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环境教育与社会环境教育的比较_环境教育论文

学校环境教育与社会环境教育的比较_环境教育论文

学校环境教育与社会环境教育的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环境论文,环境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环境教育的迅速发展,使公民环境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两种教育环境,一种是学校环境教育,另一种是社会环境教育。广义上讲,学校环境教育指在学校进行的正规教育,包括对象为中小学生、非环境专业的大中专学生的环境教育和环境专业教育。社会环境教育也包括为工作需要而进行的在职环境科学教育以及面向大众的环境宣传教育。如果只从提高公民环境意识角度看,我们的讨论对象将限制在学校的非环境专业教育和社会的环境知识普及教育。

学校环境教育与社会环境教育一般由不同的部门管理,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采用多种教育形式,传播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及思想。从目前的文献资料看,对学校环境教育的研究已从早期零星的讨论逐渐走向系统化,形成了一支由教育理论工作者、中小学教师、环境科学工作者、环境工作管理者等共同组成的研究队伍,开展了对学校环境教育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方法、评价体系等多方面有目的的研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社会环境教育的声势也越来越大,由于性质的不同,对社会环境教育的研究并不多见。我们在从事学校环境教育的研究中发现,虽然学校环境教育与社会环境教育是差别明显的两种环境教育,但也存在相通和交叉的地方,特别是社会环境教育的独特之处,会给学校环境教育带来很多启示。为此,我们开始对学校环境教育与社会环境教育进行专门的比较研究,试图在总结二者各自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二者结合的意义和途径。

从最根本的目的上看,学校环境教育与社会环境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但在教育对象上有所不同,学校环境教育是为了逐步培养和提高中小学学生的环境意识,而社会环境教育则是为了提高社会公民的环境意识。“社会公民”包括在校学生,因此,社会环境教育的对象要比学校环境教育对象的包容性大。教育对象的不同直接影响到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的不同,在这个前提下,学校环境教育与社会环境教育应有明显的不同,但在实际中,二者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而且即使不同之处许多也是量的差异而不是质的差异。这使我们从两方面考虑上述现象的存在,一方面是环境教育的本质特征,二是社会环境教育对象包含在校学生,学生实际是同时处于学校与社会两个大教育环境下。这是我们考虑二者之间关系的基础。

社会环境教育内容的广泛性与学校环境教育的选择性

从内容上讲,基础环境教育的内容较为系统。环境教育应从生态基本知识、环境治理、自然保护、环境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和引导,这在进行各科大纲的设计时已经做了合理的安排。而社会环境教育由于方式、渠道较多而无法在内容上协调、规划,它多是结合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即时问题进行宣传。

学校环境教育在某一知识点上的教学是有一定深度的,语言也更加科学、规范。而社会环境教育由于它面对的是不同层次的公众,其目标是为了普及环境知识,强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环境科学,便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内容上更侧重于广度。对学校环境教育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有益的补充。举个例子来说,我们的课本是这样定义水的富营养化的:“生物营养物质进入水体后,在湖泊、水库、内海、河口以及水网地区积累,营养物质急剧增加,被称为富营养化现象”,它是从这一现象的形成机理角度上讲的。而北京电视台“走向大自然”节目在介绍水体的富营养化时,却是这样引入的:“自从水面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绿藻,水就变得越来越浑浊,鱼虾越来越少,人们称这种现象就是水的富营养化”。将水的富营养化的现象介绍给大家,这样便于人们理解,也便于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去识别和发现。由此可见,社会环境教育更为生动具体,而学校环境教育则更系统规范。

学校环境教育与社会环境教育在同一个问题上的教育侧重点是不同的。举个例子来说,中央电视台的“三峡工程大江截流特别报道”中,就三峡工程的航运效益、古迹被淹情况、移民、资金来源、开发三峡的历史探索以及市场机制等一系列与三峡工程有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请出许多专家从自然条件、工程技术、经济、社会、旅游等各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这样不仅能使人们对这一问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还为有不同需要的观众提供了更加专业化的知识。也就是说,这种专题报道是将环境问题及它所引发出的各方面问题一同展示给观众。而我们的课本在讲述我国的水资源利用时,会提到三峡工程,然后还会进一步阐述这一工程给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生产带来哪些好处。对于其它有关问题则可能会在其他的章节中提及或略去。从这个角度来讲,学校环境教育的目的相对更加集中。

从中央电视台1999年2月-2000年8月科技博览节目中有关环境教育的内容中可以看出,社会环境教育内容广泛性的特点,这种特点使其适合于社会中更多人群的需要。

社会环境教育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即时性。对于现实生活中与环境有关的热点新闻、热点问题,或是环境科学领域中的新成果、新技术,社会环境教育都可以通过专题讲座、展览、报刊、广播、电视等形式向公众进行宣传教育。比如“某科研机构研制出了能高效处理垃圾,且对环境无污染的垃圾处理炉”,或是“哪个村子由于附近的化工厂排放了未经处理的废水,导致庄稼不长,村民患病增多”。学校环境教育则对新的东西反映得较慢较少,这与教材本身具有滞后性不无关系。

社会环境教育形式上的灵活性与学校环境教育的规范性

社会环境教育与学校环境教育的形式有较大的差别。学校环境教育是以课堂渗透为主要形式,同时辅之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比如考察、参观、访问、实验、课外小组、夏令营等;社会环境教育的形式相对而言就更加灵活,比如学习班、知识竞赛、报告、讲座、展览会、文艺汇演、街头宣传等。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环境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广播、电视、电影宣传的覆盖面大,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报纸、图书、杂志也是传递环境知识和信息的重要媒介。

