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党文化体系的分析与构建_政治文化论文

中国共产党党文化体系的分析与构建_政治文化论文

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系统的分析与建构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共产党论文,政党论文,途径论文,文化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326(2008)05—0046—04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组织、政党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文化的浸润。如果说文化是民族的生命,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文化是政党的生命,直接关系到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和执政水平的高低。中国共产党要加强自身建设,巩固执政地位,提高执政能力,增强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就应建构富有特色的政党文化。

一、关于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内涵

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是政党文化的一种,本是政治文化的一个子系统,但它却是我国的一种政治的主导文化。国内最早给政党文化下定义的是学者赵理富。他认为,“所谓政党文化,是指政党所具有的为全体成员所认同的意识形态(或说政治思想)、组织心理、制度规范、行为作风以及由此决定的政党形象。”[1]目前国内研究政党文化的学者大都认同这种说法,并在自己的文章中加以引用。但针对赵理富提出的意识形态是政党文化的核心层次(或说要素),桑玉成和李冉则不以为然,并给出了他们自己的看法。他们在《政党文化与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一文中指出,“意识形态作为政党文化的核心要素似乎是狭隘的”。接着他们给出了自己的理由:“传统政党政治中,各国政党均给予了意识形态很高的政治地位,出现了政党意识形态林立的‘多极化’态势。比如,君主立宪党鼓吹君主立宪主义,无政府主义者鼓吹无政府主义,极右派鼓吹种族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民主派鼓吹民主自由,社会党人以社会民主主义为招牌,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传统资产阶级政党偏爱保守主义,民族主义政党则宣扬民族传统文化与宗教。不仅如此,就是意识形态相近的政党也在主观上强烈标榜自己在意识形态上的独立性。从历史渊源说,社会党和共产党本来在意识形态上都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但是,在法西斯主义猖獗的20世纪30年代,这两个政党却发生了意识形态对立:社会民主党称共产党是暴政的工具,共产党则把社会民主党称为‘最危险的敌人’和‘社会法西斯主义’。”为什么倡导同一意识形态的不同政党却有如此大的差异呢?桑玉成和李冉指出,“这是因为意识形态承载了太多的执政合法性内容,各国政党均把强调意识形态看作标榜政党合法性的唯一途径,而在一定意义上忽视了对政党实践有效性的把握——现代政党的重要发展趋势是,意识形态不再承载政党合法性的全部内容,政党的合法性越来越多地源于政党实践的有效性,对于执政党来说就是执政有效性。而政党意识形态本身也发生了‘阶级合作’与‘共识政治’的转向。”因此,他们指出,“政党意识作为政党文化的核心要素更为贴切也更为全面。政党意识主要关注合法性与有效性的统一,这也符合现代政党政治的发展规律。”[2]

