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粮食顺价销售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粮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坚决贯彻执行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粮食收储企业实行顺价销售,农业发展银行收购资金封闭运行三项政策。在这三项政策中,敞开收购是基础,顺价销售是关键,封闭运行是保证。那么,如何推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实现顺价销售呢?本文就此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当前粮食顺价销售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问题之一:粮食丰收,粮食爆满,造成市场供大于求。近10年来,我国粮食连续丰收,粮食系统的收储企业粮食爆满,仓容严重不足,收储企业虽然建了一些外垛,并采取了腾、转、并、租等形式扩大仓容,但还是不能保证敞开收购,因此动摇了顺价销售的基础。特别是粮食年总产量,大大地超过年社会的需求量,从而缓解了消费者及用粮单位“囤粮防涨”的紧张心理,在种粮户急于出售,用粮者等待观望的矛盾情况下,加之主渠道调控不力,给个体粮贩随行就市以可乘之机,致使顺价销售出现了困难。
问题之二:国家指令性调拨计划不能兑现,加大了产区粮食企业的经营困难和财政负担。定购粮调入属于国家的指令性计划。在目前粮食市场购销多元化的情况下,销区国有粮食部门从自身的经济利益考虑,对调入粮食不积极,有的干脆不执行国家的调拨计划,甚至不调粮,宁肯拿出部分差价给调出单位作补偿。而用粮单位要解决用粮问题则必须通过私商或市场上低价购进,因而扰乱了国家对粮食市场的管理,冲击了顺价销售。
问题之三:粮食长期压库,经营成本过高,加大了顺价销售的困难。在正常的情况下,粮食存储应及时轮换,循环周转。而现实情况是,收上来的粮食销不出,造成了粮食库存大量积压,占用了国家粮食收储企业的大量资金和仓容,不但陈旧粮逐年增加,而且也增加了企业的银行利息和保管费用,再加上管理人员工资及自然损耗等,都给顺价销售蒙上了阴影。
问题之四:粮食市场管理很不规范,国有粮食市场占有率下降。一是进口粮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国内粮食市场。必要的进口粮无可挑剔,但进口粮质优价低,影响了国内市场粮价升温。特别是有的粮食企业在按保护价敞开收购的掩盖下,把低价进口粮转为国家定购粮,从中谋取差价,人为增加库存。二是一些地区粮食企业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没有严格执行国家的敞开收购政策,因而无法控制住粮源,再加上按收购价加合理费用和最低利润形成的价格进行顺价销售,就为个体粮贩倒买倒卖,谋取利益提供了机会,从而使国有粮食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大幅下降。
二、实现粮食顺价销售的对策
面对上述四个方面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在正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中面临的问题与困难前提下我们必须尽快寻找对策,采取措施,努力使粮食企业摆脱困境,实现顺价销售。
对策之一:深化改革,积极开拓市场。市场经济实质是一种竞争经济,粮食是一种竞争产品,要参与市场竞争,就要寻找市场,开拓市场。
首先,要寻找消费,刺激消费。粮食有多种用途,而我国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对粮食市场的开发远远不足。粮食的深加工、精加工转化增值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开拓消费领域,开发粮食新产品获得增值效益有助于实现顺价销售。
其次,要重新认识生产、流通、市场的关系,为顺价销售开辟市场。经济学告诉我们生产与流通、市场紧密相连,相互作用。目前粮食产区的农民只管种粮,并且哪个品种的产量高就种哪个品种,对生产出的粮食能不能顺利进入市场关心甚少,甚至有的政府部门也没有摆正三者关系,没有注重引导农民生产高品位、高质量的粮食以进入国内国际市场。如齐齐哈尔市到1999年3月,粮食库存量达659,149万斤,其中,生产期短、无市场竞争力的小麦就达263,472万斤,占整个库存量的39.97%。这种状况,迫切要求我们在粮食生产上必须根据市场的新变化,妥善处理好粮食产量与品种、质量的关系,调整好种植结构,大力发展优势高效,在国内外市场有竞争力的粮食品种,从而缓解目前市场相对过剩的局面。
对策之二:严格执行《粮食收购条例》,规范粮食市场。1、 国务院制定下发的《粮食收购条例》已经明确了国家对粮食市场的管理权限,禁止粮食收储企业以外的任何单位或个人擅自从事粮食收购活动,对违规收购的,一经发现,从严予以惩处。这就为国有粮食收储企业从根本上控制住粮源,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在正确运用法律武器的同时,作为国有粮食收储企业还必须严格执行《粮食收购条例》,真正做到敞开收购,不限收、不拒收、不停收、不压级、不压价,不代扣农业税以外的任何款项。农发行保证及时足额提供收购资金,确保不给售粮农户打白条。只有这样才能掌握粮源,才能在正确运用法律武器的同时,把握销售的主动权,从而实现顺价销售。2、 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应严格执行政策规定,在不搞逆向操作降价亏本销售粮食的同时,应主动出击,相应决策,多种经营,扩大营销,减少进口,增加出口,才能拉动市场。3、完善粮食市场交易规则,依法治理交易市场, 确保粮食在市场上进行有序的流通。
对策之三:理顺关系,构建合理的价格体系。首先,国家在确定粮食收购价格时,必须根据供求关系,尊重价值规律,既要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又要考虑粮食收储企业的利益及财政的承受能力。否则,过高和过低,都会给顺价销售增加难度。其次,粮食销售价格一律以购价为基础,加上合理费用和最低利润顺加,实行顺价销售。否则就是违规经营,就要予以处罚。这就要求粮食企业必须加快自身的改革步伐,转换经营机制,积极稳妥地落实减员增效,加强内部管理,降低成本费用,以提高市场的竞争力。第三,加强监督检查。在政府领导下,粮食、工商、税务、物价、计划和农发行等有关部门要互相配合,共同行动,集中管理粮食市场和价格。第四,逐步完善粮食储备金和风险金制度,以保护粮食企业利益。
对策之四:发挥农发行的职能作用,监督粮食企业顺价销售。农发行担负着国家粮棉油政策性收购资金的供应和管理工作。根据“库贷挂钩、钱随粮走”的流传程序和原则,严格监控粮食的收购、储存和调销的各个环节,确保信贷资金运行和粮食商品运行在方向上的一致性,在价值上的相符。在坚持顺价销售的前提下,农发行要认真履行好以下几项职责:一是对企业销售情况及时进行监督检查,发现企业有逆向操作、降价销售的要向地方政府汇报,并督促销售企业落实弥补来源,并采取相应的信贷制裁措施;二是发挥自身的服务功能,帮助企业尽快实现顺价销售。农发行要充分发挥自己联系面广的优势,积极为粮食企业提供销售信息。特别是要发挥自身的结算服务功能,帮助企业搞好粮食调销结算和贷款的回笼工作;三是加强帐户管理,加大监督力度。切实防止企业私卖粮食、坐支现金、销售不入帐、挤占挪用等行为的发生,确保粮食收购资金封闭运行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