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沟通”城市与城市微信号:媒体中介化使用研究-基于洛阳的社会学调查论文

“可沟通”城市与城市微信号:媒体中介化使用研究-基于洛阳的社会学调查论文

“可沟通 ”城市与城市微信号 :媒体中介化使用研究
——基于洛阳的社会学调查

宁 威

(洛阳师范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 河南 洛阳 471934)

摘 要 : 传播构成了城市主客体的存在方式,现代城市是“传播而构筑”的关系体, 以城市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媒介完全嵌入城市, 人与城市各部分沟通也体现为基于传播的一种中介关系, 洛阳城市微信公众号作为城市居民与城市两者发生关系的第三者中介, 发挥着重要作用。 微信公众号作为“相征”工具, 不但再现(“相”)了城市生活, 而且建构(“征”)着城市生活, 以城市微信公众号为特征的“媒体城市”实际地完成着“建筑城市”难以完成的勾连功能, 体现在城市陌生人“关联空间”的创造、 政群交往态势的相互平视和“交互平等”, 以及城市普罗大众“关系发酵”三个方面, 而且技术可行使“可沟通城市”概念的“可”字实现。

关键词 : 微信公众号; “相与征”; 可沟通城市; 关联空间; 中介化建构

“当代城市是媒体-建筑的复合体, 它源于空间化了的媒体平台的激增和杂合的空间整体生产, 尽管自19世纪中叶‘城市现代化’背景下的技术图像发展之日起, 这一过程就一直在进行, 但其充分的含义直到数字网络得到扩展之时才逐渐为人所知”[1], 特别是基于WEB2.0技术之上的微信技术及城市公众微信号平台, 如果没有这个作为第三者的中介, 城市与其居民互为主客体的关系就缺少一种建构渠道。

德国学者基特勒曾说: “媒介本体论认为在(本体与客体)缺席与在场、 远与近、 存在与灵魂中间, 所存在的是一种中介关系。 ”[2]也就是说主客体之间需要借助第三者才能产生认知, 产生接触, 产生作用与反作用, 才能产生或虚或实的存在感。 城市的区域-媒体-居民、 社群(个体)-地理-(社群)个体, 技术-人-社会、 信息-发现-反馈, 信源-渠道-信宿等, 各因素之间存在关联, 主客体双方依存关系的缺席与在场, 群(个)体交往的亲疏远近以及基于城市地理环境的城市居民物质生存与情感发展, 所存在的也是一种中介关系, 传播中介或者说基于第三者(技术、 工具、 平台)传播的中介是其中的一种。 城市微信公众号作为第三者中介化媒介涉及两种传播指向: 一种以传者为出发点, 研究中介化媒介对城市受众是如何影响和作用的; 一种是以受众为出发点, 研究受众对中介化媒介是如何使用的, 以及基于此, 人们和城市之间的互动关系。 现在微信公众号作为嵌入移动客户端的信息平台, 它不仅再现和拟仿着城市, 而且建构着城市的实时交往, 成为城市居民不可或缺的媒介手段。

一 、 “拟仿 ”理论下的城市与城市微信公众号

在鲍德里亚的“拟仿”模式中, “城市与传播的关系不再是现实与再现的关系, 传播本身构成了城市的一个部分。 传播作为一种中介化实践, 既是认识论意义上的方法与工具, 也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存在方式”[3]12。 城市微信公众号作为一种媒介传播形式, 它本身就是城市的一个部分, 它也是城市本体的一种存在方式, 它还是中介。 也就是说, 它既是城市传媒、 工具和反映主体的客体, 又是城市的一种存在和城市本体; 它既是城市居民感知城市的渠道, 它本身也是城市的一种表现机制。

宠物专车公司会根据主人的需求,派人上门接宠物,带它们去美容院、医院等。在接送过程中,司机们还会在车里放古典音乐,以安抚宠物的情绪。

(一)城市和城市传播的实质是“一种关系”的存在和维持

实体城市是各种人群交往的、 建构各种社会关系的地理平面, 而传播作为中介, 也能使人们联结在一起, 建构交往, 建构关系, 从而使自身构成城市居民与城市关系的核心。 城市微信公众号作为一种传播技术平台, 它是城市信息和文化的载体, 也是流通、 交换、 互动的网络, 它既外在于城市而独立存在, 又内嵌于城市的时空当中, 是城市的“相征”(“相”为表象和示现, “征”为再现)。 同时, 它外在于城市居民生活而独立存在, 也内嵌于城市居民生活, 把不同的陌生人联系到一起。