笔者认为,坚持同一意识形态的政党也可能有不同的政党意识。因为不同的政党存在于不同的国度里,不同的国情、不同的政治环境可能使他们的政党理念、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有所差异。所以,即便是在意识形态上都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共产党和社会党,他们的政党意识也可能不一样,这一点也就不难理解了。举一实例:19世纪后期,在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社会民主主义者和以列宁为首的俄国社会民主党人在马克思、恩格斯还在世时,都以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为指导,都以马克思主义为自己的意识形态,但后来伯恩施坦在与费边主义者的交往中逐渐接受了其改良主义思想,开始怀疑马克思主义,并公开打出了“修正”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因此,后来的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就称其为“修正主义”,并进行指责和批评,甚至以污蔑的口吻加以攻击,但当时西欧各国社会民主党的右翼首领和中派领袖们逐渐接受了伯恩施坦的思想,并取得了积极的社会效应。实际上,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社会民主主义者对列宁一派的做法也不以为然,在一些场合也对对方横加指责和诋毁。可见,尽管两个党派都接受过马克思主义这一意识形态,都把社会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但两党所处的国情不同,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各异,因此,他们所选择的道路也会有所不同,在实践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政党意识也会各有千秋。这是完全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他们从自己所坚持的意识形态中根据实际情况发展出的政党意识是他们在实践中行动的指南。可以说,政党意识是政党文化的核心要素应该说是比较恰当和准确的。但我们必须认识到,政党意识也是政党在坚持意识形态这一根本前提下,结合本国国情所结出的果实。意识形态强调的更多的应该说是一种世界观、一种方法论,也可以说是一种信仰;政党意识更注重强调政党的主张、政策和方针及其实施效果,也就是桑玉成、李冉所指出的政党意识不仅关注政党的合法性,而且关注政党实践的有效性。笔者认为,既然政党意识是从政党所坚持的意识形态转化过来的,那么在研究政党文化时,不能忽视对其意识形态的研究,尽管给政党文化下定义时,可以指明政党意识是政党文化的核心要素。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的政党文化,有其特殊的内涵。还有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继承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借鉴西方文化中的进步内容,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实践中逐步确立和完善的,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核心的关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和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思想理论、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的观念体系。”[3]P11笔者基本赞同这种提法,但又认为这个定义下的过于冗长,且有不全面之嫌(如没有提到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外部评价要素),没有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政党文化是政党意识的外化形态,其本质是政党意识的转化过程。政党文化主要由三部分构成:政党文化的核心要素——政党意识;政党意识转化过程中所形成的政党文化二级标识要素——制度规范、党纪党风、执政理念与执政方式等;党外力量对政党文化的评价要素——政党形象。”[4]科学界定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概念并借此构建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理论分析框架,是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的当务之急,也是从学科层面上推动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学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前提和保证。

笔者认为,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应该这样界定,“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中国实际出发,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为指导,在充分吸收中西方优秀文化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由全体共产党员所认同并逐步发展到由广大社会成员所接受的政党意识、组织心理、制度规范、行为作风以及由此决定的政党形象”。此定义是笔者在学习、思考和综合各位学者、专家思想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细致的思考而得出的,以期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二、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系统的分析

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系统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意识、组织心理、制度规范、行为作风和政党形象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正如前文所述,这些组成要素的地位不同,作用也各异。其中,政党意识是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核心要素,它对其他要素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和支配性的作用。组织心理、制度规范和行为作风是政党意识转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二级标识要素,而政党形象则是党外力量对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评价要素。

政党意识是由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核心要素,它对于党的组织心理、制度规范、行为作风和政党形象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区别于其他组织的最典型特征。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意识是由马克思主义这一意识形态转化而来的,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在中国,强调中国共产党政党意识与强调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国度里,共产党是执政党,能不能把自己的政党意识上升为社会的主流意识,是关系到党能不能保持和巩固其执政地位的重大问题。“意识形态领域不存在真空,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就必定去占领;社会主义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和其他非无产阶级思想必定去占领”[5]P48。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遭受的巨大挫折再一次表明,无产阶级是否占领了意识形态的阵地,是关系到国家稳定和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关键。一个党的政党意识一经形成,往往就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一个经常变换自己政党意识的党是不可想象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因此,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意识就必须上升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去统领其他非主流意识的发展。同时还要指出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意识应该具有更多的包容性,以给其他非主流意识形态存在的可能和条件,以适应社会阶层不断分化、社会意识逐步多元化的今天。

组织心理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以及社会成员对中国共产党基本价值取向的认知、情感、态度和政治倾向的总和。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广大共产党员和社会成员对共产党本身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归属感和认同感越高,共产党的执政地位越稳定;反之,社会将出现认同危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就有可能受到威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组织心理的真切反映和写照。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从刚开始全国只有50多个党员发展到目前拥有70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并且成为中国的执政党,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社会主张、价值理念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得到了广大党员和社会成员的认同和拥护。同时,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心理对共产党政党意识的形成,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制度规范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形成的为全体党员所遵守的党内法规、条例、规则等,如革命战争时期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章程》中规定的“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作贡献”,等等。制度是否完善,管理是否规范将关系到党在人民心目中地位的高低和良好政党形象的形成。“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邓小平曾经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6]P333因此,切实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对于党的正确路线的巩固和发展,对于党的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对于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都十分重要。

