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菲利普斯曲线与经济周期_菲利普斯曲线论文

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与经济周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曲线论文,普斯论文,菲利论文,经济周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1.1 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特征。马克思、 恩格斯曾就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波动的周期长度问题有过重要论述。马克思具体考察了1815—1863年英国棉纺织业的波动状况之后,认为“穿插着较小波动的十年一次的周期形式”(注:马克思:《资本论》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49页,第498—499页。 )。恩格斯在考察了同一时期的经济状况之后认为:“在世界贸易的幼年期,自1815—1847年,大约是5年一个周期;自1847—1867年,周期显然是10年一次。”(注:参见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54页恩格斯注文。)自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经济学家开始对经济周期问题进行研究,就周期的时间长度而言,主要的结论有:1889年,法国经济学家克莱门·朱格拉认为是9—10年;1923年, 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基钦在《经济因素的周期与倾向》一文中认为存在大周期和小周期两种,小周期的平均长度约为40个月,一个大周期包括两个或三个小周期;1925年,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在《经济生活中的长波》一书中根据美国、英国、法国100多年内的批发物价指数、利息率、 工资率等变动情况,认为存在一种平均长度为50年左右的较长的循环;1930年,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在其著作《生产和价格的长期运动》中,研究了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比利时等国19世纪初叶或中叶到20世纪初期60余种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和35种产品的价格变动的时间序列资料,提出平均长度为20年的“长波”或“长波消长”论点。1939年,熊彼特在其巨著《经济周期》第一卷中综合为:一个长周期包括六个中周期,每一个中周期包括三个短周期,其中短周期约为40个月,中周期为9— 10年,长周期为48—60年。当然,正如马克思所说,“绝不应该把这个数字看作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时期,经济周期在时间长度、波幅等方面都会产生差异,因而萨缪尔森讲:“没有两个经济周期是完全一样的。但它们有许多相似之处。”(注:萨缪尔森等:《经济学》第12版,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中文版,第313页。)

1.2 从理论上讲, 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作为对经济增长的扰动因素,它们与经济增长率相伴而生,必然会与经济周期相联系。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在“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和“库兹涅茨周期”中,批发物价指数、工农业产品的价格等指标的变动当然与经济周期的变动同步,在时间长度上也是一致的。对于失业率而言,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一般为:经济增长率上升,失业率下降;反之,经济增长率下降,失业率上升,二者之间存在一种反向关系。表1 列举的主要工业国家经济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的相关关系说明,在所有主要工业国家中,失业率是反周期的,就业率是顺周期的。当然,美国劳动力市场指标与产出的相关性比其它工业国家要显著得多;而通货膨胀和股票价格与产出的相关系数在统计上不显著,只是按星期计算则是顺周期的。(注:参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1998年5 月)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中文版,第59页。)

表1 1973—1997 年运用“通过波幅过滤器”计算的与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关系数

美国 日本 德国 英国

国内生产总值 1.00 1.00 1.00 1.00

通货膨胀(消费者价格指数) 0.10 0.05 0.24 -0.10

股票价格 0.21 0.36 0.08 0.23

失业 -0.74 -0.42 -0.51 -0.50

就业 0.90 0.75 0.55 0.72

法国 意大利加拿大

国内生产总值 1.00 1.00 1.00

通货膨胀(消费者价格指数) 0.18 0.14 0.14

股票价格 0.04 0.23 0.46

失业 -0.36 -0.13 -0.69

就业 0.89 0.50 0.84

资料来源:IMF《世界经济展望》1998年5月。

1.3 现在来看7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的实际经济增长率、 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的变动情况。在图1中, 美国的实际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反向关系相关程度极高;而通货膨胀率与经济增长率的相关程度不高,其中,1973—1974年、1978—1993年都呈反向关系,在其余时期呈正相关,且相关程度较高;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负相关关系显著,但1973年—1974年、1979—1981年呈同时上升,1975—1976年、1984—1986年、1989—1990年同时降低的正相关。在图2中, 英国的实际失业率、通货膨胀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不明显,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在大多数时期呈正相关;在1983年以前,通货膨胀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呈程度较高的负相关,1983年之后出现正相关;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除1979—1981年同时上升外,主要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因此,在不同的时期,由于供给冲击或政策因素的影响,经济增长率、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从图1和2中还可以看出,经济周期的10年左右的中周期和接近4 年的小周期的波动特征比较明显。

