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品流通渠道效率研究——基于SCP范式分析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范式论文,中国论文,视角论文,效率论文,渠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持续低迷,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使得我国药品流通产业面临着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的严峻压力。加快药品流通产业发展、提高药品流通渠道效率、降低药品流通成本来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已成为政界、业界和学界高度关注的焦点。2011年4月商务部正式印发《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其中第三个主要任务是发展现代医药物流,提高药品流通效率;2012年7月,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指出:应该降低流通环节费用、提高流通效率;2013年1月底国家发改委等16部门又制定了降低流通费用提高流通效率(国十条)的综合工作方案。所有以上政策都充说明政府对降低药品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的高度重视。而目前新一轮医改中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政策、基本药物制度等实施以来并没有从本质上大范围地降低药品价格,虽然基本药物价格得到普遍下降,但是基本药物的覆盖面较小且品种(新版507种)较少,非基本药物(近万种)流通是药品流通秩序混乱的主要造成者,层层加价,医疗机构滥用市场势力获得垄断利润。比较主要发达国家的药品流通渠道中平均加价率:美国10%~20%、法国30%~40%、日本20%~25%①,而中国居然高达60%~70%。说明我国药品流通过程中显性和隐性交易环节较多,药品流通渠道效率低下。从我国目前“医药一体”制度来看,医疗机构处于双边垄断的平台,在药品流通渠道中医疗机构凭借其渠道垄断地位获得垄断租金,进而由于渠道主体的渠道权力不均衡而降低了药品流通渠道效率。
本文基于以上药品流通环节过多层层加价和医疗机构滥用垄断势力两个方面,就药品流通的特殊性和药品流通渠道的特殊性提出研究命题,利用产业组织理论的“结构—行为—绩效”(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简称SCP)研究范式,构建模型分析流通渠道的各种构成因素是如何影响流通渠道的效率。以期能改善药品流通市场行为,优化市场结构,进而切实提高药品流通渠道效率,并为政府制定降低流通成本提升流通渠道效率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相关文献综述
从理论上讲流通效率与流通渠道效率是两个相近但却有区别的概念,流通效率的研究领域较广且包含于流通渠道效率,流通渠道效率的研究主体明确,它仅是流通效率的一个方面。
首先,关于对流通效率的论述应该追溯到马克思的经典流通理论研究。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关于流通效率有如下论述:流通费用尤其是纯粹流通费用是对收入的直接扣除,对社会是不能创造财富的,因此,对经济发展而言,应该采取适当措施来缩短流通时间,尽量降低流通费用。Anrooy(2003)从流通资源配置的角度研究指出,流通效率是指通过资源的有效配置,使消费者满意度达到最大化。纪良纲、刘振滨(2004),李骏阳、余鹏(2009)等从商品流通速度的视角研究了流通效率,认为流通效率主要表现在商品流通过程中流通时间的占用和流通资源的消耗,具体体现在商品流通速度和流通成本两个层次上。徐从才(2006)指出,流通效率是指流通实现过程中价值补偿的程度以及利益的和谐度,具体包括流通产业的效率和流通组织的运转效率。以上学者从流通的费用、流通时间、流通速度、资源配置效率和组织运转效率等维度论证了流通效率,都是从某一个维度研究流通效率,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性;而且不能反映出商品流通的特殊和一般,对药品流通效率的测度的借鉴价值不大。