因此,从空间布局方面来看,现代农业已经具备制造业的理论属性,现代农业部门是垄断竞争、要素自由流动的,符合空间经济学的产业集聚发展模式,即现代农业发展将趋向于空间集聚,从而获得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的基础-乘数效应,推动农业呈倍数增长。根据空间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分析,连片集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并且需要相应的条件配套:一是保持足够规模的现代农业集聚区和消费市场,从而形成不断强化现代农业发展优势的循环累积效应。二是借助开放发展现代农业的市场体系,围绕现代农业的发展特征,探索试验和构建促进现代农业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环境和组织体制。

城市居民有选择性地利用城市微信公众号, 这种利用选择“是基于个体对自身需求的认知之上的, 是基于期望与需求是否会得到满足”[4]的判断之上的。 城市居民在对微信公众号这一信息载体的需求上有其追求便利化、 个性化、 服务化的诉求。 正是在这些诉求下, 洛阳城市居民被公众号缔结成了各种各样、 大小不一的社交群体, 在每个微信号群体中, 受众的主体地位明显, 其交互性使得城市居民用户主动性、 参与性极大提高, 城市居民在信息与知识需要、 心理与情感动机、 个体-群体-组织(团体)的信息选择和交往互动方面, 充分体现了网络传播中“关系”性的“使用与满足”。

(二)微信号与城市: “关系”存在维持的中介化

35℃-40℃的温水,是胃肠道感觉最舒服的温度。晨起喝杯温开水,能帮助缓解便秘,降低脑血栓、心肌梗死的发病率,还能帮助吸收早餐中的营养。

类似于“洛阳极致生活”“微洛阳”“洛阳热线”等微信公众号, 可以基于大数据技术, 依照受众的需求, “推送式”地定制推出适合受众的个性化内容, 受众也可以订阅自己关注和喜爱的类别和邮件列表, 并定制页面风格。 城市居民每日为上班下班、 柴米油盐、 养活老小而奔波忙碌, 在某一具体需求方面, 如房屋装修分辨装修公司优劣, 孕妇生产选择妇婴医院或月子会所, 市民放假寻找饭馆或郊区旅游景点等, 只要经事先搜寻、 订阅并加以关注, 相关微信公众号的推送功能就及时出现, 在没有思路和线索时, 公众号就成为资讯助手, 各种搜寻焦虑就会减轻。

由表2可见,在D7,各用药组AGP效价明显高于疫苗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在D14,中药复方多糖AGP效价显著高于疫苗对照组(P<0.05);在D 21和D28,中药复方多糖组AGP抗体效价显著高于黄芪多糖组和疫苗对照组(P<0.05);在D35中药复方多糖组AGP效价显著高于疫苗对照组(P<0.05).

二、 微信号作为城市的二次建构

(一)洛阳城市居民和城市微信公众号

虽然我校近几年专门开设了专业认识实践等课程,但仍有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认识不深入,对专业使用场合、适用深度与广度不清楚,对本课程的重要性也认识不足。

(二)微信号与城市中介化的建构

“传播既是主体的存在方式, 也是构成主体的方式, 是主客体(这里指城市和城市居民, 互为主客)得以显现的实践场域, 没有传播,就没有主体、 客体。 传播构成了人类(城市居民)的存在方式。”[3]10微信公众号在建构可沟通城市方面, 体现了信息的专业性、 服务的工具性与满足个体需求三方面。

1.“专业性”的“互动”沟通

交往、 互动以及基于此的政务微信传播活动是政府与民众之间关系网络得以维系的实践。 城市作为一个“关系共同体”应该加强在政府信息传播和市民意见表达方面的整合实践, 这种整合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双方共同对所在同一城市认同感作用下的情感上的联系, 二是调节改善同一城市内部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可协调的交叉关系。 情感维系和利益协调理应是在政府与各阶层、 各群体民众及其各方面要素的平等对话基础之上进行的, 微信公众号至少形成了各方对话的“平台平等”, 形成政民之间相互“平视”的信息交往态势。

