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经济背景下战略投资者的运作模式

试论新经济背景下战略投资者的运作模式

郑晓珍[1]2002年在《试论新经济背景下战略投资者的运作模式》文中提出美国经济经过一段调整期,重新步入正轨,经济开始恢复增长,充分显示出新经济内在的巨大潜力。新经济具有一系列新的特征,它有新的经济模式,新的经济运行规则,新的投资运作模式。 论文第一部分阐述风险投资的基本理论,这是该论文的理论基础,一直贯穿全文。文章首先阐述凯恩斯投资理论。接着论文又进一步阐述马可维茨投资组合理论。根据这一理论,若干项目投资组合的总收益等于这些个别项目收益的加权平均,总风险则小于加权平均风险。因而,战略投资者一般不把资金全部投向一个项目或企业,而会进行多项投资。最后论文通过期权定价理论来说明战略投资者的投资决策。风险投资和传统的投资不同,它进行的不是一次性投资,而是分阶段逐步注入资本。当第一次投资发生后,投资者没有义务作后续投资,但有权利在获取进一步信息后进行后续投资。由于后续投资是权利而非义务,投资者在企业未来的价值增值中拥有一个有价期权。而传统的投资评估方法——现金流折现法(NPV)无法体现这一因素,因此只能用期权定价理论来对项目进行评估。 第二部分主要阐明新经济规律与战略投资模式的关系,这是该论文的创新部分。文章指出,新经济消费行为的“成瘾性”特点决定了消费者效用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而增加,也就是说,消费者消费的越多,其愿意支付的价格也越高。这就是新经济下的需求原理。新经济下的供给原理也和传统经济的不同:随着产量的增加,产品的售价却越来越低。用克鲁格曼的话说,即“在网络经济中,供给曲线下滑而不是上扬。”在新的经济规律下,战略投资者的投资对象——高科技企业的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在传统经济下无法想象的行为,比如“免费赠送”、“烧钱行为”都显得很正常。与此相对应,战略投资者的投资模式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第叁部分介绍新经济背景下战略投资者的基本策略。文章首先从分析不同资金所有者的各自特点入手,详细论述了战略投资者的融资策略;接着讨论战略投资者根据种子期、创业期、成长期、扩展期和成熟期等各阶段的风险收益情况制定相应的投资策略,并且针对当前风险投资正处于困境的这一现实,介绍国外一些着名的战略投资者为摆脱困境采取的种种措施;论文最后阐述战略投资者投资后的管理,包括常规性管理、决策性管理等。 第四部分结合案例阐述战略投资者的运作程序。战略投资者通常要经历筹集资金、寻找和筛选项目、详细调查、谈判阶段、投资阶段以及撤资退出等六个阶段。浙江大学学位论文新经济下战略投资者的运作模式 论文最后一部分在制度经济学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风险投资的产生与发展所需的内部诱因和外部制度环境,为进一步探讨如何给我国战略投资者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提供了一种思路。文章指出,任何一种制度的产生都必须具备内部诱因和外部的制度环境。我国目前已经存在风险投资制度产生的内部原因,所缺的只是一种能导致这种制度产生、完善的制度环境。

