,也是这些媒体所生成的世界影像。媒体景观为全世界的观众提供着丰富而庞杂的影像、叙事和族群景观,无论私人利益还是国家利益所造就的媒体景观,都以影像为中心、以叙事为基础来描绘现实,它们的体验者与转化者都从中获得一系列要素,从而构建想象他者生活的剧本。那么博物馆作为同样具有传播性质的机构,到底是否属于媒体景观呢?按照传统的观念,博物馆既不是媒介也不是媒体。而加拿大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则将媒介泛化到一切事物。如此来看,博物馆毫无疑问是一种媒介,以空间形态进行知识传播,同时它与媒体也有共同之处:由人建构并具有传播文化、传承文明的重要功能。

从民族志里的“接触地带”、后殖民话语下的“冲突地带”再到当今的“以观众为中心”和“后数字时代”,博物馆在新博物馆学出现后不停地被赋予新的定义。《新媒体环境中的博物馆:跨媒体、参与及伦理》一书正是在新的博物馆景观中,立足批判性思维、具体实践加之以经验为基础而形成的综述,讨论博物馆中技术的目的和价值,并通过相关案例分析,商榷如何面对日新月异的未来,旨在为从业者提供切实有效的工作指南。

先让英格曼神甫去和安全区的领导们商讨如何把女学生们偷运出教堂的乏味枯燥的细节吧。也让少佐去上天入地地寻找他认为下午造访必不可缺的圣诞红吧。我还要回到教堂墓园,这是早上七点一刻左右,英格曼神甫刚刚出门。

随着媒介环境的改变,传播方式和观众参与为博物馆带来了新的传播路径。新媒体成为塑造博物馆传播模式和机制的推动力。作者在书中的每个章节都论述了新媒体是如何塑造新的博物馆传播空间,将展示空间变成交流空间,让观众与博物馆在不同的媒体技术使用过程中发生互动,传播内容也并非局限于展示内容,而是包括个人经验的综合体。在新媒体环境下,博物馆已经不再是单纯的非营利性机构,而成为一种创造媒体,是促进文化参与的技术改革催化剂。

本书分为七章,第一章“跨媒体博物馆”介绍了传播学方面的前沿动态,并引入美国传播学家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的“跨媒体”概念,帮助读者理解博物馆为何是跨媒体的典型,以及博物馆知识空间的分散性、碎片化、沉浸式、非居间化和非终结化。目前,数字媒体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性扩大了多媒体平台的使用范围,因而我们应当聚焦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媒体,关注博物馆利用社交媒体传播的途径,重新审视跨媒体实践及其对机构的影响。在第二章“社交网络中的博物馆传播”,博物馆可通过社交媒体创立新的话语和交流空间,为读者提供更加直观的解释样本。在第三章“用户创造内容”,从公共管理和业余/专业人士的对立关系、众包和草根/自上而下的对立关系、参与艺术和真实性/品质的对立关系以及照片分享的网站和开放/封闭的对立关系等多个角度出发,探讨观众如何借用博物馆空间和不同媒体创造新的内容。在第四章“大众叙事:数字档案积累”,讲述了个人叙事档案兴起的背景,试图采用新媒体组织这种叙事方式,并以英国、澳大利亚和美国三个博物馆的数字记忆档案为例,阐释集体记忆如何通过大众媒体公开表达。在第五章“社会性博物馆中的交互”,说明了交互的关键在于体验而非内容,可借助计算机、触摸屏等媒介,通过与观众的先前经验发生联系而生成知识在空间中的传播。在第六章“具有移情作用的博物馆在线游戏”,强调了社交与游戏在感官角度对观众参与程度的调节作用。在最后一章“混搭博物馆”,“跨媒体”概念以媒体混搭的方式再次被提起,事实上博物馆可谓各种元素的聚集地,因而具有矛盾、创新和“娱乐至死”的特征。

2.以人为本、服务为先,是“枫桥经验”创新发展的精神要义。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扭住做好群众工作这条主线,关注民情、改善民生、发展民主、维护民安、促进民和,这有力提升了社会结构的韧性和延展性,扩大了社会张力,凝聚了党心,赢得了民心。

书 名:《新媒体环境中的博物馆:跨媒体、参与及伦理》

新媒体并不简单地只是我们传播信息的工具,其自身也对传播者产生了各种影响。用户在此环境中成为一个能动性因素,可利用新媒体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扩大信息的范围。新媒体使得交流空间不再有约束力,每一次互动都可作为一个主题形成的起点,有助于用户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欣赏自己喜欢的东西。于是,用户的主体性被强化,甚至会将自己视作历史的主角。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新媒体创造了新的博物馆形态,这种创新不仅存在于展览层面,也包括与观众的关系、参观的路线等。

虽然,社交媒体在博物馆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作者对叙事方式的审视、对技术影响的判断以及对在线游戏的关注,则是本书的亮点所在。为了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作者在书中大量列举数字媒体领域的最新成果,全面展现了欧美博物馆的整体发展趋势,致力于解决博物馆的跨媒体、参与及伦理问题。正如作者所言,这些问题极为重要也非常紧迫,不是日后的隐患,而是当下已成的现实。

本书内容短小精湛,其中的每一章节都可进一步延伸扩展,作者以抛砖引玉之姿为博物馆学在此问题上开启更为深入的研究做了铺垫。同时,作者并没有为过去几十年来在媒体与博物馆领域所发生的矛盾而感到焦虑或者消极,在提供了博物馆作为媒体和制造媒体过程中的多种争论和利弊后,她启发并激励我们思考下一步将要走向何处。

3个学段,北京版、北师版、冀教版和人教版的平行四边形内容有13个知识点,苏教版和青岛版有11个知识点.其分布详见表3.

课中,学生练习运用知识探究学习,教师和学生通过手机客户端、平板客户端等有效互动,以小组讨论、问卷调查、在线投票、视频直播等方式,对学生给予指导和问题反馈。

本书在开篇就表示想要建立一个全新的话语体系,类似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的知识考古学。同时,在内部结构上根据各个主题的需要选取了多种多样的研究方法,这一混合研究法产生了不少有趣的见解。例如,针对用户创造内容,参考前人的学术文献,反映了“博物馆-观众”二元论。再如,关于社会性博物馆中的交互,则提供了在伦敦博物馆(Museum of London)开展的小组访谈数据。这种将实证研究与现场观察相结合的方式,清晰地体现了数字媒体如何干预博物馆专业知识的动态过程。

作 者:珍妮·基德(Jenny Kidd)

译 者:胡 芳

审 校:潘守永

出 版 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年2 月

doi: 10.16703/j.cnki.31-2111/n.2019.03.012

魏燕齐.《新媒体环境中的博物馆:跨媒体、参与及伦理》——作为媒体和媒介的博物馆[J].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19(3):249-250.

标签:;  ;  ;  ;  ;  ;  ;  ;  ;  

《新媒体环境中的博物馆:跨媒体、参与及伦理》-作为媒体和媒介的博物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