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论文_田佳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论文_田佳

田佳

义乌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浙江金华 322000

摘要:城市本身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应该基于海绵城市的科学理论,充分发挥园林景观的自我调节能力,从道路、湿地、建筑、绿植等全方面来规划设计,充分发挥它们的滞、渗、净、排能力。通过技术手段实现道路径流控制和局部雨洪管理,使海绵城市和园林景观共生。

关键词:海绵城市;景观规划;渗水装置

1 海绵城市理论概述

海绵城市主要功能在于对城市内雨水、积水、内涝等不利因素进行吸收、存储和利用。海绵城市在园林中的应用可以理解为,在景观设计中植入海绵的吸水功能。相比传统的园林设计理念,海绵设计更有利于城市的集水、排水和水资源的回收利用。受可持续发展战略影响,海绵城市已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部分试点城市已经科学地将该理念应用于园路、绿地、铺装等基础设施的设计施工中,使得这些载体具有对水资源的高效吸收作用,从而真正实现水资源回收循环利用。景观绿地在降雨时可以吸收一定数量的雨水,能够有效缓解雨水短时间大量汇集带来的城市内涝等现象,更好地为人们提供安全的出行条件。并通过对雨水进行收集、过滤处理,继而用于园林绿化的灌溉等方面,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2海绵城市作用机制

在这种新的理论支撑下,城市不仅拥有如海绵般的吸收能力,同时也具备相应的弹性,能够更从容地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和调整,以充分发挥自身的自我调节功能,实现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在自然灾害发生之后,海绵城市能通过城市道路、地下排水管道、绿地等载体实现吸收余水的功能,更有效的减轻洪涝灾害对城市的负面影响。海绵城市的“弹性”,主要体现在它能够科学有效的保护城市中的原有生态系统。绿地作为城市的“肺”,既能够实现雨水的吸收利用,同时也能够实现一定的截水功能,避免雨水进入城市主干道对行车造成影响。同时,海绵城市的“弹性”还在于它能够有效修缮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重新焕发城市生态功能。使得海绵城市的属性能够在生态系统的修缮和完善过程中督促人们基于其特点来选择相应的方式,避免因保护不力而造成二次损害。

3景观规划中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

景观规划的目的在于营造舒适宜人的城市环境,合理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并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从而科学地推动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园林设计仅仅符合了对城市环境的美化和保护,对于城市自我调节能力的发挥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因此,应用海绵城市理论来重新梳理景观规划,需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内容:

3.1园林道路规划

在景观规划中,园路设计是整个项目的骨架。传统的园路更注重景观性以及其与自然的亲和性,对生态保护功能考虑较少。在海绵城市理念中,园路设计应该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同时结合具体实际情况来制定方案。一方面,在园路设计中,应该合理处理园路与绿化的关系,减少直线型园路,多采用曲线或者环状设计。尽量规避传统密实的铺装形式,积极采用间隔形的样式或透水性铺装,以有助于雨水的下渗,发挥道路对雨水的收集能力。另一方面,在传统园林设计中,常在园路两侧种植高大乔木来营造“曲径通幽处”的氛围,但大乔木吸收雨水的能力有限。依据海绵城市的理论,适宜在道路两侧种植大面积的灌木地被,并保证植被的连贯性,充分发挥它的生态环境局地效应。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此外,除了绿地空间外,尽量将铺装设计为透水性铺装,包括透水砖和透水混凝土两种模式,分布应用在人行道铺装和自行车道中。通过透水性面层和透水基层的处理手法,避免雨天路面形成积水,为路人营造更舒适的行走体验。

3.2园林水景设计

水景是景观设计中的重要节点。传统的水景设计中,人们为了便于后期的养护管理,往往将水景独立封闭起来,难以充分发挥水的交换功能,不利于它与自然界的物质置换。因此,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应结合海绵理论,优化水系设计。在水系走向的选择上,尽可能利用地形地势上的天然优势,来引导雨水自动蓄积。尽量将低洼处确定为蓄水点,利用地形条件来修筑蓄水池、蓄积渠道,合理利用雨水资源。另一方面,尽量规避水池的全封闭性,在水池的适当位置预留一定的开放区域,以实现水池与自然界的物质交换,也便于雨水渗透。

3.3在城市公共区域设置渗水装置

城市公共区域出现的渗水现象严重影响着城市交通的正常运行,应结合海绵城市理论,选择渗水性良好的铺砖应用于城市公共区域的路面,并在路面下方设置雨水存储运输装置,将雨水运输到城市绿地的灌溉系统中,应用城市积水灌溉城市绿地。在城市公共区域设置渗水装置处理了城市积水问题的同时,也显著降低了城市水资源的消耗量。例如北京市的奥林匹克公园就充分地应用了“海绵城市理论思想”,通过有效设置城市公共区域渗水装置,实现了应用城市雨水进行城市园林灌溉工作的开展。同时奥林匹克公园“景观带”的有效创建,也实现了北京市的部分雨水资源的有效转化。

3.4园林建筑规划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同时应该注重建筑物的科学规划和利用。建筑物对于雨水的渗透能力也是值得利用的。传统的园林建筑设计中,强调建筑的实用性,屋面通常采用抗渗性能优良的材料,来减少屋顶渗透问题,这与海绵城市理论是相悖的。因此,在现代园林建筑的设计中,应基于海绵城市的科学理论,设置一定的排水渠,并将雨水引入园林的水景或者直接引入绿化植被中,以有效实现雨水的利用和积蓄。

3.5绿化植被设计

园林绿地的规划,要注重自然规律和人工作业的充分融合,在实际的绿地规划中,应尽量减少对自然地形的破坏和修整,而是充分基于地形地势的自然条件和先天优势,合理配置不同季相、不同习性的绿植。同时,基于对不同绿植根部的深入研究,来精准进行蓄水池位置的选择。

结束语

将海绵城市的科学理念深入贯彻进日常景观设计,实现海绵城市理论的环境保护效用的真正有效发挥,可以使得我国在环境友好型发展理念下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理想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赵栩.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J].住宅与房地产,2017(30):64.

[2]李明.风景园林规划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分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7(18):138-139.

[3]陈小锋.研究风景园林规划中海绵城市理论及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7(29):67-68.

[4]项青.“海绵城市”在中国园林景观中的应用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20):176.

论文作者:田佳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4

标签:;  ;  ;  ;  ;  ;  ;  ;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论文_田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