大众媒体中的环境教育专栏,针对普通公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采用“记者行动”、“百姓视线”等形式进行宣传和教育,促进百姓的积极参与。

社会环境教育由于其媒体表达方式比较便利,因此在讲述环境问题时会更加形象。比如在环境课本上大都会提到日本由于水污染造成的“骨痛病”,而且还会讲到重患者会出现脸部痴呆、精神失常的情况,但是具体是什么样子,谁都没有见过。而一部电视片里就曾经把患者奇怪而痛苦的样子拍摄了下来,这样人们对此就有了更感性的认识。

社会环境教育管理上的松散性与学校环境教育的严密性

学校环境教育具有专门性的特点。学校为基础环境教育提供了专门的时间、教材及教师。我国的中小学环境教育采用的是渗透模式,也就是把环境教育的各项内容渗透到各门学科的课程中实施,从而化整为零地实现基础环境教育的目的和目标。虽然没有专门的环境课,但在制定各科的教学大纲时已将有关内容纳入,这样各科的专业教师就会在专门的课堂时间,利用各科的专门教材讲授与该学科有关的环境知识。相对而言,社会环境教育则不具备这一特点。它没有固定的时间,一般在与环境有关的纪念日前后,如“地球日”、“环境日”、“健康日”、“人口日”等期间,突出相应主题的社会环境教育会多一些。

学校环境教育还具有稳定性。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学生都可通过各科的学习掌握与之相关的环境知识。但社会环境教育则因地而异,该地区的政府对环境的重视程度、社会环境教育的人力是否充足、宣传人员是否达到一定水平等,都会对整个地区的群众在教育内容的广泛性、科学性等方面产生很大的影响。

此外,社会环境教育在内容上更具有实用性。广播、电视里经常会介绍一些关于“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环境、进行环境监督”的内容,公民在收听、收看了这些节目之后即可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比如在北京电视台的“走向大自然”的节目中,有一集题为“废旧电池与环境”,讲述了含汞、镉的电池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同时还建议人们尽量用不含这两种重金属的电池,对于那些无法购买到环保电池的公民,节目里还介绍了保存废旧电池的方法。这样从日常的生活着手,避免了一些人具有环保意识,却不知如何去做的局面发生。

从教育的时间来看,学校环境教育只是公民在上学期间受到的环境教育,而社会环境教育却具有终身性的特点。也就是说,社会环境教育对人类的作用更深远一些,在时间上也对学校环境教育作了必要的补偿。

社会环境教育与学校环境教育相互融合的趋向

社会环境教育和学校环境教育虽因教育对象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但却呈现出相互融合的趋势。学校环境教育越来越大的开放性,实际上就是在逐渐把自己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吸收社会环境教育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例如,利用大众媒体节目作为教学内容或辅助材料;组织学生到社会上进行环境教育的宣传或环保活动;把环境教育与社会建设结合起来等等。这种融合的趋势反映了环境教育课程本身的社会性特征,即它本质上就是不应该封闭在教室里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环境教育的内容不宜只作为一类知识来学,来记,来考试,它是一种意识的形成和行为的培养活动,是需要真实生活作为情境,需要学生主动参与,需要学生做一些具体事情的养成过程。

结论

由此可见,学校环境教育与社会环境教育既各有特色,又相互补充。如何将两种形式有效地配合,使我国全民族的环境意识迅速提高便成了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就我国的现实情况而言,本文认为目前我国的环境教育是以社会环境教育为主导。宣传机构已经开始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进行环境教育,而学校教育中对环境教育的管理、组织整体上还不够系统化。

针对以上的分析及我国环境教育的现状,本文认为:

(1)教育部门应与环保部门进行配合,统一规划环境教育内容,合理安排到各年级的各科教学大纲中,使学校环境教育更加条理化。

(2)充分发挥两种形式各自的优势,使它们在教育内容、时间和空间上紧密地配合。比如同样是对学生进行野生动物方面的教育,课本上主要讲述野生动物的种类、数量、分布、以及被捕捉、杀戮的情况,使学生对野生动物的整体情况有一个概括的知识性了解,培养了学生的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电视上可能还要对它们的生活习性、人们的具体保护措施和方法、以及在此过程中动物的反应作详细的报道,这样一来更具有探索性,学生的兴趣容易被提高,学生对野生动物问题也会越来越关注。北京动物园还利用他们有利的条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野生动物科普工作,比如让游客饲养动物,观看动物表演等,这样不仅给游客带来了乐趣,还加深了人类与野生动物的感情,培养了人类爱护野生动物的情感。倘若在进行环境教育时,能够充分利用社会环境教育所提供的素材及条件,那么环境教育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将会很容易地实现。

(3)学校与社会教育、宣传部门相互合作。环境部门可以利用节假日与学校联合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学校也可请专家到学校为学生讲座。环境部门应该制作出内容丰富的图片、录像、图书,为基础环境教育提供较好的教学素材。

另外,还可以通过社会环境教育加强教育部门有关人员的环境意识,从而进一步改进学校环境教育的状况。

标签:;  ;  ;  ;  

学校环境教育与社会环境教育的比较_环境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