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用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TP-Ab)是否会产生钩状效应,能否为临床提供正确的检验结果。方法:对2017年699例阳性病人的梅毒螺旋体抗体血清利用EASYCUTA?全自动时间分辨荧光分析仪进行2倍稀释检测,结果有显著再进行倍比稀释检测。结果:发现2例病人TP-Ab血清原倍检测结果明显低于2倍稀释后的检测结果,倍比稀释后的结果先增高后降低,呈明显的钩状效应。结论:用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试剂盒(免疫荧光法)检测梅毒螺旋抗体时会产生明显的钩状效应。
【关键词】 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法;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钩状效应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19-0052-01
现阶段,最灵敏的微量分析技术是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法(Time resolved fluoroisnmunoassay,TRFIA),该技术的特点包括无放射性污染、标准曲线范围宽、不会受样品自然荧光干扰、自动化、操作简单、多标记以及标记物制备简单且稳定等[1],已广泛运用于蛋白质、多肽、激素、抗体、核酸探针和生物活性细胞的定量分析。梅毒传播途径以性接触为主,近些年来,在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和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背景下,梅毒患病人数逐渐增多[2]。在检测TP-Ab时,如果采用一步法进行检测,当血清中TP-Ab浓度过高时可能会产生钩状效应(HOOK效应)[3],高浓度标本易误测为低值标本,甚至出现正常结果。在临床工作中,钩状效应很难被发现,如果出现钩状效应,易发生漏诊或误诊。本文对患者血清经倍比稀释用TRFIA检测,确认其TP-Ab稀释结果高于原倍血清结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检测标本均为2017年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患者血清。
1.2 仪器
苏州新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EasyCuta?全自动时间分辨荧光分析仪。
1.3 试剂
苏州新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配套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试剂盒(免疫荧光法)。室内质控血清由康彻斯坦提供,以保证结果的正确性。
1.4 方法
用EasyCuta全自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仪检测699例病人的2倍稀释血清,有显著差异时,无菌生理盐水倍比稀释,利用TRFIA双抗原夹心法测定,观察检测结果是否存在钩状效应。操作过程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2.结果
TRFIA法检测699例病人中有两例标本为原倍时S/CO值分别为2.925和5.865,经2倍稀释后的S/CO值分别为19.794和23.786,这两例标本2倍稀释后的结果明显高于原倍血清结果。继续做倍比稀释时,在稀释浓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S/CO值逐渐提高,在稀释倍数达到1:16时达到峰值,即68.592和54.201,然后在稀释浓度高低变化过程中,室内质控结果在控,详情如表。
表 双抗原夹心法不同血清稀释度下的S/CO值(CO值为1)
3.讨论
现阶段,通过双抗原夹心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TRIFMA)检测梅毒螺旋抗体检测试剂盒,其产于苏州新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本分析方法是一种固相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其属于双抗原夹心的非竞争性免疫分析。详细原理如下:血清标本中的生物素标记的TP抗原(Ⅱ)以及抗-TP(包括IgG、IgM等型)与固相?TP抗原(I)发生免疫性反应,有助于固相TP抗原(I)—抗TP—TP(Ⅱ)—生物素复合物的形成,经过温育洗涤之后,洗去游离的生物素抗原;然后将Eu标记的链亲和素加入其中,促进固相TP抗原(I)—抗TP—TP(Ⅱ)—生物素—链亲和素-Eu复合物的形成,温育洗涤之后,洗去游离的Eu标记的链亲和素。将荧光增强液加入其中,增强液中可以分离复合物上的Eu,与此同时,与增强液发生反应,最终以荧光络合物的形成呈现,血清中的抗TP浓度与荧光强度呈正比。
本次,两份标本中的TP-Ab均以钩状效应的形式呈现。血清未稀释(原倍)时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仪检测结果为2.925和5.865,血清经过不断稀释之后,S/CO值显著提升,与此同时在比值达到1:16时达到最高值,之后,通过增加稀释倍数,S/CO值逐渐减小。当稀释到1:256时,其检测结果分别为6.193和9.147,接近于原倍血清检测结果。将倍比稀释结果做平滑曲线的散点图,发现两例标本的图形呈明显的钟形,且基本呈正态分布。证明这两例标本采用TRIFMA检测梅毒抗体时,一旦提升标本中梅毒抗体浓度,则会发生钩状效应。
本次两份标本的TP-Ab检测结果经倍比稀释到1:256时,结果分别为6.193和9.147,结果高于Cutoff值1.000,仍没有出现正常结果。
综上所述,目前,解决由钩状效应引起的漏检最可靠方法是经典二步法,进而确保被检样本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确保输血的安全性,降低漏检发生率,避免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李振甲.陈泮藻.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技术与应用[M].科学出版社,1996:2l-26.
[2]林文生.梅毒血清固定与梅毒螺旋体tpr基因亚型关系的初步研究[D].广州医学院,2011.
[3]张明,陈志英,郭兰英,等.引起钩状效应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4409.
论文作者:卢元全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9
标签:血清论文; 梅毒论文; 荧光论文; 抗体论文; 标本论文; 螺旋体论文; 抗原论文; 《医药前沿》2019年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