戴志敏[2]2004年在《国际风险资本运作、退出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风险投资已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国内外成功经验表明,风险投资是促进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的有效形式。一批高技术企业在风险资本的支持下脱颖而出,不少高技术企业成功地进入了国内或海外的资本市场,实现了风险投资的完整流程。 值得注意的是,九十年代以来,国外一些风险资本正悄然进入中国的风险投资领域,他们已经成为引进外资中的一种独特而新出现的投资行为,其发展势头和影响不可小视。今后几年将是我国高科技产业继续蓬勃并走向健康发展的关键年份,经历了波折的中国高技术风险投资业将会以全新的投资环境、人才市场、项目质量来迎接更多的资金。网络股的降温使得国际风险投资家变得理性,但它们并没有因为遇到挫折而退缩。国内外的风险投资者都必然看好这个市场并大施手脚。 对于国际风险资本的进入,理论界和实际界已开始进行初步的研究。但鉴于国际风险资本的特殊性,国内目前对于这种有别于一般合资模式的风险资本进入中国的规模、行业、运作方式以及对我国经济所可能产生的影响缺乏深入而系统的研究,特别是由于风险资本退出渠道的不畅通使得国际风险资本疑虑重重。这就使笔者觉得有必要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地调查分析、研究探讨。本文通过大量的调研和资料搜集,指出国际风险资本进入中国的规模、特征、原因及对中国可能产生的影响,着重探讨了国际风险资本在中国投资所存在的退出障碍,在评价海外多层次资本市场与退出渠道后,对于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设立的必要性进行了具体制度设计,并提出应建立相应的制度环境。 论文主要内容如下: 一、对国际风险资本在我国的运作特征作总体描述(第1-3章)。 论文在从理论上分析了风险投资的基本原理和运作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后。论文指出了国际风险资本在我国投资总体规模、投资的行业与企业发展阶段特征、投资区域特征。分析和比较了国际风险资本选择项目的依据及评价项目的定性和定量方法。作为一种特殊的投资方式,风险投资的组织形式也有其特殊性,论文对国际风险资本在中国的组织形式与投资策略也进行了分析。 二、分析了国际风险资本进入中国的影响与成因(第4章)。 国际风险资本既然已进入中国,那么它们对我国的经济和金融等方面必然会有影响,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本论文分析了国际风险资本进入中国的作用与影

郭振杰[3]2006年在《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法律制度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公司改制,是我国目前经济改革中的重要课题,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s,MBO)作为公司改制方式之一,在最近几年引入我国,引起了激烈的社会反响。从2001年开始,MBO被大量介绍到国内,上市公司中开始以MBO方式进行实际操作,我国对此种改制模式的政策也经历了从规范到限制的不同阶段。目前,我国对管理层收购的学术探讨进入了一个崭新境界,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管理层收购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企业产权能否向管理层进行转让、以及转让的程序等具体问题,更重要的,这是一个将社会公平、利益平等、经济权利等问题集中到一起的焦点问题,我国的当前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在这个问题上得到集中体现,因此有必要对管理层收购进行充分的论证和评述。本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论述我国国有企业改制与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的关系,将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问题,置于我国国有企业改制的历史背景之中。在这一章中,主要分析了我国国有企业改制的社会转型背景和我国国有企业改制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国有企业改制的经验,提出并简要论证了通过企业管理层收购解决国有企业改制问题这一命题。 第二章主要讨论管理层收购的理论基础。在分析管理层收购的基本概念后,对管理层收购的主要理论学说进行了分别评析,其中包括代理成本理论、防御剥夺说、人力资本说、管理人员激励机制理论、企业家精神说、财富转移说等,并对管理层收购与员工收购进行了专门的比较分析。 第叁章主要讨论国外管理层收购实践和制度,重点研究了美国、英国等国家的管理层收购的实践和制度,分析了国外管理层收购的历史和现状、管理层收购的法律规范、各国管理层收购的特点,最后落脚于国外管理层收购对我国相关制度的影响。 第四章集中讨论我国管理层收购的实践,在简要回顾诸如四通、粤美的、胜利股份等管理层收购方案后,总结归纳了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实践中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指出我国管理层收购与其他市场化国家的差异。文章指出,我国实施管理层收购的特点主要是:通过变通做法来实施的情况比较普遍、交易价格存在严重的问题、追逐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之间的价格差异是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重要推动力之一、管理层收购实际上成为确认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一个变通形式、我国管理层收购并不导致企业性质的必然改变和上市公司的必然退市等特点。而我国的管理层收购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表现为: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企业员工的参

