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收入增长点分析_农民论文

农民收入增长点分析_农民论文

农民收入增长点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增长点论文,农民收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20年,是我国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全国农民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134元提高到1998年的2150元,扣除物价因素, 年均增长10.6%。其中1978—1984年增长速度为15.6%,1985—1988年增幅为5.6%,1989—1991年增幅为2%,1992—1998年增幅为5.3%。同期粮食产量即由1978年的30447万吨增至1998年的50453万吨,增幅为65.7%。农业人口和农村劳动力增长均达到15%。三组数据相并考察,人们不禁要问:过去20年农民收入的增长点是什么?农民的年均收入增幅为什么呈下降趋势?今后的增长点又在哪里?本文拟就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一、改革开放20年农民收入的增长点

(一)大幅度地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从1979年起,国家大幅度地提高了18种主要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我国粮价呈现出一种全面上涨的趋势。从表1可以看出:1978—1995 年,五种粮食价格指数都上升了5倍以上,并且在后10年里呈加速度上升。

表1 1978—1995年粮食收购价格分类指数变动情况(%)

年度总指数小麦稻谷玉米高梁大豆

1978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980140.8141.3

140.4

140.1

137.9

137.0

1985201.6171.3

167.3

171.8

173.9

251.5

1990324.4238.6

291.9

278.3

326.4

417.0

1995707.3528.3

724.1

737.1

806.3

数据来源:1995年《中国统计年鉴》

1978—1984年农副产品收购价提高了53.7%,年均增长7.4 %,其中粮食收购价格提高了98.3%,年均提高了12.1%。同期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涨幅年均递增2.7%。据测算, 六年间农副产品提价直接给农民带来的收入占农民年均纯收入增长额的23.1%。也就是说,农民收入的增长额中,有23.1%是来自于农副产品的提价。

1985—1989年,粮食收购价格提高了75.9%,年均提高了12%。同期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也涨了25.7%。据测算,这一时期农民收入增长额中,有80%是来自于农副产品收购价的提高。

1990—1991年粮食收购价格分别下跌了6.8%和6.2%,粮食产量分别增长9.49%和-2.45%,但农民实际收入只增长1.8%和2.0%。说明收购价极大地影响着农民收入的增长。

1992—1996年国家连续三次提高粮食收购价格,是这一时期农民收入仍然能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的主要原因。以1994年为例,当年农副产品收购价提高了39.9%,其中粮食收购价提高了50.7%。据国家计委价格管理司的农产品成本调查资料表明,由此全国农民可增加收入达1410亿元,农民人均多增收239元。

总之,从1978年起至今,在政府提价政策的扶持下,一方面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增加了农副产品的有效供给。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农民收入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农副产品收购价的提高。

(二)非农收入的增加。经济体制的改革,部分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发展多种经营,就业于乡镇企业、进城务工经商,使得农民的非农收入不断增加。在比较利益的驱动下,人们投资就业首选目标是非农产业。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从表2可以看出:1978年农民的非农收入为10.58元,占总收入的7.92%,而1997年非农收入为756.58元,占总收入的36.2%,20年间非农收入的比重提高了28.28个百分点。 这是农村产业结构演进和农民就业日益多样化的结果。

表2 农民收入中非农产业收入份额变动情况

年份

人均年纯收人均非农产人均非农产

入(元) 业收入(元)业份额(元)

1978 133.5710.58 7.92

1980 191.3319.31 10.09

1985 391.669.42 17.46

1990 686.31

146.49 21.34

19951577.74

482.95 30.61

1997

2090

756.58 36.2

资料来源: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见《农民收入结构变动分析》,《中国农村观察》1997年第6期

从纯收入的增量看,1980年非农收入的增量对农民生产性经营纯收入的贡献率为16.3%,到1994年上升到29.6 %; 而农业的贡献率则从1980年的83.7%下降到1994年的70.4%。