图1 美国的实际通货膨胀率、失业率与经济周期

图2 英国的实际通货膨胀率、失业率与经济周期

(二)

2.1 我们用美国和英国的实际数据分别绘制出图3和图4 的长期菲利普斯曲线。首先,可以看出,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呈顺时针方向的不规则的环形曲线运动,既有不断上升的运动过程,也有下降的运动过程。其次,在美国1954—1998年的45年间、英国1970—1998年29年间,存在9—10年左右的不规则的环形曲线运动。在图3中可以看出,在 1954 —1962年、1962—1972年、1972—1988年(其间包含1975— 1981 年)和1988—1995年分别出现四次完整的和接近完整的环形曲线运动,时间长度分别为9年、11年、17年(其间包含7年的小环形曲线)和8年;在图4中,1970—1978年、1978—1990年、1990—1998年分别出现三次接近完整的环形曲线运动,时间长度分别为9年、13年、9年。美国出现一个环形曲线运动的平均时间长度为9年,英国为10年。 将两个国家的时间长度平均,则为9.5年,正好与中周期的“朱格拉”周期一致。第三, 美国1954—1998年的45年、英国1970—1998年的29年,都出现了起始点和结束点年份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接近的趋势,是否符合50左右的“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尚缺乏足够的实际资料证明,但确实存在这种趋势。当然,不同国家在时间的长度上会存在一定的差别。

图3 1954—1998年美国的菲利普斯曲线

图4 1970—1998年英国的菲利普斯曲线

图5 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模型

图6 菲利普斯曲线的位移

2.2 根据上述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实际变动趋势, 我们认为,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的图形为图5 所示的顺时针方向变动的不规则的环形曲线。

按照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我们将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分为四个阶段:

第Ⅰ阶段:失业率下降,通货膨胀率上升;AB曲线斜率为负,为菲利普斯1958年描述的相互替代关系;

第Ⅱ阶段: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率上升;BC曲线斜率为正,为弗里德曼1976年提出的正斜率的菲利普斯曲线,二者相互促进,属于明显的“滞胀”的情形;

第Ⅲ阶段: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率下降;CD曲线斜率为负,表明二者之间存在相互替代关系;

第Ⅳ阶段:失业率下降,通货膨胀率下降;DA曲线斜率为正,表明二者之间同时降低的关系。

除此之外,在图5中的A点和C点, 还出现短暂的平行的菲利普斯曲线,表示通货膨胀率不变失业率下降或者上升的特殊情况;在B点和D点,还短暂地出现垂直的利普斯曲线,表示失业率不变通货膨胀率上升或者下降的特殊情形。以上的四个阶段和特殊情形在图3和图4的实际菲利普斯曲线中都得到反映,因而包含了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变动的所有情形。

2.3 萨缪尔森等人在解释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时, 曾列出一个冲击怎样使菲利普斯曲线变动的模型。我们用图6 中的左半部分来表示。在膨胀周期的繁荣期,一开始失业率下降,通货膨胀率上升,即由图6中的A点向B点变化;而经济不能永远地持续繁荣, 由于加速数的作用和货币当局担心螺旋上升的通货膨胀,会采取放慢货币的增长,从而使得通货膨胀下降,失业率升高,即由图6中的C点向D点变化。 至此,萨缪尔森等说,如果把A、B、C、D用线联结起来,就形成一个顺时针转动的环。在紧缩周期则相反,先是失业率升高,通货膨胀率下降,即由B点和A点变化;而这时政府采取措施刺激经济,则失业率下降,通货膨胀率升高,即由D点向C点变化。(注:萨缪尔森等:《经济学》第12版,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中文版,第411—413页。)

在实际经济发展过程中,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变化确实存在上述情形。但是,在现实经济中,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还存在其他的情形,如二者同时升高、同时降低、一个不变另一个上升或者下降等。70年代西方国家“滞胀”的情形表明二者相互促进,即图6中由D点向E 点方向变化;美国和英国90年代以来还出现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双双下降的情形,即图6中由F点向A点方向变化。

