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进党“台独”的转型_台独论文

论民进党“台独”的转型_台独论文

试述民进党的“台独”转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进党论文,台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1年10月,民进党在“五全”大会上通过了“台独党纲”,从而贴上“台独”标签,沦为不折不扣的“台独党”,其“台独”活动表面上达到高潮。但是,物极必反。“台独”不仅遭到大陆政府和人民的坚决反对,而且逐渐被岛内民众所唾弃。在经历了多次选举失败的教训之后,民进党内一部分人开始意识到“台独”是“票房毒药”,它严重制约着民进党的发展,并且成为民进党走向执政之路的绊脚石。于是,自1992年以来,他们开始降低“台独”诉求,淡化“台独”主张,试图将民进党的路线导向冲淡“台独”的色彩。

一、民进党“台独”升级及其原因

从1983年党外势力提出“住民自决”开始,到1991年民进党通过“台独”党纲,“台独”论述有个不断升级的过程。了解这一升级过程及其原因,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民进党后来的转型。

1.“住民自决论”。1983年11月,民进党的前身“党外中央后援会”,提出“台湾前途,应由台湾全体住民共同决定”的共同政见,这就是所谓的“住民自决论”。这一谬论尽管有向“一个中国”挑战的意味,但此时尚还不敢公然提出“独立”、“建国”、“自决”、“公民投票”等口号。

2.“台独言论自由”。1987年11月,民进党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首度发表声明强调。“人民有主张台湾独立的自由”。这是民进党第一次明确提出“台独”,政治主张明显升级,不过仍然没有涉及民进党自身是否主张“台独”。

3.“台独前提论”。1988年4月17日,民进党“二全”一次临时会议通过决议文,明确宣示“台湾国际主权独立,不属于以北京为首都之中华人民共和国;任何台湾国际地位之变更,必经台湾全体住民自决同意。”同时还提出,“如果国共片面和谈,如果国民党出卖台湾人民之利益,如果中共统一台湾,如果国民党不实施真正的民主宪政,则本党主张应该独立“。这个所谓的“台独前提论”,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民进党的有条件“台独”主张。

4.“事实主权论”。1990年10月7日,民进党进行第四届二次“全代会”,在决议中提出“我国事实主权不及于中国大陆及外蒙古,我国未来宪政体制及内政、外交政策,应该建立在事实领土范围上”。这个所谓“事实主权论”,从“反对中华民国领土范围”的立场,将台湾视为拥有“主权”的独立国家,与中国割裂开来。

5.“公投台独党纲”。1991年10月13日,民进党举行第五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修正并通过了党纲,明确提出“建立主权独立自主的台湾共和国及制定新宪法”,全面地阐述了民进党的“台独”立场。“公投台独党纲”使民进党的“台独”论述,从不预设结论的“住民自决论”,转向预设“台湾共和国”的“台湾民族主义”。

民进党由最初的主张“住民自决论”、“台独前提论”,发展到将“公投台独”写进党纲,其“台独”诉求逐步升级,并发展至顶点。这与当时国际上的大环境和岛内的小气候是分不开的:

从国际因素来看,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世界格局发生剧烈变动的时代。(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挫折,东西冷战和美苏两极体制终结。(2)冷战后,由于民族主义重新燃起,国际上分离主义逐步抬头。(3)一些西方国家试图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并且在1989年中国大陆发生政治风波后,又对中国进行经济封锁,进一步掀起反华浪潮;在台湾问题上,则别有用心地抛出“台湾地位未定论”。民进党人觉得这样的国际大环境对自己特别有利,于是乘机提升台独诉求。

从岛内形势看,首先是民进党在成立后的最初几年,其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要求民主的政治主张,符合当时岛内民意,得到本省籍民众的拥护,从而使民进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其次,国民党当局在国际上推行“务实外交”,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活动,助长民了进党的分裂意识;最后,民进党自身内部“台独”势力不断增长。这一方面是由于在1988年以后,海外公开的“台独”组织加紧向岛内渗透,壮大了“台独”力量(如在美国的最大“台独”组织——“台独联盟”迁回台湾,并集体加入了民进党),另一方面,由于民进党内泛美丽岛系的式微、新潮流和中间派系的崛起 、“台独联盟”的返台,民进党最高权力机关“中常会”权力结构逐渐发生质变,激进“台独”势力逐渐居于主导地位,从而造成民进党内“台独”路线的激进化。

