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课程:对教师的18条建议(二)--“课程的反思与重构--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程观”_教师评价论文

面向新课程:对教师的18条建议(二)--“课程的反思与重构--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程观”_教师评价论文

走向新课程:给教师的18条建议(下)——《课程的反思与重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程观》摘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程论文,新课程论文,摘编论文,需要什么样论文,走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建议10 新教材在引起学生的兴趣和便于自学方面下了苦功,如学习导语引人入胜,强调以图代文等,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简单翻看一下新教材,仅从外部形象上就可以看到许多新意。人们批评旧教材板着面孔讲道理,新教材在语言上不仅强调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追求文字的优美形象、生动活泼,而且特别关注了图文的编排。许多教材首次采用了彩版印刷,从而真正做到了图清文美,引人入胜。历史、地理、生物等教材强调以图代文,教师要注意根据需要讲解因此所省略掉的文字或引导学生解读课文中图片或图表的丰富意义。

如化学新教材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的单元图是一只小猫站在一块透明板上,板下有燃烧的熊熊火焰,小猫却“临危不惧,镇定自若”。这幅图引起了学生们极大的兴趣,使他们非常想知道小猫有什么“神功”,从而引导学生走进化学世界(实际上,小猫站着的透明板是一块有较好绝热性能的有机材料)。教材第2页图1-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通过9个小方块图,从几个方面展示了化学在生活和社会生产中的运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解读和探究。教材第六单元的第1页是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的局部。图下文字简单说明了教材编者选这幅图作为章图的用意:这幅图能够保存至今是因为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既体现了化学与艺术的联系,也体现了学以致用的理念,还可以促使学生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亲密接触,从而为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积累素材,可以说发挥了多方面的教育意义。

新教材中这样的例子很多,教师要注意挖掘和利用。

建议11 新教材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要求教师首先掌握并恰当运用互联网等新技术,并在教学中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

各科新教材大都提供了有关的网站,引导教师和学生利用互联网进一步拓展学习渠道和领域。人民教育出版社投入巨资建设人教网(www.pep.com.cn),作为各科教育的延伸。不仅大量提供了由于教材篇幅所限而无法纳入的阅读材料和拓展学习,而且及时推出了由于课程教材一定的稳定性和滞后性所来不及更新和提供的最新材料。

这些,都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信息技术,并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这些新技术。

建议12 新课程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一方面,教材上出现的内容不一定都讲,另一方面,教材上较为概要或没有的内容有时教师要展开或补充,或针对某些内容开展专题研究或小课题研究

第一,新教材中有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材料,大多短小精悍,生动浅显,应主要让学生自学,少数内容也可根据需要在课堂上有选择地涉及,不必每处必讲。

另外,也不是教科书上所有的字句都要求学生学懂、学会。现实生活中所接触到的知识,并非都是读者能够完全理解的,也常常出现几处甚至多处读不懂的地方,因此才对人的自学能力提出了要求。新教材中有的阅读材料有意安排了这样的内容并不加解释,如物理八年级上册第80页在电冰箱的技术参数中出现了“耗电量”“气候类型”,前者是还没有学到的知识,后者则不属于物理学的范畴。其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接受这样的现实:现实生活中,不知道的,甚至永远不可能弄懂的东西太多了;二是引导学生学会从许多不懂的材料中找到能够理解的那部分并加以利用;三是引导学生对部分自己不懂又很感兴趣的内容自己想办法(如查找资料或工具书,向专家或其他成人询问)来弄懂它。

第二,新教材是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制定的,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全国大多数地区的国情制定的国家基本要求,可以说是全国大多数地区大多数学生都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一线教师最了解自己所处地区本校本班学生的状况,因此,一线教师最有权力根据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状况决定在这一最低标准之外,本班学生还可以进一步拓展的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实际上,各科新教材在根据课程标准这一最低要求编制时,也已根据情况适当补充了一些内容。如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四节“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此处是作为教学重点处理的,但课程标准中并没有规定这个知识点。对于像这样的标准中不做要求的知识,上述教材不给出科学结论,而是由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得出,教学着眼于学生的参与及程序的正确。在这样的条件下,学生是能够得出大致正确的结论的,至于结论是否完整,表达是否严谨,在其他场合能否运用,并不是这次探究活动所强调的。