其次,利用现代经济学理论对流通渠道进行研究还得追溯到西方经济学中产业组织理论里面对于企业纵向关系的研究。因为,生产商、销售商和消费者构造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形成了典型的纵向的市场关系。斯彭格勒(Spengler,1950)最早构建一个双重加价模型对这种纵向关系进行了描述,认为产品在经过上下游垄断企业的时候,经过了两次根据边际成本定价的垄断加价。双重加价模型分析基于上下游企业都具有垄断地位,后来的研究对这种垄断地位进行了多维度的放松。有些学者就在“上游竞争一下游垄断”的纵向结构下研究零售商对流通渠道的控制(Stern和Weitz,1997;Von Ungern-Sternberg,1996;Dobson和Waterson,1997)。Stern和Weitz(1997)指出,大型零售商主导地位的增强是商品分销领域的一大革命。Teecee(1992)、Buzzell.RD、Ortmeyer(1995)认为,生产商、供应商和零售商长期的合作导向可以减少库存、降低渠道成本、改善渠道绩效和提高顾客满意度。纪宝成(1991)指出,商品流通渠道的多样化决定这能否经济节约地顺利完成其流通过程而进入消费。王晓东、张昊(2011)指出,强势零售商将通过压低市场价格的方式影响其他零售形式的利润,迫使制造商成为其供货商,进而通过组合式的通道费策略占有渠道利益。以上文献说明流通渠道的多环节和局部垄断会损失渠道效率,但没有把流通渠道的多环节和局部垄断上升到现代经济理论中市场行为和市场结构对市场绩效的影响的逻辑关系研究。
第三,关于药品流通渠道的效率文献较少。宋远方、宋华(2005)研究了药品流通供应链的绩效问题,指出了当前我国药品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企业和医院的供应链绩效存在的问题。李先国(2010)指出,现今药品流通环节有一定节减,但依然存在着一定冗余,应该进一步缩短医药供应链上不必要的流通环节,提高药品流通渠道效率。颜少君(2012)指出,西方发达国家药品流通渠道终端主要是零售店,法国药品流通总额的84.7%、德国84%、日本90%、美国74.9%经由零售药店销售②,再加上一流的现代化医药物流配送系统,极大提高了药品流通的渠道效率。以上文献仅限于经济现象较为片面主观的描述,缺乏理论模型的支撑。
通过以上文献梳理可知,对药品现代流通渠道效率的研究没有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对研究视角的选取缺乏匹配性、全面性和系统性,更是缺少理论模型的支撑;而且多集中于对经济现象的某一维度的描述或是基于财务层面的成本分析,较少利用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影响药品流通渠道效率的各种因素。而流通渠道涉及的上下游企业构造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形成了典型的纵向企业关系,药品流通渠道的多环节加价和零售终端(医疗机构)的双边垄断的渠道特征,反映出的药品流通市场行为和市场结构的特征,因此采用西方经济学中经典的SCP研究范式来分析影响药品流通渠道效率的各种因素具有一定的匹配性、全面性和系统性。
三、模型设定与分析
(一)模型设定的理论依据
根据西方产业经济学SCP框架理论展开对药品流通渠道效率的研究(见图1)。卢凌霄、周应恒(2008)指出:对流通效率的研究多数将其分解为技术效率和经济效率,其中经济效率主要从不同流通渠道的流通环节的价差、流通成本、生产者收益最终售价比例等角度分效率。根据产业经济学的观点,经济运行的效率,一方面体现为该机制运行结果对完全竞争均衡结果的偏离,另一方面体现为该机制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在这里我们重点考虑渠道的流通效率,即各种市场结构下,经过渠道流通的产品价格和产量对完全竞争状态的偏离。我们的分析不但会丰富结合西方经济学理论对流通理论的研究,还会对现阶段社会上的各种流通怪相提供一种解释,有助于政府规制结构优化现有的流通市场结构。在这里,我们首先利用双重加价模型分析渠道企业之间的纵向关系,然后从两个维度对双重加价模型加以扩展,并对影响渠道效率的两个主要因素进行分析。
(二)基准模型
假定两家企业处于某一产业链的上下游,并且在各自所在的环节具有完全垄断地位。我们称上游企业为制造商,下游企业为零售商。价格是两个企业的唯一决策变量,首先由制造商选择出厂价格,其次由零售商选择消费者价格。处于垄断地位的两个企业,都会控制价格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因此随着商品的流通,价格会有两次加成。为了说明这种加成对最终价格的影响,下面构建一个数理模型分析这个过程。