总之,由于岛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民进党逐步提升“台独”诉求,最后终将“台独”写进党纲,成为名副其实的“台独党”。

二、民进党“台独”转型的内容与特点

“台独党纲”通过后,民进党成为“台独”势力的大本营。它以“建国制宪”为目标,不断从事反抗国民党统治、争取“台湾独立”的斗争。然而,“台独党纲”通过后,民进党在从事“台独”运动的时候,又不得不降低“台独”诉求,策略性地调整其“台独”路线。民进党之所以如此,主要是迫于岛内外的客观形势;另外,党内为了早日执政而不断反思和调整其政治路线也是重要因素。

(一)祖国大陆的压力始终是遏制“台独”的最有力因素,也是迫使民进党“台独”转型的最根本原因。大陆坚持捍卫祖国统一、反对台湾独立的主张得到绝大多数国家的支持;大陆坚持保留对台用武压力,成为“台独”势力难以摆脱的“紧箍咒”;改革开放以来,大陆在各方面得到迅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加上“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成功实践,增进了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的向心力。

(二)岛内“台独”的生存空间愈来愈小,这是导致民进党“台独”转型的直接原因。(1)80年代以来,国民党推行“革新保台”,加快本土化进程,渐渐演变成为台湾国民党,并且所推行的政策与民进党的“台独”主张在本质上没有多大区别,使民进党原来“打倒外来政权,建立台湾共和国”的“台独”诉求已失去“正当性”;(2)“求安全”、“求稳定”是岛内民意主流,他们主张“维持现状”,缓和与改善两岸关系,“台独”主张无疑与岛内“求安”、“求稳”的民意主流背道而驰,因而失去广大民众的支持;(3)自1991年“台独”党纲出笼后,民进党可谓逢选必败,除非民进党候选人在选举中有意淡化“台独”诉求。这样,经过多次选举失败的教训,民进党内一部分人也开始认识到,“台独”是其发展的严重障碍,要想早日执政,必须淡化“台独”。

(三)国际大环境不利于“台独”的生存,这是民进党“台独”转型的重要外在因素。国际社会普遍接受“一个中国”的原则,对“台独”持反对态度,民进党被视为“麻烦制造者”,其“台独”主张在国际上的市场越来越小。1998年6月,美国总统克林顿公开宣布对台“三不”政策(不支持“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台湾加入任何主权国家才能加入的国际组织),并同中国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久,俄国政府更表示对台“四不”,即在“三不”的基础上加上“不对台军售”;江泽民主席访日时,日本政府也重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台独”。面对国际大环境,民进党不得不对其“台独”主张进行弹性处理,以呼应国际由尤其是美国的要求。

因此,自1992年起,民进党就逐步调整“台独”路线。综观这八年来民进党的转型实践,我们可以发现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台独”目标由反对“中华民国”、“建立”台湾共和国“改为承认“中华民国”体制,认为“中华民国在台湾”已经是一个主权国家。

民进党早在党外时期,就反对国民党的专制统治。1991年民进党通过“台独党纲”,提出“建立台湾共和国”和“制定新宪法”,更是以推翻国民党的统治为前提。然而,“建国制宪”的目标对民进党而言,毕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1996年,再度当选党主席的许信良推动政党合作,与国民党在‘国发会’上达成了包括废省”在内的多项共识,后来又与国民党联手“修宪”。今年5月9日,民进党“全代会”通过《台湾前途决议文》,称“台湾固然依目前宪法称为中华民国,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任何有关独立现状的变动,都必须经由台湾全体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决定”(注:台湾《联合报》1999年5月9日、10日。)这无疑是“以半遮半掩的方式承认中华民国国号”(注:台湾《联合报》1999年5月9日、10日。),表明民进党认可“现状即台独”,坚持所谓“台湾已经是主权独立的国家”、“维护现状就是维护台独”。