一是政治互动与沟通。 在城市管理和城市运行方面, 由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发布的公众号内容, 这种城市微信公众号族群众多, 分为政府发布族群、 社会组织(政府性团体)发布族群等, 每种公众号族群都从各自的角度发布有针对性的信息, 专业化较强, 多数都具有提高居民的城市生活环境认知和认同功能, 有服务、 指导和监督城市发展和促使城市各机制良性运行的作用。 这些公众号的名称有的较为直接, 如“洛阳交警发布”“平安洛阳”“洛阳供电”, 有的比较艺术化, 如“清风洛阳”(党风廉政类公众号) , 还有“洛阳消防”“洛阳交运”“洛阳口岸”以及“洛阳文化产业”“洛阳青年”“考古洛阳”等官方公众号族群, 在政党政治、 社会发展、 社团建设、 交通运输、 城市治安等方面与城市居民进行互动式的沟通, 让城市居民了解行业职能部门的日常运作, 做到互相理解, 互相支持。 有的公众号侧重于“调整城市居民与政府互存的关系”, 有的侧重于“舆论的生成和危机的化解”, 有的侧重于“本土文化的传播”, 旨在通过微信号的“主动行为”, 与社会、 与民众互动沟通。

二是经济互动与沟通。 除了政府相关的经济职能部门的日常发布, 还有大量的企业发布族群, 如“洛阳旅游”“洛阳美食”“洛阳色彩化妆品”“洛阳潘朵拉摄影”“洛阳蒙娜丽莎”“洛阳餐旅”“洛阳车展”“洛阳活动网”等企业型的微信公众号, 针对的是人们日常的经济生活, 提供专业化的资讯。 从各自企业从事的领域和行业, 通过专业知识与信息的充分供给与消费者互动。 而这些信息在传统媒介, 如电视、 广播、 报纸中数量较少, 内容有限, 寻找不易, 且缺乏针对性和适用性。 另外还有许多综合性的微信号, 如“洛阳热线”“微洛阳”等, 在城市居民的房屋租赁、 物品置换、 二手买卖、 转让搬家、 出行交通、 车船票务等方面提供有用的信息, 建构起城市居民的空中交往, 需求方可以做到快速、 准确、 有针对性的检索, 供需双方及时地交流与反馈, 使人们获得了工作生活所必需的各种便利, 使整个城市的经济、 资产、 商品、 服务得以盘活, 建构起一个基于数字化的空间交互网格, 大到城市两端的汽车买卖、 房屋装修, 小到社区街坊的玩具转让和宠物托管, 细化到城市的每个角落和最细微、 最不寻常的人际交往与互动需求。 这类公众号众多、 数据库庞大, 人们可以通过微信号主页下方的发言栏、 评论栏与微信提供方和在线者进行实时交流。

顾客满意了才会形成顾客忠诚,顾客忠诚才会成为企业中的长期客户,这不仅仅能够实现企业持续稳定的收入,还会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产生品牌效益。顾客的满意评价是实现企业宣传的最佳途径,真实有效的体验能够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这对于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顾客满意营销在企业的市场营销中是非常重要的。

2.“工具化”的“服务”沟通

“洛阳社保”“洛阳银行”“洛阳乐居买房” “邮寄洛阳” 等微信公众号, 在网上查询、 网上金融、 网上置业、 电子商务方面提供银行证券服务及网络购物服务, 并与相关搜索引擎、 电子邮件、 即时通信软件互联。 通过城市居民使用这些微信公众号所提供的直接或间接服务, 来达到联系城市居民的作用, 使城市居民在细致化的服务项目中, 只要根据自己所关切的内容, 按图索骥式地去点击, 问题就会得以快速解决。 借助微信公众号, 可以使城市居民灵活、 方便、 轻松地面对城市生活和工作。

法国学者德布雷提出“中介即信息”的概念用以表达两层意思: 第一, “没有中介的信息是不存在的; 第二, 它们其实就是一个整体。 因此, 交流渠道之外没有信息”[5]。 这个概念其实是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一个翻版, 但更恰切地表明了“媒介其实就是中介”的意思, 以及中介可以 “开创的一切可能性”。 中介性关心的是媒介技术的适用性与有效性,关注运用中介手段而达成某种目标的可能性及其程度大小。 中介主义其实也是一种技术理性,它是西方理性主义同现代媒介技术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技术形成机制,是一种在后工业社会中, 以技术决定论为核心内容的思维方式,认为技术是使人类社会赢得发展的重要动因, 使人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捷和较高生活品质的同时, 把人们联系到一起, 结成新的社会交往形式。 基于技术的城市微信公众号使人们享受到了驾驭城市的自信、 便利和自由, 是城市居民重要的信息工具和技术依靠, 解决了居民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实际问题, 已经渗透到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居家、 购物、 旅行、 美食以及上学、 就业和公共事业, 如电力、 自来水、 燃气等各个方面, 各种名目的微信公众号的开发与使用对于城市居民的生活来说, “从功能、 效率、 手段和程序上来说是合理的,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提高了人的认识和生存能力”[6]。 城市居民在目前手机等移动平台非常普及的情况下, 对微信公众号的使用程度和操作熟练程度较高, 实现了从信息的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使城市个体与个体、 个体与群体、 群体与群体乃至和组织之间, 实现了线上和线下互动的自在、 自为与自由。

