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集群中的社会资本,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集群论文,资本论文,我国论文,社会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60年代,舒尔茨(T.W.Schultz)提出“人力资本”概念,认为受过教育、经过培训的健康工人决定了古典生产要素的利用率。人力资本概念的提出为“社会资本”奠定了词源上的基础。90年代以来,社会资本成为许多学科的热门概念,众多学者多角度地界定了其基本内涵。其中,科尔曼(Coleman,1988)的界定最全面。他认为,“社会资本是根据它们的功能定义的。它不是一个单一体,而是有许多种,彼此间有两个共同处:它们都包括社会结构的某些方面,而且有利于处于同一结构中的个人的某些行动。和其他形式的资本一样,社会资本也是生产性的,使某些目的的实现成为可能。而在缺少它的时候,这些目的不会实现。”
考察我国企业集群后可以发现,社会资本嵌入在企业集群之中,通过集群内主体间的互动来发挥作用。本文试图界定我国企业集群中的社会资本,分析其促成企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基本原因,然后提出增加社会资本、促进企业集群发展的对策。
一、我国企业集群中的社会资本
1.信任。信任能够通过推动协调的团队活动来提高社会效率。在我国企业集群内部,许多企业主是相互熟悉的亲戚、朋友,容易从血缘、地缘基础衍生出彼此的信任;并且,在长期分工合作基础上,企业间逐渐孕育出一种相互信赖关系。因此,企业间的相互联系,如承包、转包、质量承诺、交货时间和资金结算等,都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这种高度信任使企业之间的协调沟通更容易,深度劳动分工合作得以长期维系。
2.隐含知识。隐含知识是组织内个人的经验和技能。这类知识难以用语言进行表述,其转移往往不在市场中发生,而是依赖于非市场化交流完成,即通过企业间人才流动和私人交往来实现。拥有共同隐含知识的人更容易彼此信任,因此隐含知识具有一种凝聚力,犹如一种“社会胶水”。我国传统产业的企业集群中,隐含知识含量较高,对集群形成有重要作用。例如,素有“鸡毛换糖”货郎担精神的浙江义乌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小商品市场;传统的“百工之乡”、浙江永康发展成为中国五金之城等等。
3.企业家网络。社会资本是一种处在网络或更广泛社会结构中的个人动员稀缺资源的能力(Portes,1993)。企业家网络的最大功能是提供了一种可靠、快捷的信息渠道,使企业家能够及时得到有用信息,提高决策速度和准确性。我国企业集群中的企业家网络是以血缘、地缘为基础的人际关系网络。企业家网络形成的信息交换渠道使各种信息能迅速在企业主之间传递,降低了经营管理和监督成本。企业家网络增强了资源配置能力,使企业家能在整个集群范围内得到支持,降低了企业创立成本,有利于新企业建立和克服经营困难。另外,企业家网络提供了一种声誉,加大了对失信等道德风险的抑制,保证了企业主之间信任的长期维系。
二、社会资本与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社会资本通过影响信用环境、产权结构和隐含知识网络来促成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1.社会资本与交易费用。市场中的企业合约几乎都是不完全的,如果社会资本缺乏,合约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常常导致企业合约交易费用过高,使合约最终无法签订或履行。反之,如果社会资本存量较高,机会主义行为被抑制,企业间交易费用就会降低,经济交往变得活跃且富有效率。我国企业集群运行机制的一大特色是,非文字性契约的“口头承诺”和交换中的“延缓性支付”。基础是企业之间的信任,它们有效降低了交易费用,提高了效率。反之,相互信任一旦被破坏,企业集群内所有业主连锁发生戒备心理,交易费用骤增,甚至可使企业集群完全瘫痪。
2.社会资本与产权激励。社会资本对人力资本产权的合理界定存在重要影响。社会资本存量高的社会关系网络有益于人力资本产权的界定,反之则反是。这是因为,社会资本存量高的组织内,人与人之间更加了解,人力资本的信息更加充分,有利于准确评价人力资本市场价格,降低了人力资本使用者在签订劳动合约时的道德风险。合理、完整的人力资本产权界定能够激励人力资本的合理供给,促进企业绩效提升。因此,社会资本的产权激励机制可以理解为,“社会资本→产权界定→人力资本产权界定→激励人力资本所有者→企业绩效上升”。我国企业集群具有较强的社区性和封闭性,企业之间社会资本存量高,有利于人力资本产权的完整界定。企业集群的高速增长印证了集群内产权激励的有效性。
3.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有两个因素会造成企业间吸收知识能力的差异:一个是以前的相关知识水平,以前具有的相关知识决定了企业对所接受的知识的熟悉程度,进而影响到企业消化新知识的能力;一个是接受知识单元与知识来源单元之间的同一程度,同一程度越高,行动主体间的语言系统和理解能力就越相似,越能有效地获取、消化和运用知识。我国企业集群内的企业家网络对知识的累积、扩散和传播具有特殊优势。企业家网络促进了知识积累,增强了消化吸收知识的能力;企业主之间有相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同一程度高,有效促进了知识的积累、扩散,加快了企业集群技术创新进程。