2.“台独”手段由“体制外抗争”转入“体制内竞争”。

民进党成立初期,集中力量举行示威、游行,从事群众运动和街头斗争,是一个“体制外抗争型”政党。然而,随着岛内外客观环境的变化,民进党逐步由“体制外”进入“体制内”,由街头斗争转向议会斗争和选举竞争。九十年代以来,民进党积极参与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选举,并且提出“地方包围中央”的策略,企图通过选举获得各种公职,取得“参政议政”的权力,积累政治资本,然后由量变到质变,以“合法”手段取代国民党在台湾的统治,实现“台湾独立”的目标。

3.“台独”诉求由以往的刚性、显性改具柔性、隐性。

如上述所述,民进党成立之初,不仅明目张胆地鼓吹“台湾独立”,而且大张旗鼓地从事反对斗争,以达到“建国制宪”的目的,因而被视为“急独党”。后来,民进党逐步意识到“台独”是“票房毒药”,对其选举总路线不利,于是开始淡化“台独”主张,将“台独”隐蔽在公共政策之中。在选举中,民进党开始有意回避“台独”议题,提出诸如“三反三要”(反军权、反特权、反金权;要主权、要直选、要减税)、“快乐的市民、希望的城市”以及“平安、清廉、新政府”等诉求。与此同时,民进党领导人还不断发出各种宣示,以减轻民众对“台独”的疑虑。1994年底施明德在接受专访时表示,民进党将“在适当的国际环境下,进行有关国号、国旗、国歌的公民投票”,而不会贸然宣布“台独”(注:台湾《联合报》1994年12月14日。);后来在访美时进一步提出,“台湾已经是主权独立的国家,民进党如果执政,不必也不会宣布台独”(注:台湾《中国时报》1995年9月15日。)。1997年底许信良则公开宣称“台独党纲”只是民进党的“历史文献”(注:台湾《联合报》1997年12月7日。)。所有这些都使民进党的“台独”主张带有更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

以上我们对民进党“台独”转型的背景和内容作了一番考察,通过考察,我们可以发现民进党的转型具有以下几个较为显著的特点:

(1)从大环境而言,转型与国际政治格局特别是中美关系的走向以及美国的对华政策密切相联。(2)从岛内格局看,转型与岛内政党政治及选举活动息息相关,每次较大幅度转型理念的提出都与民进党选前的造势活动以及选举失败后所受的刺激有关。(3)转型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充满“痛苦”(郭正亮语)与斗争的过程。(4)转型主要是为了赢得选票这一现实需要,因此只注重民进党自身外在形象的改观,以期获得民众的认同,至于其“台独”立场则没有任何实质改变。

三、民进党“台独”转型的困境与走向

转型在一定程度上使民进党改变了过去“暴力党”、“急独党”的形象,表明民进党“台独”转型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是与此同时,也暴露出民进党在转型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困境:

第一,党纲是一个政党的最高政治宣言和政治主张,民进党的“台独党纲”使“台独”成为民进党建党的“理想”,是其存在的“法统”,也是其区别于国民党的政治“图腾”。如果放弃这一创党的基本立场,民进党担心其政党精神将在世俗化之下更加模糊涣散,并有被国民党收编的嫌疑和可能;如果继续以“台独党纲”的意识形态挂帅,则又恐因违背岛内民意主流,失去民众支持,从而断难成为执政党。何去何从,使民进党陷入困境。

第二,从民进党自身结构来看,一方面其中央权力机构采取合议制,“民主”有余,权威不足,“到底谁代表民进党”这个问题恐怕连民进党人都无法回答(注:(台湾)郭正亮《民进党转型之痛》,第159页。);另一方面,地方上群雄并起,高度自主,导致中央难以有效指挥地方势力。这就使许信良、施明德等人的转型理念很难获得广泛认同,在很大程度上是属于“个人行为”,还没有形成为全党的共识和共同行动,更未发展为全面的转型运动,因而转型基础十分脆弱。

第三,民进党内派系林立,目前较具实力的有美丽岛系、新潮流系、福利国连线、正义连线以及“台独联盟”等。各派之间由于政治认知不同,再加上其背后的权力与利益之争,使党内不同路线之间的斗争十分激烈,甚至导致党的分裂。如果说1996年建国党的出走为转型清除了障碍的话,那么后来陈文茜与民进党的“离婚”以及许信良的退党,则是转型受挫的重要表现。