“洛阳生活通”“洛阳菜篮”等城市公众号, 使人们不仅通过公众号了解到近期服务性行业的动态变化, 获悉其承载的更新信息, 还可以使用公众号所提供和链接的各种内置的和外联的服务性平台, “由传统媒体受众的‘使用媒介信息’转变为网络时代的‘使用媒介信息’”与‘使用媒介本身’相结合”[7]。 实现了微信公众号技术的服务性、 工具性的转化。

城市居民是一个不确定的和海量的人群范畴, 而且现在洛阳城市居民概念的分类和范围随着洛阳市城区的扩大, 这一群体体量庞大而复杂, 既有原来洛河以北老城区的200余万居民, 又包括新开发的伊滨区等40万“新洛城市人”, 这个体系中包括各种职业、 年龄和收入的群体以及社会的各个阶层。 城市居民从事洛阳市各行各业的工作, 分布在装备制造业、 商贸流通业、 现代服务业等各个领域。 城市居民以各大厂矿产业工人及家属、 机关事业单位职工、 城市第三产业员工、 大中小学生以及各种农转非人员为主体, 他们中一小部分属于社会政经系统的中坚力量和中等收入群体, 大多数属于普通阶层社会劳动者。 他们居住在洛阳市的各个城区、 街道, 有属于中产阶级聚集区的洛龙区, 因市政府所在地而城区发展整齐有序, 具有现代城市风貌; 也有老旧的西工区、 涧西区和老集地区。 城市居民有的生活富足, 有车有房、 衣食无忧, 有的收入低于市区平均水平或仅基本持平, 还有的经常变动工作岗位并处于失业、 半失业状态。 根据统计, 2016年城市居民平均用于交通通信和文化娱乐的支出占总消费支出分别为12.2%和11.6%。 这些城市居民并不订阅纸质的《洛阳日报》和《洛阳晚报》, 同时由于市级电视台不播送电视剧, 以各类专题片为主, 普通大众对洛阳本地的电视节目缺乏兴趣, 大多数人依赖于外埠的电视节目, 如央视和湖南、 江苏两地的电视节目。 人际交流大量使用微信及微信朋友圈, 在信息获取上, 采用微信公众号, 目前各种城市公众号多达200多种, “号多面广”, 主要分为公益性和营利性两类, 前者以发布通告和新闻、 宣传为主, 后者以广告发布居多。 主办者有政府机构、 社会团体、 行业部门和公司型组织和个体等, 主要内容涵盖城市的政策、 法律以及衣食住行各个方面, 形成独特的“掌中洛阳”, 洛阳大小事全在掌握。 只要一机在手, 便知洛阳发生的各种新鲜事情, 足不出户可以借助微信公众号平台进行阅读、 交流。 并且可以从线上衍生到线下。 微信公众号使得洛阳居民在政治、 经济、 文化以及生活各个方面的交流更为紧密、 更为频繁, 使整个洛阳城的可沟通性更强。 这些拥有成员数量众多、 群体庞大的微信公众号在发布信息知识、 传递思想情感等方面较为活跃, 作为传播中介, 打造了洛阳“可沟通城市”的雏形。

3.“推送式”地“定制”沟通

把数量关系的研究转化为图形性质的研究,或者把图形性质的研究转化为数量关系的研究,这种解决问题过程中“数”与“形”相互转化的研究策略,就是数形结合的思想.