如果商品面对的最终市场需求函数为,Q=a-bp,零售商的决策函数为
零售商的最优价格p将会是制造商出厂价格的反应函数
对最终产品的需求为
制造商预见到自己制定的价格将会影响零售商的价格行为,因此制造商的决策函数中将会考虑这种反应
其中,c为制造商提供每单位商品所需的成本。
由上式有
将带入前面的表达式得出商品的最终价格、最终销售量为
现在考虑一个制造商自身提供销售服务的一体化情况,那么企业的最优决策函数就是
根据一阶条件得出消费品的价格、销售量分别是
分析双重加价情况下的价格和一体化情况下的价格,可以得出一个很直观的结论:由于商品经过垄断的流通环节,从而导致了最终消费价格的提高。
(三)纵向扩展:由双重加价到多重加价
在现实中,有很多商品的流通并不只是经过一个流通环节。曾经有报告指出,一些蔬菜会经过10多个流通环节,导致最后的销售价格是开始批发价格的几十倍。那么如此多的流通环节,是如何影响价格的呢?下面通过对上面的双重加价模型做一个扩展来分析。
假设该行业存在n+1个企业,有1个为制造商,有n个零售商,并假设每个零售商在自身环节都是处于垄断地位。并且这n个企业都是完全理性的,他们都会观察到自己的下游企业将会在自身定价的基础上制定出最优的价格,所以在其定价的时候会考虑下游企业的反应。下面本文采用逆推的方式来分析这n+1个企业的定价行为。
假设第n个企业接收到第n-1个企业的定价,并面对市场的最终需求函数,Q=a-bp,制定出自己的最优价格来追求最大化利润。
由上式得第n家零售商的定价为
以此类推,第n-1家零售企业的决策函数为
第n-1家企业的定价为
第n-2家零售企业的决策函数为
第n-2家企业的定价为
第1家零售企业接收到制造商的报价为,制定最优的价格,其决策函数为
第一家零售企业的定价为
制造商会在考虑到后续n家零售企业的价格反应行为的情况下制定自己最优的出厂价,其决策函数为
则制造商的最优定价为
那么,可以写出零售商的价格序列,,并且最终的市场价格为,最终的市场均衡产量为。
从这个价格序列可以看到,由于每个环节都处在垄断状态,价格总是采取了垄断加成。另外,价格加成的值呈现逐渐缩小的趋势,,上游企业总是可以预期到下游企业的行为,所以在价格加成上,上游企业总是具有优势。
结论1:商品的垄断流通环节越多,商品的价格越高。
由商品的最终销售价格表达式可知,即最终销售价格与流通环节成正比。俗话说“雁过拔毛”,每经过一个流通环节,企业都会采取价格加成的方式获利,必然会导致价格的提高。
(四)横向扩展:由完全垄断到非完全垄断
流通环节流通组织设定说明:根据陈文玲(2010)提出的基本药品流通渠道模式,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医疗机构),药品流通总额的80%经由此渠道模式流通。结合中国药品流通的现状,在整个药品流通渠道中批发商的渠道垄断势力几乎为零,在药品品种和用量选择上渠道的主要控制权在零售商(医疗机构)掌控,其次渠道控制权属于制造商(招标采购中由制造商直接投标)。因此在模型的横向扩展中流通1、流通2的设定应为医疗机构,在中国目前的“医药一体”的制度下,研究医疗机构对药品流通渠道的完全垄断到非完全垄断的扩展才有现实意义,即鼓励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才能弱化其药品流通渠道的控制权,提高药品流通效率。
在本节,放松流通环节流通企业的垄断地位,将竞争引入流通环节。迄今为止,企业可供利用的竞争工具主要包括价格和产量。在价格竞争方面,最主要的就是伯川德价格竞争模型,其论证了市场上只要存在竞争,那么企业竞争的最优策略就是将定价定在平均成本处。伯川德竞争的结果很多时候犹如物理模型中基于“无摩擦力”状态下得出的结论一样,理论上可行,但是现实中无法验证。在经济中也是一样,很多因素阻止了伯川德结果的出现。为此,分析企业的产量竞争行为,虽然产量竞争行为不能完全代替企业的价格竞争行为,但是其结果完全可以更好地理解流通环节的竞争是如何影响流通效率的。
假设某一产品的上游有一个制造企业,下游有2个流通企业,他们都知道市场的最终需求函数为,Q=a-bp,制造企业先行动制定出厂价格,但是其会考虑到流通企业对自己行为的反应。所以这里仍然采用倒推的方式。与上面不同的是,在流通环节企业之间也会相互竞争,其行动时会考虑对方的行为。
根据需求函数得出价格的反应函数为,p=(q-Q)b。假设流通企业1在确定自己的供应量时,默认对方的供应量给定。企业1的决策为
企业1的最优供应量为
以此类推,针对企业1的供应量,企业2的最优供应量反应函数为
可知,同时满足上述两个反应函数的供应量和将会是一种均衡状态,都达到了自身利润的最大化,谁也没有动力去改变供应量。联合方程得