(三)调整农产品结构,促进第一产业的收入增长。随着我国农村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农户在第一产业方面更多地趋向专业化经营,以追求生产效率的提高,追求市场效益。从表3中可以看到:1978—1997 年粮食、棉花、油料、水果、猪牛羊肉、水产品分别增长62.9%、112.4%、313.5%、474.6%、500%、820%。其中粮食从1978年的30447 万吨增到1997年的49417万吨,增长了18970万吨,增幅为62.9%。除粮食外的其它5种主要农副产品的产量由1978年的2717.3万吨,增至1997 年的15804.6万吨,增长了13087.3万吨,增幅为482%。1978年6种主要农副产品的总产量为33164.3万吨,1997年为65221.6万吨,增长了32057.3万吨,增幅为96.7%,其中粮食增长贡献率为59.2%。如果按其它五种农副产品的混合价为粮食价格的4 倍计算, 则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1978—1997年第一产业的增收额中,粮食的贡献率为26.6%,其中5 种农副产品的贡献率为73.4%。

表3 中国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增长情况(单位:万吨)

年猪 牛

份 粮食棉花油料水果

羊肉水产品

1978

30447

216.7

521.8

657.0

856.3 465.5

1984

40731

625.8 1191.0

984.5 1540.6 619.3

1990

44624

450.8 1613.2 1984.4 2513.51237.0

1994

44450

425.0 1984.0 3478.0 3670.02098.0

1997

49417 46021575089 4281.53817.1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二、对过去农民收入增长点的思考

(一)我国农副产品市场现已由供给制约转为需求制约。1978—1984年农民实际收入年均增长15.6%,而1985—1994年均实际增长为3.45%,后10年出现缓慢增长的趋势。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由于来自第一产业(特别是农业)的收入增幅大幅度下降,由1978—1984年的年均增长15.3%(农业为13.80%)降为后10 年的1.3%(农业≤0),后10年仅相当于前6年水平的8.5%。造成第一产业收入增幅下降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的农副产品市场供求力量发生了根本变化,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在1984年之前,市场是供不应求,农副产品需求弹性系数较大,而在此之后,由于农副产品供给量的不断增加,第一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市场需求的制约,我国农业、牧业、渔业、林业相继地由供给制约为主的阶段进入到以需求制约为主的阶段。恩格尔定律揭示这样一个规律: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家庭开支中用于饮食的比例将不断下降。可见农副产品的市场需求增长率必定是越来越低于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如果一味追求农副产品的数量增长,而不顾市场的需求,只能导致农副产品的价格下跌,增产不增收,出现“卖难”现象。这恐怕不只是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所致,恐怕也不是产业化经营所能彻底解决的问题。

(二)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的局限性。虽然自1978年以来,农副产品提价一直是我国政府促进农业生产的一个有效措施,但目前由于粮价已接近甚至超过国际市场价格,这一做法已具极大的局限性。1995 年7月曼谷的大米、美国芝加哥的小麦、玉米价加上运到我国口岸的费用,按当时人民币基准汇率计算,每公斤分别为人民币2.76、1.58、1.17元。而同期国内市场价格分别是:大米3.14元、小麦1.79元、玉米1.73元,比从国际市场进口价分别高出:13.76%、13.29%、47.86%, 而且我国的农产品的品质一般低于国际市场农产品的品质。从价格本身这个意义上说,农副产品提价已没有多大余地。

退一步看,提价能否增加农民的收入,还要看粮食生产的成本升降情况。提价而成本不变,或成本上升率小于价格上升率,则能增加农民收入。农业生产的比较利益低下,差距拉大,关键问题是农业的生产率上升率低于其他产业的生产率上升率,而不在于农产品价格本身。如果单靠提高粮价来平衡农业与非农产业的收入,据有关专家预算,目前的农产品价格至少要提高5倍。这不仅是城市居民与国家财政无法承受的,而且将导致全面的物价上涨。从过去农产品提价的实践看,提价当然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并没有提高农业生产的比较利益,如1989—1992年,农产品收购价提高了5.3%,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却上涨了33.59%。稳定农产品价格对于稳定市场物价有决定性作用,这几年通胀得以回落,关键是压缩了基本建设规模和农副产品价格的稳定。