“洛阳家”“洛阳宝龙城市广场”“洛阳微生活”“嗨洛阳”等许多公众号都根据受众细分, 在编辑风格上有多个不同的主题可供选择, 凸显了其受众市场调研的前期功底, 提供各种个性化的页面内容, 使城市居民微信号选择和内容选择实现个性化, 可以根据自己喜爱的方式使用微信公众号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在满足受众个性化需求方面, 不同的微信公众号有不同的侧重点和特色, 例如在内容上, 经营类的公众号本应该侧重于商业性资讯内容的提供, 但有的公众号却专打感情牌, 以关爱受众的面孔出现, 定期推送各种美文和“心灵鸡汤”以营造一个情感港湾, 集聚一批城市受众, 满足其情感需求; 有的则以“社会公器”的面孔出现, “在商而不言商”, 定期推出“社会公益”活动, 如社区义工等, 也能在洛阳城区找到志同道合的受众伙伴, 显然这样的“定制”活动的推出, 比纯商业宣传要高明得多。 还有如“洛阳顺驰驾校” “新东方洛阳学习”“洛阳升学”等, 可以根据受众需求, 利用个人邮件系统定制推送学习内容; 一些情感类和交往类的公众号, 如“爱洛阳·车友会”“洛阳亲子盟”“洛阳晚报红娘帮帮团”“洛阳美食圈”等, 则侧重于吸引同伴线上线下的城市交往。 可见, 在可沟通城市的建构方面, 城市居民使用微信公众号的主要目的是满足个性化的信息需求和知识需要, 以及个人情感的获取和加入某个群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在使用公众号时, “既希望获取信息和休闲娱乐, 又希望达成个人和社会整合; 既能满足个性化的利益需要, 又能舒解压力和与他人互动”[8]

三、 城市微信号: 可沟通城市“可”字研究

在城市系统内部的信息传递以及基于信息之上的交往及交往意义建构, 包括微信网络虚拟空间和城市实体空间的再现上, 微信公众号起了很大的作用, 它构成一种城市、 陌生人的“关联空间”。

(一)可沟通城市的三个指标

1.城市、 陌生人与关联空间

城市微信公众号介入社会生活的渗透程度越来越深, 影响越来越大, 能够形成一个边界分明的传播系统, 这一系统下又有分门别类的各种亚系统和亚结构可以形成居家、 购物、 美食、 家装、 旅游等各个类型的分众群体, 能够产生对其内容依赖的忠诚受众, 并吸引其他城市居民成为潜在受众和未来受众, 而这些人又进一步借助工具化的微信公众号实现与社会的对接, 整个洛阳城市的互动沟通网络就在建构中扩张, 在建构中成熟, 在动态中发展, 使整个城市沟通网逐渐织补并支撑起框架来, 基于“0与1”二进制堆栈结构的数字体系建构起城市的超时空交往, “媒体城市”实际地完成着“建筑城市”难以完成的功能, 体现在城市陌生人“关联空间”的创造、 政群交往态势的相互平视和“平等”以及城市普罗大众“关系融通”发酵三个方面, 而且技术可行, 使“可沟通城市”概念的“可”字实现。

城市居民生活在城市的建筑空间, 即使是在公共空间, 如商业广场、 小区绿地、 街心花园、 菜场超市、 公交车厢以及同一幢写字楼甚至是同一楼层的两家公司或机构, 虽彼此邻近, 但又不熟悉, 城市是由众多陌生人多重交会、 相遇的场所, 擦肩而过, 一般并无过多的交往和沟通。 而微信公众号将城市化为联系更加紧密的公共空间——“关联空间”, 把本来陌生的城市居民“关联起来”, 比在“建筑城市”中, 更多地发生关系, 建构起城市沟通运行大系统。 既可以隐身交流, 又可以现身见面; 既可陌生地交往, 又可相互熟知, 可以进一步建立起利益交往、 情感交往、 文化交往和需求交往关系, 使整个城市内部各部分之间广泛接触。 相比建筑公共空间, 城市微信公众号将“建筑城市”交往“化约”为“媒体城市”交往, 二者线上与线下、 实体与虚拟融汇在一起, 以二元结构重构城市的社会关系。

在可沟通城市的概念中, 城市的街区、 建筑、 文化、 历史以及政府部门、 商业机构这些地理性、 知识性、 信息性的符号集成在微信公众号这一领域。 作为信息化城市的一部分, 广大城市居民在依赖媒介的过程中, 以城市公众号为中介, 建构起自己的生活。

微信公众号将城市“再现”于居民眼前, 这种“再现”确保了城市居民有条件、 有机会与城市再次“重合”和融合, 确保了一种沟通的“二次和再次可能性”。 在物的流通、 人的交往、 信息交换、 公共协商、 文化共享等方面实现可沟通, 再次聚拢、 形塑了城市。

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宋明理学对中华民族性格的涵养,则可节选邓立光《宋明理学的时代意义》中的这段材料:

2.政群之间沟通态势: 传播手段的“平等交互”

这个专业性互动沟通主要是有关洛阳城市政治经济方面的“可沟通城市”的建构。

以民众的社会政治参与为例, 当有关部门发布城市治理的有关信息, 解决某些社会难点、 热点、 焦点问题以及解决城市阶层群体间的利益冲突时, 传统的沟通与传播渠道, 如电视里的新闻宣传、 街头公告、 居委会社区的访谈与告知等, 在时间、 空间以及传播效果上各有利弊, 如电视媒体缺乏互动性, 街头公告反馈性较差, 当面访谈告知等人际交往的口语传播有转瞬即逝性缺憾, 等等。 而借助于微信公众号, 官方所要表达的内容化为一条条资讯, 图文并茂地展示在手机中, 像其他类的商业微信公众号一样, 把商品和娱乐资讯定时定期地呈现和推送出来, 这种信息发布方式体现了为寻求城市居民对于信息认同的主动性理念。 这种诉求有公开性、 告知性、 公益与公利性的隐喻蕴藏, 体现了一种政务作风改革的服务型朝向的变化, 也体现了政府部门调整工作思路、 改进工作制度的亲民精神, 搭建了政府与城市居民之间平等交往的平台。 在政群类微信公众号平台上, 洛阳市党政部门的各种文件内容和工作举措都可以进行发布, 可以及时迅速地反映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面貌和城市政治、 经济、 文化方面的变化, 并为居民提供对公共事件、 公共政策表达观点、 形成舆论的互动平台, 在观点交汇的平台上, 城市居民可以参与到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 动态感知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进程, 人们不仅可以针对某一条具体的政群资讯产生认知, 还能在平台上阅读、 了解其他市民对此的看法, 人们在阅读微信内容的同时, 还可以对内容进行复制、 收藏、 转发, 使城市管理类的政群微信号成为城市共享、 共建和公共表达的公用议事台。

空调DDC控制系统采用计算机技术,在计算机中输入各种类型的数据(例如温度、压力、流量、状态等),根据预定的算法进行适当的优化和调整,通过输出设备输出处理后的信号以控制相应的执行器。其系统构成如图1所示。

3.城市普罗大众: 关系融通快速“发酵”

当今中国城市正处于变革期。 以洛阳为例, 城建面貌日新月异, 城市建成区的面积越来越大。 从新建的伊滨区到老工业区涧西区, 直线距离都在20公里以上, 不借助交通工具就不能在一天内办理完公共和私人事务。 如果说, 需要沟通的两个城市单元在地理层面交往的话, 频次必然会打折扣, 交往效果就会减色; 同时, 城市还处于社会复杂和多元、 多变时期, 人们每日奔波, 已经不堪重负。 就拿新建成的洛阳新区来说, 距离城市政务区从西到东要跨越两个区, 越过伊河; 若到洛阳传统商业核心街区, 还要从南至北跨越洛河。 关系的融通涉及交往的频次和沟通的深度等两个指标, 基于地理层面的实际交往是不方便的, 势必阻碍城市各方面的可沟通性, 给人们的交往也带来巨大压力。 由于微信公众号的出现, 人们可以忽略时间和地理沟通的不利, 广泛地接触城市的方方面面与角角落落, 在掌中世界, 完全摆脱现实条件所带来的交往不便, 在微信公众号的信息海洋里中充分搜寻、 挖掘自己需求的信息。

在很多群体类互动的城市公众号中, 特别是在涉及交友、 旅行、 烹饪、 园艺等领域的公众号中, 参加者可以甩开日常“工作我”“压力我”的负担, 把“真我、 本我”的需求尽情释放, 满足“主体我”的本体欲望。 而恰恰很多以美文、 情感以及娱乐为主要内容的公众微信号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吸引受众, 甚至许多微信号成了掌中的“知识专家”“知心大姐”和“心理医生”, 为受众答疑、 释惑、 解闷、 分忧, 启迪、 慰藉心灵。 如此而来, 借助于微信公众号, 城市居民在知性获取和心理诉求上能找到相应内容的折射和对应, 微信号的各种模块成为城市居民自我心理调适、 暂时忘却现实苦恼、 追寻人生愉悦的一个个“微型聚落”, 一个个公众号“聚落”加速了城市居民的全城互动和同城交际, 实现了沟通效果的快速“发酵”。 他们共享资讯, 共享娱乐, 每个微信号“聚落”的成员都是有着特定“身份”的个性化群体, 他们就是城市关系的每一个节点, 他们对微信公众号的接触, 是可沟通城市形成的重要机制, 他们“基于特定需求的动机来‘使用’媒介(公众号)”[9], 从而使他们的诉求得到一个“发酵”平台, 这个“发酵”过程就是城市“动起来”的过程和沟通过程。