李宇白[4]2009年在《证券市场资产存管与结算模式研究》文中指出我国证券市场目前正处于新兴加转轨阶段,资产存管与结算模式作为证券市场的基础性制度,面临着变革的迫切需要。本文正是以证券市场资产存管与结算模式为研究对象,不仅比较分析了国际上主要证券市场资产存管与结算模式的特点,还从宏观上论述了资产存管与结算模式对证券市场运行安全与效率的影响,并进而提出适合我国证券市场发展阶段性特征的资产存管与结算模式。本文的研究不仅为评估资产存管与结算模式构建了一个分析框架,也为资产存管与结算有关方面的后续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全文分为6章,共14余万字。第一章证券持有体系经济关系分析。本章从证券持有体系的经济特征,提出了证券持有体系的内涵、属性和类型,从经济学和法学等角度分析了不同证券持有体系下证券市场参与者之间的基本经济关系。主要内容包括:(1)证券持有体系的类型分析。可以从不同角度对证券持有体系进行划分,从证券登记角度,可将其划分为证券直接持有与证券间接持有;从证券存管角度,可将其划分为证券透明持有与证券非透明持有。(2)证券持有体系的经济特征比较。在证券直接持有下,证券持有人的证券登记在其个人名义账户下,权属关系清晰,证券权益是完全的、可溯源的权利;在证券间接持有下,证券所有人持有的证券以名义持有人进行登记注册,享有的权利是间接的。证券间接持有相比于证券直接持有,在降低市场运行成本和提高市场效率方面有相当优势,而在投资者的资产安全则相对不足。(3)证券持有体系的经济关系分析。证券市场是一种复杂关系的集合体,分析证券市场参与各方经济关系,最直接方法就是看其在交易过程中的合约关系。证券市场参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中,最为重要是投资者与证券中介机构与存管结算机构以及证券中介机构与存管结算机构之间的关系。存管结算机构与投资者间不直接发生经济关系,投资者与证券中介机构之间存管关系,而证券中介机构与存管结算机构之间为代理结算关系。(4)证券持有体系的国际立法进展。为统一证券持有体系的实体法规范,降低证券跨境交易法律风险,提高投资者交易可预期度,保护市场参与人利益和金融体系安全运转,提高跨境证券交易效率,国际组织积极倡议建立国际证券持有体系统一法律规范,最有代表性的是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制定的《中介持有证券的实体法公约》。第二章客户资金存管模式研究。本章经对境外证券市场客户资金的具体形态、存放方式以及管理模式进行研究,分析了客户资金存管模式的基本特征,并基于安全性与运行效率角度,对我国客户资金存管模式的历史沿革、作用机制、存在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内容包括:(1)境外主要证券市场的客户资金存管模式主要有证券中介机构存管、第叁方存管和混合存管叁类。客户资金存管模式与证券中介机构融资方向具有内在逻辑关系,并与证券存管与结算模式密切关联。证券中介机构存管模式是客户资金存管模式发展方向,客户资金存管模式是在资金安全与市场效率间寻求平衡,在市场诚信体系比较健全的国家和地区,在强调市场效率和满足客户需要的前提下,基本实行的是证券中介机构存管模式;而在市场诚信体系相对不健全的国家和地区,更为强调客户资产安全,实行第叁方存管模式。(2)从客户资金存管制度发展历程来看,历史上我国客户资金存管制度历经了混合存管模式、叁号令存管模式和独立存管模式。这叁种模式均为证券中介机构存管,是基于强化证券中介机构治理结构、内部控制角度保障客户资金安全,市场运行效率相对较高,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缺乏诚信的证券中介机构恶意侵害客户资金行为。(3)我国证券市场目前实行的是客户资金第叁方存管模式,我国第叁方存管模式与台湾地区第叁方存管模式存在本质不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第叁方存管模式,证券中介机构仍然对客户资金负有存管义务和职责,并引入商业银行监督机制,这是基于保障客户资金安全与维护市场效率权衡下的选择。(4)我国现行客户资金第叁方存管模式存在客户资金总分平衡校验功能未能实现、客户资金封闭运行尚未实现、存管银行和证券中介机构职责定位不准确等问题,对证券市场长期稳定发展也存在诸多不利影响。第叁章证券存管模式研究。本章对国际上主要证券市场的证券存管模式进行了比较,指出了证券存管模式发展趋势,并对我国证券市场证券存管模式的具体特征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主要内容有:(1)从发展历程看,国际上主要发达证券市场的证券存管模式经历了分散式存管、集中式存管和证券存管国际化叁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证券存管模式的叁个发展阶段,体现了证券从移动化到非移动化、从有纸化到无纸化、从区域性存管机构到中央集中存管机构的演变历程。(2)对美国、英国、日本和台湾等国家或地区的证券存管模式进行分析表明,随着资本国际化发展潮流,在强化市场效率和风险管控水平的情形下,世界上各国的证券市场存管与结算组织体系基本上呈现出集中化、国际化、银行化、多样化等发展趋势。证券存管模式与证券形式密切相关,证券间接持有是国际上证券市场证券存管模式主流方向。证券存管模式是在资产安全与市场效率间寻求均衡,在发达证券市场,注重于市场运行效率,主要采用证券间接持有及非透明持有;而在欠发达证券市场,更加侧重于保障客户资产安全,证券直接持有或证券间接持有及透明持有居主流地位。