(三)乡镇企业的速度减缓及吸纳劳动力的速度递减,影响农业非农收入的增速。80年代中期以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一度成为接替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但是进入90年代以后,尤其是1994年以来,乡镇企业的发展出现了重大的阶段性变化。一是工业产品的市场条件发生变化,继农产品市场之后,也出现了需求制约。二是由于下述原因乡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相对削弱:(1)普遍存在技术落后、规模小、 资金短缺的问题。(2 )在产权和管理上不同程度地翻版着国企原有的弊端。(3)处于产业结构调理时期。(4)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活力不断增强。1985—1988 年农业的发展速度减缓,农民纯收入仍以5.6%的速度增长,就在于同期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农村工业总产值(当年价)从1984年的1161.31亿迅速增到1988年的4781.16亿,增加了3.1倍, 出现了年均递增42.4%的经济发展奇迹。而1996年增幅为21%, 1997 年和1998年则分别为17.4%和17.5%。由于技术改造加速,也由于社区导向的乡镇企业要素不易流动,乡镇企业出现了资金趋密和就业弹性下降的趋向。1980—1985年乡镇企业固定资产的就业弹性系数为1.01,而1992—1997年则为0.25,增加值的就业弹性则从0.45下降到0.27。上述两种因素的叠加,使得乡镇企业吸纳就业人员的数量从“八五”时期的年均700多万,下降到1996年的600多万,1997年甚至出现负增长。这种状况意味着,农民从乡镇企业得到收入的难度也大大增加了。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一)提高劳动生产率,稳步增加有效供给,才能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业、增加农副产品供给与提高农民收入这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问题。农业的供给量多、增长率高,并不能说农民收入高、增长率高。还要看人均产出率,有多少人在搞饭吃。目前我国农业劳动力尚占社会劳动力的58.4%,达3.21亿。劳均产粮不到1500公斤,粮食商品率仅为30%,劳均提供商品粮不到450公斤。而国外经济发达国家只有 10%左右的农业劳动力,劳均产粮几万斤甚至十万斤。总的说来,我国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较低,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4∶1,1984年为1.71∶1,1994年又上升为2.6∶1,1998 年为2.54∶1。因此,只有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产出率, 才能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增加农民收入。

(二)推行规模经营,提高劳均产出率。 1978 年我国耕地面积为9938.9万公顷,劳均占有耕地0.44公顷,到1994年总耕地面积减为9491万公顷,由于农村劳动力人数由1978年的2.3亿增加到1994年的 3.21亿,劳均占有耕地为0.3公顷。如果全部耕地都种上粮食,按1994 年每公顷产粮4500公斤计算,1994年农民劳均产粮1350公斤,按30%的商品率计算,劳均售粮405公斤。如果政府加大投入、依靠科技进步、 采用机械化耕作,健全农业服务体系。即便是每公顷产量再翻一番达到9000公斤(美国平均每公顷产量为5570公斤),按60%的商品率计算,劳均售粮只达5400公斤,按每公斤1元售价计算,售粮现金收入也只是5400 元。农业产业化的实施,一方面能增加“龙头”企业对农业的投入,较好地解决市场问题,另一方面能使农业生产者分享二三产业的利润。首先要肯定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农民收入,但占全社会58.4%的农业劳动力去分享二三产业的利润,可以断定,在提高农民收入方面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只有实施规模经营,增加劳均产量,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增加收入。

(三)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实施规模经营和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前提。提高农民收入的最大制约因素是人多地少,必须适时地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乡镇企业向中小城镇集中,是其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80年代以来, 我国农村工业化走的是一条分散发展的道路, 全国2300多万个乡镇企业,80%分散在自然村落,19%分布在行政村和乡镇府所在地,1%在县城周围。乡镇企业分布零散, 造成土地资源的巨大浪费,断头公路,用电专线多,基础设施利用率低,环境污染难治理,交易成本大。分散布局使得企业规模小、水平低、市场竞争力弱,从全社会角度上看,无法取得集聚效益。城镇是经济的组织者,集生产与消费于一体的社区。乡镇企业向中小城镇集中,形成工业小区,使得人员流、物资流、资金流、信息流频繁,数量增多且集中,客观上就要求交通运输、邮电、供水供电、饮食、文化娱乐诸业的进一步发展,促进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这将有利于恢复和提高我国农村非农产业吸收劳动力的相对能力,降低吸纳劳动力的风险及成本,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速度,有利于农村生产资料、农副产品、工业消费品市场的形成及发展,有利于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世界上所有国家在实现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同时,无一例外地同步推进城市化,其原因也在于此。农村城市化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可以获得比种植业更多的收益。让田后,也有利于种田农民实施规模经营。

标签:;  ;  ;  ;  ;  ;  

农民收入增长点分析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