城市不同群体个体使用公众号的目的不同。 作为传播者, 商人是为了推出自己的产品和服务, 并获得利益的增值; 作为接收者的受众, 广大城市民众则是通过接触和使用微信公众号, 满足各自“分众领域”的需求。 在传受双方发生关系, 以及各自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 整个城市也在进行着沟通和互动。 作为个体的每个城市居民在文化、 新闻、 购物、 资讯、 交友以及其他方面满足需求的过程, 也就带动了整个城市的相关供需双方的互动过程, 整个城市也就获得了因沟通而产生的效益, 或者说是因基于公众号的信息流通和人员交往而产生的效益, 带动起城市各物质生产部门的商品生产和服务提供, 也形成了各个阶层、 各个角落的精神交往。 “可”沟通城市也就得以时刻不停、 循环往复和螺旋式上升地建构起来。

(二)平台技术的可行

微信公众号显示出媒介技术之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媒体和固定互联网终端的不足与缺陷。 时政要闻、 天气预报、 股票信息等各种城市生活资讯内容简捷, 及时、 有针对性地使城市微信公众号演变成资讯沟通的“集成线路板”, 集手机报、 微博、 手机电视、 网络视频等即时性媒体的功能于一身。 这种点对点的数字方式对于大量奔忙于生活与工作两端的城市居民来说, 只要“一机在手, 信息全在‘我’掌握”。 在工间、 课余、 步行、 乘车, 无论是闲暇还是紧张时段, 都可以随时随地通过阅读“与这个城市发生关联”。

城市微信公众号对“城市传播”来说是特定信息或者服务的最佳载体, 微信公众号嫁接在智能手机、 iPad等移动终端, 可以设计成新闻和资讯阅读工具, 还可以作为提供服务和休闲娱乐的平台, 微信公众号把城市信息与人机交互结合在一起, 类似于同城广播(FM), 受众定位准确、 资讯投放准确, 扩大了人的城市认知范围, 提高了人的城市生存能力。

微信公众号基于手机等移动工具, 可以保证受众媒介接触的可能性, 即身边具有传播和接收信息所必需的物理性工具, 物质条件具备。 如果不具备这种条件, 人们就会转向其他可替代的途径和渠道。 例如在传统的政群纵向沟通中, 政府政策和会议精神, 由于文件和政府公报的非 “常规途径”而不可获取, 其他途径中, 借助报刊宣传也需要受众至少外出购买或者提前订阅; 借助电视新闻, 因其有固定播出时段限制, 城市居民获取相关政群信息也不容易。 渠道不畅, 使得上下行沟通并不到位。 除此以外, 很多涉及细微之处的商业信息和公用事业类信息, 纸媒或者传统广播电视媒介也难以做到事无巨细, 覆盖每个角落, 而对于微信公众号来说, 这一切都不是问题。

四 、 “媒介化 ”都市生存 :微信公众号作为中介对于城市居民生活的意义

现在网络智能移动终端使用率很高, 以微信公众号等即时通信模式进行网络参与的程度也较高, 这就意味着城市居民对于微信公众号的使用有可接触和可操作的前提。 手机等移动终端作为“互动交流”和满足“实用性需求”的工具, 已经从简单的通信等功能扩展到“同城互动”, 基于微信平台的公众号跨越时空限制、 突破同城交往局限、 扩大同城交往内容的效用越来越明显。 伴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 以公众微信号为代表的互动平台正呈现出超越传统沟通性媒体的价值与活力。 随着各种信息资源在公众号上的不断整合, 其“搅活”城市、 沟通城市东西南北、 把隐性信息“显性化”的功能愈来愈明显, 可以把过去在一个城市中, 由于地理空间限制的因素, 容易形成的跨区域、 跨阶层的交往障碍和传播隔阂逐步化解, 还可以使城市“角落信息”日益凸显。 由于公众号能够彰显城市过去不为人知的细微之处, 人们对于自己所生活的城市产生了“新鲜的兴趣”, 过去为了衣食住行等生活问题而不得不了解所在城市的被动态势, 变化为对这个城市的文化性依赖和情感性依赖, 人们主动地利用这些掌中平台与城市扁平化接触, 每日感受城市新鲜变化。