(3)在判断我国证券市场的证券持有类型时,从不同的角度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从现行法规规定看,我国证券市场更多的具有证券间接持有及第二类透明持有的特征;从证券存管与结算业务规则看,在证券账户维护的实务操作中,登记结算公司事实上承担着主要职责,证券中介机构的职责相对弱化,更多的具有证券直接持有及第一类透明持有的特征。(4)我国证券存管模式对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其特征进行的分析,仍存在证券存管模式的非单一性、证券存管主体之间权利与义务关系不明确等问题或待完善领域。第四章证券结算模式研究。本章从规范分析的角度,分析了证券结算的内涵和功能,对境外证券市场证券结算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对我国证券结算模式的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主要内容包括:(1)在对证券结算模式进行分析研究时,既要考虑市场运行的效率,但更重要的是要确保市场运行的安全。根据风险成因的不同,可以将证券结算风险大致分为证券结算的对手方风险、运作环境风险和系统性风险叁类。(2)不同的证券市场,其证券结算的功能和服务有所不同,但一般包括证券交易平台、中央交收对手方、证券交易清算、证券交收等在内的主要功能。(3)通过对境外证券市场的证券结算模式进行分析,尽管各个国家或地区的证券结算运作模式不同,但均朝着统一金融市场这一趋势发展,在构建适合自身特点证券结算模式时,主要采取证券结算与证券登记功能明确区分、中央交收对手方、银货对付(DVP)制度、证券结算担保制度、结算参与人管理制度、证券非移动化和无纸化、融资融券制度等相关制度和风险控制措施。(4)作为20世纪末新兴的证券市场,我国证券结算体系在技术系统上具有后发优势,利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建立了全国集中统一的证券结算体系。为了防范和控制证券结算风险,维持证券市场的正常运转,我国证券结算体系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建立了包括建立CCP交收机制、结算参与人准入制度、结算保证金制度等风险管理制度和控制措施。(5)尽管我国证券市场已针对证券结算风险,制订一些风险控制措施和制度,但通过与国际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我国证券结算模式尚不完善,证券结算风险管理和控制能力相对较弱。第五章我国资产存管与结算模式选择。本章从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发生的变化以及不变的角度,对我国证券市场现阶段特征进行了具体分析。通过国债回购这一实例,具体分析了资产存管与结算模式对证券市场运行安全与效率的作用机制。并针对我国证券市场资产存管与结算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我国证券市场新兴加转轨的阶段性特征,提出资产存管与结算模式的改进方向。主要内容有:(1)推动我国证券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有利因素正在积累,市场改革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逐步完善,但长期影响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内外部因素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我国证券市场目前仍处于新兴加转轨阶段。(2)我国债券流通市场经历了实物券柜台市场、证券交易所场内债券市场和银行间场外债券市场叁个主要发展过程,其国债回购有关制度设计、业务流程等方面的不同,对债券市场运行安全和效率的作用机制也不相同。(3)借鉴国外经验,进行制度创新,设立独立的证券金融公司,确立客户资金信托化的第叁方存管模式。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目前证券存管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在保障客户资产安全和提高市场运行效率的前提下,对现有证券持有体制进行改革,其核心是建立第二类透明证券持有模式。进一步完善制度与风险控制措施是我国证券结算模式改革的工作重点,核心内容是实行银货对付(DVP模式叁)证券结算制度,并进一步建立证券结算风险管理制度与控制措施。第六章研究结论和展望。本章对证券市场资产存管与结算模式的整体研究进行了总结,给出了研究结论,并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本文的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叁点。第一,运用比较分析和历史研究等方法,剖析国际上主要证券市场的资产存管与结算模式的具体特征,总结归纳资产存管与结算模式的内在规律以及国际经验,为我国资产存管与结算模式的改革提供依据和指引性方向。第二,依据制度变迁以及交易成本、金融安全等方面理论,在研究资产存管与结算模式时综合考虑证券市场运行安全与效率,以及在基于我国证券市场现阶段特征改进资产存管与结算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均具有独创性。第叁,针对证券市场资产存管与结算模式进行系统性研究,结合证券市场运行实践的特殊性,深入分析资产存管与结算模式对证券市场运行安全与效率的作用机制。

