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江新区管理委员会,湖南 长沙 410005)
摘要: 对目前大多数中心城市交通发展现状与停车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城市道路路内停车的意义和需求,并探讨了停车需求的调查方法以及单条道路停车位供给的计算方法。研究了路内停车的布置条件和原则,并基于小型汽车的几何尺寸,明确了车位标线和预告、确认标识系统的设计方法。最后阐述了智能停车的功能与设备,以及路内停车管理的工作内容。
关键词:城市道路;路内;停车;规划;智能;管理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各大城市机动车保有量均呈现出迅速增长的趋势,由于某些老城区未能配套足够的停车设施,导致城市停车供需矛盾日趋严重[1]。由于大部分老城区缺少足够的路外停车场,路内停车成为缓解停车供需矛盾的一项主要手段。根据《城市停车规划规范》(GB/T51149-2016)的相关规定,路内停车位的规模不应大于城市机动车停车位供给总量的5%。但是随着路内停车需求的日益增长,因路内停车引发的交通问题也接踵而至,部分路段因不合理的停车而引发严重的交通拥堵,对日常出行以及城市形象均产生了不良影响。路内停车位的有效规划和管理对城市交通运行状况以及城市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为清晰、明确的告知停车者允许和禁止路内停车的位置,进一步降低违法停车率,应在停车需求调查的基础上从停车位规划、尺寸设计、停车标志以及智能停车系统等方面研究城区特别是老城区路内停车位的设计方法。
1 路内停车规划
1.1停车需求调查与计算
停车需求调查是进行停车规划的前提,也是规划分析定量计算的依据,应收集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料、机动车保有量和增长率、建设条件的限制以及道路的几何参数和通行能力要求等相关资料[2]。主要工作为停车设施调查和停车特征调查,包括对现状停车场的分布、车位数和所占用土地面积,以及周边环境,如店铺、商场、学校、交通枢纽等。经过分析,针对特殊区域目前我国规范规定路内和停车场共同能提供的车位数应满足表1的要求。
在不过多干扰正常交通运行,以及对路段通行能力影响较小可在路内外侧设置机动车停车位,并且设置在城市主干路、交通量较大的次干路上。路内停车设置路段应满足与服务对象的距离不大于200m。主要为路侧店铺等有大量人员出入的路段提供方便,同时根据需要设置限时合适的交通标识和智能停车、引导系统。停车位与交叉口的距离以不妨碍行车视距为设置原则,必须满足重要建筑物的车辆出入空间要求,交车停靠站、消防栓、机关部门等30m范围内不应设置机动车停车标线[3]。在充分进行停车需求调查后要根据城市道路的实际情况划分规划路段,并在允许进行路内停车的路段计算车位供给能力,单条道路停车供给的计算方法如公式1所示。
公式中为允许停车路段的长度,为单个标准车型停放所占用的道路长度。
1.2车位划分与交通标识
车位尺寸应根据停放的车辆类型进行划分,机动车停车位标线宽度宜为100mm,小型车辆宜采用长6000mm、宽2500mm的尺寸,当用地受限时,极限宽度不应小于2000mm,大中型车辆宜采用长15.6m,宽3.25m的车位尺寸,采用热熔型标线,厚度为2mm。机动车限时停车位标线应为线段和间隔长度均应为600mm的虚线框,线宽为100mm,数字高度为600mm,虚线应和限时停车标志配合使用。小型车位的划分如图1所示。
为了车辆进出路侧平交口方便,小平交口弯道外侧5米内不设置车位,主路交叉口外道外侧20米不设置车位。城市道路宽度应满足表2所示的最小宽度要求。
路内停车标识系统分为预告标识和确认标识,均可设置辅助标志进行进一步说明。预告标志用于提前告知停车者路内停车位的位置和距离,一般朝向来车方向,设在已设置路内停车位的道路两端交叉口的进口道位置。确认标识可以通过辅助标志说明该停车位的性质和收费时段,如图2所示。
3智能停车
3.1硬件设备
智能停车采用高位图像识别设备,通过网络双绞线连接至停车场网络交换机实现停车管理。对于数量较大的路侧停车位,如果图像识别设备与交换机之间的线缆长度超过90米,为了数据传输快捷,需要布放光纤,使用光纤收发器完成网络连接。根据停车位数量选择设置一个到两个网络接入点。图像识别和监控数据通过运营商网络使用标准TCP/IP传输至数据云平台,即数据存储区[4]。
3.2设备功能与布置