作为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工业化城市, 经济总量在河南省第二位的洛阳, 是具有独立地方立法权的较大型城市, 是中原城市群的翘楚。 城市沟通既有横向又有纵向。 作为横向的社会团体、 民众群体、 个体之间的沟通以及作为纵向的政府与民众的上下沟通, 其行为的发生取决于人们做出沟通行为的动机、 沟通的经济性和便利性, 沟通能否持续进行取决于是否满足了各自的期望和需求, 沟通的成效取决于能否克服距离障碍、 有无可以依赖的渠道以及能否克服沟通不利而造成的交流障碍和传播尴尬。 借助城市微信公众号, 可以消解以上问题。 微信公众号所提供的内容, 多数是短小精悍的多媒体形式, 不少是经过把关的精华, 提供文字、 图片、 语音、 视频多种信息符号, 大到时事政策、 小到公交运行, 从城市新闻、 政府公告到本地微视频, 微信公众号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另外一种人们接触城市的方式。 使用它们, 实际上就是在和城市发生关系。 通过它们能够比过去更加紧密、 更加深刻、 更加全面地认知自己所在的这个城市、 这个环境。

微信公众号有助于互通互动的新的城市感知场的形成, 有助于城市社会交往活动的新形式的产生, 它能否为可沟通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取决于微信公众号在城市居民中的持续声誉和影响力如何, 取决于其内容和发布方式与风格能否持续为受众普遍接受以及微信公众号的运行效益是否高于传统意义上的媒体。

五、 结语

将媒介理解为城市的一个部分, 微信公众号就是城市时空的进一步延伸, 媒介完全嵌入城市, 所以城市微信公众号就是城市的中介化建构。 微信公众号在“催化”城市互动, 在内容推送与个性化服务方面, 对于建构一个可沟通城市, 体现了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发挥了关联、 沟通与共享的作用。 今后要逐步解决的问题是, 在已经凸显的“工具性、 服务性”之上, 如何改善和提高城市微信公众号的“质”, 在更好地发挥可沟通城市的“建设性”作用的同时, 以较高的“价值性”“文化性”弥补和修正当前“工具性”容易存在的传播碎片化问题。

[参 考 文 献 ]

[1] 麦奎尔.媒体城市·媒体、建筑与都市空间[M].邵文实,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1.

[2] 基特勒.走向媒介本体论[M]∥周宪.陶东风文化研究:第13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5 .

[3]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课题组.城市传播·传播与人的关系[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7).

[4] KATZ E, BlUMLER J G.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Research[J].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1974,37(4):509-523.

[5] 德布雷.媒介学引论[M].刘文玲,译.陈卫星,审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 36、122、128.

[6] 苗春凤.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2(9).

[7] 宋琳琳,刘乃仲.论媒介的使用与满足[J].新闻爱好者,2009,6(50).

[8] 翟青竹.手机微博的使用与满足[J].图书情报工作网刊,2012,4(17).

[9]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80.

“Communicable ”City and City WeChat :Media Intermediary Use Research —Based on the Sociological Survey in Luoyang City Wechat

Ning Wei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Luoyang 471934,China )

Abstract : Communication constitutes the existence mode of urban subject and object. Modern city is the relationship of “propagation and construction”. The media represented by the city WeChat is completely embedded in the city.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and city also reflects in the communication-based intermediary relationship. As the third party between the residents and the city, Luoyang City WeCha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As a symbolic tool, the WeChat public number not only represents (“phase”), but also constructs (“signs”) the urban life. The “media city” characterized by the city WeChat actually plays role of connecting that is impossible for the “architectural construction”. This is reflected in the creation of the “associated space” for strangers in the city, the mutual orientation of the political and communist exchanges and the “interaction equality”, and the “progressive fermentation” of the general urban public, which are technologically feasible, hence the concept of “communicable city” realistic.

Key Words : WeChat; “phase and sign”; communicable city; associated space; mediation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 :G2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970(2019)03-0054-07

收稿日期 :2019-01-14

基金项目 :河南省社科联项目(SKL-2017-694)

作者简介 : 宁威(1973—), 男, 山西稷山人, 讲师, 博士。

[责任编辑 湛贵成 ]

标签:;  ;  ;  ;  ;  ;  

“可沟通”城市与城市微信号:媒体中介化使用研究-基于洛阳的社会学调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