李杉[5]2004年在《证券市场对外开放法律监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WP=1>博士学位论文证券市场对外开放法律监管研究李杉指导教师: 焦津洪教授专业名称:

张燕[6]2009年在《中国传媒上市公司投融资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选取中国大陆的传媒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以投融资学的融资理论和投资理论为研究范式,从融资成本和投资效率两个层面分析了传媒上市公司的融资和再融资现状、传媒上市公司的投资效率,并以此为基础从产业经济和媒介经济的视角,指出了传媒上市公司在融资时存在股权融资的偏好,在投资时存在的结构偏向性和投资的低效率,最后在定性和定量分析、文献分析与案例分析、比较分析和历史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传媒上市公司投融资的问题的解决方案。本文认为,从制度变迁的角度看,传媒的企业化运作、上市之举以及传媒概念股的形成正是中国传媒产业制度变迁的结果。在经历了“企业化→企业→上市公司”的发展历程后,上市为传媒企业开辟了一条新的融资渠道——公募资金,该融资渠道缓解了传媒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制约。但研究发现,传媒上市公司的IPO(全称Initial public offering:首次公开募股)高抑价大大降低了融资效率,同时传媒上市公司普遍呈现出的低资产负债率,表明传媒厌恶财务杠杆经营,另外,传媒上市公司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其内源融资能力仍然非常有限,目前股权融资仍是传媒上市公司首选的融资渠道。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内容产业应是传媒产业的基础,应成为传媒公司的千古基业,传媒公司理当努力保持基业长青。本文分析了传媒上市公司内容业务投资偏低的九大原因,认为由于传媒内容产品的准公共性和正外部性等特征,政府应给予资助和鼓励。作为中国占据最好资源的传媒上市公司更应该时不我待,加紧内容产业的运作,因为内容才是中国传媒产业的基业和制高点。从投资结构论的研究视角看,传媒上市公司不能拘泥于一己之域,传媒产业与一般产业有一个显着的区别,即传媒提供的消费是一种信息消费,信息消费的高低受所在地区的经济发达状况影响。所以传媒企业在发达地区的投资是资本追逐利益的本能表现。基于中国现有的体制,中国传媒的跨区域经营具有现实可行性,同时基于与国际传媒市场接轨的需要,中国传媒还应谨慎地试水跨国投资。论文以传媒公司的真实融资情况作为案例,分析了传媒公司的资金成本。本文认为合理设计的融资产品的发行价格能有效降低个别资本成本;在进行融资方案的选择时,必须综合考虑资金的加权平均成本和融资方案实施的可行性。论文选取电广传媒和中视股份两家公司,用量化分析的方法,分析其投资效益。同时还进行数据挖掘,深入分析了两家公司的关联交易对其投资效率的真实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新闻集团的相关多元化投资经营过程的梳理发现:并购是其进行扩展的基本投资手段,并且是紧密围绕传媒产业价值链的两大核心——内容和渠道展开,新闻集团投资新设、新建的项目极少,它总是积极寻找目标,然后买来经营,践行“开店不如买店”的投资原则。同时新闻集团还通过售卖资产减轻并购的资金压力,同时又达到投资结构调整的目的。本文认为传媒的多元化投资是对分散投资理论的践行。但一些传媒上市公司的离散投资业务由于缺乏必要的人才、经验基础,往往是惨淡经营或亏损经营,牵扯了传媒上市公司的精力和财力,不利于传媒主业的发展。本文还指出传媒上市公司的一些“类金融公司”的投资行为—金融投资是一种危险的游戏。因此本文认为传媒的多元化投资应是围绕传媒主业的相关多元化经营,并提出了传媒上市公司在进行相关多元化投资时,必须遵循一些投资战略:·基于“开店不如买店”的并购投资战略·基于“1+1>2”的联盟投资战略·基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横向一体化投资战略·基于降低交易成本的纵向一体化投资战略·基于“新组合”的创新投资战略·基于“技术领先”的新技术投资战略针对我国传媒上市公司投融资中存在的问题,论文从政府融资、企业融资、资本运营、公司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层面对传媒上市公司的投融资提出了改进建议。本文认为:传媒产业还只是个幼稚产业,但同时又是国家的战略产业,应争取国家投融资对传媒上市公司的扶持;为了更高效的利用资本市场筹资,应加强传媒上市公司和投资银行的沟通与合作;鉴于传媒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传媒上市公司与其他企业合作投融资是一个可行的融资渠道;鉴于传媒上市公司是由事业单位转制而来,原来他们是执行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而股份制单位必须执行企业会计制度,这两种会计制度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传媒上市公司应注重对财务管理能力的培育(主要是金融关系能力的培育和财务预警能力的培养);为保证传媒上市公司的持续稳健的成长,应加强营业风险和财务风险的控制。