美国和英国的经济发展过程表明,在经济发展的扩张阶段,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使失业率下降,通货膨胀上升;而长期推行积极的刺激措施和严重供给冲击则使得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双双持续攀升,正如西方国家在50、60年代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之后,在70年代初期和末期受到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陷入“滞胀”情形一样。这时,政府不得不采取紧缩措施,以降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但相对说来,通货膨胀率容易控制,失业率由于涉及到收入政策和劳动力市场结构等诸方面的牵制不容易得到控制,乃至继续升高,如同美国、英国80年代的实际情形。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采取适宜的经济政策,在保持和稳定低通货膨胀的前提下采取积极措施既进一步降低通货膨胀又着重解决失业问题,这样,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双双持续下降。

由前面的实际分析可以看出,由A、B、C、D和A、D、E、F分别组成的环形曲线所需时间大约为9—10年,正好是一个中周期所需的时间。我们将B、C、E、F用线联结起来,形成一个大的环形曲线,则表示一个长的周期,所需时间推断为50年左右。而一个长周期包含六个中周期,美国45年间已经出现了5个中周期,英国29年间已经出现3个中周期,基本上吻合这一结论。

(三)

3.1 菲利普斯1958年在研究了英国1861—1957 年近百年的实际资料后为什么会得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存在相互交替的非线性关系?事实上,这一结论仅仅是菲利普斯在对1861—1913年54年的实际资料统计处理之后得出的,对1913—1957年45年的分析是立足于前一阶段分析基础上的一种经验判断。那么,54年期间的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为什么会出现交替关系呢?我们对照英国当时的实际数据即可看出,失业率与批发物价指数上涨率之间确实主要存在相互交替关系,当然也包含有其它关系。可以用图5来说明。在图5中,AB曲线与CD曲线同为斜率为负的相互交替的原始曲线,出现的概率与正斜率的菲利普斯曲线一样,同为50%。但在实际经济发展过程中,正斜率的BC曲线为明显的“滞胀”情形,是各国政府和人们所不愿接受的,总是利用各种经济政策和手段进行调控与干预,除非出现严重的供给冲击和政策失误,例如1973—1974年、1978—1980年两次石油危机,否则它出现的概率极小;而DA曲线反映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双双下降的情形是一种理想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是各国政府和人们努力的目标,一般而言,出现的概率也较小,仅美国在1992年、英国在1993年以来才开始出现。因此,失业与通货膨胀交替出现的情形概率就大大高于50%,因而成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主要关系。

尽管相互交替是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主要关系,但同时也要看到,二者之间还存在着相互促进、同时下降以及一个不变另一个上升或者下降的关系。在这里,不能只承认主要关系就忽视和否认其它关系,那种以偏概全的结论被认为是错误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菲利普斯曲线的变化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3.2 弗里德曼1968 年提出的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垂直的结论未能被实证所证明。从美国和英国的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图形中,不可能得出在长期中是垂直的结论。

其实,在弗里德曼、费尔普斯提出“自然率”假说以来,就不断地招致批评。许多的批评主要立足于对70年代以前实际数据的统计检验。限于70年代以前的时间序列资料所限,大多数检验在如何确定所使用方程的常数b的真值时遇到了难题,即:

1dP 1

dP

── ──=a+b(── ──)[*]+f(U)

Pdt P

dt

相互替代的菲利普斯曲线实质上假定b=0,而“自然失业率”假说则令b=1。在70年代以前的大多数检验结果为b<1,(注:参见斯·杰·特诺夫斯基:《论短期宏观经济模型中通货膨胀预期的作用》载《经济杂志》(1974年6月),第317—337页。)而70 年代以来出现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双双持续攀升的“滞胀”情形,表明b的真值是:b>1。由此可见。b作为一个常数的真值不是固定不变的, 它随着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

b=1的特殊情形来源于“自然率”的假定。按照萨缪尔森的解释,在没有成本或需求冲击的情况下,或者简单地理解亦即“非劳动的生产成本(如石油、食品)相对劳动成本没有急剧的上升或下降”(注:萨缪尔森等:《经济学》第12版,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中文版,第40页。)的情况下,失业率才能为“自然失业率”,或者称“非加速通货膨胀的失业率”(NAIRU)。可见, 这一假定在短期中偶尔出现是可能的,在实际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长期性就值得怀疑了。因此,该假定缺乏长期存在的现实可能性,因而,长期中的失业率为“自然率”的推断也就站不住脚了。