行为作风是共产党政党意识的外在表现形式,它处于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系统的外层。由于党组织和党员的行为直接作用于它赖以生存的阶级和人民大众,因而有时比居于深层的文化内容更具影响力。实践证明,党组织和党员行为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对党评价的好坏,关系到党的凝聚力、号召力、向心力的强弱。党的作风是党的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思想上、工作上以及生活上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和态度。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作风的状况将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江泽民告诫全党:“我们要完成现代化建设必须要有好的作风,否则正确的路线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党的工作也会受到严重影响”[7]P443;胡锦涛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切实抓好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使领导干部始终保持振奋的精神和良好的作风,始终坚持党的根本宗旨,是我们党在执政情况下必须面对的考验……只有坚持不懈地抓好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不断教育和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转变作风,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自觉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自觉抵御各种腐朽落后思想观念的侵蚀,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才能形成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力量,才能永葆先进性,才能切实把反腐倡廉工作引向深入。[8]”

政党形象是党的本质体现,是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系统的外部评价要素,是广大社会成员对共产党本身所形成的整体印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因此,共产党的政党形象也是政党执政能力的综合体现,是政党执政合法性的衡量标尺,它将关系到政治的稳定和国家、民族各项事业的兴旺发达。

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富有活力的系统,而不是一个静态的、孤立的、僵化不变的系统。从它所处的环境来分析,可以分为系统内部和系统外部。系统内部是指组成政党文化系统的所有子系统,包括政党意识系统、组织心理系统、制度规范系统、行为作风系统和政党形象系统等。系统外部是指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以外的所有文化及其所处环境,如: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东亚文化等。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从其产生、发展到成熟,整个系统一直处于一种输入和输出不断变化、发展的状态。输入的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系统从系统外部汲取其他文化的合理成分,去粗取精,从而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过程。输出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亦即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网络、多媒体等多种社会化途径进行宣传教育,使党员和广大社会成员逐步接受和认同的过程。

三、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构途径

1、整合意识形态,加强马克思主义一元化领导。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人们的思想活动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差异性逐步增强,各种社会思潮在当代中国都能找到生长甚至发展的土壤,这给党的思想领导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党的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把各种社会力量凝聚到党的周围,是亟需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坚持党的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关键在于扩大党的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和亲和力,以增强党的思想理论的整合力、同化力。同时,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一元化统领社会多元化思想的发展,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指导实践,不断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从理论、纲领和路线方针政策上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2、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表率作用,树立党的良好形象。如前文所述,政党形象是政党文化的外部评价要素,是广大社会成员对共产党本身所形成的整体印象。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无产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功不可没。从共产党成立之初的李大钊、瞿秋白、蔡和森、邓仲夏等革命先驱把红色的火种播进千千万万劳苦大众的心田,到新时期的优秀共产党员如郑培民、任长霞、牛玉儒、王顺友等,他们都是共产党员的杰出代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是共产党员的光荣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牢记党的使命,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并把它们发扬光大。

3、充分发挥各方面力量,塑造良好的政党文化发展环境。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建构没有良好的发展环境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经济环境是根本。只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为政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政治环境是保证,它对政党文化的发展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塑造良好政治环境的根本要求和条件,同时,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政治局面也将为政党文化的架构和发展创造优越的条件。国际环境是政党文化发展的外部条件。在经济、政治、文化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只有积极开展对外政党文化交流与合作,努力探索、创新对外政党文化交流的途径、方式、方法,才能为政党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提供良好的周边环境。

4、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吸收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有不少值得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如:民族责任感、吃苦耐劳的精神、“仁爱”的传统道德等。江泽民所提出的“以德治国”的思想堪称是学习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典范。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要取得发展和进步,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润,就要善于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为己所用。站在文化多元的今天,可以预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发展,文化融合将是一个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趋势。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只有善于从外来文化中吸收有益于自己发展的东西以充实自己,不断地融合汲取外来文化中先进的因素,才能有助于自己文化的发展。但必须指出的是,在接受外来文化时,要以自己的文化为本,有信心地、客观、包容地审视外来文化,接受外来文化有益于自己的成分,而不能崇洋媚外,全盘吸收。

标签:;  ;  ;  ;  ;  ;  ;  

中国共产党党文化体系的分析与构建_政治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