三、我国企业集群中的社会资本形成与演进
1.企业集群中个人社会资本投资
爱德华·格拉泽(Edward L.Glaeser)从个人角度出发,将一个社区的社会资本看作个人进行社会资本投资的结果。我国企业集群中社会资本主要是企业家个人社会资本的投资结果。集群内企业家获得社会资本能够显著提高经营能力,得到较长时间的市场效益。因此,企业集群内的企业家一般对社会资本的回报预期较高,即对社会资本未来的贴现率提高而贬值率下降,个人社会资本投资增加。城乡二元结构束缚了企业家的跨地区流动,个人离开原社区的概率较低,促使企业家增加社会资本投资。同时,企业家并未如模型假设的因时间机会成本上升而降低社会资本投资,这可能由于企业家认为社会资本的投资收益足以弥补时间机会成本的上升。
2.企业集群中个人社会资本向集体社会资本的聚合
社会资本具有公共物品特征,“在决定是否保持信任关系时,许多人是从自身的成本收益考虑的。因为行动所带来的社会增加的好处很大程度被其他人享有了”,“创立社会资本成为不符合行动者利益的行动”,结果,多种形式的社会资本就作为其他活动的副产品而被创造或毁灭,其出现或消灭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oleman,1988)。因此,个人社会资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增加集体效益,另一种仅仅产生个人效益。
我国企业集群中社会资本主要是以集群整体为基础进行分析的,其形成可以看作是企业家个人社会资本载体一定条件下的转化。企业集群内部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关系网络,企业家相互熟悉,声誉机制和民俗规则对关系网络的成员能够有效约束,阻止其失信行为。同时,集群企业和成员都有较高的稳定性,为社会资本的积累创造了必要条件。
3.我国企业集群中社会资本的演进
斯蒂格利茨(Joseph.E.Stiglitz)认为,社会资本补充或者替代以市场为基础的交换和分配,这种补充和相互作用可能存在一种模式:社会资本和发展水平之间的函数呈现颠倒的U型。市场经济发展早期,市场脆弱且不完善,人际关系网络会发挥作用解决资源配置和分配问题,现代意义的社会资本极少。随着市场发展和深化,人际关系网络被市场机制替代,现代意义的社会资本存量随市场发育同步提高,以法律网络为基础的契约约束替代了道德约束。增加到一定程度后,社会资本被正式市场制度代替,其存量转而减少。
我国企业集群与其中的社会资本演进也存在类似的相互关系。企业集群发展早期,市场体系不健全,企业间联系少,缺乏信任与合作,社会资本含量少,为争夺市场,经常发生恶性竞争;企业集群进一步发展后,由于企业间的长期交往和集群网络的封闭性和稳定性,促进了信任由家庭内部拓展到企业之间乃至整个企业集群,社会资本存量不断上升,促进企业集群形成了竞争优势,与集群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可以预言,随着市场范围不断扩大,企业集群内部以家庭为核心的血缘依附型的社会资本会不断减少,现代意义的以公民权利为基础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资本将逐渐增加并取代传统的社会资本。
4.提高企业集群中社会资本的政府对策
政府干预企业集群社会资本的形成,其必要性主要是:社会资本的公共物品属性常常造成个人投资不足,需要政府干预;个人社会资本向集体社会融合所需条件的满足需要政府介入;传统社会资本向现代社会资本演进对企业集群发展作用巨大,为促进企业集群健康发展,需要政府发挥作用。政府提高企业集群社会资本的具体政策:
(1)建设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我国企业集群中的企业经营者自身素质不高,视野不阔,难以把握未来的市场变化和产业动向。存在“小富即安”思想的经营者往往不愿突破传统的血缘、地缘人际关系网络,投资于新型的现代社会资本,如加入行业协会、塑造国际品牌等。因此,必须加强企业家队伍的建设。政府应通过短期培训、组织企业家到国内外先进地区参观等形式,开拓企业经营者眼界,提高其管理素质。
(2)促进企业集群竞争中的合作。①政府要促进产业内部企业间竞争中的合作,鼓励企业兴办自主参与的行业协会等自主性服务团体,使企业按照市场规律自愿组合,协同发展。②政府应该处理好企业集群之间竞争中的合作关系。要对企业集群准确定位,依据现有优势和发展潜力,合理进行地区间分工,协同创造区域经济优势,共同发展。
(3)建立国际营销网络。①提供信息服务,建立“预警机制”。为企业国际化经营提供信息、咨询和培训等全方位支持和服务。②推行品牌战略。政府一方面应组织企业兴办和参加各种专业展销会,扩大企业知名度,打造整体品牌;另一方面利用委托生产等方式充分利用国际企业知名品牌,建立外销网络,打开国际市场。
(4)完善技术创新支持体系。①组建科技人才师资队伍。积极兴办地方性大学或职业技术学院,使之和当地企业集群成长形成共生关系。②兴办科技园区,优化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环境。在科技园内,政府应该集中建设商贸、技术服务和培训机构,形成协作配套的支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