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转型,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物质生活的不断富裕,中小学德育工作显得力不从心,新时代呼唤新的德育体系。新的德育体系中,立德树人是育人的根本,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完成。知行合一是新时代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唯一践行标准,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唯一途径。
关键词:知行合一 立德树人 德育
一、新时代亟须新的德育体系
1.旧的德育观念、德育体系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大大提高,贫富差距不断加大,整个社会面临功利、浮躁之风的涌动。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目标过于狭隘,育人理念存在功利化倾向。
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学校重知识传授,轻德育工作,重视学习成绩,轻学生品行与品德。德育工作常常处于“口头上的重要地位”,方法单一、形式不够生动,游离于生活之外,缺乏鲜活的气息;德育内容散乱,没有完整科学的体系。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利于培育合格的人才。
2.时代呼唤新的德育体系
针对社会上对于应试教育的诟病,对于家长们的心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2017年,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是顺应新时代需求而生。《指南》中明确指出: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切实将党和国家关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要求落细落小落实,着力构建方向正确、内容完善、学段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德育工作体系,大力促进德育工作专业化、规范化、实效化,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
二、新时代德育教育必须是“知行合一”的
“知行合一”是心学集大成者、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道德观念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行和实际行动。王守仁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之知之成。”他主张把“知”和“行”结合起来,不可分离。
知行合一的实质就是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亦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和重要方法论原则,毛泽东曾经有过著名的论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原理,充分鲜明地揭示了认识和实践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进步的自然法则。
中小学的德育教育必须是“知行合一”的。“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本不可离。”《礼记》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是学习的过程,是“知”。“行”就是努力实践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学有所得,才能学以致用,学习最后要落实到笃行上来,换句话说,学深、悟透,而后“知行合一”,落在实处。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也明确指出了落实指南的五条路径: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其中,活动育人、实践育人都强调了道德的实践性,要求在生活实践中落实道德教育,让道德教育落地生根。成功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须遵循“知行合一”的原则,强化道德实践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努力将思想品德教育日常化、具体化、生活化和形象化,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亲和力和实效性。要使学生通过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做到“知行合一”。
三、“知行合一”的德育体系应该是由家庭、学校、社会、国家共同构建
1.家庭教育中的知行合一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家庭这个封闭的环境中,家庭成员近距离、全方位的接触、亲密互动的过程中,父母亲的一些下意识的言行举止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会直接影响孩子以后的家庭、社会生活。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德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父母的自我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以此推论,家庭生活即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发于童蒙,起于稚幼,是从孩子从无意识起便潜移默化,深入其骨髓的,是真正性格养成、品行端立的根基。老百姓常说,孩子在校学知识,在家学做人。每一天,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人生课,父母才是最好的教科书,孩子出落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都是有样学样的结果。所以,父母最重要的供养不是衣食,不是说教,而是垂范。著名文学家老舍说过:“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二十位教师。但是我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好的家风是家庭文化与修养的累积,是家庭成员道德水平的集中体现。家风的熏陶,在于言传身教,在于无所不在的家风气息让他律和自律能完美地结合,继而生发成一种成长的自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学校德育教育中的知行合一
(1)新时期学校对孩子的教育应该以德为先,强化实践。
学校是对中小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场所,学校的德育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这几个月来香港部分学生参加了暴力事件,从这些学生打砸抢、纵火、伤人等行为可以看出,由于学校德育教育的缺失,这些学生没有起码的爱国爱港意识,没有正确的是非观,为少许金钱不惜成为背叛国家、祸害社会的罪人。
成功的德育教育应该秉承“知行合一”,用陶行知老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教学做合一”。陶行知认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以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更应该秉承“知行合一”,秉承“教学做合一”。习近平总书记也积极倡导知行合一的哲学观、价值观和实践观,他在考察北京大学时强调:“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是中小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依据,《指南》规定:“学校应该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为根本,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为重点,以落实《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为抓手,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不断完善中小学德育工作长效机制,全面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水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
教师是教育之本,师德是德育的灵魂。学生对教师有一种天生的信赖感,常常视教师为榜样、偶像,无条件地亲近、信任老师,模仿教师的言行,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人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学识,通过内容丰富的理论知识,设计巧妙的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还要有高尚的人格、道德与情操,去提升学生的品格。言行一致,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行为来影响教育学生,用身体力行的师德践行来“示范”学生。让学生在不断的知识积累中丰富自己的认知,在实践行动中锻炼自己的本领,把自己的家国情怀通过具体的行动展现出来,鼓励学生立鸿鹄志,做实干家。
3.基层政府的创新做法:探索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知行合一”的德育教育
2017年初婺城区政府开始探索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与中小学德育工作相结合的“双堂双进”德育共建工作,通过一年的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礼堂文化进学校充实了德育课堂,有效补齐了德育实践的“短板”。截至2017年12月,仅在婺城农村文化礼堂开展德育实践活动的区内外学校(含高校)已近百所,人次已超过20余万,65%以上的农村文化礼堂被省市区各级命名为“德育教育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高校思政实践基地”。“双堂双进”工程将农村文化礼堂中优秀的本土德育资源,打造成了一本本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鲜活生动的“德育教材”,使农村文化礼堂和学校研学互促互补,催生“德育研学”热,提升礼堂人气。“双堂双进”活动,作为一种深度研学活动,使文化礼堂,不仅成为了传承宗族文化的祠堂,重拾乡愁的地方,更成为了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也是凝心聚力、优秀传统道德教化的课堂!
在“双堂双进”活动中,婺城区以春节、元宵、端午、清明、重阳、中秋等传统节日为抓手,以农村文化礼堂为主阵地,以开蒙礼、尊师礼、成人礼、敬老礼等一系列礼仪活动为载体,打造中小学德育实践基地。做到“一堂一特色,月月有活动”,切实消除了中小学德育工作中理论与实践的“两张皮”现象。通过推进礼堂文化“进课堂”,进一步挖掘各农村文化礼堂文化内涵、特色背景、历史名人、先进事迹,编辑成农村礼堂文化德育教材进学校、进课堂。
四、结论与启示
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文化礼堂,听家规家训,学传统文化,写心得体会。婺城区中小学生的德育课被赋予新的内容,是鲜活生动的德育教程。不仅有效整合了区内的教育资源,逐步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工作格局,落实并强化了未成年人德育阵地建设,提升了全区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扩大了农村文化礼堂在思想文化工作中的影响力、吸引力和凝聚力。
新时代中小学德育教育应该依据《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在落实过程中创设多样化的德育方法,整合各方面的教育资源,全面提升德育工作,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联动机制,全社会凝聚共识,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在协同教育过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陶行知 中国教育改造[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
[2]王阳明 传习录[M].北京,中华书局,2018。
[3]王守仁 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论文作者:郭仙草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月总第3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0
标签:德育论文; 中小学论文; 礼堂论文; 德育工作论文; 学校论文; 文化论文; 学生论文; 《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月总第32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