当然,教师在拓展学生学习广度和深度时,一定要经过认真充分的论证,不能随意性太强。那些对于本班大多数学生来说可以接受且有价值的内容,也是可以考虑补充给本班学生的。但正如前文所述,不要把删掉的对于本班大多数学生来说偏难的内容再拾回来,更不能以考试指挥棒为指针,利用新课程的机动空间,一味给学生增加习题的量和难度,搞题海战术。

建议13 新课程、新教材强调面向全体学生,而不仅仅是少数尖子生,这就要求教师关照个别差异,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同时,给“吃不饱”的学生另外提供补充性内容

如果说我们原来的课程教材使班级里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获得成功,学有困难的学生感觉吃力的话,新的课程教材则强调让大多数学生都成功。由此,可能出现不少的学生感觉太容易,吃不饱。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首先,新课程、新教材强调面向全体,减轻负担,删减那些超出多数学生接受能力的过于深难的内容,并从总体上控制必修课知识学习总量,这样做同时也是为了给探究和创造等实践活动创造机会。但这并不是一味地追求容易简单或无原则地删减。因为,要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学习必须具有适当的难度和挑战性,以防止“全面的肤浅性”或普遍的“学术平庸化”。从各科课程标准来看,虽然有些学科是否删减或降低得太多仍存在争议,但多数学科的标准应该说还是比较适当的,从内容上看,有减也有增,有新也有旧,更新力度适当,并没有走极端。

其次,由于新课程强调让大多数学生获得成功,在学习总量和难度上毕竟比原来降低不少,所以产生比例更多的学生“吃不饱”的问题也是自然的。这就要求教师针对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如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布置作业时,提供一些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的思考题、探究题或小型研究项目。

另外,各科新教材除遵照课程标准精心编写必学内容外,还编写了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学的内容,以利于因材施教。化学新教材就编入了拓展性课题,如最轻的气体、物质的分类等,供部分学生选学,以发展个性特长。

建议14 新课程强调评价要促进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改革的进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改进自己的评价方式和方法,探索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新课程实施的新的评价模式

新课程要求关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纸笔测验中能够体现和反映的那些素质。由于评价对教育教学在现实实践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导向作用(即所谓“指挥棒”),要想使新课程改革顺利开展,就必须对评价加以改革,不以纸笔测验中的学生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指标,而以新的课程理念为准绳,强调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与个性发展,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跨学科问题的能力。同时,对纸笔测验进行改革,尤其是高考要为课程改革保驾护航。

无论是试题设计的改革、评分标准的改革、评价指标的改革,还是评价模式的整体改革,最终都要依赖评价者素质的提高与观念的转变。如新的课程强调学生的独特见解与个性体验,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学生就某些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后,如果其观点、视角或思路与评价者不一致,会出现什么情况。这也是新课程理念与评价之间的固有矛盾给改革带来的难题。现在看来,问题的解决还有待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实践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建议15 课程改革中,学校和教师要多与家长沟通,多与社区联系,争取家长和社会各方面对课程改革的理解和支持,共同携手,让课程改革一路走好

这次课程改革的许多理念提得比较高,实施者要顶住方方面面的压力,的确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没有家长与社会的广泛而持久的支持,许多方面的改革是不可能最终实现的。因此,教师要向家长和社会宣传课程新理念,希望他们与学校课程改革配合好。

建议16 面对新课程、新教材的众多创新之处,各地各校教师要实事求是,因地因校制宜,最终迈出积极而稳妥坚实的“第一步”

第一,永远都不要忘记我们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依然相对落后。第二,中国之大,地区差异与发展极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第三,任何一项改革(包括课程教材改革)都是在目前我国现行体制大背景下开展的,不可能不受到相关方方面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新世纪的课程改革到底能走多远,要真正实现改革目标需要走多久,在目前五到十年的时间内到底能够在其中哪些方面真正有所进展和突破,这是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深思的。

面对新课程、新教材的众多创新之处,有些教师会感觉新鲜兴奋,跃跃欲试;有些教师则感觉盼望已久,自己也早已在有些方面开始尝试和实践;有些教师可能会感觉眼花缭乱,不知所措;还有些教师感觉挑战太大,压力沉重。

面对这次全国性的课程改革,各地各校教师一方面要积极转变观念,不断进取,努力争取条件,跟上改革潮流;另一方面,也要根据自己学校及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稳妥的措施和步骤。如果条件不允许,难以一步到位,可以采取分步走的发展策略。总之,根据实际情况,能紧跟的就紧跟,不能紧跟的,可以分别制定远期和近期发展规划,分步实施。