第四,媒体造势凌架政党政治,支配了民进党的转型。这种诉诸媒体造势的形象转型,“固然有助于民进党走出历史悲情,但也同时使民进党落入急功近利和媚俗浮夸的陷阱。”(注:(台湾)郭正亮《民进党转型之痛》,第190页。)只重媒体造势,导致政治声势远远超过政治实质,使转型处于低层次的“形象转型”阶段,尚没进入更高一级的“实质转型”。

尽管转型艰难而又慢,并且充满“痛苦”,但是由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尤其是迫于岛内外政治现实的压力,“台独”转型是势所必然,民进党只能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不过从短期来看,民进党仍然只会采取一些策略性调整:

1.认同“中华民国体制”,主张“维持现状”。民进党多次宣称,尊重和承认“中华民国体制”,认同“中华民国在台湾”,主张“不统不独、推持现状”。《台湾前途决议文》以“全代会”决议的方式再次确认了这一点,并使之成为民进党的共识。今后一段时期内,民进党将继续通过“体制内的竞争”同国民党争夺领导权。

2.“台独党纲”可能会修改,但不会废除。近几年来。“台独党纲”不仅遭到台湾民众的反对,而且还多次受到党内人士的冲击。然而,民进党每次都以“台独党纲不修不废”收场。1999年5月,则以通过《台湾前途决议文》代替对党纲的修改。由此可见,“台独”作为民进党的建党“理想”和政治标签,不会被轻易抛弃,“台独党纲”在一定时期内也就不会轻易变动。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今后“台独党纲”受到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加上民进党要在选战中击败国民党,也必须消除民众对“台独”的疑虑,因此,未来民进党即使仍然顽固坚持“台独党纲”,也有可能在内外压力下对党纲中的“台独”条款作适当处理。

3.大陆政策将变得较为理性、务实。“台独”是民进党的终极目标,“台湾是台湾,中国是中国”是其一贯主张。以往民进党就是在这种“一中一台”的架构下主张严格限制两岸交流,其大陆政策显得僵化、保守。1998年民进党举办“中国大陆政策研讨会”,达成了“全方位谈判”和“强本西进”等四项共识(注:《民众日报》1998年2月18日。),使民进党的大陆政策开始趋向务实和理性化。今后民进党将在扩大同大陆正面交往的同时,强调以经贸优势、争取外授等为手段,“强本西进”,“以小博大”,用所谓自由民主制度对大陆实行“和平演变”。

总之。对于民进党来说,“台独”已成为宗教信仰,不管信仰程度高低,都不敢碰它。我们可以预料,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民进党仍将死死抱住“台湾党纲”不放,而仅仅为了缓解内外压力和赢得选举、走上执政的需要,对之在一定范围内作一定程度上的调整。因此,《台湾前途决议文》既是民进党前一阶段转型的总结,也将是民进党今后一段时期内的行动指南。

四、结语

历经几年的“转型之痛”,民进党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作为一个投机性相当强的政党,民进党没有进一步将转型上升到“实质转型”层次,而是继续停留在“策略转型”阶段,这是远远不够的,完全不能取信于民。《台湾时报》社论指出:“民进党最不能让人民放心的,非执政的能力或人才的形象,而是所谓的台独党纲,虽然此一台独党纲有公民投票的前提…虽然彭明敏、施明德、陈水扁、许信良等各派系龙头均已多次宣示‘民进党执政,不会也不必再宣布台湾独立’,但这些宣示并未化解上述的台独疑虑。(注:《台湾时报》1998年2月14日。)民进党只有痛下心修改“台独党纲”,公开放弃“台独”诉求,并且以具体措施与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诚意,从而让岛内民众放心,祖国大陆能够容忍,才有可能实现其“中央”执政的愿望;否则,“如果民进党不下决心妥善处理其‘台独党纲’,并在实际运作中彻底调整其一系列‘台独’政策与策略而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实质转型’,那么民进党人梦寐以求的‘全面执政’,就有可能永远停留在梦境之中而不会变成活生生的现实!”(注:徐博东《民进党转型“五阶段论”》,《台湾研究》1998年第三期。)

标签:;  ;  ;  ;  ;  ;  ;  ;  ;  

论民进党“台独”的转型_台独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