李智[7]2005年在《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s)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从比较法与经济分析两个视角,对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s)法律制度的基本原理、设立机制、运作机制、风险规避机制和终止机制进行了剖析。试图在比较域外 REITs 制度的利弊得失基础上,探索并提出中国房地产投资信托(C- REITs)的构建方案 。论文的主体分五章:第一章为总论,第二章至第五章为分论。第一章、“房地产投资信托法律制度(REITs)之基本理论”。本章试图提供一个分析 REITs 的前提性原理,即试图回答:其一,与 REITs 相关的概念,指向哪些术语并各自蕴涵着何种功能?其二,信托法理念的融入,在公司型和契约型这两类 REITs 组织形式中究竟包涵着什么样的法律关系?其叁,在新经济时代,与房地产直接投资、一般公司股票、债券相比较,REITs 到底储藏着何种制度优势?其四,从上世纪至今,美国、亚洲各国与中国各自演绎着什么样的 REITs 发展之旅,何者引领世界潮流?同时指出 REITs 本质上是公司与合伙组织的混合物,它融合了公司的优势与合伙组织的“传递”功能。第二章、“房地产投资信托法律制度(REITs)之设立机制”。美国《1960 年国内税法典》创设 REITs 的初衷是将其设计为一种“被动”商业实体,并规定一个实体必须满足该法案提出的结构、资产、收入与分配这四方面的要求,才能获取 REITs 资格。美国作为 REITs 发源地,必然有其产生的经济文化背景,而中国引入 REITs 则存在社会意识、市场环境及文化障碍。但鉴于房地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客观需要、REITs 发展所需的投资主体已逐步形成、住房公积金的保值增值需要、税收制度的完善更凸显 REITs 的税收优势,中国目前引入 REITs 已具备了可行性。中国房地产投资信托 C-REITs 在结构、资产、收入、分配与税收方面都与美国 REITs 设立条件存在差异,只是部分实现了美国 REITs 的设立要求,因而,目前的 C-REITs 只能是准 REITs。因而借鉴美国、亚洲 REITs 的设立条件,通过专项立法来确立中国 C-REITs 的设立条件和设立程序,是确立 C-REITs 的必然趋势,这是本章探讨的落脚点。第叁章、“房地产投资信托法律制度(REITs)之运作机制”。选择 REITs 这种形式可获取税收优惠和成为公开上市公司的利益,但却会失去管理上的灵活性,因而必须在五种 REITs 结构中仔细选择,才能确保得到这些实惠并避免产生不利的影响。为适应美国税法的变化,美国 REITs 的功能也从初始立法目标——