商品的最终价格为。
现在来分析制造企业的行为。作为完全理性的厂家,其决策时必将考虑流通环节的企业行为,其决策函数为
根据一阶条件有,那么最终的价格和销量为
现在进一步放松上面的假设,假设流通环节有n个企业。这n个流通企业都是完全理性的,并且同时在流通环节参与产量竞争。那么每个企业在决策时都将考虑其他(n-1)个企业的反应。既然没有考虑每个流通企业的异质性,根据对称性,每个企业的产量将会相同。那么每个企业的决策函数为
企业1的最优产量为
其他(n-1)家企业的反应函数与上市一样,最优的企业产量将是大家的产量一样并且符合利润最大化的原则。令上式中=,解出得
商品的最终价格为
那么制造商的考虑流通环节产量竞争的决策函数为
根据一阶条件有,那么最终的销售价格和销量为
发现在2家流通企业和n家流通企业时,制造商的出厂价格是一样的,并且。这说明对于垄断的制造商来说,下游企业的竞争对其价格没有影响;对于流通环节来说,这种参与竞争的企业越多,最后的销售价格越低。
结论2:流通环节的竞争将会降低产品的最终价格。
虽然这里的分析是基于流通企业的产量竞争行为,但是这种竞争行为展示了一个动态的连续变化过程。而非价格竞争行为中不是完全垄断就是完全竞争的“非此即彼”的状态。由,可以看到这种价格的变化是与流通环节的企业数量呈反比的。在药品流通的实践中,陈文玲(2010)指出:有两种主要药品流通模式,即,(1)制造商—批发商—医疗机构—消费者;占流通总量的80%左右。(2)制造商—批发商—零售药店—消费者;占流通量的15%左右。前者存在较多隐性和显性交易主体和集中招标采购环节,药品流通中实施层层加价,尤其是在非基本药物领域表现比较突出,致使此流通渠道的最终价格较高,流通效率较低;后者的销售终端是零售药店,处于完全竞争状态,流通环节较少,致使药品最终价格较低,流通效率较高,这也是欧美发达国家85%的药品在零售药店分销的主要原因。
四、研究结论与展望
本文首先将流通环节抽象化为西方经济学中的企业纵向关系,并用经典的双重加价模型对流通环节的价格变化做了描述。在此基础上从流通环节数量和流通环节市场结构两个角度对模型进行了扩展,从而得出结论:商品的流通环节越多,流通环节的垄断势力越强,商品在流通环节的价格加成越厉害,并且导致均衡的市场供应量越低。
根据North(2008):“有效率的制度安排是降低交易费用、构成有效率市场的基础的正式结构”的观点,可以认为:在新一轮的药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实践中,政府应该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来减少流通环节和创造公平的流通主体竞争环境。首先,尽可能减少压缩药品流通环节,在基本药物和非基本药物招标中严格推行“两票制”,并积极做好票据流通的审查和监管工作,压缩药品流通显性和隐性环节;加强药品流通组织的信息化建设和信息管系统改造,充分利用好电子商务平台、网上招标采购平台、网上财务结算平台,以及加强第三方医药专业物流业务延伸,减少交易、结算和管理的各种环节,提高药品流通的渠道效率。其次,关于是零售商(医疗机构)之间竞争,应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从广度和深度上积极推进“医药分离”,使医疗机构依赖药品销售的发展模式向提高医疗服务技术的发展模式转型;积极推进城乡医疗资源服务均等化,加大社会力量“办医”的力度,提高医疗机构之间竞争程度,通过有效竞争弱化其药品流通渠道的控制权提高渠道效率。
流通是社会化大分工的产物,它的出现是为了减少生产与销售相匹配的搜寻成本。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这种搜寻变得越来越容易,某些商品流通似乎就没有必要存在了,这也是本文得出的一个粗略的结论。但是对于某些特殊的商品,流通过程会产生附加价值,流通环节就必不可少。例如药品的流通,就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才能消费。提供附加价值就必然会产生成本,因此,后续的研究中可以综合考虑流通环节的价值与成本。
①胡善联,“药品价格谁决定”,《医药经济报》,2011年5月11日。
②颜少君,发达国家药品流通模式的特点与启示,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2012年第29卷第三期(总簧115期)。
标签:scp分析论文; 价格垄断论文; 市场垄断论文; 销售分析论文; scp论文; 垄断竞争论文; 成本函数论文; scp分析模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