例如,这次新教材物理、化学、生物等科都增加了不少探究活动,应该说探究活动还是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支持的,如充足的时间和材料、小班额教学、实验室配备等。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存在着班级规模太大,实验材料不够,专用实验室不到位等问题。

但是,即使由于种种条件限制,教师无法实现人人动手探究,也不要轻易放弃开展探究式学习的尝试和努力。可以考虑由一组学生上讲台探究,其余学生观察、评论、“场外指导”或出主意,下次上课再换另一组学生上台。如果教材中的探究活动有20次,有的学校专用实验室数量少,各班学生轮用次数有限,教材中的相关探究难以全部开展,那么,能开展几次就尽可能开展几次。万事开头难,教师要尽可能地向前走,先迈出这积极而又稳妥的“第一步”。

对于各种探究活动,新教材中大多尽可能设计得便于开展,各校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制教具,或有选择地使用一些替代性的简易材料。

总之,无论迈出的这第一步是大是小,都要追求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实实在在,让这第一步走得坚实稳妥,而不要假大空,不要追求“政绩”和各种花头而把精力放在做表面文章上。

建议17 面对新课程、新教材的众多创新之处,教师一定不要忘记中小学是“基础教育”,无论课程教材怎么改,打牢基础始终是中小学阶段的首要任务

从新教材中可以明显看出众多重要改革与巨大创新之处,同时也能清晰地辨别出新教材重视吸取以往教材编制的经验与教训、采取稳妥步骤、避免走弯路和走冤枉路的优良传统,这充分展示出人教社对实验区学生的未来负责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强调打牢基础的呼声是有充分道理的,古老的遗训是深刻的:“地基打不牢,再高的大厦也只能停留在图纸上。”

最基本的训练和基础是个前提,必须扎扎实实地开展艰苦训练,否则一切“锦上添花”都只能是“空中楼阁”。如果忽视基础,或基础目标都“尚未成功、仍须努力”,那么,“更上一层楼”的理想就会化为不切实际的“泡沫改革”。素质教育的理想和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的改革创新,绝不能建立在忽视甚至否定基础训练之上,在义务教育这一“基础教育”阶段尤其如此。当前,作为以一定的滞后性为特征的教育实践一定要主动强化自己面向未来的创新意识,但创新必须与继承辩证统一起来,“提高”必须与“基础”辩证统一起来——在比较扎实的基础上提高,以提高来促进基础的进一步扎实。

从新教材来看,一方面可以看出其严格依照新的各科课程标准来进行了创新,另一方面,也可看出新教材在继承我国基础教育的优势方面所做的努力。

教师在这些问题上应该有自己的思考,积极但又稳妥地走向新课程,以防止理念上的偏差所导致的实践中的摇摆。

建议18 课程的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永不停歇的过程,“变是永恒的不变”,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和实践,做一个反思的实践者

一次课程改革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很多问题也不是靠教育内部自身能够解决的,另有些问题需要我们耐心等到整个社会共同进步到一定阶段后才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改革的步伐不会停歇,进步的脚步永下止息。所以有人说,一切都在变,变是唯一的永恒,稳定性都只能是暂时的。甚至有些变化还没有来得及稳固下来就又被新的事物所代替。的确,我们正处于一个川流不息、变化不止,日新月异的社会。企望一劳永逸,一次到位,或者固守城池,惧怕变革,这一切,都无济于事。

教师要在改革的大潮中搏击长空,做时代的弄潮儿,就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不断反思,不断重建。企望每一位教师都成为有个人论文的学术研究者不符合实际。但每一位成功的教师都必定是一位反思的实践者,一位积极进取、永远向前、敢于尝试、不断总结的行进者,而不是一位原地踏步的、机械重复的教书匠。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专业化实践的水平才可能不断提升,才可能不断超越自我,步入新境界,否则别无他途。

最后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新课程、新教材仍处于实验阶段,因此,必定存在需要改进之处,教师在实验中要敢于对新课程、新教材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提出不同意见和建议,为新课程、新教材的不断完善做出自己的贡献。

标签:;  ;  

面向新课程:对教师的18条建议(二)--“课程的反思与重构--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程观”_教师评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