路内停车场管理系统包括视频阵列设备、图像识别控制器和后台管理系统三大部分组成,分别承担不同的功能。视频阵列设备用于收集和识别车辆车牌信息,图像识别控制器用于接收图像识别设备发送的信息并上传服务器,后台管理系统对设备无法识别的信息进行二次算法分析及异常情况提示。视频阵列设备抓拍驶入或驶出停车位的车辆及车牌信息,并实时发送抓拍结果、识别信息至云平台,并能够对行驶中的车辆进行入位跟踪预判车辆停放形态,还能实现实时查看及记录停车场情况。对于典型开放式平行式停车场设计,每个视频阵列设备的车位识别数量可达到8个,设备距离第一个识别车位12~15米的距离。 对于典型开放垂直式停车场设计可将摄像头组安装至车位前方4~30米距离的杆位或建筑上,安装高度要求2~6米。
3.3综合布线及开挖修复
线布放前应核对设备的规格、路由及位置,确保其与设计规定相符,通常双绞电缆的长度不应超过90m。缆线的布放应保持平直,不得产生扭绞、打圈等现象,对受到外力的挤压而产生损伤的缆线应及时更换。缆线布放前两端应贴有标签,标明起始和终端位置,标签书写应清晰、端正和正确,并做到记录准确、及时更新、便于查阅。缆线布线时应有冗余,在交接间、设备间对绞电缆预留长度一般为3~6m、工作区为0.3~0.6m。非屏蔽4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线缆外径的4倍,在施工过程中应至少为8倍。缆线布放过程中网线及大对数电缆的品种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根据图纸进行编号,一端写于线路起始端,另一端标于线轴标记栏内,待放线结束后,及时标于线路另一端。缆线布放过程中为避免受力造成扭曲,应制作合格的牵引端头。
4 路内停车管理
路内停车应明确管理的主体、管理的权限及责任[5]。路内停车收费的管理主体可以是政府机构,也可以是在政府监管下的企事业单位。对于路内违法、违规或欠费等行为,各城市分别制定了相关的处罚条例,对于拒不接受处罚的行为采取强制执行措施,一般通过法庭强制执行或与个人信用、车辆管理等联系起来、采取锁车等。
路内停车以短时停车为主,部分城市推进限时停车策略,直接限制路内停车泊位最长停车时间,使其与路外停车设施区分开。采用合理有效的停车收费费率制度。目前,国内外城市路内停车收费主要采取分区域、分时段的差别化停车收费标准,可适当高于同区域路外停车收费标准。路内停车收费价格应结合经济发展情况,制定合理有效的收费标准体系,价格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过低则无法达到通过经济手段调整路内停车需求的目的。
最后,实施有效的停车管理的前提是城市停车刚性需求得到总体满足,只有在城市基本停车需求得到满足的状态下,路内停车作为一种临时、补充性的停车方式才能充分有效的发挥其短时、快速便捷停放的目的。
5 结语
路内停车一方面能够缓解城市的停车供需矛盾,另一方面同时也会占用有限的道路资源,对城市交通运行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合理的路内停车规划方案需要统筹多方面的因素,是保障路内停车良性发展的基础。合理的停车位规划设计和管理可以保障道路交通运行顺畅,促进停车位的高效利用,更好的满足区域停车需求还可以引导路内停车与周边用地相协调,规范停车秩序,支撑城市停车系统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GAT850-2009,城市道路路内停车泊位设置规范[S].
[2]徐亚国.城市道路路边停车设置方法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3,36(1):52—57.
[3]梅振宇.城市路内停车设施设置优化方法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6.
[4]彭敏.北京市路内停车规划与管理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09.
[5]张泉,黄富民.城市停车设施规划[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论文作者:罗鑫权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19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6
标签:停车位论文; 车位论文; 城市论文; 设备论文; 缆线论文; 需求论文; 路段论文; 《城镇建设》2019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