郑卫峰[8]2005年在《当代中国风险投资思想演变》文中认为未来经济发展取决于新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带动能力,而新经济的成长则依赖于一个成熟发达、充满活力的风险投资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中叶我国开始探索风险投资发展到2004年5月27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开设中小企业板块,伴随着我国风险投资产业发展的起起伏伏,我国风险投资思想也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 从1984年国家科委科技促进发展中心组织“新的技术革命与我国的对策”的研究到1996年底,风险投资概念在我国逐步得到引入。风险投资思想表现出以下特征:第一,风险投资目的在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第二,信贷作为风险投资的重要实现方式,无法有效支持风险企业的发展;第叁,政府直接参与风险投资运作成为主导思想。 从1997年底国家风险投资机制研究课题组探索建立风险投资体制到2000年,我国风险投资研究逐步兴起,主要表现为:第一,在总结各国风险投资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以证券市场为中心的风险投资发展模式、以银行为中心的风险投资发展模式以及国家风险资本市场模式,大力促进风险投资业发展成为业内共识;第二,构建风险投资宏观体制框架、完善风险投资微观运行机制成为风险投资业的主导思想。 从2000年到2004年,随着网络泡沫的破灭和国内创业板建设的迟滞不前,国内风险投资思想的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主要表现为:第一,对风险投资的职能、风险投资体制框架建设、风险企业契约性质、风险投资机构契约性质、风险企业和风险投资机构的互动关系等方面的认识逐步深入;第二,风险投资退出与风险投资机构控制权安排、风险投资退出与风险企业控制权安排、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中的声誉机理、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中的利益冲突都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第叁,实物期权思想和组合投资思想在风险投资决策领域得到运用;第四,风险投资风险管理思路已渐明晰。 创业板作为风险投资最重要的退出机制,是我国风险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的核心。从1998年到2004年中小企业板的推出,是否开设创业板、创业板如何定位、创业板在什么时机推出、创业板微观制度如何设计都构成了我国风险投资思想的重要内容。

刘芳[9]2006年在《市场力和行政力驱动的城市住区空间区位演化》文中提出中国人对于幸福与未来生活的渴望一直都与居住密不可分。近年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我国社会经济面临全面转型,众多城市中已经以及正在发生着一场居住革命,从居住模式到居住文化,从居民的安居乐业到都市的城市化进程,居住都在发挥着持久而深刻的影响力,并在城市住区空间区位的演化中得到突出体现。本文集中关注驱动我国城市住区空间区位演化的内在动力机制及其与空间结果的对应关系,试图从中寻求实现城市住区空间的区位优化及未来良性发展之路。 论文直接针对当前城市住区空间发展中的动态变化,创新性地以凸显区位内涵的“板块现象”为线索,以城市住区空间的区位演化为研究核心,根据主导驱动力的本质属性将其系统地划分为市场力和行政力,从经济学、社会学、行为学以及生态学等多学科理论出发展开深层次的探讨,并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区位优化策略建议。 论文研究的核心是“城市住区空间区位”,内容主要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研究,直接回答研究的“是什么”(what)的问题,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集中讨论了本文研究对象的具体范畴、概念内涵及一般规律,为后续研究建立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为分析研究,是论文的主体部分,着重探讨“为什么”(why)的问题,在分析当前我国城市住区空间区位演化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集中就市场力、行政力的构成要素及其空间结果进行分析,并以几个典型现象和上海情况为例,对市场力和行政力的合力作用表现进行了解析;第叁部分为策略研究,主要探讨“怎样做”(how)的问题,在指出了当前我国城市住区空间区位分布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挑战基础上,提出了实现住区空间区位优化的价值取向、基本策略、实施对策和发展模式建议。在论文最后的结论中笔者还就我国城市和上海住区空间区位的未来发展趋势予以了展望。

参考文献:

[1]. 试论新经济背景下战略投资者的运作模式[D]. 郑晓珍. 浙江大学. 2002

[2]. 国际风险资本运作、退出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研究[D]. 戴志敏. 浙江大学. 2004

[3]. 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法律制度研究[D]. 郭振杰. 重庆大学. 2006

[4]. 证券市场资产存管与结算模式研究[D]. 李宇白. 西南财经大学. 2009

[5]. 证券市场对外开放法律监管研究[D]. 李杉.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4

[6]. 中国传媒上市公司投融资问题研究[D]. 张燕. 武汉大学. 2009

[7]. 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s)法律制度研究[D]. 李智. 中国政法大学. 2005

[8]. 当代中国风险投资思想演变[D]. 郑卫峰. 复旦大学. 2005

[9]. 市场力和行政力驱动的城市住区空间区位演化[D]. 刘芳. 同济大学. 2006

标签:;  ;  ;  ;  ;  ;  ;  ;  ;  ;  ;  ;  ;  ;  ;  ;  ;  

试论新经济背景下战略投资者的运作模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