对于“自然率”的批评的另一主要方面是无法准确地进行计算,只能近似地估计。实际上,某一时期的“自然失业率”接近于结构性失业率,作为一个参考指标,它不如结构性失业率便于估算。在有的著作中,还用“失业率缺口”这一指标进行分析和判断。

3.3 面临70年代的“滞胀”, 弗里德曼开始对“自然率”理论信心不足了。他说:“任何人都同意,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比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倾斜度更大。唯一的问题是,它是垂直的,还是不那么垂直。这方面事实尚不很清楚。”(注:弗里德曼:《价格理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中文版,第301页。)显然, 比弗里德曼走得更远的理性预期学派认为菲利普斯曲线在短期中也是垂直的论点更不可靠。

3.4

还有一个弗里德曼和萨缪尔森等苦苦思索而没有最终答案的问题,即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时间长度问题。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从完成一个接近完整的较小的环形曲线的时间上看,其时间为9—10 年,与“朱格拉周期”的时间长度一致;从完成一个接近完整的较大的环形曲线的时间上看,可以推断,可能需要50年左右的时间,与“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的时间长度接近,这一点尚需进一步实证分析。显然,长期菲利普斯曲线与经济周期的变化具有紧密的联系。当然,在个别时期,还可以看出菲利普斯曲线变化的4年左右的短周期和20 年左右的中长周期,由于冲击和政策因素的影响,这两种周期在长期菲利普斯曲线上的变化不显著。

(四)

4.1 综上所述,本文的结论主要有:第一, 菲利普斯曲线的变化与经济周期相联系,主要存在9—10年的中周期和大约50 左右的长周期,与“朱格拉周期”和“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一致;第二,在实际经济发展过程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主要表现为相互替代关系,但同时也出现相互促进,同时降低以及一个不变另一个上升或者下降的关系;第三,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的变化呈顺时针方向的不规则的环形曲线运动,因此,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图形为顺时针方向变化的不规则的环形曲线。该模型能够合理解释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变动的所有情形。

4.2 上述结论的政策含义是,首先, 既然菲利普斯曲线的变化在时间长度以及具有波动的特征等方面与经济周期一致,因此,反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在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变动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依据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变化可以看出,在短期,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主要反映出相互替代关系,因而,在这种情况下,降低失业率与降低通货膨胀率的政策替代关系仍然成立;但是,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还体现出相互促进、同时降低以及一个不变另一个上升或者下降等情形,经济政策就不存在任何简单的政策菜单可供选择,应根据当时菲利普斯曲线变化情况采取适宜的宏观经济政策。在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变化呈顺时针方向的不规则的环形曲线运动,因此,更不能采取简单的经济政策,而就该采取综合、协调、具有弹性和前瞻性的反周期政策组合,包括结构性政策,同时降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水平,以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4.3 联系转轨以来中国的菲利普曲线进行分析,可以看出20 年间,中国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波动明显,尤其是通货膨胀率经历了一个剧烈波动的过程。从菲利普斯曲线的变动状况上看,大约经历了1980—1990年和1990—1998年两个接近完整的环形曲线,时间长度分别为11年和9年。从环形曲线的循环过程上看,在第一个环形曲线中, 先经历了1979—1980年的失业率下降通货膨胀率上升,再是1980—1983年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双双持续下降,然后是1983—1985年的失业率下降通货膨胀率上升,1985—1986年的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率下降,再经历1986—1988年的失业率不变通货膨胀率上升,即垂直的菲利普斯曲线,然后是1988—1989年的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率下降,然后是1989—1990年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双双下降,其间仅没有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同时上升的阶段,其余各阶段的特征比较明显;在第二个环形曲线中,先经历了1990—1991年的失业率下降、通货膨胀率上升,然后是1991—1992年的失业率不变,通货膨胀率上升,即垂直菲利普斯曲线,再是 1992 —1994年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同时上升,最后是1994—1998年的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率下降,前三个阶段的特征明显,从理论上讲,接下来应该有一个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同时下降的阶段,然后过渡到下一个环形曲线的起点,即失业率下降通货膨胀率上升的阶段。当然,这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收稿日期:1999—03—25

标签:;  ;  ;  ;  ;  ;  ;  ;  ;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与经济周期_菲利普斯曲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